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针灸经外奇穴
![针灸经外奇穴](https://img.taocdn.com/s3/m/ff7a6b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8.png)
大量针灸临床试验对经外奇穴的治疗效果进行了验证,为针灸治疗提 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献综述
经外奇穴的起源与发展
对经外奇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针灸学中的地位进 行了全面综述。
经外奇穴的临床应用
汇总了经外奇穴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医生提 供了宝贵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神庭穴
位于头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处,主要用于治 疗失眠、头痛、眩晕等。
心俞穴
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健忘等 。
头痛
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1寸处,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偏 头痛等。
印堂穴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处,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
百会穴
位于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 等。
禁忌症
孕妇
孕妇的腹部和腰部不宜进行针 灸,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凝血功能障碍
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宜进行针 灸,以免引起出血。
皮肤破损
皮肤破损或炎症部位不宜进行针灸 ,以免加重炎症。
特殊情况处理
要点一
晕针处理
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针灸,平卧休息, 并给予适当处理。
要点二
过敏处理
如患者对针灸材料产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针灸, 并给予抗过敏处理。
按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选取对某些病症有特效的穴 位进行治疗。
04
CATALOGUE
经外奇穴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严格消毒
在进行经外奇穴针灸时, 要严格进行皮肤消毒,以 防止感染。
避免大幅度动作
在针灸过程中,应避免患 者大幅度活动,以免造成 穴位移动。
腧穴的研究进展
![腧穴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10a41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7.png)
腧穴的研究进展腧穴是多种疗法的刺激部位,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都要通过作用于特定腧穴,出现特定效应后,方能产生疗效。
因此,腧穴研究是提高针灸疗效,探明针灸机理的基础。
笔者对最近几年国内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整理的结果表明,最近最近几年来,腧穴研究在腧穴特异性、腧穴定位及腧穴主治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择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 腧穴特异性研究关于腧穴特异性研究主要涉及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腧穴生物物理特异性、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等几个方面。
1.1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一)腧穴与感受器作为针灸治病时的一个刺激感受点,腧穴应和某些感受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腧穴所处部位的不同,其感受器的类别和数量亦不同。
西安医科大学等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到足三里、合谷、内关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以肌梭为主;肌腱附近的曲泽、昆仑等穴多为环层小体;肌键接头处的承山等穴的中心多为腱器管,周围为肌梭;头皮处的百会、印堂、攒竹、丝竹空等穴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内、外膝眼等穴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在指尖部穴位观察到,其表皮基层细胞之间,有新月状或小环状游离神经末梢;棘层细胞间,有更为纤细的、无特殊形态的游离神经末梢;真皮乳头层内,有构造复杂而多样化的触觉小体;真皮网状层内,有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和克氏终球;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可见到大量环层小体;在血管周围有粗细两类纤维构成的神经束与血管伴行。
足趾部的隐白、大敦等穴主要为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处还可见各种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麦氏小体、克氏终球、环层小体和高尔基—马楚尼小体等无囊和有囊感受器。
穴处血管周围尚有血管旁包囊感受器。
上海生理研究所采用神经组织学方法在对人体皮肤的观察中发现,每lmm2皮肤内有100多个来源于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的神经末梢,即使是极细的点状刺激也避免不了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所以,每个腧穴的相应皮肤上可能都有神经末梢的分布。
针灸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应用
![针灸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a1c7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a.png)
针灸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应用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针灸的临床效果经过多年的验证已经得到大多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是它的科学原理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其作用机制也被广泛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针灸的科学原理,以及现代应用的进展。
一、针灸的科学原理针灸的基本理论是“穴位论”,它将人体上的一些特定点位视为可以对身体产生作用的通道,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这些穴位分布在经络上,经络是人体内一系列能量运动方式和能量交换的网络,通过经络可以联系整个人体内部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目前,有多种“穴位论”的解释和理论,包括神经学解释、生理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微观解释等。
其中,神经学解释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它认为刺激穴位可以引起神经末梢的反应,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其他部位。
另外,现代针灸的研究还探索出了一些其他作用机制,比如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内分泌的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等。
二、现代针灸的应用针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代的医学界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针灸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的应用。
以下是目前已知的一些领域。
1. 疼痛管理针灸在疼痛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缓解慢性疼痛、头痛、月经痛等慢性病的疼痛问题。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灸可以减少放射治疗和化疗中的痛苦,使病人的治疗体验更加舒适。
2. 精神健康针灸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等精神障碍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它可以减少心理疾病的症状和提高治疗的效果。
3. 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在胃病、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中也有应用,它可以调节肠胃运动、改善胃肠道功能,使病人的消化系统更加健康。
