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分析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详解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主要由梁、柱、枋、榫卯等构件组成。
木梁是悬在柱上的木制水平构件,承担着屋顶和地板等重量。
木柱是垂直支撑梁和屋顶的主要构件。
木梁和木柱之间通过枋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固。
榫卯则是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榫头榫眼的结构,使得构件能够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采用了木制榫卯结构,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特色的一种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有着很高的可塑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型木构建筑和小型的木构家居。
同时,榫卯结构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榫卯结构的特点是连接牢固、拆卸方便、结构简洁。
榫头和榫眼的设计非常巧妙,形状和尺寸经过精确计算和实践总结,使得构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即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榫头和榫眼的设计也考虑了拆卸的需求,使得在需要维修或更换部分构件时能够方便地进行拆卸和重建。
除了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采用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斗栱、斗拱和斗额等构件,可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斗栱是木结构的桁梁,用于支撑梁的两端,增强梁的承载能力。
斗拱是一种将梁和柱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通过斗拱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斗额则是悬挑在屋檐下部的构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结构。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还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常常采用对称的设计,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显得平衡和谐。
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常常采用悬挑的设计,使得梁和柱之间的力能够平衡,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结构是一种巧妙而复杂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术水平。
这种结构形式通过采用榫卯连接和其他特殊的设计和加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坚固,并且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不仅如此,木结构结构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平衡、对称和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结构特征:1.平面结构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方形为主,主体部分通常两层或三层。
2.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椽柱为主要构件,采用架体式结构,以横向悬挑、斜撑和竖向支撑的方式保证结构的稳定。
3.设计思想注重对称和谐,建筑布局一般遵循“中轴线”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对称布置,同时注重空间的开放和合理分割。
二、建筑材料特征:1.木材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材料,主要采用楠木、松木等质地坚硬、耐久性好的木材。
2.在木构件上常采用雕刻工艺,注重木构件的装饰效果。
雕刻多运用吉祥纹饰、花鸟纹饰和龙凤纹饰等,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
三、建筑风格特征:1.建筑形式具有古拙和庄重的特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大致可以分为檐屋、斗拱、庑殿等多种风格。
2.建筑屋顶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或单檐歇山顶形式,顶部常装饰有特色的螺饰、饰物和动物雕塑,使建筑造型更加独特。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常常融入道教、佛教和儒教思想,注重营造宗教性的氛围,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艺术表现特征:1.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强调空间感和立体感,注重层次感的表现。
多采用多层悬挑和刻有纹饰的木柱进行空间的分割和划分。
2.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花纹、图案和镂空等装饰方式,注重装饰的细腻和工艺的精湛。
3.在颜色的运用上,常常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亮丽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结构合理、雕刻精细和布局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长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及应用前景分析
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及应用前景分析木结构建筑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搭建建筑结构的建筑方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唤,木结构建筑在建筑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木结构建筑的特点2. 轻质高强木材是一种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木结构建筑具有较轻的自重,有利于减轻地基承载压力,钢木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抗震性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优势。
3. 耐用性木结构建筑在正确的设计和施工条件下,可以具有很好的耐久性。
通过合理处理、防腐处理和防火处理,木结构建筑可以有效地保证其使用寿命。
4. 自然美观木结构建筑具有自然的纹理和颜色,在建筑外观上具有独特的美感。
木结构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加工,形成各种独特的造型,更加符合人们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5. 能源节约由于木结构建筑材料的制造、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相对较少,因此木结构建筑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有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木结构建筑的应用前景分析1. 住宅建筑当前,人们对住宅的环保、健康和美观要求越来越高,木结构建筑作为环保、健康的建筑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木结构建筑在住宅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
2. 商业建筑木结构建筑可以发挥其特有的美观性和环保特点,适用于各类商业建筑,如酒店、商场、写字楼等。
