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 了解与记忆

B. 理解与判断

C. 掌握与应用

D. 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八)明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了解明朝的文教政策、官学制度。

2、领会:东林书院的特点

3、应用: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九)清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清朝初期的文教政策和官学制度、当时的留学教育、维新教育实践、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情况。

2、领会:龚自珍、魏源京师同文馆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把握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学堂的特点。

3、应用:颜元教育思想;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梁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癸卯学制”的内容、指导思想、特点、其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4、综合:评价王夫之的教育思想;评价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十)民国初期的教育

1、识记: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

2、领会:民国教育方针,教育独立的思想。

3、应用:《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4、综合:综合分析评价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十一)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识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2、领会: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

3、应用: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

(十二)民国时期教育

1、识记: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

2、领会: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3、运用:杨贤江、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4、综合:分析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关系。

五、考试题型

1、填空;

2、名词(基本概念);

3、问答题;

4、阐述题;

六、注意事项

试卷要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左右,一般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5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