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用步长度量长度的方法,能够运用步长直接测量环境中的长度,完成度量物体长度的题目;•掌握用目测的方法对环境中的长度进行估测,可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掌握用步长直接测量环境中的长度教学难点用目测的方法进行估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教案•学生用品:铅笔、橡皮、尺子、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1 引出话题教师分组挑选5名同学,让他们分别选择一个字符,然后选择同样长度的物品,比较物品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的概念。
1.2 自动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尺子上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分析、抽象2.1 步测首先讲解什么是步测以及步测的步骤,然后让学生在校内操场上进行步测练习。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例如对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测量、对房间长和宽的测量、对走廊长度的测量等。
2.2 目测讲解什么是目测以及怎样进行目测。
然后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目测桌子、门、窗户的长度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目测,例如对校内一些有意义的景点的长度进行目测。
3. 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明白了步测和目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懂得通过目测可以直观地估算长度,使得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4.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确保他们理解了步测和目测。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综述,并强调步测和目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第9单元第六至第十题•思考如何运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测量生活中更多的长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营造出了具有现实感和实验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和练习。
学生非常认真地参与了本节课的学习,其中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数据偏差过大而出现了测量误差。
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我们需要更多的练习,并利用一些辅助教具,使学生更好的运用步测和目测方法进行长度测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
四年级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四年级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教学目标1.了解的方法.2.能够进行简单的.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准确性.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根.教学步骤一、铺垫孕状.1.口算7.20.120.3810000.87-0.49530+2705.61.014.23.53.9+2.0326.1-3.5-7.5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板书:(2)反复三、四次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3)算平均步数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求平均步长3.教学例1.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订正.提问:①79+80+81表示什么?②(79+80+81)3表示什么?③5080=0.63表示什么?4.教学例2.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板书:2.所测距离的步数.(2)学生试做.订正.5.练习:你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实际测算一下.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姓名测量距离第一次步数第二次步数第三次步数平均步数平均步长6.目测.(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2)什么叫目测?学生试说.(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观察实际距离是10米、20米有多远,从不同方向,反复数次.使学生体会出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③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④观察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了解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4)小结.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练习.三、巩固发展.1.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一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2.选择5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提醒学生计算时参照做一做的计算结果.3.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可以选择篮球场地.如两篮球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填好下表,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答案量接近准确值.测量距离记录(1)目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2)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4.步测一下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课外完成)四、全课小结.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五、布置作业.李新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第四次125步.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学校到家走了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六、板书设计1.走一步的长度:①量一段距离②反复三、四次③算平均步数④求平均步长2.所测距离的步数探究活动走一走看一看活动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方法.活动准备卷尺.活动过程1.教师指名叙述的方法.2.学生按照所讲方法实际测出自己每步的大小.3.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步测和目测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步测和目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进行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步测和目测的定义及方法。
2. 步测和目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如何准确地进行步测和目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长度、重量等)。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步测和目测的兴趣。
2. 讲解概念:介绍步测和目测的定义及方法。
3. 实例演示:用实物道具进行步测和目测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步测和目测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步测和目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以及估算一本课本的重量等。
3. 活动步骤:a.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测量目的,分配任务。
b. 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方法进行测量。
c.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
七、课堂讨论:1.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步测和目测的心得体会,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 讨论话题: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步测和目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步骤:a.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讨论话题。
