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俗 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合集下载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贵州民族传统丧葬习俗讲义

讲义贵州民族丧葬习俗生与死是人生旅途的起与终,自古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在其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丧礼和葬仪。

贵州民族的葬式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葬俗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

一、葬式弃尸、树葬、火葬、瓮棺葬、土葬、岩葬。

僰丧葬习俗的发展规律:从原始的简单葬俗向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葬俗发展弃尸树葬将尸体简单包裹后捆绑或悬挂在树上的丧葬习俗。

解放前,曾在黔东南部分苗族和侗族,以及黔西北的部分彝族中流行。

明代郭子章《黔记》:“黑苗……亦称短裙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而已”黎平肇兴侗族目前还保留“婴儿挂葬”的习俗,即将未满月的婴儿尸体放置撮箕中,用白色或黑色的布盖好,也有的将其装在棺木中,然后送到村寨附近的林间悬挂或捆绑在树上。

火葬大多数贵州民族都曾风行过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的习俗。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者恶魔缠身,只有通过火葬才能解脱其灵魂,并回到祖宗那里去。

黔西北彝族的火葬与贵州其他民族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在观念意识上有根本的区别。

岩葬岩葬是生活在喀斯特地区苗、瑶等民族独特的葬俗,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岩葬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因此,岩葬的分布以贵州范围最广、数量最多。

岩墓大致分为:岩洞葬、悬棺葬、岩墓。

岩洞葬:古代贵州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等族都曾使用和保存过此种葬俗。

葬址一般都选择村寨附近天然的洞穴或岩缝间的平台,并具有一穴或一台多棺的特点。

全省各地均分布得有。

悬棺葬:贵州古代苗族的一种葬俗,葬址多选择在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上。

利用天然的洞穴、岩缝放置棺木,或在岩壁上凿出小洞,然后插入横木,再将棺材搁于横木上。

在贵州悬棺葬主要分布在黔北,与四川接壤的地方。

明代田汝成《炎徼纪文》:“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岩墓:岩墓是指人工在岩壁上凿成石窟作为墓室的墓葬。

多数墓室门为正方形,以木板封闭。

贵州的岩墓多分布在赤水、习水、桐梓、道真等地。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

侗族的民俗文化一、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

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

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

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

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侗族清明节

侗族清明节
侗族清明节
侗乡习俗
01 发展过程
03 聚会形式
目录
02 活动特点 04 主要区别
清明节是信仰习俗中祭祀家族祖先的节日。一方面有缅悼本家历代祖先之义,同时有望先祖神灵佑护儿孙发 达、保佑家业昌盛的心理。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 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发展过程
这一习俗又称“挂亲”,按二十四节气推算,若“清明”那天落在农历二月,人们便于“清明”后的第三天 祭奠;若是“清明”落在三月,便于“清明”前三天上坟。扫墓活动及其祭祀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但若亡人之 墓太远,可于寨边路上烧香化纸遥祭。扫墓回归途中,于路边插上香纸,祭供一切不幸死去的人的恻隐之心。
扫墓、上香、挂纸钱完后,“补拉”把统一购买来的鞭炮、大炮由几个人统一燃放。
聚会形式
祭拜礼仪结束后就转入聚会活动。聚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在坟墓上进行,将各户带来的已炒好的菜和 带来的酒等摆在一起,大家围成一团统一吃“团圆饭”。
另外一种就是回家到做东的那家去把事先买好的菜、肉等拿来加工。摆好桌子板凳、上好碗筷,等加工好饭 菜后,摆上酒,鸣放三个大炮后,全“补拉”聚会活动正式开始。“补拉”聚会由房族“补拉”中的长者主持, 对“补拉”一年的情况进行总结,肯定“补拉”各户做得好的方面,针对“补拉”各户、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 教育、帮助。对下年的清明节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活动特点
侗族清明节在侗乡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活动,大都是以房族“补拉”的方式集中进行。祭祖活动除了自己的亲 祖父辈或父母外都是由“补拉”集体研究安排的。从祭祖的时间、准备祭品、集资购买鞭炮、聚会的酒菜等,都 由“补拉”集体商议。清明节侗族人的祭祖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文化】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民族文化】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民族文化】侗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引言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之一,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清明节俗与风俗尤为独特。

