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07-05T16:58:34.67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艳秋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革新着。

陈艳秋(如东县洋口镇古坳初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6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作前引导

很多同学最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引导就显得很重要了,既须得法,又得恰到好处,达到开拓学生的文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首先,选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在选择作文题目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工具,使用这一工具,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更和谐。

其次,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很多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他们最常接触的家人、教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因此写人物之前,笔者启发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写出人物的特点。有一次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同学,笔者让两个学生站到讲台上去,让下面的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发表意见。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说出他们的胖瘦、高矮、服饰、发型,至于性格、能力,教师可以引导。最后可以进一步引申由于性别、年龄等差异,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又如写教师,提醒学生先观察任课教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他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也观察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做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一样?……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容易得多,写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个性。

再次,从创设作文情景进行指导。在作文前,教师可以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作文角色,激发起写作热情。也许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提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把学生带入写作佳境。可能突然之间文思泉涌,迸出思维的火花,顺势让学生把自己行文的思路说一说,再行之成文。

不过,教师在学生写作前,引导要尽量少而精,防止“包办代替”。引导得太多,范围可能就会变窄,学生的欲望也许就变低,写作就会失去“兴趣、欲望、自由”,当然也不可能写出多好的文章来。

思考之二:关于文体

有这样一种观点: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必须占全文字数的2/3以上,议论、说明性的文字至多占1/3。一篇议论文,议论性文字必须占2/3以上,记叙、描写性文字至多占1/3,否则,会写出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这种过于从文章规范出发而不是从表达需要出发而定的条条框框,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导向,极有可能扼杀学生作文的生命力。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限制,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所以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作文,不要总是用成人社会的要求来规范孩子。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他们写作的愿望。这就要求作文必须求“真”,淡化文体,超越传统;打破模式,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真正告别“假、大、空”。作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记叙说明,可议论抒情;多提示,少要求;不限定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且每次命题都可以多样化,多命几个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给出命题范围,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学生一定能写出一篇像样的、富有个性和有见地的文章来。

思考之三:关于作文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然而曾几何时,有人把学生作文教师须先写“下水作文”称之为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至于这是否真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暂且不论,笔者根据个人教学体验,认为教师作文水平与学生作文水平并不能成正比,事实上学生模仿教师的“下水作文”极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路。笔者比较赞同鲁迅的观点,“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看多了这种格式化、程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无个性、无新意的模仿式、套写式作文。长此以往,不仅致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胡同,缺少童心,缺乏真情,还失去了作文的创新性和真实性。

思考之四:关于作文批改

作文究竟怎么批改,也曾引起过很多争论,众说纷纭。大部分学校包括学生及家长要求教师必须“精批细改”,从错字病句到段落层次,从文法修辞到章法结构,从立意构思到选材布局,从条理主题到情感表达等。要有眉批、总批,无一例外,否则,他们就认为教师是不称职的。

等作文批改完了,批改细了,也批改好了,可以说是“满堂红”。但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一定提高了吗?相反,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也失去了学生特有的个性和原意,失去了学生原本纯朴的认知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变成了在天真纯朴的作文上强加了成人思想的材料,面目全非了,学生看不懂了,那批改的价值又何在呢?长此以往,不仅教师累垮了,没时间钻研教材,学生还变懒了,依赖性增强了,积极性不高了,兴趣不浓了,写作不认真了,随之而来的是水平降低了。改多了,学生不敢写了;改多了,伤了学生的自尊;改多了,教师代替了学生。

其实,改作文就是一个思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既然这一环节完全由教师承包,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教师不妨偷点“懒”,尽量少改、精改,诸如错别字、措词不当、特殊病句、条理不清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应留给他们自己改,给学生宽松点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因为学生在这几方面比教师还积极认真,都想找出对方的不足,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评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批语的程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百忙之中能带三个班的语文课不也这样做的吗?当然,教师要指导他们怎样写评语,比如评语要中肯,要有鼓励性、指导性,不能相互抨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水平,体验到作文的艰辛与成就感。

作文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革,把作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让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花给语文课改增添一份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