4. 呼吸系统疾病针灸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中也有应用,它可以缓解症状、减少咳嗽和呼吸困难等问题,使病人的呼吸更加通畅。
5.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面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应用,它可以减轻病人的症状,使病人感觉更加舒适。
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1d5a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3.png)
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病之一。
中医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具有温和无创、经济实惠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原理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按摩颈部相关穴位和肌肉,改善颈椎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组织营养代谢,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
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搓动等,通过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刺激穴位和肌肉,起到舒缓颈部肌肉紧张、缓解神经压迫的作用。
二、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1. 经络理论的应用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依据经络理论,认为颈部是多条经络交汇的区域,通过按摩不同的经络,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研究表明,按摩足三里、风池等经络穴位,可以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颈部活动度。
2. 穴位疗法的应用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中,穴位疗法是常用手法之一。
其中,风池、天柱、肩井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穴位按摩治疗,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程度显著减轻,颈部的活动度也有所提高。
3. 按摩手法的改进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按摩的手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传统的按摩手法主要是通过手指、手掌对颈部进行按压和推拿,但有些患者可能对此感到不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按摩仪器进行治疗。
一项研究发现,按摩仪器可以更加准确地刺激穴位和肌肉,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
首先,它可以减轻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颈部的活动度。
其次,中医按摩还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对药物治疗的依赖。
此外,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按摩治疗颈椎病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颈椎骨折、颈椎肿瘤等病因明确的患者,应避免中医按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d0bba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c.png)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曲池穴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
![曲池穴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3ff14de80eb6294dd886cff.png)
后3 mi n 血压 开始 下降 ,与针刺 前比较 ,有 非常显著性差 异 ,针刺 曲池 穴降压起效 时间明显早于 舌下含 服心痛定者 】 。
1 . 3在皮 肤科 疾病 中的应用
大量 的临床及实 验研究证 明 ,针灸对 治疗过敏 性皮肤病确 有独特 的疗效 ,如对接触 性皮炎 、荨 麻疹 、 日光性皮炎 、疥疮 、过敏 性紫癜 等病均有 很好 的治疗 作用 ,同样治疗慢 性荨麻疹 廖 氏则用 三棱 针快速 点刺 曲池穴 ,然后用挤捏 法使点剌 的针孔 出血约 l mL ,与 西药 组 口服 盐酸左 西替 利嗪片做 对 比,结果 针刺组疗 效远优于 西药组 ,说 明曲池 作为基本穴 治疗慢性 荨麻疹不 仅操作方 便 ,费用低廉 ,而且 没有西药
一
1 . 2在 心脑血管 系统疾 病中的应用 临床研 究显示 ,针刺 曲池 穴治疗 高血压病不 仅操作 简便 、安全有 效 、 不 良反 应少 ,而且起 效 快 ,作用 持久 , 明显 改 善临 床症状 的 特
点 。张红星等 将针刺 曲池 穴与舌 下含 服心痛定对 高血压 患者的 即刻 降 压效 果进行 比较研究 。结 果显示 针刺 曲池穴 即时降压效果 显著 ,针刺
腹泻 ,总有效率为9 7 . 5 % 。
止和 延缓疾病 的发展 】 。而马言清 针刺 曲池穴配合T D P 照射治疗 网球 肘 ,即肱 骨外上髁炎 ,总有效率有 8 0 %。说 明曲池治疗 本病 ,可疏风 定痛 ,消肿 散结 ,疏通 经络 ,调节全 身气血 ,促进局 部气血 旺盛 ,从 而达到扶正祛邪 、病 除体安 的 目的 。 2 关 于 曲池穴 的现 代实验 研究
中图分 类号 :R 2 4 5 . 2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0 - 0 0 8 1 - 0 2
中医热敏灸研究新进展
![中医热敏灸研究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bf07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5.png)
热敏灸具有镇痛、 消炎、调节内分 泌等作用
热敏灸的临床应用
治疗疼痛:热敏灸对各种 疼痛有显著疗效,如颈椎 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热敏 灸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 疗效,如胃炎、肠炎等。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热敏 灸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 疗效,如感冒、咳嗽等。
治疗皮肤病:热敏灸对 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如
05
热敏灸在妇 科疾病中的
应用
06
热敏灸在儿 科疾病中的
应用
07
热敏灸在康 复医学中的
应用
08
热敏灸在预 防医学中的
应用
09
热敏灸在美 容医学中的
应用
10
热敏灸在精 神疾病中的
应用
研究挑战与机遇
01
02
03
04
挑战:缺乏大规模 临床试验数据,疗 效和安全性有待进
一步验证
机遇:热敏灸作为 一种新型疗法,具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热敏灸对失 眠的疗效
03
热敏灸对消 化系统疾病
的疗效
04
热敏灸对呼 吸系统疾病
的疗效
05
热敏灸对心 血管疾病的
疗效
06
热敏灸对免 疫系统疾病
的疗效
07
热敏灸对神 经系统疾病
的疗效
08
热敏灸对内 分泌系统疾
病的疗效
09
热敏灸对皮 肤病的疗效
10
热敏灸对肿 瘤的疗效
实验研究
01
热敏灸对疼 痛的缓解作
用
和发展空间
挑战:需要进一步 研究热敏灸的机理 和作用原理,提高 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机遇:热敏灸可以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P物质与经络穴位相关性研究进展
![P物质与经络穴位相关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1bc37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9.png)
P物质与经络穴位相关性研究进展
康婧青;郭义;张赛;张阔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结合SP生理学相关资料,对近年P物质与经络穴位有关的文献加以回顾总结,为探讨针刺效应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374-376)
【作者】康婧青;郭义;张赛;张阔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张迪;丁光宏;沈雪勇;姚伟;林俊
2.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杨敏
3.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杨敏;祝高春;刘曾旭;
4.血清P物质水平与糖尿病足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J], 吴志昊;李微;孔祥
5.P物质前体与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 [J], 程浩;真晓雯;宋年朋;李留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bf586b451e79b89680226b5.png)
