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之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介绍之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


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



-

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

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
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


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


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
竿球等体育活动。
-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


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

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


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
“黑熊搏斗”舞等。
-


扬 传
-01-
-02-
扬 传


-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


拜友,轮流做客,中青 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

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 梅说笑》、《老寿星放鹿》、
别村竞赛。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此,也会有一些风俗习惯,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侗族有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侗族的节日

侗族的节日

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是生活在贵州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广西地区。

那么侗族的节日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侗族有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

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以下是不同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
1. 彝族:彝族过春节的传统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舞花灯等,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能带来好运和丰收。

2. 壮族:壮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举行龙舟比赛以及锣鼓舞等传统表演。

3. 侗族:侗族过春节时会举行刀杆舞、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并进行祭祀仪式来祈求丰收。

4. 土家族:土家族过春节时,会在村里的大门口放置鞭炮,用红色布条装饰,并进行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

5. 布依族:布依族过春节时,会举行歌舞晚会、火把过夜等传统活动,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共同庆祝新年。

6. 高山族:高山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进行山歌表演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7. 苗族:苗族过春节时,会进行鼓舞、染花布、花灯等传统活动,并举行集市和庙会等民俗活动。

注意:以上信息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来,其中可能有一些细节或差异未能涵盖到。

每个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都各不相同,具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准。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饭耙。侗家人爱吃糍耙。肉食以猪肉为主,羊、鱼、鸡、鸭等为副。每年杀一头200—300斤重的肥猪过年,做成腊肉。侗家人常说:“三天不吃酸,不病也要癫。”这指的是侗家有嗜好酸食的习惯。几乎家家有酸坛,四季不断酸。
?搜索更多'节假日网:侗族春节习俗'的信息�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 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芷江传统的侗家服饰,独具一格。布料多系家织布,染青蓝色。男的穿挽襟衣,胸前佩银牙签,头上包大头帕,帕长 1.2丈至1.8丈,腰间系斜纹板带,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腰系花荷包,英俊,剽悍。妇女头包丝帕或侗帕,身穿挽襟衣,着大统裤,领边、袖口和裤脚处缀眉边,绣花锦;系围腰,穿花鞋。年老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两帮绣花。姑娘们外出,梳长辫,前面留一排整齐的“莲蓬盖”,饰月形银梳,围梳,插莲蓬、颤花、八方针、簪花,挂耳环;胸佩银针筒;于上戴钏子、戒指,朴实雅致,光艳照人。儿童头戴银花帽,帽前沿嵌十八罗汉像,下配18朵梅花,意为罗汉护身,易养成人。帽后沿有1 0多余银链,系着’响铃、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芦、鹰爪、鳌鱼等。帽两边各钉一“狮子望月”。孩子一动,银光闪闪,叮当作响,逗人喜爱。

侗族春节习俗_春节

侗族春节习俗_春节

侗族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之侗族春节习俗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

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

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

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

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

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

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

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

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

然后全家欢宴。

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

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

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

同时还演出侗戏。

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你的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bai、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回族过年的习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蒙古族过年的习俗:蒙古族过春节分后“送旧”和“迎”。

送旧就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清扫家,至傍晚必须“祭火”。

“祭火”从萨满教传至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发生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联同黑“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搞祭品,然后由长辈熄灭九个大灯,并将祭品资金投入炭火里火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美好。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福字。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壮族过年的习俗:壮族春节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已经开始著手准备工作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做卡姆景,二十八纸盒粽子,土话叫做包口瓬。

壮族春节习俗中等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时时洋溢着晴迎新春的气氛:洗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美食。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喝“甩年饭”,迎新春。

彝族过年的习俗: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瑶族过年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赏风趣精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成牛,一人扮成扶犁农夫,一人扮成扩钩农民,三人边舞边歌,则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共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起芦笙,弹头月琴,唱山歌,找寻意中人。

侗族的过年习俗作文四篇

侗族的过年习俗作文四篇

侗族的过年习俗作文四篇篇一:侗族的春节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吧,你们知道侗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寨子里可是最隆重的节日,古朴风味极浓。

一送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忙碌,各家宰年猪、挂腊肉、腌鲜鱼、做新衣……越忙越喜,越喜越忙。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屋内都打扫得干干静静,屋子的四周还洒上了一层石灰,以消毒驱邪。

除夕那天,各家在堂屋敬拜祖先,桌上摆满了贡品,小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在一旁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片响。