清明节是侗族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对祖先的怀念与祭奠。

本文将介绍侗族清明节的俗与风俗,以及其文化背景与意义。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源于战国时期,当时齐国国君喜欢春游,每年农历三月,他都要率领官员和百姓到野外游玩。

然而,在春天人们饮食不慎患病的情况很常见。

因此,为了避免吃冷食而引发的疾病,寒食节正好成为了齐国国君的一个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形成了纪念祖先、祭拜祖先的节日,也就是现在所知的清明节。

对于侗族来说,清明节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对祖先的怀念与敬意的表达。

俗与风俗1. 安葬祭祀:清明节是侗族人祭扫墓园、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

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在世界的另一端等待着子孙们的祭拜与祈福。

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家人聚集在墓地,将鲜花、食品、酒水等供品摆放在祖先墓前,烧香、燃烛,祝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2. 游山玩水:除了祭拜祖先,侗族人也会在清明节期间到山区、溪流旁边游山玩水。

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享受宁静与和谐的时刻。

这也是侗族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的一种表达。

3. 野餐祭祀:侗族人喜欢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野餐祭祀活动。

他们带着家人、亲朋好友到郊外野餐,一起聚餐、游玩、唱歌跳舞。

同时,他们也会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和酒水,向祖先祭奠,并将食物分享给身边的人。

这是侗族人团结友爱、互助互扶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背景与意义侗族人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明节的俗与风俗反映了侗族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祖先的敬意,体现了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

清明节对于侗族人来说,不仅是情感寄托和家庭团聚的机会,也是加强族群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机会。

侗族民俗 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侗族民俗 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侗族民俗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侗族丧葬习俗侗族也算是我们所了解的民族里不同的丧葬习俗最多的一个了。

对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个时代入土为安也大都是化为骨灰的。

上祭。

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

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乐穴。

侗族葬礼。

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挂葬。

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

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

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

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停丧传葬。

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

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

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

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

目前在于避开“饿鬼”。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侗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侗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侗族三月三”和“侗族芦笙节”。

侗族三月三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饰,举行盛大的活动和庆祝仪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

此外,侗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芦笙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

在侗族芦笙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芦笙比赛、表演和展览等各种活动。

参赛选手们会用芦笙演奏各种曲目,展示他们的技艺和才华。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侗族芦笙节不仅吸引了侗族人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例如,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结婚仪式。

在侗族的婚礼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新娘则要在婚礼上展示她的美丽和才艺。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称为“侗族天葬”。

在这一仪式中,死者的尸体会被放置在高高的山上,供给野兽食用,以达到回归大自然的目的。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它们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传承下去,让世界共同分享侗族文化的魅力。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侗族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一、引言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侗族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对侗族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二、侗族历史与文化1. 侗族历史侗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百越族群。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侗族先民便开始向南方迁徙。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侗族文化(1)侗族语言: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

侗族语言文字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侗族音乐:侗族音乐丰富多彩,有侗族大歌、侗族小歌、侗族琵琶歌等。

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侗族建筑:侗族建筑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侗族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4)侗族服饰:侗族服饰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侗族女子传统服饰为银饰、绣花衣、围裙等,男子则为对襟衣、长裤、绣花鞋等。

三、侗族风俗习惯1. 婚姻习俗: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分为求婚、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

侗族婚礼注重礼仪,强调夫妻间的和谐相处。

2. 丧葬习俗:侗族丧葬习俗讲究厚葬,认为死者灵魂会在阴间继续生活。

丧葬仪式分为入殓、出殡、守灵等环节。

3. 节日习俗:侗族节日众多,如侗族新年、花炮节、芦笙节等。

这些节日既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

四、侗族社会发展现状1. 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侗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成为侗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 教育事业:侗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孝歌演唱