b.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d. 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八、拓展延伸:1.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拓展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项目,如测量家庭用品的长度、重量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3. 拓展步骤:a. 教师布置拓展任务,明确要求。
b. 学生分组进行拓展活动,记录测量结果。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九册,主要讲解关于步测和目测的内容。
步测是指利用尺子和铅笔逐步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而目测则是利用眼睛,凭借直觉和经验给出被测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了解常见的度量单位,如厘米和米,并能够灵活地转换它们之间的换算;熟练地在放置图形时使用尺子。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能够合理地选择测量工具,并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和技巧;具备统计数据的基本能力,能够用数据表和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和探索科学新知;培养学生自信、勤奋、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1. 教学内容(1)步测与目测步测和目测是数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测量长度的方法之一。
相对于目测,步测更为科学准确。
(2)度量单位介绍常见的度量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转换。
(3)测量尺子的使用方法介绍尺子的结构、种类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使用尺子的技巧和正确性。
(4)简单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如频数、频率、总数等,并能够灵活地使用数据表和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 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探究和实验为主,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示范法老师通过演示尺子的使用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老师将学生分组,并引导他们分享测量尺子的使用方法和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3)实验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具体的测量。
(4)归纳法通过梳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验数据,将步测和目测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张比较长的图片,让学生分别通过步测和目测给出图片的长度,并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为准确。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步测和目测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9篇步测和目测 1教学目标1.了解的方法.2.能够进行简单的.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准确性.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根.教学步骤一、铺垫孕状.1.口算7.2÷0.120.38×10000.87-0.49530+2705.6×1.014.2÷3.53.9+2.0326.1-3.5-7.5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二、探究新知.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的方法.板书:2.步测.(1)请大家看书115页第二段.(2)互相讨论.提问:你知道了什么?(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板书:(1)量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板书:(2)反复三、四次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3)算平均步数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求平均步长3.教学例1.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订正.提问:①79+80+81表示什么?②(79+80+81)÷3表示什么?③50÷80=0.63表示什么?4.教学例2.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板书:2.所测距离的步数.(2)学生试做.订正.5.练习:你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实际测算一下.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姓名测量距离第一次步数第二次步数第三次步数平均步数平均步长6.目测.(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2)什么叫目测?学生试说.(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观察实际距离是10米、20米……有多远,从不同方向,反复数次.使学生体会出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③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④观察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了解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4)小结.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练习.三、巩固发展.1.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一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2.选择5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提醒学生计算时参照做一做的计算结果.3.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可以选择篮球场地.如两篮球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填好下表,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答案量接近准确值.测量距离记录(1)目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2)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4.步测一下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课外完成)四、全课小结.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五、布置作业.李新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第四次125步.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学校到家走了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六、板书设计1.走一步的长度:①量一段距离②反复三、四次③算平均步数④求平均步长2.所测距离的步数探究活动走一走看一看活动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方法.活动准备卷尺.活动过程1.教师指名叙述的方法.2.学生按照所讲方法实际测出自己每步的大小.3.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步测和目测 2教学目标1.了解的方法.2.能够进行简单的.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教学难点的准确性.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根.教学步骤一、铺垫孕状.1.口算7.2÷0.120.38×10000.87-0.49530+2705.6×1.014.2÷3.53.9+2.0326.1-3.5-7.5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二、探究新知.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的方法.板书:2.步测.(1)请大家看书115页第二段.(2)互相讨论.提问:你知道了什么?(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板书:(1)量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板书:(2)反复三、四次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3)算平均步数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求平均步长3.教学例1.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订正.提问:①79+80+81表示什么?②(79+80+81)÷3表示什么?③50÷80=0.63表示什么?4.教学例2.出示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有多少米长?(1)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求要测量的这段距离的长度,除了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以外,还要知道什么条件?引导学生明白还要知道要测这段距离一共走了多少步.板书:2.所测距离的步数.(2)学生试做.订正.5.练习:你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实际测算一下.