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9秋九语上(RJ)--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
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
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
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精段艺术特色、人性观照和人物命名--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备考-《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精段艺术特色、人性观照和人物命名作家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文学家、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他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之后屡试不第,71岁时才成为贡生,平时以教书、幕僚为生。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内容介绍《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内容丰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描写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如《莲香》《小谢》《连城》《宦娘》等,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二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读书人的摧残,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描写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士祯为其题诗曰: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整本书阅读1.单纯阅读激趣法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文言功底相对薄弱,可从浅显、短小的篇目开始,将《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在PPT上投影,和学生一起借助注释品读。
比如一百二十字左右的《鸿》,讲述动物在困难时不离不弃的夫妻真情;百十余字的《义犬》,记叙黑狗与主人的深情厚谊;将近两百字的《赵城虎》,描述猛虎的知错能改……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短篇故事一个月,在后来每周两节的阅读课上,把故事原文复印发给学生,师生在教室静悄悄地阅读。
《聊斋志异》 说课稿
《聊斋志异》说课稿《<聊斋志异>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聊斋志异》。
一、说教材《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近五百篇故事。
这部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极高。
从思想内容上看,《聊斋志异》通过鬼狐花妖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书中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进行了批判,对真挚爱情、善良人性给予了赞美。
在艺术特色方面,《聊斋志异》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文言韵味。
二、说学情对于本次授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聊斋志异》这样的经典文言作品,理解起来可能仍有一定难度。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奇的故事充满兴趣,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聊斋志异》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聊斋志异》有哪些特色?
《聊斋志异》有哪些特色?1. 神怪、梦幻的艺术形式化(一)《聊斋志异》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六朝志怪小说,更重要的是“志怪”性质的变化:六朝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曾有之事,记述出可供读者“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蒲多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其中神仙狐鬼花妖都出自个人创造,有所寄托、寓意,如《狐梦》为其友人织梦,以调侃、逗趣。
(二)假狐女故事寄托严正的题旨,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成为主导的创作意识,他期望读者不信以为真,而能领会其中意蕴:六朝志怪小说“怪异非常之事”是作品的内容;《聊斋志异》中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作为小说的思想内蕴载体,带有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三)更深层次的思维性质及功用的变化:贯穿六朝志怪小说的神道观念及其思维模式,如灵魂不灭等,都具有神秘性质;蒲因袭这些神秘的思维模式,撰出诡谲奇丽的狐鬼花妖故事,但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摆脱神道意识的拘束,藉以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出脱个人内心隐秘。
2.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一)《聊斋志异》故事结构的模式之一:人入异域幻境,如天界、冥间、梦境等。
1.这些异境都被形式化,多数情况用作故事框架,装入现实社会或作家心迹映象,如《仙人岛》《罗刹海市》中的大罗刹国和海市国,只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境遇的幻影;《梦狼》为表现“官虎吏狼”这个比喻性的主题而虚拟一个奇异之梦。
2.幽冥世界的形式化最明显。
蒲对冥间及鬼官的描写没有屈从渗透进民间信仰中的本有观念和固定模式,而是随意涂抹。
(1)有些篇章赋予阎罗、城隍以公正面貌(如《考城隍》《李伯言》),用冥间地狱作为对人的恶行恶德的惩罚、警告方式(如《僧孽》、《阎王》)未跳出信仰意识窠臼;(2)一些篇章只用作映照现实的艺术工具,镜头多对着官府,如《席方平》《考弊司》《公孙九娘》等。
(二)《聊斋志异》故事结构的另一模式:狐鬼花妖幻化入人间。
浅论《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
浅论《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可以称得上是迷信的百科全书,里面饱含着丰富的民俗和传说。
中国文言小说自六朝起开始谈狐说鬼,有了记述怪异的传统。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只是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些花妖鬼狐才具有更加明朗的人情味,才更有意识地、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蒲松龄的一种创造。
标签:浅论《聊斋志异》艺术风格一、蒲孙玲《聊斋志异》艺术风格《聊斋志异》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造诣,足以彪炳千古而启迪后人。
它既宏富又洗练;既奇谲又质朴;既含蓄又犀利;既委曲又真挚。
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决非偶然:一则取决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想像和厚实的生活基础;二则由于作者具有鲜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三则归功于作者善于取精用闳,他一方面汲取了古代散文“词近”、“旨远”、“言约”、“意丰”的优良传统,另方面把握了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的若干艺术手法,不落前人窠臼,勇于创新;四则有赖于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无论是推敲语言、提炼情节、讲究技法,莫不苦心孤诣,刻意求工,”如蜂采百花为蜜,其味自别,使人莫辨也”1.从内容和选材上《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
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受封建制度和迷信的影响中国本信巫,自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
到晋,言鬼神志怪之书愈多。
从六朝志怪到唐传奇,从宋之志怪传奇到明之神魔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已达到巅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人间,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