一、前 言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说又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有广泛 的指导意义。本课程教学要求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熟悉有 关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辨证施治,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本课 程教学时应辅以电化视听、 CAI 课件、形象教材及实验示教, 尤应加强在人体的点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 效果。
第二章 腧穴学概述 10 10
中 篇 第一章 手太阴 4 3 1 第二章 手阳明
8 6 2 第三章 足阳明 10 8 2 第四章 足太阴 6 5 1 第五章 手少阴 4 3 1 第六章 手太阳 6 5 1 第七章 足太阳 10 9 2 第八章 足少阴
4 3 1 第九章 手厥阴 4 3 1 第十章 手少阳 6 5 2 第十一章 足少阳 10 8 1 第十二章 足厥阴 4 3 1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12 10 2 第十四章 奇穴
6
下 篇 第一章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8 8
第二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6 6 共计学时数 126
四、大纲使用说明
1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课外,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 况,围绕教学内容,采用图表、模型、 CAI 课件、幻灯片及录 象等, 以增强教学效果。 2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经络、十二经筋的具体内容,可 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主带次地(即以经脉连带络脉、经别、经 筋)进行教学,也可将经脉、络脉、经别、经筋分开教学,既可 按流注顺序教学,也可按三阴、三阳归类教学。 3 .点穴示教宜分小班进行,先教师示范,后由学生相互练习, 老师巡回辅导。 4 .除教材外,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有关参考书籍,以巩固 和扩大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ຫໍສະໝຸດ 教学篇章 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696317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3.png)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与应用中医经络穴位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已经成为慢性疼痛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经络理论与疼痛治疗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是连接人体内外的通道,通过经络能够使气血流通,调和阴阳,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经络穴位则是经络的特定部位,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
传统西医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带来一些副作用,且疗效有限。
而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则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改善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慢性疼痛的效果。
二、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对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年来,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确切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刺激对神经调节的影响:研究发现,刺激穴位能够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痛觉传导,从而降低慢性疼痛的程度。
这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善疼痛信号的传导。
2. 穴位刺激对炎症反应的调控:慢性疼痛通常伴随有炎症反应,而穴位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症状。
研究发现,刺激穴位能够改善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炎症程度,从而减轻慢性疼痛的程度。
3. 穴位刺激对内源性物质的调节:穴位刺激能够调节内源性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血清素等,这些物质能够起到镇痛作用。
研究发现,刺激穴位可以促使内源性物质的释放增加,从而提高镇痛效果。
三、中医经络穴位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与进展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46f32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6.png)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增加,神经性耳鸣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
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位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性耳鸣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与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理论与神经性耳鸣的关系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理论基础源自中医传统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
根据中医理论,耳朵是与肾经相连的器官,而肾经是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经络。
而神经性耳鸣往往与气血不足有关,因此通过调节肾经可以改善神经性耳鸣的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神经性耳鸣还与肝经、心经、脾经等相关,因此在治疗中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二、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常用方法常见的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法包括针刺、灸疗、按摩等。
其中,针刺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可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耳鸣症状。
最常用的穴位包括肾俞穴、肝俞穴、心俞穴等。
此外,中医还常常使用灸疗和按摩等方法,以进一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
三、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评估针对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评估,目前主要依靠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通过中医经络穴位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耳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治疗方法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机制研究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机制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一些研究表明,在中医经络穴位上刺激能够调节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功能,进而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
此外,中医经络穴位治疗还能够改善耳朵内部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等。
五、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展望尽管中医经络穴位治疗神经性耳鸣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耳鸣症状的复杂性,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此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间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三间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bcb6ba10a6f524ccbf85fc.png)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9.06.034三间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刘晓萌陈松鹤A(河北大学中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0)【摘要】三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功能清泻阳明,通调腑气,通经活络,且三间穴临床应用广泛,临床处方可从经穴、输穴、取象比类等不同思维角度进行选穴。