教师先在操场上测出50米的一段距离.让学生用均匀的步子走3次.根据结果,完成下表.姓名测量距离第一次步数第二次步数第三次步数平均步数平均步长6.目测.(1)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2)什么叫目测?学生试说.(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长度)(3)初步介绍目测的方法.①设标.用卷尺量出500米的一段距离.每隔10米分别插上杆标,让同样高的学生分别站在10米、20米、30米、40米、50米的地方.②练习目测固定距离.观察实际距离是10米、20米……有多远,从不同方向,反复数次.使学生体会出相距10米、20米……远的人或物体的大小,以及分别到自己所站的地方这段距离的远近.③估测.去掉标杆和人,让学生估测10米、20米……距离.④观察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了解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和轮廓.(4)小结.目测时,有时受地形影响造成错觉.如:开阔的地方,容易把长距离估测得偏短,狭窄的地方,容易把短距离估测得偏长.因此,需要长期积累,反复练习.三、巩固发展.1.在操场上选两个固定点,让学生目测一下它们的距离,再用测量工具量出这段距离,看一看,目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多少.2.选择5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提醒学生计算时参照做一做的计算结果.3.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可以选择篮球场地.如两篮球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填好下表,最后进行评比,看谁的答案量接近准确值.测量距离记录(1)目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2)步测结果与工具测量结果相差()米4.步测一下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课外完成)四、全课小结.进行步测时需要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五、布置作业.李新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第四次125步.照这样的步子,他从学校到家走了500步.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六、板书设计1.走一步的长度:①量一段距离②反复三、四次③算平均步数④求平均步长2.所测距离的步数探究活动走一走看一看活动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方法.活动准备卷尺.活动过程1.教师指名叙述的方法.2.学生按照所讲方法实际测出自己每步的大小.3.先目测一段指定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做好每一次记录,最后通过卷尺的测量出准确的距离,评出的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并加以表扬.步测和目测 3教学内容:。
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教学教案步测和目测教学内容: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怎样测定一条直线?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
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
(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测定一步的长度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
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
(课本第87页)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解法一: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1)求一次平均步数。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50×3÷(79+80+81)=150÷2400.63(米)答:(略)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
《步测和目测》教案
《步测和目测》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意义以及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具学具:标杆教学过程一、谈话上节课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测和目测。
二、在室内教学步测1、步测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2、测定走一步的长度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是多少。
通常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再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里走三、四次,记好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几步,再算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87页例1,先读题,再问:这道题先算什么?求出平均步数后再求什么?学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3、平测两地间的距离知道了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以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走的不数,你能算出两地间的距离吗?88页例2步测两点间的距离,首先要测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走两点间的步数就能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三、室内教学目测1、测一段距离,除了用工具测量或步测外,还可以用目测。
目测是用眼睛估量一段距离,在没有测量工具和要求测量结果不很精确时使用,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时也常用。
2、用目测需要经常练习,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进行目测较准确。
(阅读88页中一段话)看88页的图,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
一般讲,距二百米能看清人的脸,距五、六百米能看清轮廓,在距七、八百米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不很清楚。
四、室外实地步测课前在30米的两端放两块砖。
学生用步测的方法先测出每一步的长度,再步测出另两个砖块(45米)的距离。
五、室外实地目测练习:师课前准备好练习设备,让几个同样身高的学生站在标杆处,让其余学生观测,再换个方向练习目测,看谁的结果接近实际距离。
(误差:10%内很好,20%内较好,30%内较差)六、巩固89页6、7分组练习七、作业89页(4、5)板书设计:步测和目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步测与目测_ 浙教版
步测与目测【教学目标】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测量较长直线的长度;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4.让学生自主观察、记录、计算,并成功地发现,感受到了学习主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卷尺、标杆5根。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从学校操场到教室之间大约有多少米?2.哪一组的数值比较精确?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测量像这样的较长距离的长度应该有哪些测量方法?(用尺子、步测、目测等)二、教学目测导入: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
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1.怎样进行目测?(自学课本)2.目测前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标尺)3.直线段的正确记忆确定一段距离为10米、202130米、50米和100米的长度。
分组分开观察具体的长度,采用正面观察与侧面观察相结合,辅以闭上眼睛呈现,使学生形成再现记忆。
三、教学步测1.什么叫步测?(1)理解:步测的定义,测量一步的平均长度。
要求学生边回答边请同组的同学示范;2.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1)小组内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2)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
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板书:(2)走三、四次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步测和目测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步测和目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步测和目测进行简单的实际测量和估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步测和目测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难点:1. 学生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概念。
2. 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准确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2. 估算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步测和目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物品,让学生尝试用步测和目测进行估算。