它的故事题材主要集中在揭露社会丑恶,科举弊端和男女婚爱上。
浅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及其启示
浅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及其启示浅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及其启示[关键词]聊斋志异现实虚幻艺术特色《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包括的小说篇章多少不一,多以五百左右短篇为常见。
这部小说至今仍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甚至多篇内容被搬上荧屏,吸引了众多青年男女的目光,笔者与同学曾讨论过《聊斋志异》,发现其主要通过情意交融的写作手法,将作者蒲松龄天马行空的想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种大胆构思,将精神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艺术写作方式给我们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借鉴。
一、《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一)体裁形式上的多样化《聊斋志异》虽然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却不拘泥于同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兼采众体之长,融合了我国文学史上众多体裁的优点,通过博采众长,再加以作者蒲松龄的创作,最终形成了这部充满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集。
翻阅《聊斋志异》这部小说,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传统的散文体裁和文言文体裁,其中每一篇单独的小说内容又独具特色。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红玉》、《婴宁》、《促织》等著名篇章,虽然是以文言文形式展现出的,但是其与现代小说的形式观念大致相同,具备了细节化的情节,人物形象丰满,体现出了鲜明的故事主题。
而另外一些篇章全篇仅仅以二三百字就叙述完毕,这类篇章被归为志怪短篇,通常是讲述一些奇闻异事和神奇事件,这类篇章多是精简的描绘,从形式看与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其思想意境并不是崇尚和宣扬鬼怪之说,而是通过志怪小说之意境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感。
此外,在《聊斋志异》中还有许多纪实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所见,所经历的真实场景,通过精简、愉快的笔法,记录下了一些民間场景。
如《偷桃》记录的是蒲松龄观看到的民间杂技,《山市》记录的是蒲松龄在山间所见的奇异之景。
(二)奇幻的艺术想象《聊斋志异》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很大的方面表现在了其奇幻的思想、大胆的描绘之上,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艺术想象,成为当时乃至至今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巨匠蒲松龄所著,共计五十四则的奇妙
故事集。
这部作品以想象奇特、虚幻幻象的形式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现
实问题,是一部融合了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的经典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的奇异性。
聊斋志异以神鬼、妖魔、鬼怪等信仰、文化
和风俗为题材,描写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小说的
奇异性并非荒诞无稽,而是以人的常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对人
类欲望、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层探究,展示出一种深刻的人性哲学。
二、小说的写实性。
尽管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的玄幻描写,但
作者在写作时还是充分考虑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情感需求,把虚构
情节与现实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还充分反映了当时民间信仰
和道教思想的流行,并使这些信仰和思想在小说中成为故事情节和文
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小说的情感性。
聊斋志异所展现的世界虽充满了神秘、奇幻
和怪异,但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得非常真实、感人,给人以真切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每个小说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
考和对人性丰富多彩性的感悟,这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刻的情
感内涵。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通过奇异的想象和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示出
了清代文学的独特性。
它将传统文化与现实与虚幻相结合,以深刻的
情感、精细的细节和流畅的叙述,赢得了读者群的喜爱和广泛的声誉。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孙一珍: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每当捧读《卿斋志异》,总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曲径通幽,千沟万壑,阴晴晦明,烟云叆叇,时而巉岩绝壁,时而大河前横,偶见瀑布飞泻,回步水平如镜。
涉猎其中,另长一番精神;流连忘返,犹觉余音绕梁。
关于这部人类瑰宝的艺术魅力,古人曾作过许多创造性的探讨和品评。
有人赞誉《聊斋志异》的技法:“盖虽海市蜃楼,而描写刻画,似幻似真,实一一如乎人人意中所欲出。
”①而且“诸法具备,无妙不臻。
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
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②。
有人推崇蒲松龄“学深笔健,情挚识卓”,故能“寓赏罚于嬉笑”,使人“百诵不厌”③。
有人从题材的提炼着眼,认为《聊斋志异》“所述鬼狐最伙,层见迭出,变化不穷。
水佩风裳,剪裁入妙;冰花雪蕊,结撰维新。
”④前人种种品评,对于领略《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都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参考价值。
作为后学,本文拟从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亦即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独特面貌细加缕析。
意在抛砖引玉,祈方家不吝指正。
① (清)冯镇恋:《读聊斋杂说》。
② (清)冯镇恋:《读聊斋杂说》。
③ 《聊斋志异·段序》。
④ 赵起杲:《青本刻聊斋志异例言》。
洗炼和宏富的统一《聊斋志异》的题材广阔浩瀚,包罗万象。
举凡人间的世俗生活,乃至异想天开的龙宫、仙岛,域内海外,天上地下几乎无美不备。
从辽东到海南,从崂山到云南,从福建到西安,从京都到边塞,以山东淄川为中心,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辽阔的空间和斑斓多采的社会画面。
作者笔走龙蛇,游刃有余,时而发思古之幽情,时而抒今世之孤愤,时而托梦幻以寄怀,时而借讽喻以明志。
在众多篇幅短、寓意深、容量大的篇章中,不仅花娇狐魅、神鬼精灵、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非人形象独具人情,而且连士农工商、娼盗官吏、兵艺侠医技、僧尼道巫赌,也大都呼之欲出。
作者奋其妙笔,时而写家庭、邻里之间的微妙关系,入情入理;时而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委曲婉转;时而写壮士斩娇除怪,正气凛然;时而写书生落魄,催人泪下;时而写忠贞爱情,娓娓动听;时而写纯洁的友谊,感人肺腑;时而讽刺贪官污吏,令人称快;时而痛斥豪强权势,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传奇笔法:鲁迅认为,唐传奇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题材内容的发展之外,特别是在艺术上的超越。
从情节结构上,它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丰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语言文字上,从志怪的简率古朴、粗糙平板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在表现手法上,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的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的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每叙一事。
