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654f54c3c1ec5da50e2707c.png)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语文综合(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各占50%)考试科目代码:[809]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部分一、考试要求《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测试以下能力: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理解2.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3.中学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教学设计能力)4.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阐述与评价性运用(教学实施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二、考试内容1.语文课程论(1)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2)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3)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4)语文课程评价的测试与评价。
2.语文教材论(1)语文教材的价值和类型。
(2)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3)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和体例。
(4)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
3.语文教学论(1)语文教学论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2)语文学习的性质、类型、内容、过程、方式。
(3)语文教学基本原则。
(4)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阅读教学的层次和角度,我国的阅读教学模式,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古诗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
(5)作文教学的理念,作文教学的原则和要求,作文教学过程,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6)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内容、策略和设计。
(7)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与特点,实施与评价。
4.语文教师论(1)语文教师的使命与素养。
(2)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备课,说课,上课,评课。
(3)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4)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体例与类型。
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内容90分钟)2.分数:150分(本内容75分)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5分×3=15分)(2)简答题(15分×2=30分)(3)论述题(30分×1=30分)四、考试内容来源(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大学语文部分一、考试要求大学语文科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教育学原理》考研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教育学原理》考研大纲(一)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4.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005水产学院目录初试考试大纲 (1)340 农业知识综合二 (1)612 生物化学A (5)835 基础生物学 (7)416、816 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 (8)417、817 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 (12)复试考试大纲 (15)细胞生物学 (15)水产养殖学综合考试 (16)渔具渔法学 (20)渔业生物学 (21)水产医学综合考试 (23)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综合考试 (26)水产专业综合考试 (33)初试考试大纲340 农业知识综合二一、考试性质《农业知识综合二》是中国海洋大学农业推广(渔业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农业知识综合二》侧重于动物生产类综合知识的考查。
考试内容应主要涵盖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等课程。
要求考生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理学、遗传学、营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动物生理基础、动物遗传学基础、动物营养学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营养学名词记忆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断:利用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营养学原理分析判断某一具体观点和问题;3、综合运用:利用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营养学综合分析具体实践问题。
三、考试形式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和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3、试卷结构①《动物生理学》考核比例为33.3%,分值为50分;②《动物遗传学》考核比例为33.3%,分值为50分;③《动物营养与饲料》考核比例为33.3%,分值为50分。
四、考试内容(一)动物生理学1、细胞生理学细胞膜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跨膜信号转导、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肌肉收缩。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硕士学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按院系分-019基础教学中心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019 基础教学中心
初试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
一、考试性质
教育综合是我校教育硕士(所有方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
二、考察目标
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教育部考试中心Ⅰ、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大纲一、考试性质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是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
掌握主要研究方法,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30%,分析论述题50%。
四、考试内容【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一)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2)教育研究的意义(3)教育研究的类型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4.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5.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
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A.了解与记忆B.理解与判断C.掌握与应用D.分析与综合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一)原始时期的教育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教育到起源3、应用:学校的萌芽4、综合: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一“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一“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2、领会:“九品中正”选土制度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六)隋唐时期的教育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
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