在城市更新改造和新建建筑中推广木结构建筑,将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绿色形象,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环保的商业空间需求。
3. 文化建筑木结构建筑在文化建筑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
木结构建筑可以与文化场馆的室内展示相得益彰,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加舒适、自然的文化体验。
4. 旅游建筑在旅游建筑领域,木结构建筑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木结构建筑具有自然、朴素的特点,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更能为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舒适体验,因此在度假村、山庄、乡村旅游区等地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可观。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作为主要骨架的中国古代建筑开创了新结构形式,并且产生了和这种结构形式相配套组合的各种平面布置方式和外观结构性态。
我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一脉相承,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把我国古代主要的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并且对于某些大型建筑还釆用混合结构形式。
这三种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具体介绍如下所述:(1)、抬梁式抬梁式结构在西周末年已形成雏形,后来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做法。
这种木结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结构架。
在相邻两道屋架之间,于各层梁的外端架擦,上下擦之间架椽,形成屋面呈下凹弧面的两坡屋顶骨架。
每两道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间”,是组成木结构架房屋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结构平面布置多数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形式。
另外,还可以把这种木结构架结构做成三角、方形、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十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单层平面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佛塔等组合结构。
(2)、穿斗式穿斗式木结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这种特有的木结构架建筑结构形式的建造方法在汉朝基本成熟,流传至今,在中国江南多省还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此外,也有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例如四川建于明万历年(公元年)的万年台,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的湘西凤凰古城中的杨家祠堂,也为穿斗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第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大多是采用工匠手工结构的形式,没有使用钢结构,它们主要由大木柱、横木桁架、支撑架、梁等构成,靠
巧妙的搭接和螺钉紧固,形成稳定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地震抗震能力。
第二,采用的木材。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材大多采用香杉木和槐木等,含木质素和挥发油的材料,经久耐用、易制作,并且具有防腐、防虫、防潮等功能,是木构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装饰外观。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常常采用多种装饰外观,以突出
古典气息。
主要包括:攒牙木刻、彩绘、穿孔雕刻、窗花、点漆、顶牆雕
刻以及木制门窗等。
第四,建筑细部。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采用了很
多种方式来装饰建筑细部,例如木扇阁、木刻栏杆、雕花、天平栏杆、木
雕石灰灰制、雕花条等,这些都可以使建筑更加精美,可以让整个建筑看
起来非常优美。
第五,风格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梭柱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柱径与柱高的比例
•变化过程:
•东汉崖墓中的石柱,直径于柱高之比在 1/2---1/5之间;
•唐代佛光寺大殿木柱为1/9;
•清代北方在1/10---1/11左右;
•南方民居,由于屋面荷载比较小,结构较 轻,一般在1/15左右。
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 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有内倾,这种做法称 为“侧脚”。如元代建筑永乐宫三清殿。明清时期大 多不用。
平面柱网
金厢斗底槽:平面柱网用内外两圈柱子构成,如山
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斗拱细部
斗拱及其构件的发展历史(3)
斗拱发展到宋朝已经成熟,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做 法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 《营造法式》中对斗拱各部件的尺度有了详细的规定;
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有若干变化,如在补间中 使用了45度和60度的斜拱,斜昂等;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建筑开间正中的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 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 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 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 相等的,如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 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筑还有这样的做法, 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部各间相 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 寺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 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 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以后也大抵如此。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构架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的核心技术。
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
庭院式布局有利于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3.屋顶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丰富,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
