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的二十个要点要记住

合集下载

历史考研复习指南重点内容梳理与记忆方法

历史考研复习指南重点内容梳理与记忆方法

历史考研复习指南重点内容梳理与记忆方法历史考研复习指南:重点内容梳理与记忆方法一、导言历史考研是研究历史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对于准备报考的考生来说,理解考试的重点内容以及掌握高效的记忆方法非常关键。

本文将结合历史考研的特点和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并分享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二、重点内容梳理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考生需要熟悉古代朝代的更替、帝王制度的发展、官制和士族制度、社会阶级和农民起义等重要内容。

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历史考研的另一个重点领域,主要考察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过程。

考生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

3. 世界史世界史作为历史考研的必考内容,涵盖了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等各个时期的世界各地的历史。

考生需要掌握古希腊罗马文明、西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等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各国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4. 历史理论与方法历史理论与方法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考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学派流派等,如文献学、史料批判、历史哲学、历史思维方法等。

5. 当代史与史学前沿考生还需了解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包括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当代史相关的重要内容。

同时,了解史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掌握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也是备考所需之一。

三、记忆方法1. 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与理解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关联。

考生可以将重点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形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记忆和复习。

2. 创造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已知、熟悉的事物进行关联,形成联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

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 下面请看2023年教育硕士考研: 中国教育史必背重点(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旳革命根据地教育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旳形成凯程2023全日制教育硕士保录班所有录取, 艺术生王天q同学成功录取到浙师大,她是经典旳英语微弱,跨专业考生,在凯程基本保录班成功将她送入浙师大, 更有大量旳考生考入全国各大师范学院,可以说,80%旳录取学生都是凯程学员。

全日制教育硕士由徐影团体负责教研, 试听课程在凯程网站有公布, 依托教育硕士资源, 凯程历年押题命中率100%, 实力决定凯程学员旳成功。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①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旳《宣言》,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旳教育方针: “工农劳苦群众, 不管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旳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旳封建旳、宗教旳和国民党旳三民主义教育”;②1934年1月,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旳工作汇报中, 更详细、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旳主线方针: “在于以共产主义旳精神来教育广大旳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络起来, 在于使广大旳劳苦群众都成为享有文明幸福旳人”;(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旳教育方针政策: ①“文化工作中旳统一战线”政策②“干部教育第一, 国民教育第二”旳政策③“实行生产劳动”旳教育政策4“民办公助”旳政策;(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无产阶级领导旳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旳文化”, 就是“民族旳科学旳大众旳文化”;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 1931年之前重要以随营学校、教导队和短训班旳形式进行, 干部学校出现之后类别更丰富, 实行更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 著名旳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①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开办, 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迁延安。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