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结合文本,论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结合文本,论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是中国唐代文学家蒲松龄所作的一部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为10卷,收录了各类超自然现象、神怪传说、奇人异事、女鬼情怀等描写流传极广的民间故事,也刻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内涵。
它不仅被誉为是科幻小说的鼻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聊斋志异》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超自然、玄幻色彩。
故事中的情节奇特、虚实难辨,作品又大胆创新、时而神秘诡异、时而清新典雅,仿佛将真实的生活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
这不仅使读者在流连忘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震撼和魅力,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思考范本,被誉为是古代小说的里程碑和千古绝唱。
另外,《聊斋志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中刻画的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性格各异,充满了生命力。
如书中的柳永,虽然是一名举人,但由于懒散好逸、贪吃嗜酒等原因,最终未能走上仕途。
他的形象栩栩如生,不仅令人忍俊不禁,还激起了很多人对于时下文人不务正业的批判。
又如书中的妲己,她美丽而毒辣,胜似千万毒蛇,一定程度上刻画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种种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畸变的关注和揭示,更表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观念。
除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物刻画精细之外,聊斋志异所表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大的艺术成就。
从世界观上看,《聊斋志异》体现出中国文化素养的独特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宇宙万物的发展和人生命运紧密相连。
同时,通过描写神怪传说和超自然现象,体现出了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信仰,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从价值观上看,《聊斋志异》倡导了道德、仁爱、勇气、忠诚等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人类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在很多故事中,主人公身世卑微、遭遇艰难,但仍然能够坚守正义,不屈不挠,表现出了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高尚理念。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色浅谈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浅谈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浅谈摘要:《聊斋志异》的写作特⾊,主要表现在幻想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即⼈物活动的舞台是虚幻的场景,⽽⼈物性格的⽴⾜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纠葛却是真实的⼈间社会.这两⽅⾯的渗透和结合,构成了《聊斋》作品的最⼤特⾊.花妖狐魅的描写,是以现实⼈⽣作为蓝本的,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达到故事幻想与现实⽣活的完美统⼀,以情节吸引⼈,⽤细节感动⼈.将物性与⼈性充分地融合起来,使花妖狐魅的个性与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幻想与真实的⾼度重合,使之具有了旺盛的、常在的真实性与⽣命⼒。
关键词:幻想、现实、细节、物性、⼈性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东淄川⼈,清朝⼩说家,他19岁考取秀才,以后却屡试不中,44岁才补了个禀膳⽣,等到被选拔为贡⽣,他已经是71岁的⽼⼈了,科场失意,是对他最⼤的打击,他感委屈、悲痛、忿恨,同时也教育了他,使他对世道有了深⼊的观察,许多激愤的⽂字,都从此⽽来。
晚年他致⼒于⿁神故事的收集整理,终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刺贪刺虐⼊⽊三分,写⼈写⿁⾼⼈⼀等”的优秀短篇⼩说集——《聊斋志异》。
整部作品以写情为主要⽅法,⽽不拘泥于⽣活的逼真描写,⽽是以假为美,以幻为真,强调虚构美、理想美,以抒情写意,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借助于佛家的⽣死轮回,道家的修炼成仙,民间的泛神论观念,将⼈界、天界、地界以及⼈与⼈之间的种种阻隔统统打破,使幻域与⼈间相互转化、渗透、映衬,任意驰骋,左右逢源,运思是那样⾃由,笔墨是那样淋漓酣畅,真个是⽞思妙想,天外飞来,将幻想与现实密切结合,使之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创造出臻于完美的艺术形象,并且给⼈以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其主要⽅法有以下⼏点:第⼀蒲松龄描写花妖狐魅,是以现实⼈⽣为蓝本的。
“使花妖狐魅,各具⼈情”,竭⼒把异域⼈物⼈情化、现实化、民俗化,并且具有针砭世情的寓意,即使那些最为虚⽆缥缈的神话⼈物,⼀来到世上,便与常⼈交往。
《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审美
《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审美《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富有想象力和奇幻色彩的故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聊斋志异》的叙事方式独特多样。
故事的叙述手法时而是第一人称,时而是第三人称,时而以散文的形式,时而以诗词的方式,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新颖感。
比如《牡丹亭》的故事就是以戏曲的形式呈现,既有对话,又有描写,更有诗词歌赋的嵌入,使得叙事更加丰富多元。
描写细腻入微是《聊斋志异》的特色之一。
蒲松龄在作品中用笔精细入微,境界高远深邃。
他能够将那些非常虚幻的情节以实在的细节描写出来,使得故事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聂小倩》中描写小倩的容貌和举止,作者用了很多形容词,将她的美丽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种细腻的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想象力丰富是《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审美的特点之一。
蒲松龄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地借助奇幻的情节和魔幻的元素。
他以人与妖精,人与鬼魂,人与狐狸等为题材,在文学表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验意境,使传统叙事得以创新。
比如《聂小倩》讲述了一个世俗青年和一个妖精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有浓厚的爱情色彩,还融入了很多超自然的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想象空间。
《聊斋志异》的叙事节奏紧凑有力。
蒲松龄善于运用行文中的插叙和跳跃来增加故事的紧迫感和悬念感。
他在叙事过程中适当地设置插叙,恰到好处地切换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节奏感很强。
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当中。
《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审美通过独特多样的叙事方式、细腻入微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力和紧凑有力的叙事节奏来展现。
这些特点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奇幻和惊奇,对读者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蒲松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情感和展示的世界观等也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叙事艺术审美。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