屋顶造型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止雨水侵入,提高房屋的防水性能。
4.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梁、枋、柱、墙等部位进行了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常见的装饰题材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寓意吉祥如意。
5.风水学说: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学说。
通过选择地理位置、朝向、地形等,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瓦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有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7.建筑规模与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8.建筑风格演变: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古朴厚重,到唐宋时期的雄浑豪放,再到明清时期的精细繁复等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9.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榫卯结构、悬挑结构等。
这些技术在现代建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0.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在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
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作者:侯文俊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15期摘; ; 要:中国数千年历史诞生了一个庞大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建筑艺术,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是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数以万计的工匠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与现代力学和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一致的。
由于大力发展城市化,古老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被边缘化,所以必须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
本文就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1; 中国木构古建筑材料选择1.1; 选择木材原因首先,“木”在古代寓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其中渗透出生命的力量。
古人多居住在这种有生命的环境下,实现彼此共成长,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住木质建筑内。
第二,运用建筑设计理念分析,老子提出建筑就是为人类居住所用,要合理布局其空间环境,做到阴阳五行之间相协调,土木作为中性材料,对人类居住最佳。
第三,立足于现代研究方面,木材可将人置身于自然中,木材具有温暖、柔和特性,放松心境。
第四,从木材选择来看,节俭是我国传统美德,而木材恰与这一美德相符合,因而建筑之中选择木材便是必然。
1.2; 木材特性建筑木材普遍运用针叶树和落叶树,针叶树因高大平直、强度高、不易变形的特性而用于承重,落叶树因矮小、密度大、加工困难的特性而用于装修。
木材易腐蚀和毁于火,古代柱根往往埋于地表之下,因不通风而出现腐烂。
后来为解决这一问题也进行改良,将柱根置于础石之上,但效果差强人意。
木材易毁于火这是无法改变的特性,古代人们会在建筑中设置鸦吻代表人们消除火灾的希冀。
2; 中国木构古建筑的构造2.1; 木构架的基本形式我国传统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即木架构,在建筑过程中坚持对称性原则,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抬梁式产生于西周,架构形式向柱子的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而后在柱上架横梁,横向仿将柱的上端连接,最上面的梁位于屋脊瓜柱上,相邻两个屋架之间,每层梁的外侧端架搓,架椽之于两层擦,承受屋顶的重量,形成屋顶凹面的骨架。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
浅谈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国木结构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木材是中国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而木结构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之一、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木结构建筑进行深入浅析。
历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使用原始的工具和技术,利用独特的木结构系统建造了诸如楼阁、桥梁、寺庙等各种建筑。
这些木结构建筑在后来的汉代和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寺庙建筑,如佛教的寺庙,有龙口、调根等独特的木结构元素,既体现了佛教教义,又能抵御地震和风灾。
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木结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和独特的结构系统,木结构建筑在保持建筑美观的同时,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例如,将自然元素融入木结构设计,如树叶、花朵以及其他自然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中国木结构建筑强调木材的实用性和环保性。
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并减少碳排放。
同时,木材还具有良好的隔音、保温和透气性能,使得这些木结构建筑更加舒适和环保。
第三,中国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中国地处地震带,木结构建筑在经历数百年的实践和改良后,形成了独特的抗震结构系统。
通过采用传统的接合技术和新型的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不仅能够承受地震的冲击,还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最后,中国木结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通过自身的设计和构造,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古代的寺庙建筑寓意着人们追求心灵平静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未来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国木结构建筑正经历着一定的复兴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木结构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新型的材料和工艺可以增强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1.木料选材精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但主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柏木、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耐久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主要构件包括梁、柱、楼板等。