环节二:探究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步测和目测,并记录结果。
环节三: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和目测结果,分享经验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环节四:拓展与延伸(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进行解决。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环节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步测和目测,并记录结果。
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可以将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技巧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 步测和目测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步测和目测教案人教版(二)能力训练点: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2、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3、怎样测定一条直线?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
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
(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2、学习步测的方法。
(1)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
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3、讲解例1。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解法一: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1)求一次平均步数。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503(79+80+81)=1502400、63(米)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4、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步测和目测苏教版第九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概念和区别;2.能够辨认和把握实物之间长度、重量、容量的大小关系;3.能够用适当的计量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重量、容量等;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步测和目测的概念和区别,运用相应单位进行测量;2.教学难点:能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并用步测和目测方法进行测量。
三、教学内容1. 步测(1)概念步测,又称尺测,是用长度为一定数量的东西,如尺子、卷尺、尺码、人步等,以确定长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2)运用方法使用尺子等工具,量出物品长度。
例如,可以用尺子测量书本的长度、宽度等等。
2. 目测(1)概念目测是通过肉眼直接看出物品的长度、重量、容量等大小关系的测量方法,通常用于食材、水果等物品的测量,常用的单位有斤、千克、升、毫升等。
(2)运用方法通过观察物品的大小、重量、体积等指标来确定其量,如“一斤多”、“两斤半”、“半升”、“一升多点”等。
3. 相关概念1.同一单位换算:如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升=1000毫升,1斤=500克等;2.长度的比较:将两个物体放在一起,通过比较长度的大小,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3.重量的比较:将两个物体放在天平上,通过天平的示数比较物品的重量;4.容量的比较:通过两个容器的大小比较,确定里面物质的多少。
四、教学方法1.板书讲解法:通过图解、实物形容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内容;2.实例演练法:老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从中得到例子,缓解学生对这个概念的陌生感并且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3.互动分组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认知能力,将同桌划分为不同小组,然后交换自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互相讨论思路,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此教案是在课堂实践中反复推敲调整而成的,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步测和目测
步测和目测方海恩知识目标: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学会测量较长直线的长度;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主观察、记录、计算,并成功地发现,感受到了学习主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具准备:卷尺、标杆5根。
教学场地:学校大操场。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1、从二院门诊部到西门红绿灯之间大约有多少米?2、哪一组的数值比较精确?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测量象这样的较长距离的长度应该有哪些测量方法?(用尺子、步测、目测等)二、教学目测导入。
战场上解放军战士对敌射击或投弹时,要确定两地的距离,能不能用卷尺去测量?能不能去步测?这时就要用目测估量距离。
因此,目测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用途。
1、怎样进行目测?(自学课本P79)2、目测前应该注意什么?准备什么?(标尺)3、直线段的正确记忆确定一段距离为10米、20米、30米、50米和100米的长度。
分组分开观察具体的长度,采用正面观察与侧面观察相结合,辅以闭上眼睛呈现,使学生形成再现记忆。
三、教学步测1、什么叫步测?(1)理解:步测的定义,测量一步的平均长度。
要求学生边回答边请同组的同学示范;2、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1)小组内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2)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
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 步测和目测教案 北京版
教案步测和目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步测和目测的意义;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会计算平均一步长,进行简单的计算。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计算平均一步长。
教学过程:一、激发疑问教师提问: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以用我们身上的“独特工具”进行测量猜猜看会是什么呢二、探讨方法1目测和步测的特点教师提问:目测和步测与工具测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需要步测和目测学生举例;生活中需要步测和目测的事例2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师提问:怎样进行步测怎样进行目测学生看书阅读学生反馈步测和目测的方法3平均一步长的计算教师提问:什么叫一步长为什么要测试自己的平均一步长怎样测试自己的平均一步长教师举例:高艺沿着55米长的路走了三次,第一次走了85步,第二次走了87步,第三次走了86步。
平均一步走了多少步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高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她从家走到学校门口一共走了155步。
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学生探讨解答方法:(858786)÷3=86(步)55÷86≈(米)×155=米4巩固练习数学帮你学学生完成三、课堂小结教师提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总结四、课后作业认真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实际操作板书设计:步测和目测步测:平均一步长(距离平均步数)步测和目测的结果不十分精确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步测与目测的实际练习教学目标:在实际活动中练习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步测和目测。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对距离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方法二、教师布置步测和目测的内容1每人测出自己的平均一步长。
2步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
3目测出10米、20米的距离与工具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4能看清砖缝时的最远距离是多少米5沿学校所在的胡同,看路旁的电线杆,最多能看见多少根有多远三、学生进行小组准备1根据步测和目测的内容制定本组的实施计划。