我们通过查阅近40年相关资料,整理归纳三间穴的单独取穴或配伍其他穴位治疗五官、神经系统、内科、外科等各科疾病。
【关键词】针刺疗法;三间穴;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9;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19)06-0956-05三间穴又名少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
间,即间隙,因位于手第2掌指关节后陷处,为手阳明大肠经第3个穴位,故名三间穴。
最早可追溯至《灵枢•本输》“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功能清泻阳明,通调腑气,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三间穴治疗时,可行针刺、艾灸或指按法,常单独取穴或配伍其他脸穴治疗内、外、儿等各科疾病。
我们通过查阅近40余年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出三间穴在临床各科治疗中的应用,并从多角度探讨三间穴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机制,综述如下。
1五官疾病三间穴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文献可依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述“三间、阳溪,主喉痹咽如哽;三间、前谷,主目急痛”;《针灸大成》所载“唇干饮不下:三间、少商”;《针灸大成》所论“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踽痛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
1.1牙痛黄辉等⑷针刺患侧△通讯作者: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河北保定071000作者简介:刘晓萌(199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
研究方向: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三间穴治疗牙痛1例。
使用0.3mm X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以大幅度捻转手法行针,穴位局部得气后使针感沿经脉传导向示指放射,嘱患者做叩齿运动,每次行针0.5min,每隔5min行针1次,15min后起针。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7aa6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4.png)
案例一:治疗颈椎病 案例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案例四:治疗肩周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 究
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对经络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 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 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过量: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 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 生帮助。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 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 见。
孕妇禁用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慎用
添加标题
皮肤破损者慎用
添加标题
汇报人:
发展历程:从传统膏药到现代穴 位贴敷疗法
现代研究进展:对穴位贴敷疗法 的科学解释和临床应用
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技,提高 疗效和安全性
优势:安全、无 创、无痛、便捷
治疗效果:缓解 疼痛、改善睡眠、
增强免疫力等
适用范围:内科、 外科、妇科、儿
科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广泛 应用于各种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中
咳嗽:适用于急性支气 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汇报人:
中药穴位贴敷疗 法:通过将中药 敷于特定穴位, 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原理:利用中药 的药效和穴位的 刺激作用,调节 人体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效果。
穴位:人体特定 部位,具有不同 的生理功能和治 疗作用。
中药:具有不同 药效的中草药, 通过配伍使用, 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古代 中医学中的外治法
中医经络穴位针灸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穴位针灸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1099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2.png)
中医经络穴位针灸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医经络穴位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现代医学中,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正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
本文将就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和穴位学说的,主要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和平衡身体内部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内传导气血的通道,与身体各个系统密切相关。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活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第二部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肠道疼痛,恢复正常的胃肠蠕动,增加消化酶的分泌,改善食欲和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胃炎、胃溃疡、胃肠痉挛、腹泻等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第三部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对胃酸分泌的调节作用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对胃酸分泌的调节作用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变胃酸的分泌水平。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酸的缓冲能力,从而改善胃酸性疾病的症状,并对消化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第四部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对胃肠蠕动的调节作用针灸对胃肠蠕动的调节作用也是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腹部相关的穴位,调节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和松弛,增加胃肠蠕动的频率和强度,从而改善胃肠功能紊乱、胃肠胀气等症状。
