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rp Simth 认为欺负行为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1991) Dan Owleus 教授认为欺负是某个学生在某段时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 种行为包括语言上的辱骂、威胁、嘲笑戏弄等。(1993)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大都采用 Sm ith对欺负行为所作的界定。但Dan Owleus 教授对于欺负行为中的群体的分类得到了广泛认同。

特征:与一般攻击行为相比,欺负行为有以下特征

1 未受激惹的有意性; 2重复发生性; 3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

其中欺负行为与一般性攻击的最关键性区别在于行为双方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

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对受欺负者进行殴打、勒索、抢夺其财物或破坏其所有物等;

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直接讥笑,讽刺,羞辱、嘲弄,挖苦受欺负者等;

间接欺负行为:是指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精神欺负行为。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负者, 背后说其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给受欺负者以精神上的打击。关于欺负方式群体差异的研究现状:直接言语欺负是最为普遍的欺负方式,

我国的张文新教授研究发现儿童总体上受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 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 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2.1 欺负行为的年龄差异

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小学高于中学,小学的平均发生频率在20—35%之间,中学在10—20%之间。被欺负者的人数随着年级增长逐步下降,而欺负者的人数则变化不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生对欺负的理解存在泛化现象,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和道德规范的内化进一步增强,导致欺负行为的减少。

这种现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儿童有可能逐渐摆脱原来体力上的劣势,减少受欺负的几率。而欺负他人的行为则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机制或原因。同时,国内也有研究也发现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的总体趋势,但同时存在起伏现象。各毕业班欺负和被欺负人数均显著降低,而初一和高一又开始有所回升。

张文新还发现:儿童欺负行为的年龄差异还表现在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方面,突出表现为小学阶段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两个毕业年级的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均比同阶段其他年级儿童消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临近毕业,一些儿童会对欺负问题越来越司空见惯,因而也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和麻木不仁,同情心越来越下降。

2.2 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在欺负的发生率方面,男孩中的欺负者显著多于女孩中的,而女孩中的未参与者显著多于男孩的,男女生在受欺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表明,自幼儿期起,无论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的倾向性上,男孩都较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男孩的这种攻击倾向可能是生物生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与特定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欺负的方式方面,男孩直接的身体欺负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孩在体力上的优势,好动性与较强的攻击倾向有关。女孩的间接欺负则高于男孩,这可能与男女孩不同的交往特点有关。男孩社会友谊网络通常相对比较分散和开放,而女孩则容易结成规模较小但关系密切的小群体,使得社会孤立等手段在女孩群体中更有效。R ivers等人认为, 女生喜欢较亲密的小群体社交, 而男生的社交网络较广阔松散, 所以间接欺负行为对女生更为有效, 女生受间接欺负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在对欺负的态度方面,与男生相比,女生对受欺负者抱更为同情的态度,对欺负者有更强的否定或反对倾向,对正在发生的欺负行为表现出更强的不安、不满情绪和干预倾向。

2.3 欺负行为的地域差异

城市和农村儿童的欺负行为在发生比例、行为类型及对欺负行为的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儿童中受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城市初中生欺负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但小学生中欺负者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儿童中受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小学生中受间接欺负比例存在显著城乡差异,但城市初中生受间接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

此外,农村儿童较城市儿童对受欺负者持更加同情的态度。农村儿童较城市儿童对欺负者持更为同情的态度并表现出较多的帮助行为。

2.4 欺负行为的态度差异

欺负事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儿童对待欺负问题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一般来说,儿童对欺负问题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对欺负事件时的实际行动,同时,有些儿童之所以长期欺负他人,很可能与他们对欺负所持的消极态度有关。

儿童对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孩比男孩更为同情和支持受欺负者;低年级儿童比高年级儿童更为同情和支持受欺负者。对于受欺负者,未参与儿童和受欺负者比欺负者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行为。中小学儿童对欺负的态度在情感和行为倾向两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同情多,而实际帮助的反应倾向少。

这就是说,非卷入者更倾向于将欺负行为与积极评价相联系,而欺负者、被欺负者以及欺负/被欺负者在内隐态度上并没有这种倾向性。这一结果与儿童对于欺负问题的外显态度研究结果是不符合的。

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会存在两种态度,即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Wilson,Lindsey,Schooler(2000)认为当人们检索到外显态度,且其强度能超越和压制内隐态度时,人们才会报告外显态度;而当人们没有能力和动机去检索外显态度时,他们将只报告内隐态度。在以前的研究中,多是采用问卷测查的方法,这种方法检测到的只是被试者的外显态度,由于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被试者会对自己的真实态度有所掩饰;而在武萌等的研究实验中,采用IAT的方法,消除了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被试者表现出的是内隐态度,所以才会出现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的情况。

3、欺负现象中的群体

根据Olweus 的欺负行为问卷, 一般把欺负现象中的不同群体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和旁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