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考试整理-中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中国教育史往年考试重点

中国教育史往年考试重点

一、填空(每题1分)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 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2、孔子提出的六艺教育包诗、 、 、 、 和3、培养鸿儒是 提出的教育目标。

4、董仲舒在《 》中提出了的 、 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5、东汉末年镌刻的 ,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6、 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 代的文教政策。

8、科举制创设于 年,废止于 年。

9、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 、实利主义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 。

10、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的 ,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 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2.“反求诸己”是由 提出来的。

3.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 。

4. 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5.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

6.唐六学是国子学、 、四门学、 、 和律学。

7.宋代领导庆历兴学的是 ,领导熙宁兴学的是 ,领导崇宁兴学的是 。

8.魏源提出 的主张。

9.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

10.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 。

11.中国近代最早得以实施的学制系统是 。

12.科举制创设于 年,废止于 年。

13.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14.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的 ,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 和 。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

第 1 页3、《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 和 。

4、汉代三大文教政策是 、 和 。

5、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 、 和 。

6、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和 。

7、早期改良主义的杰出代表是 、 和 。

8、科举制于 年废除, 起了主要作用。

9、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的两所最著名的大学是 和 。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1.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

”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

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3.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简答题考试范围整理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简答题考试范围整理版

《中国教育史》考试范围简答题整理版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紧密,还没有固定的场所和教师。

由生产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结合着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实践,把生产经验、技能及一些生活常识,直接传给下一代社会成员自觉地接受教育,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2、方式原始: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3、局限性与发展性:内容简单,在变化中。

原始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基本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宗教活动方面的内容,但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动态发展。

4、公共性和社会性:相对公平。

整个原始社会所要求的,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学习,而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同时,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共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接受一定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周的教育一、简述六艺:(1)“六艺”教育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类似政治伦理课,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类似综合艺术课。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礼乐教育成为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②射、御。

类似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类似基础文化课;书是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影响:①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②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3)“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身“孤门细族”,王充不崇拜权威,怀疑神学化的儒学,广泛阅读百家之书,采取批判态度,独立钻研。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1.起源(1)勒图尔诺(⽣物学⾓度):⽣物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的基础(2)孟禄(⼼理学):⼉童对成⼈的模仿是教育产⽣的基础(3)苏联教育研究者:教育起源于劳动(4)本书观点:⼈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类适应社会⽣活的需要和⼈类⾃⾝⾝⼼发展的需要,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构成(1)⽣产⽣活:⼯具、取⽕(燧⼈⽒)、渔猎、种植、原始⼿⼯业(2)宗教:⾃然崇拜、两性交往(3)体格训练与军事教育3.特征(1)教育⽬的单⼀(2)内容原始,局限于原始的⽣产的⽣产劳动(3)形态原始,未独⽴,⽆专门的教师与机构。

在⽣活中进⾏,没有独⽴于⽣活,以⼝⽿相传和⾏为模仿为主要⼿段。

(4)教育⽬的⼀致(5)教育权利平等4.⽅式⽅法(1)⾔传⾝教,⼝⽿相传(2)⾏为模仿⼆、夏商西周的教育1.奴⾪社会教育核⼼:奴⾪主贵族垄断政权,为培养⼦弟成为统治⼈才的需要⽽设置教育机构,形成学校制度。

2.奴⾪社会教育特征:(1)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员,学校制度开始形成。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了教育职能。

⽂字、典籍使⼈类的⽣产和⽣活⽅式发⽣改变。

(4)教育与⽣产劳动相分离,学校开始轻视体⼒劳动,形成“劳⼼者治⼈,劳⼒者治于⼈”的对⽴。

(5)教育⽅式崇尚书本,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私并⾏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这⼀段书上和笔记都没有,百度到的)3.六艺教育构成(2)射御:“射”指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的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合指军事训练项⽬(3)书数:“书”指的是⽂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书数”合指⽂化基础知识技能。

4.六艺教育特点:学在官府5.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1)官学:层次有别、主体不⼀、称谓不⼀、等级不⼀(2)私学6.学在官府、官师合⼀、政教合⼀的内涵及其原因(1)内涵: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是官师不分和政教合⼀。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整理一、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①专门的教育成为部落显贵世袭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②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③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④在教育内容方面显现出以下变化: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强调礼乐之教。

二、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大学教育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贵族子弟,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序的推荐选拔入学,要经过乡大夫和司徒两级,对德行道艺进行考核)提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大学学程为九年,王大子十五而冠,其他人二十而冠,冠可入学天子五学:辟雍(四面临水)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半面临水)主要内容:礼乐射御大学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六艺教育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乐。