第五部分: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秘等症状。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显著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经络穴位针灸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多项临床实验的验证。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笔记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23a0e0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c.png)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阅读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1)二、阅读过程记录 (2)1. 内容概要部分 (3)2. 经络系统介绍 (4)(1)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 (5)(2)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6)(3)经络系统的重要性 (8)3. 穴位详解 (8)(1)头部穴位 (10)(2)胸背部穴位 (11)(3)腰腹部穴位 (11)(4)四肢穴位 (13)4. 穴位功能与应用 (14)(1)常见穴位的功能介绍 (15)(2)穴位按摩与养生保键方法介绍 (16)(3)穴位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探讨 (17)5. 穴位查找方法与实践操作指南 (18)一、书籍概述《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是一本深入探索中医经络穴位的权威之作。
本书以详尽的文字和清晰的插图,详细介绍了人体各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以及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书中不仅阐释了经络的基本理论,还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按摩、针刺等手法,有效地调节人体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实用价值。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穴位则是这个通道上的关键节点,它们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书还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个穴位的介绍都包括了位置、功效、主治病症以及操作方法等详细信息,使得读者即使在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掌握经络穴位的按摩技巧。
这对于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具有极大的帮助。
《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经络穴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来维护健康。
二、阅读过程记录在阅读《人体经络穴位图册》我按照章节顺序逐步深入,首先了解了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书中详细描述了经络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6b407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5.png)
六、结论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其 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且具有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特点。然而,也存 在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克服。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 们期待穴位贴敷疗法能够在保障人们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内容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贴中药膏剂或现 代化的贴剂,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至今仍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 验组接受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选取百会、涌泉、神门等主要穴位,使用特 制的中药凝胶贴膏进行贴敷。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 对所有患者进行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 高。相比之下,对照组的睡眠质量改善并不明显。此外,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 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谢谢观看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利用药物和穴位刺激来调节身体功能的疗法。其原理是利 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通过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从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 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根据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 进行贴敷。
讨论: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的治疗方法。 通过贴敷主要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的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改善睡眠质量 的目的。此外,中药凝胶中的成分还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导致失眠的心 理问题。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对失眠的有效性,且不良 反应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deeb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9.png)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经络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络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理特性。
例如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发现,经络系统中存在局部电流分布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电流与穴位的位置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表现出良好的声学特性,如在超声波检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回波信号。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热传导性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其进行研究。
经络的化学特性研究主要关注其在药物传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经络在药物传输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此外通过对经络中各种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经络内存在多种活性物质,如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同时经络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通过脑电图(EEG)技术观察到穴位刺激后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进一步证实了穴位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联。
此外神经递质在经络中的传递也成为研究热点,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穴位刺激后的传递过程得到了深入探讨。
中医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和化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络病理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人员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等多个层面探讨了络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化学特性以及中医络病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穴位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78ab0802020740be1e9b61.png)
腧 穴结合作用于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顾力华 ㈣ 等在临床 实验 中给 4 例患者 以两种不同的治疗 , 1 观察在使用氨氯地平片的基础 上 ,使用或不使用纳米穴位磁贴敷贴于双足涌泉穴治疗前后血压和临 床症状 的变化 。治疗组在使用纳米穴位磁贴敷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 临床症状和降压作用方 面与对 照组 比有显著性差异( 0 5。 P .) <0 9穴位按摩 .
