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16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十六│ 专题十六│ 专题备考引擎
(2)注意横向梳理。梳理每个主要历史时期和阶段,加强 注意横向梳理。梳理每个主要历史时期和阶段, 注意横向梳理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结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合苏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 合苏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学习苏联模式到走自己道路的重大创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学习苏联模式到走自己道路的重大创新, 比较中苏现代化道路的异同; 比较中苏现代化道路的异同;从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探索 联系20世纪 年代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 上,联系 世纪 年代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等分析比较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和相互借鉴 的问题。 的问题。
专题十六│ 专题十六│ 重点要点探究
例1 [2011·海南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 [2011·海南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 海南卷 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
专题十六│ 专题十六│ 重点要点探究
解析】 项明显错误; 例1 C 【解析】 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 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二者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二者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 项与题意无关。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 项与题意无关。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 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 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 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 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故选C 平均水平,故选C项。
第16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12))开意始义::安 它凤阳徽 极县大__地__解__放__了__农。业生产力,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
发展起来。
• (3)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原因是
()
• A• C.城市化速度加快
–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依据材料“我 国1978年GDP折合美元仅仅为3 650亿元,而 2015年GDP折合美元则达到10.86万亿元”可知 ,是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描述。1978年召开 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 定,即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从此中 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实 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选D。
误。
• ②思想基础: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
观点,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 (4)内容 • ①全会重新确实定事求了是____________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路线。
• ②停止使经用济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了改革把开党放 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__________邓__小上平 来的战略决策。 • ③提出___________的总新中方国针。 • ④形成了以________社__会为主义核现心代的化建第设二代 领导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等。
依法治国
• (2)作用: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
– 5.邓小平理论及邓小平像
•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导图】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百废待兴,为了抵御外来威胁和应对国内反革命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建议】例题1:进一步深化改革例题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 例题精析: 例题3:深化改革开放 例题4:综合性材料题例1(2018年天津卷)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
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三、例题精析知识点1 备考建议二、知识讲解一、导入【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世界银行的知识点。
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向世界银行贷款修路,故选择C选项;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组织,不负责贷款且中国是在1991年加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天津开辟为开放城市与材料中的贷款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选项;世界贸易组织不负责贷款,且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易错点】对材料理解不到位,容易错选D。
例2(2018天津卷)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 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建设中,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概念】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单元检测】1. 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3.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4.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人教部编版主题十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复习课件(19张PPT)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进行社会主
4.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为
(二)过程
1.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 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 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 置起基础性作用 3.21世纪初,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 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考点链接】 1.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土地改革、三
2.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论。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识记) (一)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开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2.在人民公社化的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开始时间:1978年底 (三)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 (四)主要内容:建立和普遍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 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责任制把农 密结合起来 (五)典型代表: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 亏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 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② 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内容:a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 大会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③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左”倾错误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影响:“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④ 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⑥ 1966-1976年“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50 到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掌握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五大的探索历程。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特点、作用及实质。
2.过程与方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热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远指导意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建国七十年的成就及挫折反思2.难点:结合十九大及“两会”报告,联系本部分知识确立考向和复习内容三、教学安排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轮复习,对本章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历史阶段特征的再现与运用,通过学生板演与解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另外充分利用近五年高考题,找出备考的规律与关键。
四、教学设计1、课堂导入学生展示时间轴并尝试解读2、课堂讲授明明白白备考1.课程标准(1)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考试大纲(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扎扎实实备考第一幕学生互助巩固主干知识时间历史事件主要影响有何启示1952 年1953 年1956 年1958 年1965 年1978 年1984 年1992 年21 世纪初第二幕学科宏观综合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高一历史学案: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高考指挥棒: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二.基础知识回眸: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间:——————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2、三大改造时间:————————;内容:对--进行改造;意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时间:——————内容:(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主要矛盾):——————————————————————;(主要任务):——————————————————————;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追求————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指标。
②人民公社化特点:一大二公③影响:是党在探索————————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5、国民经济的调整①八字方针:——————————②————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6、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① 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受到严重的影响。
②“九一三事件”后,————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的局面。
③ 1975年,————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提出——————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
三.重难点突破1.总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四.成功体验1.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的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一五计划的实施2.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A.合作化道路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D.包产到户道路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 2万斤”“皮棉亩产5 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复习学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复习学案莱芜四中张宇【考纲领航】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情透析】本部分内容是五年来新课标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形式多样化;内容上涉及“三农”、民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热点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2012年高考依然要重点掌握,要注意开放性试题和探究性试题。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从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入手,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质、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与现阶段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和对外开放的新水平等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相联系,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填补命题空白区。
【网络构建】【核心考点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突破一:改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史实2.美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突破二:开放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实施“走出去”战略。
”图片 史实谈谈明清、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拓 展 提 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2、结合身边的实际谈谈该怎样缩小收入差距?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知能演练】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复习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复习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概念和背景;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和特点;4.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和内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阶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挑战分析。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阐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和特点;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挑战;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和意义;2. 讲授: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发展阶段、特点和内容;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应用和作用;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挑战展开思考和交流;5. 总结复: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基于教案的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对研究效果进行自主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 口头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进行口头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和巩固掌握的知识;3. 书面评价:布置作业并对学生的书面作答进行评价,查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材进行讲授;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展示;3.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供学生分析和讨论;4. 教学辅助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如PPT、讲义等。
第16课时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个“凡是”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阶级斗 争为纲”
政治路线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左的错误 组织路线 邓小平为领导核心
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主要内容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城市: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所有制、管理制度、分配制度
农业、农村、农民 D.②④
[2011·茂名]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D 命”。对这句话最完整、最本质的理解是( )
A.改革就是第二次民主革命 B.改革就是加快经济建设 C.改革就是加强法制建设 D.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 所起的重要作用。
自学指导
▪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各是 什么?
