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农业状况及其发展措施_王东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苏联在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强大的工业国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1.五年计划: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实现工业
化和经济现代化。
这些计划将资源调动到工业部门,通过
集中计划、国家投资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式,推动了苏
联的工业化进程。
2.工业化推动农业:苏联通过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农民
组织起来,集中粮食生产和分配。
这样一来,农村劳动力
得以释放,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食品供应。
3.科学技术的重视:苏联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视
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
创新,培养和提拔科学家和工程师。
重视科技进步使得苏
联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4.中央计划经济:苏联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通过集权
的经济计划,调控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方向。
这样一来,国家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并保持对整
个经济的控制。
5.教育和培训:苏联重视教育和培训体系,大力投资于教育
事业,提供免费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工业化提供了技能和人力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也面临了一
些挑战和问题,如资源不足、环境污染、计划经济的缺陷等。
然而,总体来看,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苏俄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苏俄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苏俄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农业产量增加:苏俄农业在经历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经历了集体化运动和农业工业化政策的推动,农业生产力逐渐得到提升。
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领域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
2. 种植业结构变化:苏俄农业在种植业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工业化导致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和合作社化,农民被迫加入农业合作社,集体耕种和集体经营成为主要模式。
种植业的大规模集体化带来了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模式的改变。
3. 技术进步与现代化:苏俄农业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肥料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苏联政府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并推广农业技术和先进种植模式。
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苏俄农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修建了农村道路、灌溉工程和农村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5. 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苏俄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国家在农业发展中注重农业工业化,将农业作为工业的原材料供应者。
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也需要工业的支持,比如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
总体来说,苏俄农业在20世纪初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肥料的应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苏俄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集体化运动中对农民的迫害和粮食供应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对苏联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苏俄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苏俄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苏联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苏联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化与集体化。
在过去的历史中,苏联实行了集体农庄化政策,通过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形式,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
这种形式的集体化农业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浪费和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同时,苏联也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苏联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国家支持与政策调整。
苏联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发展,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
政府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提供农业生产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
此外,苏联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农业税收减免、农业保险、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等,以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第三,苏联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农产品多元化与提质升级。
随着苏联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苏联积极推行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农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升级的进程,改善了苏联农产品的竞争力。
最后,苏联农业发展的趋势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苏联农业对环境影响较大,如农田化肥的使用、农药的施用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苏联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有机农业、推广生态农业等,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苏联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化与集体化、国家支持与政策调整、农产品多元化与提质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些趋势体现了苏联在农业发展中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使苏联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全面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经济方面,30年代是苏联经济迅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期。
在工业方面,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苏联在此期间发展了重型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和化学工业等关键产业。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化农业经济,通过集体农庄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集体化农业政策在初期面临一些困难和抵制,但在3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集体农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使得苏联能够保证食品供应,并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大规模贫困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36年通过的新宪法,该宪法将苏联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承诺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运动,打击了反对派和政治异议人士,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这些政治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文化方面,苏联在30年代兴起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文学和艺术应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的生活。
因此,许多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开始创作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作品,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电影。
这些作品宣传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并成为苏联人民的精神慰藉。
教育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苏联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学校和大学,并提供普及的教育机会。
此外,苏联还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训练等方式,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李华(嘉兴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浙江嘉兴 314001)摘要:20世纪50年代,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振兴农业的一个最为宏大的行动计划,就是发动全民垦荒种粮。
持续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虽然具有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谷物产量、带动畜牧业发展等积极意义,但是,赫鲁晓夫将其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首位的做法是欠妥当的。
另外,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辽阔的草原地带以及半森林半草原地带开荒种地的同时,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结果产生了影响苏联自身甚至欧洲国家的沙尘暴现象,进而导致六十年代初期新垦区的土地严重歉收。
关键词:赫鲁晓夫;全民开荒;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10)03-0070-05作者简介:李华(1962- ),男,江苏南通人,嘉兴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2008HQZZ00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全民垦荒运动,“是苏联人民创造性劳动史册中最为光辉的篇章”[1],也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农业改革的一项主要举措。
本文拟就这场运动的由来、组织及其绩效等问题加以评述,以期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一、垦荒运动缘起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虽说农业得到了顺利的恢复,但是,20 世纪 50 年代初,农产品的生产仍然落后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谷物生产方面的落后状况特别严重,畜牧业也因饲料供应不足而停滞不前。
1953 年,国家谷物的收购量是 3 100 万吨,而消费量却在 8 200 万吨以上。
结果“不得不动用部分国家的储备粮”[2]。
造成这种产不应求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因为苏维埃国家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以既高速度发展工业生产,同时又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
其二,是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缺点。