实用方法:如何编写步测和目测的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育部规定,选取教材、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应用需求,经过分析和设计,编制出的一种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案。
其中,步测和目测是编写数学教案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将具体介绍如何编写步测和目测的数学教案。
一、步测和目测的概念步测是指对于某一数学问题,经过逐步分析和推导,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逐步思考、逐步深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技巧。
步测教学强调的是分布式学习,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通过分步解题,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不断强化实战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目测是指对于某一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图形特点和数值规律,分析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解决的思路。
目测教学强调的是集中式学习,特别侧重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和计算速度,通过对图形和数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编写步测数学教案的方法(一)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步测数学教案的第一步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确定所选题目的难易度和适当的分步解题方法。
分析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知识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2、数学应用题的相关性和实践意义。
3、教材中所涵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逐步分解问题编写步测数学教案的第二步是对所选题目进行逐步分解,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题中逐步思考和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逐步分解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确定问题的目标和要求。
2、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
3、根据难度和复杂度,将问题逐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
4、对每个子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最终得出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强化实战演练编写步测数学教案的第三步是使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对每个子问题的详细解答和解题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提高孩子数学能力,步测和目测多维度教案
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判断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人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已成为了现代家长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个多维度教案非常必要。
家长需要意识到,数学并非只是应试学科,也不应当只在孩子上学时学习。
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其实也都与数学有关,比如他们玩的小游戏,织毛衣,烘焙饼干等等。
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应该注重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孩子们轻松地获得数学思维。
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需要针对孩子的个人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比如,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的数学能力比较强,那么家长需要在教育孩子时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激励孩子爱上数学,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相反,如果孩子的数学能力较差,那么他们需要接受更为频繁和系统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数学认知水平。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家长应该利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材。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要优先考虑用图像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图片、图表等等,以方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可以给予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收获。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联系潜在的数字未来,引导孩子感受数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应用。
在不断深化自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的同时,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激情,激发孩子探究事物的自发性,并最终树立自信。
例如,教授孩子如何判断单元格操作的正确性,介绍如何使用Excel来制作图表,并引导孩子掌握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数学解决方法,以此来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这个多维度教案:家长需要注重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针对孩子的个人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利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材,引导孩子感受数学的社会价值和现实应用,积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们不断进行思考和整合教育资源,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并在人生道路中顺利迈进。
小学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
小学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方法。
难点:运用步测和目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等)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
2.老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估算物体的长度呢?第二环节:探究步测方法1.老师讲解步测的定义:用脚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老师示范步测方法:将左脚放在物体一端,右脚迈出一步,左脚再迈出一步,直到右脚到达物体另一端。
记录步数。
3.学生分组练习步测,选取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
4.学生分享步测结果,讨论如何提高步测的准确性。
第三环节:探究目测方法1.老师讲解目测的定义:用眼睛观察估算物体的长度。
2.老师示范目测方法:将物体与已知长度(如尺子)进行比较,估算物体长度。
3.学生分组练习目测,选取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估算。
4.学生分享目测结果,讨论如何提高目测的准确性。
第四环节:实际操作与应用1.老师提出问题:如何用步测和目测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各组代表分享解决方案,老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4.学生选取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步测和目测方法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运用步测和目测方法,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实际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步测和目测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1.步测的准确性:学生往往在步测时步伐大小不均匀,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目测和步测 精品
]
1.自学69页第一段
2.4人一组讨论。
1)两出几十米长的一步距离
2)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三次或四次,记还每次走的步数
3)用几次走的总步数除以走的步数得到平均步数
4)总长度除以平均步数的到平均每步数。
1.看书自学。
2.质疑
3.想:62+63+64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40÷63表示什么?