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礼的内容极广,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礼乐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2、射御文武未分家,贵族子弟都需要学射御。

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史籍说西周已经有字书,供小学文字教学之用。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

2、重视教育的功用①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苛政。

为达到德政目的,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③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优越的思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最早的学校:成均;庠2、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a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b.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c.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d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e.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f.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3、学在官府(国学与乡学):a.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生产力水平有限;书册藏于秘府,由官司主管)b.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器物设备的限制;物质条件的限制)c.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基地,教其子弟)4、大学教育: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学内容为礼乐、射御,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其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东边的堂室称为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龠之所,有乐师主持;西边的堂室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上庠,又叫北学,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5、官师合一:教师还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有政府职员来兼任。

学校不仅是教学场所,也是多种社会活动场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即官师合一。

6、六艺教育:礼乐(道德教育),六艺”教育的中心;摄御(军事体育教育);书数(文化知识) 特点:①文武并重,德、智、体、美诸育兼备;②知识和技能兼顾;③教有所别。

年龄的差异和学科的程度;阶级性和等级性差别。

7、私学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

(一)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a士阶层的崛起与养士之风盛行(武士、文士——学者即教育者);b学术下移与“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历史特点:a政教分离,自由办学;b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c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d学生自由就学,来去自由。

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私学自由讲学之风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促使学校下移到民间;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第三,扩大了教学内容;第四,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总结: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礼B. 乐C. 射D. 算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多久?A. 1000年B. 1500年C. 1300年D. 1600年4. 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 孔子B. 荀子C. 墨子D. 韩非子5. 清朝末年,哪项教育改革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A. 废除科举B. 建立新学C. 推广白话文D. 实行义务教育6. 以下哪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教育主张?A. 提倡白话文B. 反对文言文C. 强调科学教育D. 维护旧礼教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D. 教育要面向世界8.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什么?A. 普及基础教育B. 发展职业教育C. 推进高等教育D. 促进教育公平9.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哪一项战略?A.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B.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C. 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D. 建设区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0. 21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实现教育现代化B. 实现教育国际化C. 实现教育信息化D. 实现教育均衡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1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学教育C. 重视实践教育D. 重视等级制度13. 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包括哪些?A. 选拔人才B. 促进社会流动C. 维护封建统治D. 推动文化发展14. 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废除科举B. 推广白话文C. 提倡科学教育D. 强调民主与自由15.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推行素质教育C.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D. 促进教育公平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周的教育(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产生。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必然要求教育变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字的产生,使系统性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内容1、父慈子孝(父子关系)提出“父父,子子”的命题,要求父尽父道,子尽子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2、君礼臣忠(君臣关系)提出“君君,臣臣”的命题,强调为君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其正人何”。

3、欲以道得,见利思义(义利关系)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去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义”有含义之利和不含义之利:合则取之,不合则舍之,这就是“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极力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放利而行,多怨”;“子罕言利”。

道德教育方法1、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事不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人”;“求诸己”。

强调遇事要善于自我省察,善于自我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3.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4.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代表。

9.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堂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

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1972年,由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1.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通大学。

12.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1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5.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6.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17.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18.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19.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20.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

2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3.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2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轲对人性的看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况对人性的看法。

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和“贤士”。

2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26.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2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28.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29.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30.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31.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

32.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3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34.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

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

35.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36.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7.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8.“六·三·三学制”是1922年颁布施行的。

39.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38页(二)启发诱导第三段内容。

2、《急就篇》急救篇是汉代遗留下来的。

它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流传至今的有2144个单字,采用三、四、七字一句的形式,将2000字左右的单字串起来,形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的韵文。

3、福建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设立船政居的主要目的是造轮船以应军需,加强海防,有效地抵御列强的海上侵略;同时也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后,船行于沿海及长江的洋行轮船日渐增多,传统的船运业已面临破产,必须发展自己的近代船运业与之竞争。

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

福建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

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

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

小学教育六年。

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

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

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

5、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由齐国举办,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的基本细胞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

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

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行政部门――国子监。

以前各代学校都隶属于太常寺,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不隶太常寺,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

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唐代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这就是所谓的“六学一馆”。

它们组成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各代都设立有一处或多处国子监,或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或兼为国家最高学府。

清末“新政”期间,于1905年设立学部,国子监撤消。

3.晓庄师范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4.“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

孔子所说的“类”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提出和实施,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五年。

在主系列之外是为各类学堂中,主要有两类:实业类与师范类。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仅供参考)6.“学而优则仕”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吾从先进。

”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7.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8.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