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音韵感、语感以及朗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面我浅论一下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方法。
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文言文课文。
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较少,课文的选择应该简单、通俗、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窦娥冤》中的“五马分尸”,或是《孔雀东南飞》中的“逐臣游瓦绮”,都是比较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文言文。
要进行适当的发音指导。
文言文的发音规范,需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逐字逐句的训练。
对于一些特殊的字音、音节,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
要注重韵律感的培养。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韵律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分节、分句、分字的方式,让学生逐渐熟悉文言文的韵律特点,进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第四,要进行适当的情感训练。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情感体验能力。
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声音的表达,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情感。
要进行诵读的评价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可以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和修改,引导他们注意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感情真实等方面的问题。
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潜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方法是一个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课文,进行适当的发音指导,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情感体验能力,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通过这样的诵读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培养他们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摘要】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学方法、步骤、技巧、提高学生诵读能力以及教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浅谈。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步骤中,要注重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之美;在教学技巧方面,可以采用音乐节奏法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技巧。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可通过大量朗读、模仿名家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示范、激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文言之美。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不可忽视,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教学,初中,重要性,意义,方法,步骤,技巧,提高,能力,教师,作用,语言表达,结论。
1. 引言1.1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更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诵读文言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文言文诵读教学也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修辞技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文言文诵读教学更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有序的诵读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1.2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义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文言文诵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和语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通过诵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随着文言文的逐渐深入,许多学生在诵读时经常遇到困难。
因此,本文将探讨文言文
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
一、口齿清晰
口齿清晰是诵读的核心要素,是诵读的前提和基础。
在诵读时,尤其要注意每个字的
发音,任何一个字的发音不清晰,都会影响整句话的准确性。
二、细读
文言文的句子常常较长,遣词造句也较为繁复,而细读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句
子的有效方法。
细读时,可以将句子分为若干个意群,然后再分析每个意群的意思。
三、声音顿挫
顿挫是一种声音节奏,诵读时合理运用顿挫能让诵读更有节奏感和生动感。
顿挫分为
停顿和加强。
停顿是指在句子中停顿或轻微停顿的声音,加强是指将某一个字或某一部分
词组重读或加强读出。
四、情感表达
文言文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需要适当的语音和表情。
在诵读时要将自
己的情感与文言的情感有机融合,如有悲伤的语句要适当降低音调,有喜悦的语句要轻快
愉悦。
五、正确朗读
正确朗读是指正确地读出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意和意境,要善于把握文言的古韵,因为文言文注重音律韵律,这是同现代汉语朗读方式不同的地方。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诵读需要口齿清晰,细读分析,合理运用顿挫,正确表达情感,
正确朗读是五种有效的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中渐渐熟练掌握,才能
发挥最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探讨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特点以及有效的诵读方法,提出了声韵平仄和停顿节奏的重要性。
声韵平仄是文言文诵读的基础,而停顿与节奏的掌握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语调和情感。
结合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本文强调了有效的诵读方法对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在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的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有效方法、声韵平仄、停顿、节奏、学生水平提高、重要性、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诵读感到困难和无趣。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重视熟悉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却忽略了对于文言文诵读的重要性和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的诵读,不仅仅是为了熟悉文言文的音韵和语调,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来领悟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而有效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言文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探究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旨在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1.2 研究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方法的探究,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代经典文化,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和分析文言文文本时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用意。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概要: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而深入理解的方法。
本文就如何认识文言文的诵读教学的作用——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面作一些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五四时期,白话文教学逐渐代替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但我们今天却要这么看: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的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正是继承整个文化遗产的前提。