科技信息
专题 论 述
穴位疗 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 究进展
福 建 中医学 院 吴 明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威胁人类生命 的常见疾病 之一 , 按西药进行治 , 易 出现头痛、 腰酸、 耳鸣及恶心等副作用 , 以及血压控制不稳 的现象 。 穴 位疗法 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方面有降压和缓 、 副作用少 、 改善 眩晕 、 症 状 明显 等优势 , 可纠正高血压并 发的病理改变 , 有效保护靶器 官 , 是不 宜 多服降压药 和久服降压药不能耐受者 的可取疗法 。本 文就近十年来 穴位疗法治疗 高血压病 的l 临床研究概述如下 : 1穴位针刺治疗 . 目前针刺治疗高 血压病 在临床及实验研 究中都作 了大量 工作 , 取 得 了较好 的疗效 。据文献报道, 廖辉I 根据患者 的胖瘦程度 , 】 哗 选用 “ 泻 南补北” 法观察阴虚 阳亢型高血压病疗效 , 与口服开搏通片和阿司匹林对 照, 结果两组患者均有降压疗效 ; 但症状疗效治疗 组优于对照组(( - ) P 0 5。 0 提示针刺本身 即具有 活血通络 、 滋阴潜阳 、 化瘀祛 浊之 功效 , 从而达 到 降压 目的。李东朝 等治疗 高血压患者 , 取选风池 、 选 曲池 、 合谷 、 足三 里 、太冲为主穴 。对照组 口服尼莫地平 ,两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 ( 0 5; I .) ) 0 但观察组的显效率却 明显高 于对照组(< . ) > P0 1 O 。针刺方法起效 快 于对照组 , 而且降压幅度大 。 对两组所有有效患者停止治疗一段时间 后进行观察血压反弹情 况 ,经 过针刺治疗后降压效果可 以维持较长的 时间, 且明显长于对 照组 f< .1。针刺穴位后通过刺激传人神经 , P O0 ) 引发 血压变化调节中枢产生效应 , 可以影 响心 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 能有效 地调节 肾素 一血管紧张素 一醛固酮 系统 和血管内皮的活性物 质, 抑制 醛 固酮分 泌 , 减轻水钠潴 留, 减少血小板 聚集 , 恢复血管 内环境稳 定以 及改变血管平滑肌 的状态最终达到降压效果 。 另外 , 针刺还能降低血液 黏滞度 、 改善微循环 、 降低外周阻力 , 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
中医经络养生交流会发言稿
![中医经络养生交流会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b47e3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7.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中医经络养生交流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经络养生的奥秘。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医经络养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通道,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中医经络养生强调通过调整经络,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医经络养生的认识。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及作用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遍布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调节阴阳、抗御病邪等作用。
2. 经络的作用(1)运行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使气血得以输布全身,滋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2)联络脏腑:经络连接人体各个脏腑,使脏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生理功能。
(3)调节阴阳:经络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4)抗御病邪:经络能够抵御外邪侵袭,增强人体免疫力。
二、中医经络养生的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络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针刺或艾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和穴位,调整经络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3. 食疗养生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五味、五色、五气等特性,与人体五脏相对应。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4. 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心态,调适情志,有助于经络畅通,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三、中医经络养生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经络养生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现代研究进展:1. 经络穴位的研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经络穴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经络穴位的生物力学特性、神经电生理特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
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
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
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
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