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传奇笔法:鲁迅认为,唐传奇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题材内容的发展之外,特别是在艺术上的超越。
从情节结构上,它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丰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语言文字上,从志怪的简率古朴、粗糙平板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在表现手法上,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的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的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每叙一事。
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试评_聊斋志异_的艺术特色
(上接 1 6 0 页)进门,想了一想,又回过头 红 名 片 ,水 烟 筒 ,或 者 都 要 成 为 爱 国 的 标 去 问 道 — —" 不 是 等 不 迭 了 ,自 己 上 饭 馆 征,因为这些都可以不费力气而拿出来, 了去么?" 《奔月》 ( ) 和天灵盖不相上下的. 但大红名片也许 ( ⑵我也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 不用,以避"赤化"之嫌. ( ) 《补白(一) ) 》 么时候死的?" 《祝福》 ( ) 五,问号和叹号连用 2 ,不论是句中或句末,如果本来应该 问号和叹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从原 用点号的,可以用了点号再用破折号.如: 则 上 说 不 宜 并 用 .但 语 言 中 的 疑 问 和 感 叹 ⑶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 有 时 有 交 叉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问 号 和 叹 号 的 之前,还 要 说 一 遍:——"只要对于白话 并用.疑 问 和 感 叹 两 种 语 气 的 交 叉 主 要 出 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 二 十 四 ( 现在两种情况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 孝图》 ) 句;带 有 惊 异 语 气 的 疑 问 句 .问 号 和 叹 号 ⑷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 的并用有人写做"?!" 也有人写做 , 用 死 劲 的 打 了 一 掌 ,含 含 糊 糊 嚷 道:—— "!?" .从规范化角度讲,最好能统一起 "你……你又在想心思. ( 明天》 "《 ) 来.因 为 这 种 并 用 出 现 在 反 问 句 和 疑 问 句 四,括号与点号连用 的 末 尾 ,问 多 于 叹 ,所 以 专 家 们 建 议 应 采 (一)内括号与点号连用 用" ? ! "式.鲁 迅 先 生 作 品 中 问 号 和 叹 括号在句中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 号并用这两种组合都有.如: 的作用.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内括号, ⑴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内 括 号 要 紧 贴 被 注 释 内 容 之 后 ,如 果 正 文 " 人 都 到 哪 里 去 了 ? ! " 《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 在这里有点号,点 号 放 在 括 号 之 后;括号 味书屋》 ) 内 部 文 字 末 了 不 用 点 号 ,但感叹号和问号 "人都到哪里去了?!"这句话在文 除外.如: 中是安排在冒号和破折号后,又 另 起 一 行 我 们 如 果 不 谈 什 么 革 新 , 进 化 之 类 , 单 独 成 段 ,起 到 了 强 调 作 用 .问 号 与 感 叹 而 专 为 安 全 着 想 ,我 以 为 女 学 生 的 身 体 最 号的连用,突出了先生语气的严厉.又如: 好是长发,束胸,半放脚(缠过而又放之, ⑵客——我也不知道?!( 过客》 《 ) 一名文明脚) ( 忧"天乳" ) .《 》 六,叹号连用 (二)外括号与点号连用 在鲁迅先生作品里有不少感叹号连用 对整个句子作注释的叫外括号,外括 现 象 表 示 加 强 语 气 的 作 用 ,感 情 异 常 地 强 号 放 在 句 末 点 号 之 后 ,括 号 内 如 有 点 号 照 烈. 原样不动.如: ⑴"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 瓜皮帽,长衫,双梁鞋,打拱作揖,大 咽了气. 《父亲的病》 ( )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明珠,是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巨著。
研究它的艺术特征,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吸取其有益的创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从题材的处理、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六朝志怪小说开始的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多取材于鬼狐幻化的故事。
蒲松龄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并有很大的创造和发展,首先表现在对题材的处理上。
《聊斋志异》有四百多个短篇故事,塑造了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其中体现着一个共同的创作倾向,即蒲松龄的笔下,鬼狐花妖不是厌弃人生,而是羡慕人的生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积极参加人类社会的现实斗争。
在《翩翩》、《女神》、《蕙芳》等作品中,描写了仙女下凡的故事;在《乌鸦》、《红玉》《青凤》、《妖娜》等作品中,描写了狐女来到人世。
仙女、狐女尚且如此,鬼女就更不用说了。
鬼女伍秋月的坟头上,插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女秋月,葬无冢,三十年,嫁王鼎”(《伍秋月》)见到王鼎后,又一再表示:“妾少须阳气,欲求复生”。
表现了她强烈的求生愿望,羡慕人的爱情生活。
《连琐》中连琐,她不安于鬼魂的清苦和寂寞,反复吟诵鬼诗,“其声哀楚”;并要求她的情人发掘她的坟墓,约定“百日为期,视妾坟前,有青鸟鸣于树头,即速发冢。
”在蒲松龄的笔下,一块石头也是有情的(《石清虚》),一棵橘树也因人的变化而变化(《橘树》),鬼狐花妖则更是“彼虽异物,情亦犹人”(《巧娘》)。
它们带着特殊的聪明和智慧,从四面八方集中到蒲松龄的笔下,过着人的生活,参加着现实社会的斗争。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吸引鬼狐花妖纷纷进入人间社会的艺术园地。
从文学史的发展上看,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
众所周知,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从六朝志怪开始,到了唐代“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元明时期发展不大,明代末年虽出现了一些作品,但正鲁迅先生所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中国小说史略》)。
简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简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全书在取材上以小见大,常借生活中的细微之事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动人心魄,真实传达了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3、小说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而不松散;
4、细节生动逼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体察以及高超的语言技巧。