随着教育逐渐普及,至于文言文难学,它与日常口语有一段距离,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之说虽不无道理,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然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
因此,指责它是“僵死的语言”是毫无道理的。
为了直接继承文化遗产,为了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我们应该提倡学习文言文。
对于这个问题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有,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诵读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 也必然成为文言文教学法的争论的中心。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教育中,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被作为必修课程进行教学。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文言文时遇到了困难。
文言文的有效诵读是学习和掌握其技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希望对文言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掌握正确的读音是成功诵读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文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其中包括音调、音韵和音变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确保其对文言文的基本读音有所掌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引导他们听取文言文的录音,帮助他们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音系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和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语音差异,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文言文的读音规律。
背诵经典古文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思想和艺术的精华,还对中国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背诵经典古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加熟练地诵读文言文。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古文名篇,让学生逐篇背诵并进行朗读。
通过背诵古文,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效果的关键。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这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韵律模仿和节奏感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结构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韵律规律,并通过朗读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然地表达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节奏和韵律感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节奏感培养,提高其诵读的整体效果。
注重情感表达是提高文言文诵读效果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作为古代人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模板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作者] 王槐松[内容]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探究
一些有效的诵读方法。
正确的声音语调是诵读的基础。
要求学生在诵读时注意声音语调的起伏和停顿的位置,使诵读更加自然流畅。
学生要注意正确发音,尤其是一些易错的音节和音调,如句首的平声、入声字等,以免给学生埋下了一些困扰,增加学习的难度。
注重情感表达是诵读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注重表达情感。
在诵读时,学生要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声音语调和语气来表达出来,以便
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给听者。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的演示来提
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注重节奏感是诵读的关键。
文言文有一种古典的韵律感,其特点是音节的平仄交替。
在诵读时,学生要注意掌握词句的韵律,将平声和仄声的音节用声音加以区分,以增加诵
读的节奏感。
学生还可以通过练习诵读一些有韵律感的句子或者韵文来提高节奏感。
注重意境塑造是诵读的目标。
文言文中的意境对诵读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诵读时要
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声音语调、音调、情感表达等手段来营造出文言文中所描
绘的场景和氛围,使听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言文的意境。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文章的情节
和情感来把握文章的意境,然后通过诵读来表现出来。
有效的诵读方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确的声音语调、情感表达、节奏感和意境塑造等方面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
成绩。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摘要】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目前文言文诵读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从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也对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可以为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浅谈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法、重要性、现状、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策略、案例分析、意义、展望、总结。
1. 引言1.1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尤其是对文字、词汇和语法的掌握,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感。
文言文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学价值,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1.2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现状目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缺乏现实意义,导致他们对文言文诵读缺乏积极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文言文诵读教学往往被压缩到辅助性地位,难以得到充分重视。
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更新,无法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诵读。
文言文诵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注重诵读的声音、语调等表面形式,忽视了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一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资源匮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支持,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诵读水平和兴趣。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随着文言文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
而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正确的诵读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要。
一、熟记文言文
在进行文言文的诵读时,最重要的是熟记文言文,即要把文言文视为自己的母语,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只有真正理解了文言文,才能够诵读出准确的发音、抑扬顿挫和语调。
二、朗读练习
在诵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的方式开展练习。
集体朗读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而个别朗读则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问题。
三、配合动作
在诵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动作配合,比如手势、肢体语言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言文。
四、分段练习
文言文常常有长句和长段落,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一次性诵读出准确的语音和语调。