梁柱采用竖向的框架结构,榫卯结合,通过雕凿和组合装配的方式将构件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3.利用规律的叠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利用规律的叠加,通过梁柱叠加的方式形成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大型宫殿建筑常常采用多层的梁柱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来形成庞大而庄严的气势。
4.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巧妙的结构设计著称,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例如,多数建筑采用了互相牵制的榫卯结构,让各个构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5.注重对称和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以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6.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
一般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混合形式的顶部结构,屋顶线条流畅自然,形状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
同时,屋顶上安装的彩画、彩檐等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7.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传统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征(一)框架体系
传统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特征(一)框架体系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中国,无论南方与北方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还是平原与山区在地形地貌上的显著不同,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巨大区别,这种木构建筑均被广泛采用。
无论是木材充裕的地区,抑或是木材缺乏的地区,人们都以木构建筑为最高等级标准,即使一些采用砖石砌筑的建筑也常采用模仿木构建筑的样式,表现出木构建筑所具有的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木构架结构本身具有取材方便,加工便捷,组装灵便的特点,可以自由灵活的扩展和收缩,亦不受地形限制,即可组合为平展舒放的宽宅大院,又可以组合为高下错落的吊脚楼,不需要坚实的地质地基条件,也不要求平整开阔的地段前提,这一点对于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环境复杂的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尤为重要。
对于华南、东南、西南气候潮湿的地区,在缺少成熟的隔湿防潮技术之前,采用干栏式的木结构建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
这套系统大至院落组合方式、建筑间的呼应关系、建筑单体的造型;小至建筑的各种比例和尺寸关系,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建筑营造的程序和方法,建筑装饰的施用及题材等等。
这一体系有一整套规范,在官方控制的范围内成为工程监督和验收的标准,在地方成为民间共同信奉和遵守的约定。
框架体系为了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梁柱结构方法,如原始人很早就发现了用两个垂直放置的石块支撑一个水平石块的奥秘。
中国由于盛产性柔质轻且取用方便的木材,所以他们发展了木框架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相互分离,采用木制的构件结构成稳定的框架,如同人的骨架。
然后再将骨架围护,形成内部空间供人们使用。
一般而言,与外界自然环境发生直接关联的主要为围护结构,即地面、屋面和墙体,隔热、御寒、通风等均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围护结构加以满足,人们就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如墙体材料可以是土、砖、石、木、竹、藤等,屋顶也可以采用瓦、石、土、草等材料,能够适应大部分地区就地取材的要求。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132页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 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 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 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
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踏跺的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1:1。 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
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
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
(二)坡道
慢道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 一般用于室外。
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本章仅 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
台基、踏道、栏杆
台基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 则处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 已出现。
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
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 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一)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 才包砌砖石。
东汉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 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 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 成连续的壶门。
(二)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 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 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 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 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 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等。重檐庑殿 顶是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单檐 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木构的概念和由来
木构建筑是使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人类利用树木来搭建临时遮蔽物和居所的需求。 木构建筑以其稳固、抗震、保温、隔音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 图片为传统建筑中的典型木构建筑,展示了华美的雕刻和精细的结构设计。
华美的雕刻
木构建筑常常以雕刻为特点,使用独特的图案和纹 饰来装饰建筑物的各个部分。
2 抗震性能