▪ 2、我国改革开放中,在农村和城市国有企 业中各采取什么改革措施?对外开放中的 四个经济特区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国以来党的上的伟 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试说明
▪ 1.伟大的历史转折 ▪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 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 3.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 知道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以深圳等经济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思考题:
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情况,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49~1956年) 这一时期涉及的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
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1)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1956~1966年):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1978年至今)(1)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
(2)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考点一“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题点:“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
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
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解析“一五”期间,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A项不正确,排除;题干要求“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故B项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主要投资在东北、项目比重大不符,排除。
“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故C项正确。
答案 C2.(题点: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积累资本,而真正的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这一历史过程主要借助于()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改生产合作社为人民公社C.“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解析据材料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解读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资本积累主要借助于三大改造,尤其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市场,故A项正确。
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教学环节的引导和示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材料,提高答题能力。
活动三
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小结,梳理知识点,并针对性地进行错题订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出现错乱和重复的段落。
同时,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需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生思考,教师点拨,典型案例,再次点拨
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检测题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核对答案,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拨和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学生的答题方法进行点拨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巨大变化,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同时,教师应该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每位学生都应该努力研究,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活动三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考题,让学生再次思考和总结所学知识,并与学生共同核对答案。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最后,教师应该再次对学生的答题方法进行点拨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归纳总结的技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分析】1.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为重点中之重点。
2.从考查的形式看,很多试题抓住一条线索进行综合考查。
如: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江苏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就曾经考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
3.很多高考试题以热点问题切入。
如2009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深圳建市30周年,2011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就是这样。
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33题、34题,北京卷第19题,安徽卷第35题,福建卷第20题,都是考查本专题的内容。
4.高考考点主要集中在社会风俗、交通运输等领域,相对比较零散,特别集中的考点不多。
5.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6.考点命题多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与当今人们的饮食起居相关联,以情境化试题为多见。
【知识交汇】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1.变化:(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初中历史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6(说课) 人教版精品课件
友情是一缕轻柔的风,是懊恼时送来的缕缕畅意,是烦闷时真诚互吐的心曲,是节日时互赠的声声祝语……那时的友情,是一卷明朗的画,无论何时想起都清爽亮丽;是生命里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年四季常青。 一个人的天空是狭小的、单调的。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友情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情趣,让你更多的洞悉外面的世界。 友情是一股互助的动力,是互相欣赏的知己。是成功时的互相致意,是失败时永恒的鼓舞,是一曲豪迈的歌,何时唱起都激昂如昔。 友情,又像是一杯浓浓的咖啡,是成熟后的淡淡的香醇与苦涩,是愚人节一个善意的玩笑,是生日时的那一句:生日快乐! 你是天上的云,我就是吹动你的风,我们彼此依赖,互相信任,互相关心。 友情,有时是一种无声的陪伴,是桌子前的两两对坐,无言亦是懂得。友情是一处温暖的海港,静静地接待疲惫的你靠岸。
探究学习法: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 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逻辑关 系;
自主合作学习法:在课前搜集相 关资料并总结归纳,课堂上进行 讲述。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特色一:以虚拟主人公日记的形式串联课程
内容,将刻板的文字化为充满情趣的生活现 场,在体验中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二.失误探索
3.调整:
展示阿牛第 四篇日记
1961年9月2 星期六 阴转晴
现在想起来都不明白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那会儿,大家都为什么干了 那么多的傻事,村里面有人饿死了, 不少人外出讨饭去了,听说中央已 经开了会要调整,但是能调整过来 吗?
教师效果 吗?请同学们来解答他的疑问。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学案→→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概况。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
【归纳总结】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时间:1949年—1952年2、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2)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1953年制定。
(2)内容: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6)结果: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2、实施:1953年——1957年3、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方法技巧】(一)中国现代史分期(1949年——今)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今)(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可归纳为“一、一、二、三”一条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线三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真题再现
1.(2018•全国 I 卷•T31)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 计划”
【解题思路】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 B 项错误;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53 年我国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 产资源的需求,故 D 项正确。
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
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最
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课堂演练】
1.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
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2017•全国Ⅰ卷•T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
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
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 万
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80
专题十三 现代中国经济
【思维导图】
第 16 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专题主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条主线,即三个阶段。 主线一是建国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
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主线二是探索期间和文革期间的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命题立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解题思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
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
业,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 B 项错误;
2019 年高考复习
1.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单一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国内、国际形
年”和主旨“总产量增加”等信息,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虽然缩小耕种面积,但是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农业有了
很大的发展,应该选 A;1980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第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于 1984 年,排除 C;198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 年)、社会主义现
2019 年高考复习
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
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解析: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
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
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特点的把握。材料中作者是要
肯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而非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1990 年,浦东的开发开放,
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
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
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
实施 32 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排除 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
料并未涉及。排除 B。
答案:A
3.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
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这一论断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 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选项 A、B、
C,与题干时间不符;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 年邓
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答案:D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4·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个主体”就是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三个补充”就
是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陈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故 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三个主体”,B 项是 1984 年提出的,故 A、B 两项排除;D 项没
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C
2.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
识上。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迁移应用,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试题 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核心考点】 考点一 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经济路线、经济政策的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 (1)原因: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 济的发展。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策。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 盈亏等。 (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 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 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 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 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 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 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 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考点三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