因此,教师可以将文言文分段进行练习,让学生逐段学习和诵读,逐渐掌握全篇文言文的总体语音和语调。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作者] 王槐松[内容]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的,有认为是“念、熟读”的,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朱子这里的“诵”。
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探讨
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探讨关于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探讨文言文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在不断加大,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学好文言文。
但是近年来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教学呢?韩雪屏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很容易学会。
说文言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后世学文言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晤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作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
”可是诵读是学习文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那么什么是诵读呢?一、文言文的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之法古已有之,但“诵”和“读”在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段玉裁作注时也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进行了精辟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通过声音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择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还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随着学习实践的加强,直到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记述之中。
他认为“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其内容是“熟读精思”;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未成诵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
”“余常谓读书有三道,谓心到、咽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到了现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言文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精读指导举隅〉前沿》)从本质上讲,叶老的提法与朱子理论没什么区别。
可见,文言文的诵读法就是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
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尤其是五四以后,文言文的学习一再受到人们的摒弃,诵读法也被认为是“八股文式的教学思想”,所以要搞好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必须重新正确认识文言文诵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的经典语言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文言文的教学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其古老且繁复的特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
有效的诵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对古代文化的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文言文诵读的意义1. 感悟古代文化诵读是一种直接传承古代文化的方式,通过诵读古代文言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进而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音律美感和句法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语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和品格教育内容。
通过诵读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顺之情、忠诚之义等品格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文言文诵读的方法1. 理解诵读内容在进行文言文诵读之前,首先要对所要诵读的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
学生们应该仔细阅读文言文的原文,理解其中的语言含义和句意。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练习,确保读音准确、表达流畅。
2. 模仿老师语音、语调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时,学生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语音和语调,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发音或语音变化,通过模仿老师的语音来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老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语音纠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音特点。
3. 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们在诵读文言文时,应该注重把握文言文的韵味,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小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从诵读的方法出发,探究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方法。
一、正确的读音正确的读音是诵读的基础。
文言文读音古怪,要全凭老师讲解和指导。
要求学生口齿清晰、音量适中、语调自然。
在诵读中要注意语音、声调和音量的掌控,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断句、顿号和逗号的处理,准确划分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拼读时要认真讲究每个字的发音,例如“卜”与“不”、“肉”与“如”、“难”与“男”等,都要十分准确。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词语的轻重,如有些词语要重读,有些要轻读,根据文意和语气要合理分配读音的轻重。
二、正确的语调抑扬顿挫语音语调是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是不可忽略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语音美感,体悟诗词激情之美,使学生在诵读中不断追求和提高。
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句读和字读的抑扬顿挫,把握句子情感和语气的变化。
例如,“欲取”“宜从”的宜字中的“口”要带一点上升的语调;“愿言”“不置”的言字中的“心”要带一点下降的语调。
三、正确的语速和停顿朗读时语速既要快又要慢,适当的停顿处理可以提高朗读效果,使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大家的听力理解和感受。
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停顿,例如:“而且”要停顿一下,表示顺序发展或者列举;“不但”可以稍作停顿表示转折和补充;“何时”“如何”等疑问代词要停顿,表示语气的疑问和强调。
四、配合语言语气的表现语言的韵味和语气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诵读过程中,要根据文意和语气的变化来进行语音的分配和抑扬顿挫的处理。
如果是欢快的节奏,则要保持轻快的语调和适当的停顿;如果是严谨和庄重的节奏,要保持慎重的语调和缓慢的节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完美。
五、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辅助现代化数字科技手段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中,这对于小学生诵读文言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语言之一,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而文言文的教学中,有效的诵读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文言文的特点及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学语言,其词汇、语法、句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诵读来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韵律等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言文。
文言文的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声朗读来练习文言文的语音语调,理解文言文的韵律和脉络,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古文词汇,掌握古文句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而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增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品味。
二、有效的诵读方法探究1.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韵律。