木构建筑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抗震能 力,能够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保温隔音
4 绿色健康
木材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性能,使木构建 筑在冬暖夏凉、避免噪音干扰方面表现出色。
木材不含有害物质,使用木材建造的建筑能 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室内环境。
精细的结构设计
木构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经常展现出精巧的构造 和复杂构建筑起源于古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 中,中国木构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木构建筑代表性建筑物包括古代宫殿、庙宇、园林以及民居和民俗建筑。这些建筑物展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师对木材的极致运用。
古代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采用了复杂的木构结构,如檐瓦、飞 檐翘角等标志性元素。
庙宇
中国庙宇常常由大量的木构建筑组成,包括殿、阁、 亭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教建筑的魅力。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优点
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众多的优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以及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1 自然环保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使用木材建造的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 中国建筑史课件-木构 ## 一、木构的定义和分类 - 木构的概念及由来 - 木构建筑的分类 ## 二、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 - 木构建筑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 中国木构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 ## 三、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结构 -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优点 - 木构建筑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 四、木构建筑的艺术表现 - 木构建筑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 木构建筑的艺术价值 ## 五、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 中国木构建筑的保存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使用材料:古代中国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作为构造材料。
中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常见的木材有楠木、松木、柚木等。
2. 拼接方式: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多采用卯榫结构,即利用榫卯组合使构件连接紧固。
卯榫结构能够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耐久性。
3. 结构稳定:古代中国木构建筑通常采用悬臂结构或梁架结构。
悬臂结构将重力加载到墙体上,可以减小墙体和柱子的跨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梁架结构利用梁和柱组成稳定的骨架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建筑。
4. 工艺精细:古代中国木构建筑注重工艺细节,以保证结构的牢固和美观。
常见的工艺包括斗拱、雕刻、画栋等,可以增加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5. 火灾风险:由于木材容易燃烧,古代中国木构建筑
在火灾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防止火灾,古代中国建筑通常采用石材作为基座,用砖砌筑墙体,或者采用水为建筑供应。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木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建筑史》木结构建筑的立面分析
第三节 木结构建筑的立面分析一、中国古典建筑立面特点中国古典建筑立面的组织形式为“一屋三分”。
上分屋顶 —— 保护整个木结构中分屋身 ——生活的主要空间(承受屋顶、划分空间)下分基座 ——承托整栋房屋二、下分——基座1、台基1) 台基形成的原因:a. 防潮防淹b.结构上为块状基础(防震、避免柱基沉降)c.增加建筑体量台明、月台、台阶埋深、2)台基各个部位的名称d.等级与身份的标志3)台基的种类(普通台基、须弥座)普通台基一般为方形,最常见的台基形式。
最早由夯土筑成,后来防止上边和四个转角崩塌,用条石包边。
其它部分砌砖面。
须弥座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须弥座。
须弥座原为佛像下的基座。
“须弥”原为“喜马拉雅山”的意思。
须弥座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中。
北魏,须弥座较简单。
为上下叠涩中间加束腰形式。
唐代,须弥座已普遍运用在建筑上。
束腰较高,可用间柱分隔。
束腰上方使用仰莲装饰,束腰下方使用合莲装饰。
开始出现两层束腰。
宋代,须弥座最复杂,普遍为两层束腰,上层束腰较高,间柱分隔,内镶壸门,雕刻佛像和伎乐人物。
下层束腰较矮,上下分别用仰莲与合莲装饰。
明、清,须弥座趋于简化,为一层束腰,上下用“八达马”莲瓣装饰。
雕刻以植物和几何纹为主。
“八达马”莲瓣——莲瓣上有很丰富的雕饰的合莲,造型饱满华丽,是明清须弥座的重要特征。
比较宋式与清式的须弥座•束腰层数不同,比例不同•装饰莲瓣样式与比例不同•雕刻花纹与内容不同2、踏道(阶级式、斜坡式)• 阶级式垂带踏跺 1:2 如意踏跺• 斜坡式礓嚓斜坡上砖石露棱侧砌而成。
御路(辇道)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连用。
“左磩右平”“两阶一路”3、栏杆寻杖 望柱 地栿 阑版(变化最丰富) 抱鼓产生的原因:• 在高处防止跌落• 装饰美化外部环境• 在底处防止入侵木栏杆 最早出现在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木栏杆的构造:唐宋之前的木栏杆注重水平线条,寻杖多为通长,仅在转角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合角造”“寻杖绞角造”石栏杆石栏杆的型制和做法沿袭木栏杆主要构件仍为寻杖、望柱、地袱、阑版(变化最丰富)、抱鼓石。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课件
(三)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
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 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第三节 屋顶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种类
(一)庑殿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
高级的屋顶式样。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四)硬山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
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 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即在椽上铺板, 垫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清式屋面铺作