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
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
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
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
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
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
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4)肌层某些特殊的结缔组织,是产生高振动声的物质结构。
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结构,表明经络不是一种单一的线,而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在其中分布着发生各种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物质结构。
经由人体表里经络差异的相关研究又发现,人体对高频信息的导电度比低频的高,高频的电信息在人体内传送时,能量的耗损会比较低,所以能够传很远信息的能力还相当强;愈往高频区看,发现经络和非经络的导电度差异也有愈小的趋势]。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穴位的低阻抗性可能并非普偏存在,而人体的电阻特性亦非线性]。
同
时,人体经穴之皮肤电阻具有抗振荡波动现象,尤其是井穴与非经穴部位皮肤之间的振荡幅度有明显差异。
而人体穴位电流还会随着生理状况而改。
除了电学与高声振传导外,经络还有高发光特性(1993严智强)、热循行特性(1979蒋来,宋贵美)、同位素经脉循经移动、离子活动检测、超音波、低频振动等研究方向。
腧穴病理反应特性研究
腧穴的病理反应是指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在体某些腧穴表现出的异常变化。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过去的研究知道,胆囊穴常在胆囊疾病时出现压痛过敏现象;阑尾穴在阑尾炎时出现压痛过敏现象;中府穴常在肺疾时出现压痛过敏现象。
近年来,耳穴反射点的变化亦受到重视。
又发现海洛因瘾者多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等部位出现脊椎阳性反应点;梁丘对胃下垂的检测具特异性。
而如前述穴位之生物物理特定,当疾病产生时,穴位之电阻特性亦随之改变]。
这些病理反应,提示经络穴位电流电阻之改变,在疾病诊断上的可行性与价值]。
腧穴的刺激效应及单穴主治之研究
有关对于腧穴施以不同的刺激,会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的范畴涵盖了对体温、血管活动、生化成分、皮肤电位、对胃肠运动、免疫功能、疼痛阈值等等。
有关单穴主治的报导一般较多,近年来,较为科学、系统的单穴主治研究主要有列缺穴治疗头痛,合谷穴用于生产痛,晴明穴治疗中风,针刺内关穴调整心率,改善心血管功能,艾灸翳风穴治疗面瘫,曲池穴、神阙穴降血压,针刺足三里穴治疗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与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隐白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秩边穴治疗膀胱尿道炎,艾灸至阴穴短正胎位不正,肾俞穴调节免疫及促进泌尿功能,涌泉穴治疗颈性眩晕,关元穴治疗尿潴留,后顶穴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针刺水沟穴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升压苏醒效果等。
以上述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改善和缓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症状和体征是针灸的优势所在,作为研究内容之一,以确定腧穴治疗的有效范围]。
另外,有许多报告则针对不同针刺方法的疗效、治疗时间、频率,针刺与中西药物的疗效、针刺与针刺加药的疗效、单穴与穴组的疗效,不同刺激来源如雷射激光、红外线、电磁波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有关经络现代研究的整体看法
有关经络的现代研究虽已获致重大成就,然有许多学者认为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进而思考其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言。
例如提出经络的研究必须依靠多科学的紧密协作研究,乃因经络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医学几千年来不断发现的客观现象,许多尚不能用目前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故而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当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先进问题,故而其研究必须结合并带动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而其突破当不仅仅是中医的进步,而有可能是生命科学的新里程。
中医理论的特色在于把数千年来人们探索中所得到的认识与经验交错串成一体,其研究发展当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架构。
中医的脏器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整体功能活动概念,而非如西方医学,是可以从整体功能中解剖出来的某种特定组织器官或功能]。
因此有学者也强调经络研究的物件应是产生经络观点的经验事实,非以”找经络”为目标,而确立以把握针灸作业的现代规律为最终目标。
故而经络之研究必须兼重整体动态观念及临床实践的研究。
由于临床实验的局限性,对动物实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亦不能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轻易否认经络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