拜了祖先,一家人便在火塘边吃年夜饭。

香喷喷的鸡、扣肉和糯米酒这些是少不了的。

饭后,人们都要“守岁”一直到送走了旧岁才就寝。

大年初一的清晨,左邻右舍相互请吃油茶,吃完,男女青年就东一群西一群地打手毽寻欢作乐,谈笑风生。

小孩子们不知疲倦地在石板坪上打锣鼓“闹新年”中,老人则聚集在鼓楼里天南地北地闲聊。

年初二,寨子里开始演唱侗戏和桂剧,吸引了一大群的观众前来观看。

婉转的曲调、精湛的唱工,得到了一片片的掌声。

从初四开始,一直到元宵,文娱活动便进入了高潮。

到了夜晚,村上有四条滚龙和一条蛟龙,在“串坪”表演。

三种龙的姿态各有千秋。

舞滚龙,以龙头去追寻龙宝不断翻滚,龙身龙尾十数节依次翻动,形似台风翻海浪,颇为壮观。

舞龙还以耍狮来助兴,实际上是演练拳术功夫,每当舞狮完毕,便会进行拳术表演,打法有些古怪,但是运用的气功使人惊叹不已。

元宵节到了,寨子要举行“送龙下海”的盛大活动。

众人敲锣打鼓,舞着龙来到河边,然后收起龙布,将龙纸烧掉,这叫“烧龙”。

送走了龙神,人们便回到寨子里聚餐。

过了元宵,侗族的春节就宣告结束了,她在爆竹声中向我们走来,又在爆竹声中渐渐远去。

听!她在和你说再见呢!篇二: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72014.02要项目之一。

我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的香粉、古都两地区,每年都有一次苗族的传统节目——古龙坡会,其中最精彩的节目,就是斗马。

斗马开始时,先将一匹母马牵到斗马场地中央,然后再从两边牵来两匹雄壮的公马,母马在两匹公马中间来回走动,此时,两匹公马便围着母马转悠,这叫“雌马调情”。

过了一会儿,两匹公马都想接近母马,但又都不易靠近。

为此,它们各自昂首翘尾,高耸前蹄,大声嘶叫,并向对方公马猛扑过去,想把它赶走,独自“相爱”,故而“大打出手”,争斗起来。

这种两雄对峙、紧张激烈的斗争,有的要相斗几十个回合才能分出胜负,然后,败者退出,胜者又和新上来的另一匹公马相斗,如此持续大战,直到最后战胜了对方的公马,才算获得第一名。

人们要给此马戴上红花,并让马的主人牵着获胜的公马围场走一圈,以接受人们的祝贺,参加斗马获得第一名的马,主人便十分爱护它,一年之内不再让它干重活,并配备一些精细饲料来喂养它。

世界上流行赛马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如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香港、澳门等地,都有赛马活动。

【编辑:木子】常 乐我国各民族的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农历二月初二结束。

北方人大年初一都吃饺子;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喜欢吃糯米年糕;台湾同胞都吃米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过日子。

春节期间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元宵、闹花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的习俗,有的地耍龙灯、放焰火等活动,春节是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并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人说书。

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大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便利用这一机会藏历新年就到了。

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大年初一,家家户春节习俗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过大年2014.0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广西春节民俗活动有哪些项目

广西春节民俗活动有哪些项目

篇一:广西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广西春节民俗活动项目:1.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广西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

舞龙舞狮表演通常在街头巷尾、广场等地进行,表演者身着华丽的龙狮服装,手持龙狮道具,通过舞蹈动作展示龙狮的威猛、活泼形象,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吉祥。

2. 打铁花:打铁花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壮族地区。

表演者将铁水泼洒在墙上或者空中,形成火花四溅的场景,犹如铁树银花般美丽壮观。

打铁花寓意着新年的繁荣昌盛,祈求来年丰收。

3. 跳竹竿舞:竹竿舞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春节期间,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广场等地搭建竹竿舞台,男女老少纷纷参与跳舞。

竹竿舞的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明快,寓意着新年的快乐与团结。

4. 唱山歌: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山歌传统。

春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唱山歌,以表达对新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也有现代的生活题材。

5. 抛绣球:抛绣球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游戏,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广场上搭起高台,女子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五彩绣球,向男子们抛掷。

男子们则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接住绣球,寓意着男女之间的美好姻缘。

6. 走亲戚:春节期间,广西人有走亲戚的习俗。

人们会带着礼物,挨家挨户地拜访亲朋好友,互相祝福,增进感情。

这种习俗体现了广西人民热情好客、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

7. 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广西家庭会举行团圆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

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8. 守岁:守岁是广西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欢庆,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9. 贴春联、窗花:春节期间,广西人家会贴春联、窗花等装饰品,以增加节日气氛。