1)小瓦 又称为蝴蝶瓦,是应用最广的屋面覆材。 可应用于底瓦、盖瓦、屋脊或构成装饰。 优点:生产简易、重量轻与灵活性。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筒板瓦 按质地可分为陶质和琉璃两种。 多用于宫殿、官署、庙宇等高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
2)陈设 以悬挂在墙壁或柱面的字画为多,一般厅堂
多在后壁正中上悬横匾,下挂堂幅,配以对 联,两旁置条幅,柱上再施木、竹板对联。
匾联大多是矩形和条形,木制多以红、黑、 金色漆为底色,竹制的则常保持其本来质地; 字画嵌以墨、金或石绿,印章用朱砂。
少数也使用戗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三节 台基
一、台基的作用和形制
1、作用:传力、防潮、美观 2、形制
– 普通台基 –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用于高级建筑(庙宇、宫殿、塔幢等)。
二、石栏杆的作用和形制
第四节 屋顶
一、屋顶的类别、形态和作用
庑殿(宋称四阿顶):古代建筑 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用于皇
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
平面有方形、圆形、三角、五角、八角、十而角等,一般以 单檐居多。
皇穹宇 祈年殿
单坡: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
平顶:多用于华北、西北、
西藏等降雨量较少的地区。
四周加短檐称为lu顶。
二、屋顶的构架做法
(一)屋面曲线:包括檐口、屋脊、屋面的曲线 1、檐口曲线:唐代建筑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元代以后恢复平直,仅在屋角 才有起翘。
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 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单檐庑殿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
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 脊殿。
实例: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 殿等。
南禅寺正殿
山西大同善化寺 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 脊殿。 “抱厦”、“十字脊”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 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七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单体建筑平面
开间:两檐柱之间的
距离叫开间。
各开间之和叫通面 阔。
开间多用奇数,民间常用3、5开间, 官署、宫殿用5、7开间,特别隆重的 用9开间。11开间建筑有故宫太和殿、 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
各开间距离有相同的、有不等的。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 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第二十四页,共101页。
梭柱:在柱上端
1/3处收杀。使 柱顶与斗底相 合,柱肩梭成 圆弧形。
第二十五页,共101页。
4份 4份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 石柱上端的建筑,雕刻了 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形象 。
第三页,共101页。
1. 抬梁式构架(叠梁式)
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
•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
料要求比较高
第四页,共101页。
抬梁式
梁
柱
第五页,共101页。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宋式殿堂分槽图
第三十三页,共101页。
2. 梁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 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第三十四页,共101页。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常依 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如承九檩 为九架梁,依此类推。
抱头梁(挑尖梁)
第三十五页,共101页。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 面荷载的构件
升 槽升子 没有对应关系
三才升
散斗
第六十四页,共101页。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第六十五页,共101页。
翘(宋称“华栱”): 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翘
第六十六页,共101页。
宋、清时期栱的名称的对应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之
木结构建筑的特征与分析
第八章
第九章
二、木结构概述
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构架制”。
a.竖四根垂直立柱。
b.柱上端施梁、枋连接,成为“一间” (平面、空间、结构的单元)。
c.梁上筑起层叠梁架,支撑屋顶。
2、“墙倒屋不塌”,即木构架承受屋面及楼面等荷载,
墙体不承重,只起围合及分割作用。
适应性强能满足各种气候带的要求。
抗震性强木材本身具有柔性,榫卯
节点有一定的可活动性。
3、木结构的主要型制
①穿斗式(串逗式)
直接以落地柱上端支撑
檩条,柱间沿进深方向用穿
枋联系,形成一榀梁架。
优点:柱径小,用料小。
柱子排列较密,整体性强。
缺点:柱子排列较密,空间尺度小。
南方民居多采
用穿斗式。
②抬梁式
梁上架短柱,短
柱上架梁。
重叠数层,
和最上层的脊瓜柱形
成一榀梁。
两榀梁架
用横向的枋联系,各
层梁端头支撑屋檩,
脊瓜柱上承屋脊檩。
优点:柱子数量少,梁跨度大,室内空间较大。
缺点:柱和梁较粗大,消耗
大木材较多。
适用于北方地区及
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③井干式
木承重结构墙,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榫口,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为墙壁。
耗材大,面宽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常见于林区。
干阑式
在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为避湿防潮而底层架空的木结构或竹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西南及南部等少数民族地区。
密梁平顶式
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其上铺一层细树枝,再拍实土屋顶层。
围合土墙或石墙厚实高大,且有明显收分。
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等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的地区。
《营造法式》中规定了所有木材的度量标准。
“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式,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
”
梁思成
实行“标准化”的优点:
•缩短设计时间;杜绝原料的浪费;经济预算得
到保证;保证建筑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
• 可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至工地拼装,或拆运
建筑,易地重建。
• 可同时施工多座房屋,标准构件亦可随时替换
及翻新。
• 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损耗后,可截
为小材,重新使用。
• 施工速度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