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孝歌演唱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民族文艺黎平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中的孝歌演唱杨朝忠(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居住在黎平县城以北的广大侗族同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丧葬仪式的严密规程。

在丧葬仪式过程中,孝歌演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孝歌演唱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在感化着逝者的后人,因此,孝歌演唱被当地侗民十分看重。

笔者以“局内人”的身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理清了孝歌演唱的整个过程,也对其演唱内容、演唱形式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将其整理成文,以饲读者。

关键词:黎平北部侗族;丧葬仪式;孝歌演唱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72一、引言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存终究需要面对的自然法则,而人们认为死亡是人类告别尘世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分界线。

对于死亡,后人只能抱着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去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

于是在丧葬过程中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丧葬仪式中的各种活动来表达后人对已故亲人的悲痛心情。

在黎平县北部山区侗族丧葬仪式过程中,存在着演唱“孝歌”的习俗,学术界关注这一现象非常少。

目前我国研究这一相关领域都基本上集中在湖北土家族“跳丧”的风俗上,其它地域的孝歌习俗却很少关注,即使有,也是仅见几篇论文。

而在黎平这个侗族集居的地方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薄弱,也没有查阅到任何相关研究性文章,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

因此,笔者利用“局内人”的身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理清了孝歌演唱的整个过程,也对其演唱内容、演唱形式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现将其整理成文,以饲读者。

二、黎平北部山区概况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湖南、广西接壤,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在黎平县北部山区,散落着该县十余个乡镇,人口约二十余万人;这一带属雷公山余脉,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山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北侗清明上坟习俗

北侗清明上坟习俗

北侗清明上坟习俗天柱石洞是个地道的侗族区,每年清明节上坟都是很热闹,一年所有节日除了重阳节和春节之外那就是清明节了。

还不到清明,小孩们就嚷着还有多少天才到挂清日;各户当家的在忙着春耕的同时也在忙打造纸钱,赶制香烛,雕刻石碑等;在外工作人员或打工的老乡也急着打电话询问扫墓的日期。

清明节一到,学校放假、单位作休、商人停业,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山里山外人来人往,闹哄哄的十分热闹。

大伙比的是哪族人多,看的是哪寨热闹,体现的是祖宗美德传承,人丁兴旺、民族团结繁荣的大家庭。

石洞清明节上坟对日期的选择十分讲究。

俗规拟定大致时间为3月清明在前,2月清明在后。

即如果清明节在农历3月初,那就2月底扫墓,要是清明节在农历2月末,那就3月初才上坟;具体时间的落实就更过细了,根据老皇历天干地支星座而定,在大致时间框架里从六十甲子日见的辰、戌、丑、未日里来挑选一个最接近清明的字日作为扫墓日,俗称:“辰戌丑未墓门开”,否日扫墓,祖宗享受不到。

清明节是特别日子、大通日就无禁忌,所以现在大多在清明节这天扫墓了。

由此可见,侗族后裔清明上坟习俗,体现是一种诚心的孝敬。

侗族父老乡亲上坟的供品与众不同。

严格选择主供品——肉。

除猪肉外,其它动物的肉都不能作为敬供品,特别禁忌的是狗肉和牛肉,因为狗脏、牛具人性;猪肉的挑选更特别,生仔的毌猪肉不要,做种的公猪肉不行,瘟猪肉更是不行,要的是健康的新鲜肥猪肉,当然干腊肉也可以,但要配鸭蛋。