在进行文言文诵读教学时,学生首先需要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音、语调和韵律,例如平仄、声调等。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说唱,模仿老师的朗读,听录音等方式来进行训练,逐渐积累文言文的语感和语调。
2.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演绎。
在文言文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音语调,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演绎。
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演绎,使诵读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3.讲究节奏与韵律的把握。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脉络,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讲究节奏与韵律的把握。
通过对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把握文言文的韵律脉络,提高诵读的流畅度和表现力。
老师可以通过对文言文的断句、停顿等技巧进行解释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
浅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浅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明:“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如今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育者已经注意到了文言文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了“语文的根本在文言”的理念。
通常,我们谈论语文教育时都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阐述,但是走进中国古代教育史,字典、辞书比比皆是,却很难找到口头语言教育和语言规律研究的典籍,因为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读,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
古人特别重视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靠反复读和多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
中国语言的精华存在于五千年的文化中,许多作品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益发闪耀着理性与文采的光辉,尤其是选入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言著作的精品,能够涵养心性,培植道德,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这些文章的朗读与背诵,把蕴含在里面的思想精华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与人格,身体力行,为人生奠定一种理想的高度。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诵读,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让学生积累大量经典的优美的文本,感悟语言的艺术之美,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可以使学生的作文语言更加雅致与凝重,回答问题也更精炼和轻灵。
数年前兴起的重诵经典的活动,陶冶了无数儿童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心性与修养。
没有读的基础,汉语言的摩天大厦就无法修建。
而今,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作品的朗读与背诵,同时注重诵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一、要读准字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读通文气。
文言文的诵读是对文章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它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学生很容易读错。
读错了字音,课文读得磕磕绊绊,文气便不通畅,更谈不上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了。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
浅论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记忆力以及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下面笔者将就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方法作一简单讨论。
一、传统的诵读方法传统的诵读方式是指老师先朗读文言文,然后让学生跟读。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音调和节奏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
不过,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学生仅仅只是照着老师念,学习的效果很难达到最好。
二、朗读扮演角色在这种方式中,老师将文言文材料分段,让每一个孩子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朗读。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扮演各不相同的角色来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和人物关系。
同时,学生还需要在朗读时加入角色的语气和情感,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三、默读后朗读这种方式是先让学生默读文言文,然后再进行朗读。
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默读后进行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默读后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感。
四、分组朗读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分组朗读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朗读一段文言文。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和竞争中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五、多次朗读多次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诵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次练习同一段文言文,从而更好地掌握其表达和节奏。
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朗读,例如情感的表达、疑问的探讨、作者思想的解读等。
以上就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种诵读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孩子,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无论是哪类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掌握文言文的韵律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
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探究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在全国各大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教学也逐渐在高中阶段得到普及。
在文言文学习中,口头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诵读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
本文就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诵读的方法。
首先,熟读文本。
在文言文学习中,熟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个方法对快速阅读、深度理解和生动地表达都有帮助。
因此,课前应该进行熟读练习,以便熟练掌握文本的语调、句式和词汇。
在熟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抑扬顿挫和音调高低的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词语的意义和情感。
熟读还有助于识别这些文言文的一些常用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对理解文言文,诵读和写作都非常有用。
其次,分段朗读。
在分段朗读中,教师会要求学生从整段文本中抽取几个区域或句子进行朗读,而不是朗读整段文本。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在阅读和朗读时更有把握。
通过分段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所朗读的部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诵读的整体效果。
再者,注重音律。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韵律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注重它的音律。
例如,文言文中的字音一般比现代汉字长,音量也重。
首先要注意句式的重音,并找到文本音乐的韵律,以便在诵读过程中更好地表达出意思。
另外,文言文句子内部的韵律变化也非常重要。
它可以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众能够更好地听懂所诵读的文本。
