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版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时 古代商业的发展检测2
学习资料专题第3课时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由于( )A.从事交换的人自称B.商朝重视商业C.商朝商业繁荣D.商朝人善于经商【答案】 D2.下列关于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坊市不分开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③出现夜市、晓市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答案】 B3.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赋税【答案】 D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答案】 C5.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B.有专门的娱乐场所C.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答案】 D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答案】 A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1]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掌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手工业经营模式,比较三者的不同之处。
2.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手工业的地位。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消长1.官营手工业(1)产生与发展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
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特点①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
③生产不计成本,工匠无偿劳动,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
2.民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②明中期已居于主导地位。
(2)特点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
②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比较高。
③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
3.家庭手工业(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
(2)特点①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
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
[思维点拨]1.专制王朝在对匠户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手段等方式加强剥削,极大地制约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2.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
往往规模小,技艺封闭落后,但却根深蒂固,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归纳总结]造成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的因素(1)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
(2)规模小,世代严守技艺秘密,生产技术难以提高。
(3)统治者政策的限制。
(4)官营手工业征调优秀工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二、巨大的规模与细密的分工1.巨大的规模(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地区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选D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5.《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解析:选B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1)政策: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还不高。
4.隋唐(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5.两宋┄┄┄┄┄┄┄┄②(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①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1)特点: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表现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③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④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⑤1.概况(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024年高考总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基础练+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11.历史文献中“神农,能殖嘉谷”的说法,反映出( )A.神农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B.古代先民进行农耕生产的实践C.中国是最早种植稻谷的国家D.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1.B 【解题思路】 “神农,能殖嘉谷”,意为神农氏种植出了优良谷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牛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C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点种”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刀耕火种的简单农业生产方式,答案为C项。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战国时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由“一人……不过十亩”到“挟五口,治田百亩”,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等的应用及耕作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B项。
4.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短曲辕犁的出现( )A.标志着牛耕技术的普及B.加速了江南经济开发C.标志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标志着犁壁首次使用4.B 【解题思路】 标志着牛耕技术普及的是汉代犁壁的问世而非短曲辕犁的发明,故A项错误;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这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发明,必然有利于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而非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犁壁发明于汉代,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
”这反映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轮作法5.A 【解题思路】 材料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低凹的垄沟里,而不种在高凸的田垄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田垄上,而不种在低凹的垄沟里。
原创7: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不少商帮。
商帮出现标志我国古 代商品经济发展到最
后阶段。
04
白银的货币化
由民间社会推动的白银货币化打破了君主垄断货币的历史,王朝权力不可避免削弱。 世界白银的不断流入,推动晚明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白银货币化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明朝一系列制度的崩坏。如户籍制、里甲制、开中制等。
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 及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二、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由自给自足转向 商业性占主导地位。
社会风俗
价值标准
民风从简朴向奢侈转变。 仕途--财富--文化。
追求艳丽,慕尚新异。
明代多元化社会形成。
三、社会阶层关系的变迁
CONTENTS
01
02
目
市
富
录
民
民
阶
古代货币的发展
贝类货币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清 期各种铜币代
钱
秦半两 商业的发 (秦朝) 展伴随着
货币与金
五铢钱 (汉)
五铢钱(开庄的唐元朝通铸宝)
融的变化。
纸币“交子” (宋)
票 白银 (明朝开始成为普
遍流通的货币)
日升昌,由山西平遥人雷履泰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镇, 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 (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也可为官府代解钱粮)创立后, 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 转和货币流通。
阶
层
层
推动社会流动速度加快。扩
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二、新航路的开辟三、走向会合的世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二、“日不落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二、从工场到工厂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二、垄断组织的出现三、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二、洋务运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短暂的春天三、曲折的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二、水运与航空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三、互联网的兴起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一、临危受命二、实施“新政”三、摆脱危机困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建立“福利国家”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检测:专题一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唐代诗人姚合作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地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由材料中“尽去作商贾”可知唐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D2.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解析:铸钱停止而没有出现钱荒,说明金属货币的功能被取代,而公元994年到公元1005年为我国北宋时期,成都在四川境内,可判断原因为纸币的发行,交子为宋代四川境内出现的纸币。
故C正确。
答案:C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商人因偷税被县民所捉、官府罚没其货物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A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婺州和杭州两地丝织业水平的信息,故B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江南商业环境的信息,故C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故D错误。
答案:A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写道:“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故B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错误;市镇自治说法错误,故D错误。