至于其它供品的挑选就可以随意些了,如酒、吊粑、糖果、水果等等,只要干净可以吃就行了。

目的是让地下的老祖宗们也能和儿孙们享受当今的幸福生活。

俗称:儿孙幸福,九祖成仙嘛。

北侗老乡清明节挂清摆设、吃用供品也很特别。

坟上要摆一碗社饭,三杯酒,五个吊粑,碑前除摆酒摆粑及糖果水果外,还要摆上一个大“刀头”,即半斤左右的肥猪肉砣。

习俗之意为: 要让地下老祖宗们吃饱喝足,即过“阴年”。

儿孙们吃供过祖宗的供品也是有规矩的, 一碗社饭不能一个人吃, 要把碗里的饭倒翻后分来吃,否则易减退记忆力;吊粑、糖、水果要散给众人吃,用以博取别人赞美“大方就大发”;到离家远的地方去扫墓,“刀头”、社饭和酒都要吃完,吃不完就倒在坟上,俗称:吃干发快。

侗族的葬礼风俗(2)

侗族的葬礼风俗(2)

侗族的葬礼风俗(2)
侗族的葬礼风俗
”侗族人认为,对死者只要虔诚崇敬和经常地祭祀,死者就会保佑子孙幸福,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

(四)祖先崇拜思想
侗族在丧葬仪式中还体现了浓重的祖先崇拜的观念。

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除了全民族共同信奉的女祖先——“萨神”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

如侗族人家的堂屋都修有一个神龛,以祭奠祖先之用,而丧礼中屋堂神龛上祖先的牌位用纸贴上,表示死者的灵魂不与祖先神灵冲撞,这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体现。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易·乾》则提出了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侗族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难以全面把握和认识,但汉文化对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侗族人认为,入土为安、叶落归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土“(《礼运》)。

”人死日鬼,鬼者归也。

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韩诗外传》)笔者认为,这是侗族实行土葬的认识论根源。

(六)其他宗教的影响
”道士“这一职业,是道教传入侗族地区后与侗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礼仪受道教的影响比较大,丧葬礼仪中开路、超度亡灵等丧葬仪式都是道士在组织就是最好的例证。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侗族风俗习惯

侗族风俗习惯

侗族风俗习惯黔东南肇兴侗寨侗族(侗语作 Gaeml)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自明清以来,侗族又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

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支,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大多数侗族群众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

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8年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

侗族自古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性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黔东南肇兴侗寨鼓楼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

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俗称花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也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

三江县侗族风雨桥(俗称花桥)之程阳桥凡是侗寨,必有鼓楼。

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

贡溪侗族的丧葬习俗

贡溪侗族的丧葬习俗

贡溪侗族的丧葬习俗

贡溪侗族的丧葬习俗历经世世代代发展壮大,一直流传至今,表达出贡溪侗族人民对死者的尊重、悼念之情。

贡溪侗族的丧葬习俗分为七至九天,从死者遗体在家里安放到最后安葬结束都是一个礼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仪式,如头脖出坟、扫墓、追悼会等。

通常情况下,贡溪侗族丧葬习俗的头脖出坟是在第二天,死者的亲友会包上大红木棺,把死者的遗体出坟,并由族中最年长的人站在首位到头脖出坟活动现场祭拜祖先,其余的人则酌情随后了解。

贡溪侗族的原住民以芸香在丧葬仪式中占据重要位置,通常在死者的家中烧香宣扬,在追悼会开始时也要在桌上放一盆芸香,以示尊重。

此外,他们还会表演一些神话故事,以营造追悼会上的热闹气氛。

贡溪侗族还一直传承着估计死者的习俗,以此来表达郁郁寡欢的心情。

往往在丧葬的第七、九天要烧估计旺木,用来烧估表达对死去者的怀念之情,唤起远方的亲人们的悲伤情绪。

贡溪侗族一直传承着古老而饱含思绪的丧葬习俗。

他们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把仪式既聚会与祭拜结合起来,旨在表达他们坚定高尚的情怀,同时也避免了死者家人低落的情绪。