2017年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考研重点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有福了;中国教育史考研的重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老师为大家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1、学在官府▲▲▲2、大学与小学3 、国学与乡学4 、六艺▲▲▲5 、稷下学宫▲▲▲6 、六经7、明人伦8 、性恶论9 、闻见知行10 、农与工肆之人11、素丝论▲12、兼士13、以法为教14、以吏为师15 、三纲领16 、八条目17 、尊德性18、道问学p.s. 大学和中庸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出名词解释19 、学问思辨行20 、学记21、经学教育22、太学▲23、鸿都门学▲24 、郡国学25、对贤良策26、颜氏教育27、性三品28、兴文教29、苏湖教法▲▲30、三舍法▲▲31、积分法▲▲32、六等黜陟法▲▲33 、监生历事▲▲34 、社学▲35、东临书院36、书院讲会37、诂经精舍38 、学海堂39、白鹿洞书院▲▲▲40、四书章句集注▲▲41、朱子读书法▲▲▲▲42、致良知43、随人分限所及44、漳南书院▲▲45、六斋▲46 、实学47、习行48、英华书院49 、马礼逊学校50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51 、中华教育会52、京师同文馆▲▲53、福建船政局▲▲▲54 、幼童留美55、劝学篇▲▲▲▲56 、京师大学堂▲▲▲▲57 、大同书▲▲▲58 、体用一致59、壬寅学制▲▲▲60、壬戌学制▲▲▲61、葵卯学制▲▲▲62 、留日GC63 、庚款兴学64 、五育并举▲▲▲▲65、教育独立思想▲▲66 、平民教育运动▲▲67 、工读主义教育活动▲▲68 、运动教育思潮▲▲69 、勤工俭学运动▲▲70 、科学教育思潮▲▲71、国家主义教育思潮72 、设计教学法73 、道尔顿学制▲▲▲▲74、文纳特卡制75 、1922年新学制▲▲▲76 、收回教育权活动▲▲▲▲77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78 、战时须作平时看▲▲▲79 、大学院▲▲▲80、大学区制▲▲▲81 、戊辰学制▲▲▲82、训育制度83、毕业会考84、西南联大▲▲▲▲85、工农教育86、湖南自修大学87 、农民运动讲习所88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方针▲▲▲89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90、全人生指导▲▲▲91、小先生制▲▲▲91 、活教育▲▲▲中国教育史的重点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孔墨显学各个教育家的思想外;宋朝的教改书院隋朝科举兴起的演变和封建教育体制的完备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内容和演变过程劝学的正反分析清政府教改的失败近代中国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思想都需要认真对待..重点名词勾画出来之后同学在弘毅教育学红宝书重点笔记里面找到对应的部分背诵即可中国教育史必会题目非常重要:1. 简述西周文化教育制度上的重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与形成原因..2. 简述西周家庭教育的进步性..3. 国学与乡学的区别是什么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4. 简述“六艺”的教育内容..5. “六艺”的教育特点是什么6. 私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简述齐国稷下学宫的特点和意义..8.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9.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0. 简述董仲舒的教育作用观..11.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2.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3.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4. 简述墨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5.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6. 简述颜元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7.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18. 简述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19. 简述荀子提出的教学方法..20. 简述墨家提出的教学方法..21. 简述颜元提出的教学方法..22.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23. 简述荀子的教师观..24. 评析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25. 简述孟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6. 简述荀子“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7. 简述法家“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8. 简述董仲舒“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29. 简述韩愈“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0. 简述王夫之“人性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31. 简述孔子的“六艺”教育内容..32. 孔子的教学内容存在什么特点33. 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34. 简述孟子的教学思想..35. 简述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本概括..36. 孔子总结了哪些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37. 简述董仲舒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38. 孔子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9. 论述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想人格..40. “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的内容是什么41. 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什么42. 中庸的“尊德性”和“道问学”与“学问思辨行”是什么43. 学记对学制;学年的论述是什么44. 学记如何论述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5. 学记如何论教师46. 董仲舒提出的文教建议是什么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文教政策47. 经学教育与太学的内容是什么48. 简述鸿都门学的创办及教育意义..49. 郡国学是什么50. 简述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51. 简述南朝宋“四馆”与总明观的设立..52.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53. 隋唐如何确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54. 简述隋唐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55.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是什么56.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7.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什么58. 简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59. 简述科举制的影响..60. 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调整;有何意义61.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62.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见解63. 简述韩愈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64. 简述宋代“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65. 宋代的“苏湖教法”是什么66.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67. “升斋等地法”;“监生历事”;“六等黜陟法”的是什么68. 简述社学的创办与发展..69. 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0.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是什么71. 东林学派的学术思想是什么72.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特点是什么73. 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74.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可分为哪几类这些蒙学教材有什么意义75. 四书章句集着包括什么76. 简述朱熹“小学”和“大学”教育思想..77. “朱子读书法”包含哪些方面78. 简述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79.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原则..80.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内容..81. 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82. 简述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83. 简述颜元“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84. 京师同文馆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5. 福建船政学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86.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87.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的教育改革主张是什么88.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89. 清末学制的制定有什么意义90. 简述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91. 壬子癸丑制有哪些进步性92.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什么93. “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94.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表现在哪些方面95. “科学教育思潮”包含哪些内容96. “设计教学法”的含义是什么97. “道尔顿制”的内容是什么98. “新学制”的标准和特点是什么99.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100.“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什么101.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102. 简述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03.简述“戊辰学制”的颁行..104.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什么105. 简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106.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意义是什么107. 简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108.简述杨贤江“论教育的本质”..109.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110. 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11.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112.简述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思想..113. 简述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14. “小先生制”是什么115.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116. 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得暑假者得成功”;希望备考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成功备考..。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着。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颜之推关于早期教育有哪些论述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着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宋代书院制度的产生及其教学特点述评。

答: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

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

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祥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

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着特点:①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

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着的特点;②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精神;③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力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④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感情深厚。

11.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

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

他专门编着《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

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l\'特点有三: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3.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14.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