答案:B5.“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高中历史必修二考点清单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战国时期的堰、汉朝的渠、渠和渠等。
曹魏时,经改制的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明清时出现。
3.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以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相结合;自给自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直到前期,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地位。
2.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
两汉的和炒钢技术;东汉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发明,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制出。
北朝烧制出。
至唐朝,形成两大制瓷系统。
明清:、彩瓷、 (清朝)。
江西的景德镇是。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前:(1)以上设;(2)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分开;(3)有严格的时间限制;(4)官府直接管理贸易。
北宋后:(1)宋朝的界限被打破;(2)时间限制也被打破;(3)官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4)城郊和乡村的“”普遍。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1)商业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城市;隋唐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一益二”)等成为繁华的大都会。
(2)商帮:明清出现叫“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公元前年,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实际上。
战国时期,秦国的,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2.理解“重农抑商”(1)含义:首倡于战国时期秦国。
国家鼓励的农业生产,限制。
(2)影响:维护封建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积极:保护了和: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明清政府实行禁阻出海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习目标]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3.唐代商船规模宏大,水路四通八达;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易混易错] “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三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西周时期,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流通骨贝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为追逐利润而奔波。
3.唐代(1)水路:有所谓“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航程较远。
(2)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
(2)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预习评价】1.(判断)北宋时期,纸币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2.(判断)会馆和商帮的出现反映了明清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3.(思考)“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这首《估客乐》主要描写了商人怎样的生活状况?试答: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
知识点二“市”的发展1.秦汉(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也有法令限制。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南北朝时期(1)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2)政府设立“草市尉”,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3.唐代(1)“草市”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2)“夜市”比较繁荣。
4.宋代(1)突破限制:①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③“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
【预习评价】1.(判断)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最早源于汉代。
(×)2.(判断)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监管。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目标导航]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兴起(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时期——艰难发展(1)政策: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特点: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1)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易混易错]虽然隋唐到明清商业不断发展,但政府重农抑商的压制政策一直存在,因此其发展一直是艰难的,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居次要地位。
[思维点拨]1.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2.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表现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易错易混]正确辨析“市”“草市”“夜市”(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图解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朝贡贸易: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易错易混]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开放广州一处口岸与外国通商。
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其特点1.先秦时期的商业史料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史料解读]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关键词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伊尹、吕尚之谋”。
[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
2.唐朝商业的发展史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史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史料解读]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的概况及其原因。
提示概况: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原因:唐朝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海外贸易的繁荣。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史料解读]史料划线部分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说明婚姻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有早市、夜市等,城郊和乡村有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主题二古代城市的变迁1.唐代以前城市的状况史料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说明唐以前的“市”有固定的位置,与居民区分开;交易时间有明确的规定。
[问题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提示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重视对市场的管理;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
2.古代城市的唐宋之变史料图一唐朝长安城图二北宋东京城布局[史料解读]图一中市与坊是分开的,图二中市和居民区交错一起,说明了市坊界限已被打破;图二中出现了“夜市”“早市”及鱼市,说明了当时商业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出现了专门的市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
[问题思考]结合图片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提示变化: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早)市;出现专门市场等。
特点: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官府对商业控制的减弱。
3.明清城市的发展史料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向农村延伸”和“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这两个关键信息得出其特点。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归纳明清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提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的功能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3)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从城市经济发展看,明朝中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从地区分布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发展。
1.(2018·淄博高一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题点】古代商业的繁荣答案 B解析在画像砖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2.(2018·天门高二期末)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题点】古代货币的演变和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项正确。
3.《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考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题点】古代商业的繁荣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各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可知商品经济繁荣。
4.宋代行业组织一度空前发展。
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
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
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 )A.反映商业环境的变动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考点】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题点】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 A解析材料中“宋代”“空前发展”和一系列数据,反映了此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A 项正确。
5.明清时期,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称为“贡使”。
据记载,贡使来华,旨准京城觐见,来往国书,献奇珍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