分析数量关系,在列式解答。
第三单元教案设计者:施雷春
课题目测和步测第11课时教案(总第课时)
教学
目标
了解目测和步测的方法,回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测量距离。
重点
难点
有关步测的计算和实际测量。主要教学方法ຫໍສະໝຸດ 新授自学法实践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步测和目测
平均步数=总步数÷走的步数
一步的平均长度=路程÷平均数
一步的平均长度×步数=路程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一.谈话揭题。
二.新授
1.一步的长度和一步的平均长度
检查自学情况:什么是一步的长度?
一步
求一步平均长度的方法
板书。
2.出示例1。
3.出示例2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2.补充:王伟沿52米的距离走了3次,第一次81步,第二次79步。第三次80步,如果王伟从家到学校走了240步,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远?
1.独立完成
2.分组测量(选择两个篮球架之间的距离,先进行目测,再进行步测。
完成检测。
延伸练习
反馈
与
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步测和目测 1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步测和目测 1教案人教版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能够进行简单的步测和目测。
(二)能力训练点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步测和目测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根。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状1.口算7.2÷0.12 0.38×1000 0.87-0.49 530+2705.6×1.01 4.2÷3.5 3.9+2.03 26.1-3.5-7.52.计算(1) 142×5+182÷13(2)(300+22.5÷5)+14.9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
五年一班栽了53棵,五年二班栽了50棵,五年三班栽了47棵。
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二、探究新知1.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步测(1)请大家看书“步测和目测”第二段。
(2)互相讨论。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3)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①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②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
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③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进等。
板书:(2)反复三、四次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四年级数学上册步测和目测教案人教版
步测和目测三维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能力训练点: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估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2.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3.怎样测定一条直线?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
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
(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2.学习步测的方法。
(1)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
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3.讲解例1。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解法一: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1)求一次平均步数。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50×3÷(79+80+81)=150÷2400.63(米)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4.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步测和目测
步测和目测
教学内容: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
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样测定一条直线?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
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
(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
(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测定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
(左)脚尖的距离。
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
(课本第87页)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
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
解法一:
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
(1)求一次平均步数。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
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
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
50×3÷(79+80+81)
=150÷240
»0.63(米)答:(略)
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
这个操场大约多少米长?
距离=一步平均长度×步数
64×125=80(米)
答:这个操场大约有80米。
问:为什么这里用大约呢?(步测的数据不精确)
4、练习。
课本“做一做”
(二)、介绍目测的方法。
1、目测是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
练习目测时:
(1)先用测量工具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是多远,同时注意不同距离上标杆附近的人和其他物体的大小。
(2)然后去掉标杆,根据确定目标反复练习,目测自己和指定目标之间距离是多少,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提高目测的准确度。
2、教师总结。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用步测和目测。
学会步测和目测对目学生活很有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块地长60米,小强从地的一头走到加一头,第一次走100步,第二次走98步,第三次走99步,一步平均长度多少米?
小华平均一步长度是0.65米,他家到学校距离是1300米。
从学校到家需要走多少步?(得数保留整数)。
四、作业。
课后小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