农业生产计划的制订过分集中,也束缚了地方干部的主动性。
苏联粮食变化的趋势
苏联粮食变化的趋势
苏联粮食产量在20世纪初的关键时期发生了剧变。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包括土地国有化和农业合作社等,旨在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然而,这些政策导致了农民对自己土地的丧失和大规模的抵抗,导致了粮食生产的下降。
1930年代初期,苏联政府实施了“大跃进”,旨在迅速工业化苏联。
这一时期,国家对农民采用了强制征收粮食和集体化运动,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1932年至1933年期间,乌克兰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估计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粮食生产受战争影响严重。
许多农民被征召入伍,导致农田荒芜和生产下降。
此外,德国军队在占领苏联领土时,掠夺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
战后,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
建立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引入了新的农业技术和种子品种,同时提高了对农民的物质奖励。
这些政策帮助苏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增长。
然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增长的趋势逐渐减缓。
与此同时,苏联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土壤质量下降、农业投资不足、管理不善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停滞,并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粮食来满
足国内需求。
总的来说,苏联粮食变化的趋势经历了起伏。
在初期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出现了明显下降和饥荒。
然而,在战后的努力下,粮食产量得到了恢复和增长,但在后期又面临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苏联农业措施
苏联农业措施引言苏联农业措施是指苏联政府在农业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苏联农业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本文将重点介绍苏联农业措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在苏联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力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城市。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
集体化集体化是苏联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政府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
通过合作社和集体农庄的形式,农民集中了土地、农具和劳动力,共同经营农田。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集体化的实施过程并不顺利。
一方面,一些富裕的农民对集体化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另一方面,集体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冲突,包括农民反抗、暴力冲突等。
然而,苏联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政策倾斜、宣传教育等,最终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集体化的实施对苏联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集体化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动,大量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参与工业生产。
这对于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苏联农业措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农业工业化的目标是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农业工业化,苏联政府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工厂和农产品加工厂,并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
农业工业化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农产品加工工厂的建立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值和市场化。
最后,农业工业化还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水利和电力等。
农业工业化的推进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较大,一些农民难以负担,导致农业生产水平的不均衡。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经历了独特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业化进程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苏联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工业化进程1.工业化的背景和意义苏联在20世纪初期,面临着农业经济落后和工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实力的提升,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
2.工业化的挑战在工业化进程中,苏联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苏联需要大量的外援和投资来发展工业。
其次是劳动力的问题,苏联需要大规模动员和培养工人,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
最后是市场和管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工业生产,以及如何寻找和拓展市场,都是苏联工业化的难题。
3.工业化的措施和成果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通过中央计划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国民经济。
其次,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再次,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如钢铁、机械、煤炭等,以提高国家工业的基础设施。
最后,苏联在建设工业城市和发展交通运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和意义苏联在20世纪初期,在农业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等问题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的挑战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农民的抵制,由于集体化需要农民放弃个体土地所有权,参与农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场,因此遭到了部分农民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是农业资源和技术的不充分,国家需要为集体化提供足够的投入和支持。
最后是组织和管理的问题,集体化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
1913年--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1913年-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一、1913年苏联农业生产情况1.1913年,俄罗斯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农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2.当时,俄罗斯帝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粮食、棉花、烟草、甜菜等农产品产量均很可观。
3.农业生产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
4.面对社会和政治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二、1913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1928年情况1.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国家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革命胜利后,苏联开始积极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的政策,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3.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农业从小农经济向集体化、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4.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总体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农业产量大幅提升,国家粮食、棉花、甜菜等农产品产量均翻了几番。
三、影响农业生产变化的因素1.政策因素:十月革命后,实行了一系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包括土地公有化、农业集体化、国家对农业的技术支持等,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技术因素:苏联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引进并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经济因素:由于苏联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得到了极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社会因素:农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集体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1.1913年-1928年期间,苏联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2.农业生产的发展得益于政策、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
3.展望未来,苏联农业生产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苏联农业生产在这15年间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为苏联国家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全球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苏联城乡发展现状
苏联城乡发展现状
苏联的城乡发展现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有一些特点。
从经济角度来看,苏联的城市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
20世纪初,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和机械制造业。
这导致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集中。
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在社会方面,苏联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
城市居民收入也普遍较高,生活水平相对较好。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
这种城乡差距在当时的苏联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此外,苏联的城乡发展也存在环境问题。
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地区面临着污染、废水排放、大气污染等环境挑战。
城市周边的农田和水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给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总体来说,苏联的城乡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福利较好,但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较低。
这种差距在苏联社会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农业发展的一些情况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 23-30页
主题词: 农业发展;农业产值;前苏联;六十年代;集体农庄;赫鲁晓夫;国营农场;粮食产量;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情况
摘要: <正> 一、发展情况近二十多年来,苏联农业发展较快。
赫鲁晓夫上台后,曾动员全国人力,花了大量资金,开垦荒地,农业有一定发展。
但由于开荒没有采取预防性措施,造成严重后果,加上盲目推广玉米、破除草田轮作制、任意改变农业管理体制等瞎指挥,六十年代初期,农业停滞不前。
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后,进一步抓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
苏联农业有多落后?粮食危机的冲击,对苏联的伤害有多大?