最后,注重语音、字形和意义的协调。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音、字形和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必须注意语音、字形和意义的协调,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为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语音、字符的常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本。
学生还应该注意到文本中的语调和字音变化,并根据语调和字音来表达文本的意思。
综上所述,有效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口音、语调、灵活和内涵等多种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作者] 王槐松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诗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字》:“诵,讽也。
从言,甬声。
”“讽,诵也。
从言,风声。
”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对“吟”的解释,《说文》谓之:“吟,呻也。
从口,今声。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从口,申声。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呻吟”联用有“诵读”之义,《庄子·列御冠》:“郑人缓也,呻吟裘之地,只三年而缓为儒。
”可见“吟”的急促声音活动,与“呻”的舒缓声音活动的配合,可以形成“诵读”“缓急”的情态。
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周南·关睢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
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长言”,是汉代注家譬况字音的用语,意思是发音舒缓,为字调中的舒调,可理解为曼声长吟。
由此可见,“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
“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注则解释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进而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
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
”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
正因为“诵”和“读”的含义有差别,古人在运用时也有区别。
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论语·子路》)“又尚论古之人。
颂(同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左传》中记载:“公读其书。
”先秦典籍中,多把“诵”和“读”分开运用。
一般说来,对韵文是“诵”,对散文是“读”。
这些可理解为古人对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但究其实质,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另一方面“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性,二者配合相得彰益,因此,实践中的二者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随着实践的加强,人们对“诵读”结合的重要性逐渐加深,在读书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了。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可诵读之。
”其实,“诵”是“读”的一种表达方式,“读”是“诵”这种“吟咏以声”的理解基础,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所以“诵读”和“读诵”成为一个整体,经常出现在汉以后的一些典籍著作中。
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第二册,卷三,《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
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
”朱子这里的“诵”。
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
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
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也不仅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它写进教学规范中。
朱熹后的真德秀所撰的《家塾常仪》中有一《诵读》规范,它明确规定“专心肃容,记遍数。
句句字字分明,每句终字重读则句完,不可添增虚声,使句读不明。
遍数未足而已成诵,必足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加数成诵。
”明代屠羲英《童子礼·读书》中规定,“整容定志,看字断句。
……务要字字分晓,……仍须细记遍数熟读,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其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方止。
”清代张履祥在《初学备忘》中指出,读书“先令成诵,而徐以涵泳其意味,休之于心。
”清代学者张岱在叙述自己的学习时,对诵读的描述是“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忽然有省。
”综上所述,诵读古代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到了现代,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又由于不同的改革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这一语文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
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文言文阅读时,没有“诵读”一词,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
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
”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
”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
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
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
”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
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
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一表内容的“吟”和一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
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
不过,将这种“畅发读者的感兴”,要学生通过“调子”表达出来的作法,现在可能还暂时做不到。
作为教师的文言文教授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我觉得还是“熟读”、“成诵”好。
叶老提出按“调子”“吟诵”的方法,是有特定的时代要求的,那时,按“调子”“吟诵”可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到了今天,能按“调子”、“吟诵”,就成了一种特殊的技艺了。
当然,如果老师掌握“吟诵”的“调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未尝不可。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的理解又不一样,书中有一个“四诵”条,它的解释是:“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四种诵读方式的合称。
其中,默诵是背诵的特殊类型。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诵读包括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
另外,它对朗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的文字语言的阅读方法。
”它对吟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
……吟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去唱,这类吟诵又叫吟唱,吟咏、吟哦,吟讽;另一种诵读成分较多,曲调感不很强,但听起来琅琅上口,连贯流畅,这类吟诵又叫吟读,朗吟,讽诵。
前一类吟诵适用于读律诗、绝句、词、赋等抒情性强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一类适用于读长篇歌行诗、古代散文中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
”它对背诵的解释是这样的:“声读法之一。
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字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对默诵的解释是“指在心里默默记诵,是背诵的一种特殊类型。
”以上解释好像很详细,由于划分的科学性不太明确,看了以上的解释,我们倒还会产生一些模糊感。
这些解释中的大小概念的并列和交叉,倒使人有点莫衷一是。
周大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教学辞典》中对“诵读”只是作了如下说明:“诵读可以增强语感。
诵读的同时还要提倡精思。
”这似乎也太简了。
由许嘉璐任总主编的《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则把默读、朗读、吟读、诵读分开并列着解释。
它认为,“诵读,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
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此二书的解释,倒还较为切合实际。
他们的说法对“诵读”的本源有继承,特别是许说对“诵读”的内容还有所丰富。
透过对“诵读”的古今内涵的比较分析,我觉得文言文的诵读法,抓其本质,则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就是文言文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