侗族丧葬仪式及其人文内涵简析

侗族丧葬仪式及其人文内涵简析

侗族丧葬仪式及其人文内涵简析发布时间:2021-03-01T08:08:54.52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8期作者:郑首艳[导读] 丧葬是一种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行为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的侗族,其丧葬仪式的可分为简朴、复杂和沉重三个阶段。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550004摘要:受儒、释、道等多种宗教文化内涵的影响,黔东南侗族丧葬习俗仍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本土特色,有的还存在对其所支配和影响的外在现象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黔东南,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盛行,人们的生命观也从中不断得到强化,而丧葬仪式也是保持对个体生命敬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侗族;丧葬习俗;宗教文化;内涵丧葬是一种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行为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的侗族,其丧葬仪式的可分为简朴、复杂和沉重三个阶段。

论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黔东南的侗族丧葬为例,对侗族的血缘关系、经济文化状况、民族风俗习惯等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从文化和宗教信仰两个层面对侗族人的丧葬习俗作了细致的分析,从接气、"灵床"和"招魂"三个方面对侗族的丧葬习俗进行阐述,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入棺合葬、哀葬等习俗。

文中还探讨了儒道思想对下黔东南的侗族墓葬文化生活的替代解读,并从佛教生死互动的角度,结合当地的民间信仰展开论述。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简介(一)田野简介据称,侗族是从古越人或百越人中的“骆越”演变而来。

但是由于语言习惯的巨大差异,他们又被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每一个方言区又被划分为三个地方语言区。

一般而言,北部侗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比南部侗族的早,中国化程度越高,越具有民族风情。

新晃北边天竺的祖先据说来自洞庭,有人认为北边侗族的祖先应该是洞庭南边的“吴越”,而非岭南的“骆越”。

知音洞是古时候著名的大寨九寨地区的一个村落。

这里还是北部侗族的故乡。

黔东南锦屏县西北部的延东、耀白、平丘等地,由于同属一类,习俗相近,故称九寨。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生、老、死、葬,是每一个人必经的阶段。

“葬”,是一个人最后的终结,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丧葬活动便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丧葬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形式也固定下来,便形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今天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民族,有的是土著民族,有的是历史上从外地陆续迁徙而来。

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举行宗教丧葬仪式外,其余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似,他们虽然分别使用岩葬和土葬,却多少不程度地保留了人类早期丧葬习俗的内容。

早期的丧葬活动由人们对生、死认识的灵魂观念以及祖先崇拜所决定,后期则受到宗教的影响。

在丧葬活动过程中的对尸体的处理,祭祀,悼念仪式,埋葬死者使用的棺木,墓葬的型式和生者需要遵守的禁忌等,是丧葬习俗中的主要内容。

丧葬习俗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贵州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主要特点是表现了人类原始的祖先崇拜:认为人的死亡,是灵魂和身体的分离,灵魂要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人们为死者举行的丧葬活动,主要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把死者送到祖先那里,并为死者安排好死后的生活。

他们在丧葬活动中,都严格遵守一个相同的规则:把一个人的死亡按死亡原因划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

只有“正常死亡”者,才能回到老家去同祖先一道生活。

“非正常死亡”者带有血腥和污秽,不能同祖宗生活在一起,也会给家庭和家族带来灾难。

所以,“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与“正常死亡”者的丧葬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同。

贵州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墓地”,反映了人死以后,要同祖先生活在一起的原始祖先崇拜的观念。

贵州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

“公共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人死以后,必须埋入本家族的“公共墓地”,其他家族的人,不能埋入;已出嫁的姑娘,是婆家的人,也不能埋入。

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虽然大体相似,但是,丧葬活动的内容:从人死亡以后,到埋葬入土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状况决定,因此,表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贵州丧葬风俗

贵州丧葬风俗

贵州的丧葬风俗多种多样,具体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葬礼形式。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习俗:
1.洞葬:这是苗族的一种特殊葬俗,流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

洞葬的方式是将死
者的尸体放入山洞或岩洞中,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尸体免受野兽侵害,同时也有助于死者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