《聊斋志异》的简介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通过花妖狐魅和人之间发生奇妙故事,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使神仙狐鬼成为观照人间官僚或某类人的文学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浅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摘要《聊斋志异》刻画高尚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刻画了一系列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蒲松龄借志怪的名义暗讽封建统治社会的黑暗.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其讽刺艺术.关键词阴暗残酷至任至义罪恶本质根深蒂固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作者蒲松龄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阴暗的现实激起了他满腔的孤愤,发而为文,或悲悯、或讽刺、或鞭挞,处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相通.《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形象,对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对其讽刺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一)对统治者、官吏的昏暗狠毒的揭露《聊斋志异》带着对现实社会的悲愤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乡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尖锐的刺向封建政治制度.《促织》大胆的指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官吏的阴狠滑黠以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只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便让官吏向百姓征收蟋蟀,使百姓苦不堪言,“辄倾数家之产”“惟思自尽”.作为一方土地的管理者,不为百姓生活操劳,却因为巴结讨好上官使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蒲松龄大胆的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道和官吏狠毒自私的嘴脸,善良无辜的百姓只能成为统治者玩乐、贪官污吏压迫下的牺牲者.成名一家的遭遇正是印证了这一点.成名本是一名忠厚老实的普通百姓,因捉不到蟋蟀而遭到官吏的严厉惩罚,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女巫的帮助下捉到俊健的蟋蟀而举家庆贺,虽连城壁不啻.由此可见,朝廷向百姓征蟋蟀比肆无忌惮的向人民征收赋税、征敛粮食更让人害怕!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统治者、官吏的眼中竟然比不上一只蟋蟀.成名儿子只因为不小心打破养蟋蟀的罐子,就使全家陷入绝望,吓得投井自杀,灵魂变成一只蟋蟀,解救了父母.因这只蟋蟀战无不胜,能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讨得帝心大悦,成名一家所受赏赐颇多,“屡得抚军殊宠,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①,真正杀死孩子的是封建统治严峻的压迫.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不堪忍受黑暗的社会,灵魂幻化成蟋蟀供统治者和上官消遣取乐,使父母获上官赏赐无数.这正是尖锐的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这篇小说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紧扣人民在黑暗残暴的封建政治制度下无路可走的主线,更加辛辣犀利的突显了封建统治机构的阴暗残酷;贪官污吏的放肆压迫欺诈百姓、巴结讨好上级官员,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异史氏曰:“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①这也正是蒲松龄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与愿望的理解,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阴暗的封建统治的不满.运用幻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更加犀利的突出皇帝的昏庸荒淫、里胥的滑黠、宰相的嚣张跋扈、抚军的昏聩.这就是统治百姓的封建阶级系统,百姓根本不能在这种恶略的环境下生存下去,都足以发人深思.(二)对封建科举制度的鞭挞在蒲松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形象,受科举制度毒害、灵魂受到腐蚀的、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就是其中一类.在《聊斋志异》中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仕途的黑暗的揭露讽刺正是作者内心强烈愤慨的抒发.《司文郎》这篇文章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尖锐的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不合理,以及主考官的愚暗昏聩.余杭生狂悖,自认为才华横溢,其实胸无点墨,当他把自己的文章给瞎眼和尚鉴别的时候,“僧嗅其馀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隔,再焚,则作恶矣.’生愧而退.数日放榜,生竟领荐”②再次找了瞎眼和尚.“僧曰:‘我所论者文耳,不谋与君论命,君试寻诸试官之文,各取一首焚之,我便知熟为汝师.’生焚之,每一首,都言非是,至第六篇,忽向壁大呕,下气如雷,众皆果然.僧拭目向生曰:‘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俯眈所不能言,直自下部出矣.’”②文章极尽夸张的手法,把矛头指向腐朽昏聩、好坏不分的试官们,痛斥试官连瞎眼的和尚都不如.这篇小说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却与现实社会情况相符合,统治者荒淫无道、考官昏庸无耻,贪婪成性,黜佳士而进凡腐,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和摧残,封建统治阶级更加阴暗腐朽.狂妄无知的余杭生中了举人,忠厚宽容德才兼备的王平子却落榜了,更是变相的讽刺,也表达了蒲松龄内心对怀才而落榜的举人的同情,以及作者内心的愤愤不平.纵然有才华,生不逢时,没有贤明的君王、清正廉洁有才华的官员,正如千里马不遇伯乐,只能做一匹普通的马,碌碌无为度过一生!“去年上帝有命,委宣圣及阎罗王核查劫鬼,上者备诸曹任用”②通过现实的仕途与虚幻的阴间仕途相对比,辛辣的讽刺批判了现实的统治阶级的腐朽、士子仕途道路的黑暗,对阴间考取官职的方式也正是广大才子内心所向往的.《王子安》刻画的是一个灵魂受到腐蚀的酸腐士子形象.通过狐狸对他的调侃描写了王子安的窘态.“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③“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③王子安中举屡次打赏通报者,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热衷以及对名利的渴望.“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③“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③犀利的描写了王子安中举以后追求的名利姿态.对长班的恶劣态度也暗指他名利双收后的傲慢.“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③酒醒之时也就是他科举梦破之时,“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③这篇小说情节大胆而又奇特,一日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由中举到梦破,情节跌宕起伏,虽篇幅较短,却能入木三分的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锈蚀.“异史氏曰: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③蒲松龄不仅是塑造这样一个士子形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揭露科举制度之弊,把秀才的悲惨遭遇描绘成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似被絷之猱、似饵毒之蝇、似破卵之鸠,运动精妙的比喻字里行间充斥着作者对士子的同情与无奈,控诉坑害文人的封建科举制度.(三)对狐鬼与人的对比讽刺现实蒲松龄除了塑造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外,还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很多狐鬼形象,这类角色虽是虚幻,却贴近生活,颇具人情味.《小翠》中的主人公狐仙小翠为替母报恩嫁给王家的痴傻儿子王元丰,王侍御偶然来看元丰,被球砸中脸“王以告夫人,夫人往责女,女俯首微笑,以手刓床”④事后,小翠憨跳如故,“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鬼④”夫人“怒甚,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不惧,亦不言”④小翠装扮成宰相的样子“夫人怒,奔女室,诟让之,女惟憨笑,并不置一词”④面对公婆屡次责骂,她既不生气也不解释,憨笑如常小翠这种戏谑的性格正是她对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反抗,然而这种反抗在封建人眼里确是疯癫的.王侍御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与同僚相斗,在小翠的帮助下才战胜政敌,对王家来说,她神机妙算是最大的功臣,但她从不邀功.