苏联农业有多落后?粮食危机的冲击,对苏联的伤害有多大?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在欧洲,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对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两个阵营都有许多小国。
随着历史发展,1991年,华约也解散,同年苏联也解体。
回望苏联的解体,少不了东欧剧变带来的影响。
作为苏联的小弟,东欧国家为何会发生剧变?东欧剧变的原因很多,比如,东欧国家的体制僵化,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经济封闭式发展,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等,这些原因都导致东欧国家,政治发生剧烈的动荡。
东欧剧变也让苏联陷入困境。
而在苏联解体中,同样有不少原因。
比如过度的重视重工业,却忽视了轻工业;又或者是,苏联走上错误的农业改革,导致苏联的粮食危机出现。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的农业是如何的?粮食危机给苏联带来哪些冲击?早在苏联成立初期,农业就由国家集体计划经营。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给了苏联很大的帮助,有效地减少了贫困率。
经过二战后,苏联也成为超级大国之一。
随着与美国之间的冷战开始,苏联被美国带偏。
许多资金都投入到对抗中,却忽视了自身的问题。
在农业发展上,苏联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到五十年代时,苏联农业的弊端开始显现。
为了改革农业,赫鲁晓夫推行了玉米运动。
在广大的西伯利亚进行玉米推广,因各种原因,最终导致玉米运动失败。
尤其是不顾苏联的环境,强行推广种植玉米,最终引起人民的反对。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后,造成苏联农业生产减少4/5,导致粮食危机进一步加剧。
1962年,苏联只能提高食品零售价,而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农业依旧艰难。
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提高生产率,采取的政策是: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及放松各种政策,这使得农业稳步的提升。
但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农业发展好的时候,依旧盲目地追求超越式发展。
1971年,苏联大力发展大型畜牧业,这造成大量粮食浪费。
之后更是对农庄进行改革,全部过渡到大型国营农场中,再次把农业集中起来。
这造成农场员工的工资,和劳动成果并没有关系,全靠分配,也减少农业的生产率和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苏东的艰难探索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苏东的艰难探索知识点
1、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
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
2、发展农业的措施:消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
3、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的改革。
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
4、(匈牙利)成了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5、“布拉格之春”指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必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难点:能够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做出客观的评价,认识到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苏东的艰难探索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苏联农业经济的几个问题
苏联农业经济的几个问题
戴谟安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经济》
【年(卷),期】1986(0)2
【摘要】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苏联农业一直徘徊不前,发展缓慢,已经连续四年未公布粮食的实际产量,而且粮食进口量年复一年的激增,年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同时。
【总页数】3页(P45-47)
【关键词】进口量;中小城市;粮食进口;实际产量;苏联;农业经济;农业投资;畜牧业;国民经济;农业劳动力
【作者】戴谟安
【作者单位】东北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3.2
【相关文献】
1.苏联传统农业经济理论模式的特征与改革趋势 [J], 田春生
2.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农业经济改革 [J], 王锡魁
3.苏联红军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农业经济组织变革 [J], 吕卉
4.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农业经济改革 [J], 郑义榆;李晓明
5.苏联农业经济改革 [J], N.N.卢基诺夫;孙振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农业十年规划——《苏联食品纲要》
苏联农业十年规划——《苏联食品纲要》
李仁峰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经济》
【年(卷),期】1982()5
【摘要】1982年5月,苏共中央全会,公布了苏联农业十年发展规划——“苏联食品纲要”,并宣布这是未来十年苏联整个经济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对苏联今后的农业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苏联从1978年起,即着手制定农业长期发展规划,经过4—5年的讨论、修改,才形成了这个以食品为中心内容的农业十年发展规划——“苏联食品纲要”。
【总页数】9页(P51-59)
【关键词】发展规划;苏联;农业;经济战略;中心内容;苏共;集体农庄;农业生产;生产小组;谷物
【作者】李仁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3.2
【相关文献】
1.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苏联第十一届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1985年11月27日通过) [J], 赵玮
2.从《食品纲要》看苏联农业发展战略 [J], 叶灼新
3.苏联《1981—1990年食品纲要》及有关政策 [J], 刘志仁
4.苏联红军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农业经济组织变革 [J], 吕卉
5.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和食品纲要 [J], 宁健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农业政策:原则、目标和措施
苏联农业政策:原则、目标和措施
E·L·利特曼;章婉凝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经济》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正> 一苏联的农业土地不到国土面积的27%,其中可耕地为37.5%(人均占农地2.3公顷,耕地0.87公顷)。
大约40%的可耕地位于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每三年发生一次旱灾的干旱地区,60%的可耕地位于平均气温低于5℃的地区。
苏联农业入不敷出,斯大林以后的几位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E·L·利特曼;章婉凝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反哺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思考 [J], 王梦飞;郭凤琴
2.苏联改革的新措施和目标 [J], 少贝(转摘)
3.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之二 [J], 崔剑
4.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选择——基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J], 李明清;吴庆田
5.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J], 闫远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