2.悬棺葬:这是贵州东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葬俗,主要分布在苗族和侗族地区。

悬棺葬的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中,再将棺材悬挂在山崖上。

这种葬俗的原因与洞葬类似,都是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和保护尸体。

3.树葬:树葬是贵州东南部地区苗族的一种葬俗,即将死者的尸体放在树上,让
自然力量将其分解。

这种葬俗的原因是认为树木可以吸收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永生。

4.火葬:火葬是贵州汉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葬俗,也是现代贵州丧葬仪式中最为普
遍的一种形式。

火葬的方式是将死者的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

5.水葬:水葬是贵州东南部地区侗族的一种葬俗,即将死者的尸体放入河中,让
其随水流而去。

这种葬俗的原因是认为河水可以带走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总的来说,贵州的丧葬风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死亡和灵魂的看法,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侗族清明节传统文化

侗族清明节传统文化

侗族清明节传统文化侗族清明节传统文化三江民高秦新颖[摘要]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农耕社会以后,劳动人民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在我们侗乡,清明节已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主要是以祭奠为主,上山拜祭我们的祖先,给祖坟除草添土,烧香烧纸钱,作为子孙后代的孝顺之道。

感谢祖宗的传承香火,以致有今天的我们。

同时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要学会感恩,感恩祖先、感恩父母给予完整的体肤。

将这种感恩引进我们的高中课堂,带入社会,升华为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侗族清明节文化感恩教育新课堂一、清明节的来历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晋文公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侗族清明传统文化1、侗族的来,远古的深山老林,那里存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侗族。

那里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如今让我们一起了解侗族的清明节文化,揭开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侗族人名主要居住于广西,湖南,贵州的三声交界,而三江则七个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侗族葬礼总结发言材料范文

侗族葬礼总结发言材料范文

侗族葬礼总结发言材料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友、各位阔老: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担任主持人的×××。

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侗族葬礼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侗族葬礼作为中国众多民族葬礼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仪式和文化内涵,是侗族人民对于敬重亲人、追思去世的亲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首先,侗族葬礼在大多数地区是由族长家族组织和举行的,族长和家族成员要负责葬礼的各项事宜。

葬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送别、祭祀和安葬。

在送别阶段,社区里的亲友们会到亡者家中,参与追悼活动。

亡者家庭会举行守夜仪式,为亡者送行,立碑立像或者悬挂哀带等作为对亡者的瞻仰和纪念。

亲友们也会带上纸钱和物品,作为给亡者送别的礼物。

接下来是祭祀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天至7天不等。

祭祀的具体内容包括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和社区成员、讲述亡者生平和传递家训以及举行各种仪式。

祭祀内容和仪式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信仰神灵是侗族葬礼的一大特点,人们相信通过祭祀能够与亡者的灵魂交流,为亡者的灵魂祈福。

最后是安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将亡者安葬在坟地中。

侗族人民特别重视坟地的选择和修建,一般会在山顶或流水边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便亡者能永远安息、得到较好的“住所”。

同时,侗族人民还会修建纪念碑、墓牌等,以及为亡者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亡者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侗族葬礼注重家族的集体行动,家族成员要共同参与整个葬礼过程,共同分担悲伤和痛苦,表达对亡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于亲人的敬重和对祖先的崇拜。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怀念逝去的亲人,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让我们一起感受侗族葬礼的深厚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最后,谢谢各位领导、亲友的参与和支持。

感谢大家对我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侗族民俗侗族的丧葬习俗有什么特殊之处
导语:侗族丧葬习俗侗族也算是我们所了解的民族里不同的丧葬习俗最多的一个了。

对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个时代入土为安也大都是
侗族丧葬习俗
侗族也算是我们所了解的民族里不同的丧葬习俗最多的一个了。

对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丧葬习俗,现在这个时代入土为安也大都是化为骨灰的。

上祭。

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

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乐穴。

侗族葬礼。

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挂葬。

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

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

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

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停丧传葬。

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

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

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

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