终因失手打破一玉瓶受到公婆严厉斥责盛气而出.小翠尽心尽力帮助王家与王侍御夫妇的卑劣行为相对比.正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人当真是不如狐的.小翠没有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保持着自己的“真”,在生活中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作敢为,也因报恩涉入官场,隐含着对现实社会勾心斗角的官场的戏谑与讽刺,官僚之间相互栽赃算计,明争暗斗只为自己的权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矛盾的黑暗现实.通过对小翠报恩过程中性格变化的描写,表明封建家庭对小翠的反抗的不能容忍,这样憨直可爱的人与当时的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导致她的出走.“异史氏曰:月缺重圆,从容而去,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④表明了蒲松龄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讽刺批判,通过人狐对比抒发对人性的鞭挞、鄙夷和讽刺,以及对狐鬼爱憎分明的褒扬之情.《红玉》中狐仙红玉与书生冯相如暗中相恋私定终身,被冯父知晓后并未得到认同,反而被斥责“女子不守闺戒,既自玷,而又以玷人.倘事一发,当不仅贻寒舍羞!”⑤这严厉的羞辱令红玉羞愧不堪,冯相如却相当懦弱“父在不得自专”⑤红玉决心离开,并在离开前为冯生觅得佳偶.多年后,冯生家破人亡,穷困潦倒之际,红玉再次出现帮助冯生,“约半年,人烟腾茂,类素封家”⑤“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⑤,冯生与红玉只相处了半年,却一生受到她的庇护与帮助,体现了红玉富有人情味、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她为冯生不断付出,却因为冯生的卑微怯懦、胆小怕事而得不到回报.当冯生面对宋氏的羞辱,“思势不敌,敛怒为笑,归告翁”⑤致冯妻与冯父毙;当义士为他报仇时,“生惧祸及,抱子亡去”⑤最终被官府捉到大牢;红玉夙兴夜寐为他改善家境时,他当成理所应当,冯生虽善良却得寸进尺、软弱无能,与红玉的至仁至义、执着相比显得更加不堪.“异史氏曰:然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使苏子美读之,必浮白曰:‘惜乎击之不中!’”⑤通过善恶下场的对比,暴露了社会上丑恶庸俗的现象,表达了表达了蒲松龄对邪恶势力的厌恶与希望善良的人得到帮助,惩恶扬善的思想感情.(四)对封建礼教下女子命运的愤慨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有很多女子被父母包办婚姻痛苦一生,蒲松龄借助封建家庭中所产生的悲剧事件,塑造了一系列令人悲悯的女性形象.其中《云翠仙》表现了父母包办婚姻对子女的影响,就算知道对方是个泼皮无赖也只能听从母亲委身于他.小说的开头就描写了梁有才的卑劣行为,“诈为香客,近女郎跪,又伪为膝困无力状,故以手据女郎足”⑥以及云翠仙对他的厌恶“渠寡福,又荡无行,轻薄之心,还易翻覆.儿不能为遢伎儿作妇”⑥在母亲的坚持下与他成亲,给与他富足的生活,梁却不思进取、乱交滥友、沉迷赌博,把财产输光,云翠仙只能“惟严守箱奁,如防寇”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疑是痛苦的,但她只能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但痛苦并不仅如此,丈夫居然想把她买为妓女,连婢女都感到愤慨“不如杀却,何须复云云”⑥“众眦裂,悉以锐簪、剪刀股攒刺胁腂”⑥这才是令人感到可笑的,对梁这种道德沦丧得人的讽刺鄙夷的意味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面对如此丈夫,她不得不背弃封建礼教,打破束缚愤然与之断绝关系.本篇从封建社会现实出发,剖析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及梁不择手段的剥削阶级的思想的批判,在此前提下揭露封建思想的罪恶本质.梁有才的罪有应得就是蒲松龄内心愤愤不平情感的抒发,梁最终杀了引导他卖妻的损友,也是事情发展的需要,教唆人犯错的人比实施的人更令人气愤.《恒娘》讲述的是一个妻妾争宠的故事,洪大业有一妻一妾,妻朱氏貌美,妾宝带貌远逊于妻,洪却偏爱妾,在这剑拔弩张的形态下夫妻二人“辄以此反目”“然益劈宝带,疏朱”⑦朱氏确认为“予句谓良人之爱妾,为其为妾也,每欲易妻之名呼作妾”⑦由此可见,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对女子毒害之深,身为正妻为得宠爱不惜为妾.后被恒娘教予驭夫之术,知晓了丈夫疏远自己的缘由与重获荣宠的要点.“朝夕而絮聒之,是为丛驱雀,其离滋甚耳!其归益纵之,即男子自来,勿纳也”⑦这便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归毁若妆,勿华服,勿脂泽,垢面敝履,杂家人操作”“尽去敝衣,袍裤袜履,崭然一新”⑦使朱氏的前后装扮对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即新鲜感;后恒娘又教予她魅惑洪大业的方法“洪大悦,形神俱惑,惟恐见拒”⑦同时宝带失宠“洪益厌怒之,渐施鞭楚.宝带忿,不自修,拖敝垢履,头类蓬葆,更不复可言人矣”⑦此篇小说正面是称赞恒娘驭夫有道,并帮助朱氏获得宠爱,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朱氏虽然是这场妻妾之争的胜利者,却也是一名失败者,作者暗讽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只能依附男人生存,以小见大,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女子的压迫,使得女子依附人格的形成,鲜明的体现了丈夫对妻妾的绝对统治权.朱氏对此并不加以反抗而是努力学习怎样去迎合封建思想的桎梏,可见封建思想对女性精神压迫之深.结语鲁迅曾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⑧蒲松龄善于在生活中取材,捕捉生活中现象与本质矛盾、不协调的事物,加以艺术加工,塑造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讽刺意味的艺术形象,进而剖析人性与封建社会.表面上是志怪,实则揭露、讽刺当时的社会礼教的束缚、危害.抒发了蒲松龄劝善惩恶的生活理想.他或借幻化的情节表达讽刺之意;或以极其夸张的漫画是笔法进行讽刺;或以善恶对比加深讽刺含义;或以剖析人性自然而然流露讽刺之意.讽刺方法多种多样,运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丰满的人物,针砭封建社会之弊,让读者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注释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197页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418页.419页③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470页.471页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377页.378页.379页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99页.100页⑥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288页.289页⑦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534页.535页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52,22篇参考文献[1] 李厚基韩海明.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03)[2] 卢今.聊斋志异名篇欣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03)[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4] 马瑞芳.狐鬼与人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5]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05)[6] 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2(07)[7] 周先慎.聊斋志异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08)文献综述前言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研究,范围涉及到蒲松龄的生平、著作、创作动机、哲学宗教思想、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聊斋志异》是一部深刻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独特小说集,同时还广泛收录了民间传说,浪漫惊异虚幻世界是故事发展的前提.内容涉及封建政府、残暴官吏、科举之弊、封建思想、女子社会地位、狐鬼花妖的人性等.一、高宝立对《聊斋志异》的讽刺散论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强烈批判精神的孤愤之书,对当时的政治弊端、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社会风气的颓败,都有深刻的揭露和抨击,批判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的不平之气,构成了《聊斋志异》讽刺的主要内容.它在讽刺艺术的表现上又有其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幻想的奇异性、内容的喜剧性、情节的突然性、语言的幽默泼辣、表达方式的抒情直露以及较高的讽刺格调.二、李云峰对《聊斋志异》讽刺手法的理解《聊斋志异》讽刺笔法娴熟,深化主旨、发人深思,增强了艺术魅力.对讽刺手法的理解即双关,表面是写鬼写妖的志怪故事,实则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孤愤悲怆;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进行极端的的描述,讽刺意味也就越强烈;反语,在双关的基础上说反话,强化了讽刺效果;对比,通过对比,有力的讥笑社会的颓俗之风、恶德败行,加深文章讽刺意味.三、梅显懋对《聊斋志异》讽刺艺术的管窥他认为《聊斋志异》运用讽刺的笔法鞭挞贪官污吏、抨击科举制弊端、讥评颓风薄俗恶德败行,或幽默诙谐妙语解颐;或辛辣犀利发聋振聩;或嬉笑怒骂痛快淋漓,或以嘲讽谑笑之笔墨抒发内心深沉的悲哀.运用的讽刺艺术分为寓讽刺于精心构造的幻化情节中;捕捉生活中现象与本质矛盾的事物,构成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艺术形象;画龙于壁,点睛即飞和漫画的笔法.四、张成文对《聊斋志异》中讽刺小说研究《聊斋志异》从内容上可分为悲剧性的揭露讽刺小说和喜剧性的劝戒讽刺小说.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来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也即以小喻大,讽刺时弊.张成文认为,它的揭露性讽刺小说主要为两类.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抨击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性和虚伪性的科举批判小说,这些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另一类揭露性讽刺小说主要是暴露封建政治的黑暗腐败,谴责封建统治着和邪恶势力压迫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并歌颂他们的复仇、反抗.结语通过对他人论文的研读,我知道《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颇有成就一部文言小说集,它犀利的揭露现实社会,运用讽刺的笔法指桑骂槐抒发自己内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懑不满.我的论文将从小说集中挑出几篇不同方面的小说进行分析琢磨,从揭露封建统治者官吏的狠毒、鞭挞封建科举制度、人鬼花妖与人对比、暴露封建思想对女子的荼毒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参考文献:[1] 高宝立.《聊斋志异》讽刺艺术散论.蒲松龄研究.1995[2] 李云峰.浅谈《聊斋志异》的讽刺手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2008(07)[3] 梅显懋.《聊斋志异》讽刺艺术管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4] 张引群.《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举例说明聊斋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聊斋的艺术特色聊起《聊斋志异》,那可是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最爱聊的奇闻异事。
这本书啊,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心里头那个痒痒的,非得一口气看完才过瘾。
咱们先说说这书里的故事,那叫一个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狐狸精变美女跟书生谈恋爱的,有书生误入鬼府跟阎王斗智斗勇的,还有妖怪报恩、神仙下凡的,简直比咱村里王大娘讲的故事还要离奇。
这些故事啊,就像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串在一块儿,就成了这本《聊斋志异》。
说到艺术特色,嘿,那可真是绝了!首先啊,这书里的语言,那叫一个生动。
蒲松龄老先生就像是个会变戏法的,几个字儿一凑,就能让你眼前浮现出画面来。
比如他说那狐狸精,“眼波流转,媚态横生”,你就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妖精在冲你抛媚眼儿呢。
再比如写那书生,“面色苍白,步履蹒跚”,你都能感觉到他心里的害怕和无力。
这语言啊,简直就是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
再来说说这书里的情节,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你想啊,要是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你结局了,那还有啥看头?蒲松龄老先生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总能在你最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来个急转弯。
比如你正等着看狐狸精和书生怎么恩恩爱爱呢,结果他突然笔锋一转,告诉你那狐狸精其实是来报仇的。
这一下子就把你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让你非得接着往下看不可。
还有啊,这书里的人物,也是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鲜活。
有的书生善良正直,有的却贪生怕死;有的妖怪凶狠残暴,有的却知恩图报。
这些人物啊,就像是咱们身边的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让人看了觉得特别亲切。
最让我佩服的是蒲松龄老先生的想象力。
在那个年代啊,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落后,但他却能想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啊,更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
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把这些素材融入到他的故事中去。
这样一来啊,《聊斋志异》就变成了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寄托人民愿望的巨著了。
总的来说啊,《聊斋志异》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它用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
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
《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
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
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
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
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
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
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
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
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
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勇敢、沉着和机敏的精神品格。
《骂鸭》写一个人偷了邻居的鸭子,吃了以后满身长出鸭毛,痛痒难耐,只有等丢失鸭子的人骂他时鸭毛才会脱掉,可偏偏丢鸭子的人十分大度,丢了东西从不骂人。
在奇异荒诞的情节中,传达出隽永的讽世意味。
其三,是纪实性的散文小品。
内容或写人,或记事,或描绘一个场面,或摄取某种生活情景,多为记述作者的亲见亲闻,近似绘画中的素描或速写。
这类作品,一般篇幅短小,而内容大多写实,不涉怪异。
如《偷桃》写民间杂技,《山市》写山中奇景,《地震》写自然灾异,《农妇》记人物异行等。
适应于题材内容和形式体制的不同,《聊斋志异》各篇的篇幅,也是有长有短,参差不齐的。
长的如《婴宁》、《莲香》、《胭脂》、《王桂庵》等一些典型的短篇小说,往往有四五千字的规模;而一些志怪短书,却只有百十来字,最短的如《赤字》,仅有25字。
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包括所谓笔记小说在内的各种形式体制,可以说都能在《聊斋志异》中找到。
单从形式体制的丰富多彩看,《聊斋志异》也无愧于称为集大成的作品。
清代的纪昀曾批评《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
实际上《聊斋志异》不止是“兼二体”,而是兼众体,但这并不是《聊斋志异》的缺点,而是它在艺术形式上带总结性和创造性的一个特色。
清代的冯镇峦对纪的的看法就委婉地提出了批评:“一书兼二体,弊实有之,然非此精神不出,所以通人爱之,俗人亦爱之,竟传矣。
虽有乖体例可也。
”并指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虽“无二者之病”,但比之《聊斋志异》却是“生趣不逮矣”(《读聊斋杂说》)(二)大胆奇异的艺术想像奇幻,是《聊斋志异》在艺术描写上的一个突出特色。
其艺术想像之丰富、大胆、奇异,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都是不多见的。
人物形象多为花妖狐魅、神鬼仙人,他们一般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的环境或为仙界,或为冥府,或为龙宫,或为梦境,神奇怪异,五光十色。
他们变幻莫测,行踪不定,常常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来,又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飘忽而去。
人物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景象,也是奇幻无比,令人目眩神迷。
例如《崂山道士》中写道士剪纸如镜,贴在墙上,竟变成了“光鉴毫芒”的月亮,而且有嫦娥从里面出来,跳舞唱歌。
《翩翩》中的翩翩用芭蕉叶做成的衣服,竟然像绿色锦缎一样细腻柔滑;采白云做成的衣服,竟然无比的松软温暖。
《巩仙》中,巩仙的袖子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世外桃源。
从里面可以招出一群群仙女;而秀才人袖,见“中大如屋”,而且“光明洞彻,宽若厅堂,几案床榻,无物不有”。
秀才可以在袖中与心爱的女子惠哥幽欢而得子,致使秀才有“袖里乾坤真个大”的感叹。
《陆判》中写性格豪放的朱尔旦,同阴间的陆判官交朋友,人神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谊。
朱生原来资质鲁钝,文章写得不好,陆判就帮助他,为他“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换得一颗“慧心”,从此“文思大进,过眼不忘”。
朱生的妻子本来长得不漂亮,陆判又找了一个美人头来替她换上,使丑妇立即变成了“长眉掩鬓”的“画中人”。
《葛巾》中写牡丹花精葛巾和玉版姊妹与常大用兄弟二人结合,各生一子,后花精的身份暴露,姊妹二人掷儿而去。
两儿堕地以后就不见了,不久却长出牡丹二株,“一紫一白,朵大如盘”,十分奇幻。
以上这些,都还只是一些场面或细节的奇异想像,是服务于整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主题思想的表现的,其本身还很难体现出独特的思想意义。
而有的则整篇就是一种想像的世界,例如《罗刹海市》。
小说描写了一个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罗刹国。
整个社会不重文章,只重外貌,而看外貌又是美丑完全颠倒的。
男主人公马骏长得很英俊,可罗刹国的人却以为他是一个怪物,见到他便马上跑掉。
相反,长得最丑的人他们却认为最美,可以做大官,有很高的地位。
当权的统治者都是一些眼不明、耳不聪的糊涂虫。
像马骏那样正常的人,只有变成带着假面具的骗子,才能在这里享受到荣华富贵。
这显然是一篇充满奇思异想的愤世之作,骂世之作。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文中的这八个字,正是蒲松龄所要揭露和抨击的目的,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最精当的概括。
显而易见,奇幻本身并不是作家艺术创造的目的。
蒲松龄以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自由,更加充分地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表现他的爱与恨,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因此,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才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
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
《梦狼》和《续黄粱》中的梦境,《席方平》和《考弊司》中的阴界,《晚霞》中的龙宫,《罗刹海市》中的异域等,无一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象征或影射。
那些作为正义力量化身的神,如《席方平》中的二郎神,《公孙夏》中的关帝,《梦狼》中的神人等,他们对贪官污吏的惩罚,都体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愿望要求和作者的理想。
至于那些花妖狐魅的形象,虽然具有超人的特点,却又处处透出浓厚的人间气息和人情味。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的种种感情,实际上都是属于人间社会的,因此我们不但能够理解,而且感到亲切。
同时,《聊斋志异》中的幻想,也并不是作者不受生活的约束,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是处处都观照或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作者的艺术想像,有时看起来匪夷所思,实际上都有或显或隐却又十分深厚的生活基础。
例如,《绿衣女》中的绿衣女是个绿蜂精,就写她“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花姑子》中的花姑子是个璋子精的女儿,就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葛巾》中的葛巾是个牡丹花精,就写她“纤腰盈掬,吹气如兰”,等等。
奇幻的环境、景物、气氛,也大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据:《莲花公主》中写窦生进人的那个“桂府”,原来是个蜂精的世界。
他所看到的是“叠阁重楼,万椽相接”,“万户千门,迥非人世”——这是蜂房,同时又是人间楼阁;他所听到的是轻柔悦耳的歌声,“征鼓不鸣,声音幽细”—这是蜂叫,同时又是人间音乐。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想像是幻和真的融合,处处奇幻,又处处于虚中见实,幻中显真。
因此,它不是把我们引向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引导我们去俯视满目疮痍的人世。
憎恶这人世,同时又充满希望地要改善这人世。
(三)曲折奇峭引人人胜的情节艺术《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以“文思幽折”(但明伦语)为人所称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聊斋志异》中没有一篇传世名篇是平铺直叙的。
《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以曲折奇峭为突出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三妙:出人意表之妙,层出不穷之妙,合情合理之妙。
情节的发展,总是波澜层叠,悬念丛生,紧紧地吸引住读者,让你非读下去不可,让你不断地去猜想情节将如何发展,如何结局;却又总是出人意料,让你费思索、猜不透。
而在读完全篇之后,掩卷细想,又感到处处合情合理,在人意中。
蒲松龄精心地组织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纯为了吸引读者,或者炫弄技巧,为曲折而曲折,而是为了充分地展示社会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例如名篇《促织》,基本情节是成名捉促织和斗促织。
这种在农村中常见的景象,本来平淡无奇;但由于其背景是“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官府逼迫他限期交纳,因此一只促织的得失、生死、优劣、胜败,就同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时处处牵动着主人公成名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这样,由平凡小事构成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就具有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思想力量。
《促织》曲折的情节,是为充分地展示主人公成名及其一家的悲惨遭遇服务的,真正吸引读者并令他们激动、感叹的,并非捉促织、斗促织的曲折过程本身,而是与此紧密联系的主人公的大起大落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促织的得失、存亡、优劣、胜败,仅仅是情节的外在形式;形式同内容,也就是捉促织、斗促织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全家人喜怒哀乐思想感情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统一的。
全部曲折的情节,是产生于并最后归结到这个故事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上,即:“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抚军“以金笼进上”,“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这样,一只小虫的故事,构想出紧张曲折的情节,就具有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
《促织》的情节,线索比较单纯,但是写来却是重峦叠嶂,婉曲峭折。
这是一种类型。
另有一种类型是内容比较复杂、头绪比较纷繁的,写来更觉烟波浩荡,神龙见首不见尾。
如写判案的《胭脂》和写爱情婚姻的《青梅》即是。
以当今小说家的眼光和手段,这两篇小说,若加敷演,都可以铺展为长篇小说的规模。
《胭脂》的情节极为曲折、复杂,但写来却井井有条,一丝不乱,安排得巧妙自然,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