春联是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窗花则是用剪纸制作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福禄寿喜。

侗族过年的风俗

侗族过年的风俗

侗族过年的风俗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过年风俗。

以下是关于侗族过年风俗的介绍:
【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为歌王节,也叫歌墩节。

歌王节是侗族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被誉为“黔东南第一节”。

【大年三十】
侗族人在大年三十望年会,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菜迎接宾客。

会后,一家人会一起回到家中,一起度过除夕夜。

在家庭的正中摆放猪头和面条,猪头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面条则有“长长久久”之寓意,也就是希望家人幸福、生活长久。

【初一】
侗族人一般在初一这天拜年。

他们会穿上节日盛装,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拜年时,亲戚朋友都要准备糖果、糕点、新鲜水果等食品款待来访客人。

【舞龙舞狮】
在侗族传统节日中,舞龙舞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舞起龙、舞起狮,穿着红色的传统服装,场面非常壮观。

【放烟火】
和其他民族一样,烟火在侗族传统节日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过年期间,人们会放烟花炮仗,把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侗族过年风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为世间独一无二。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深刻展现了侗族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侗族风情的窗口。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根据侗族习俗,女人不得早起床,要等男人出去游玩回来,倒茶烧香敬祖先,外面有男小孩喊拜年后,女人才可起床,但不能走家串寨,必须等男人或房族喊吃油茶后,女人才能进入别家。

这天早晨,男的到村头路口听雀叫,回来后打一丫树枝插在神龛上,如果大家听到的是鹊雀先叫,这一年就是好年成;听到的是乌鸦叫,这一年就不吉利。

这一天不准骂人,不准扫地,大人不准打小孩,全家和睦相处。

二月二,这天是修桥补路节,各家将煮好的粑粑和酸味冻鱼,挑到桥上去敬桥。

这天可随着砍别人的树子来架桥,别人也不会骂,若要骂,就是意味着越骂越发财。

三月三,这一天,报京侗族要集中到报京大寨集会三天三夜,开展唱歌、踩芦笙等活动。

三月三是农忙即将来来的时候,青年男女互相用歌勉励:"三月三,工也要做,花也要攀,一来做工来养老,二来攀花少年玩。

"又唱:邰家的是官宝,周家的是兰香,结果不得成双对,手拍胸前泪汪汪,因为二人留古记,辈传辈来班传班,脱鞋拍在古树上,二人舍命跳下塘,二人青年情意好,拦住古水不成双,不得什么来为记,留下一口洗菜塘。

从此歌看到这对青年男子的恋爱悲剧。

周的女儿周兰香,家庭富裕,在家中是个千金小姐,由父母许配到一家有钱有势的人家。

兰香不愿意,而爱上一个家境贫寒的'邰官宝,遭到兰香父母极力反对,而许配的男方家有钱有势,认为是官宝分散他俩家的缘份,就把官宝赶走外乡。

官宝被赶走后,兰香很伤心,终日思念官宝早日归来,整整三年过去,官宝在异乡终日操劳,想挣些钱回乡与兰香成亲。

这年桐树开花了,三月三这天,官宝从外乡回来,可是在官宝外出期间,兰香已被父母强迫出嫁,他俩见面时,痛哭流涕,于是演出了这样的悲剧:他俩来到寨脚塘边,脱下鞋子拍在古树上,双双投水自尽。

现在那古树上还留下一对男女鞋印。

后来青年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反对包办婚姻,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都要集中到报京大寨热闹三天。

黔东南侗族春节风俗

黔东南侗族春节风俗

黔东南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侗族的春节,叫“过年”。

靠城镇附近的村寨,隆重热闹,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

除夕天,备香纸供品,燃香点烛,敬祭先祖。

有的用“年饭”喂狗喂牛,以此答谢,夜间,炉火长燃,灯明不熄,喜迎新春。

深夜酌茶放炮,迎新祭祖。

初一早上,有的手持香纸到井边河旁,敬祭水神,涉水回家,以为吉利。

有的出行郊外,或挑肥下田,拾柴火回家,意为招财进宝。

少者结伴游戏,长者互相走访,宴请亲朋,同饮春酒。

有的玩龙押狮,或“请七姑娘”、“唱桃源洞”,庆贺新春。

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交界侗寨,祭祀“萨岁”,结队“多耶”,集于鼓楼或公共场所对唱大歌,或吹芦笙,演侗戏,或带歌队和戏班出村“月也”。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

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

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

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

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

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

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

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

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

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受汉族影响,各地侗族也过春节,并且十分隆重。

农历年底,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

侗族的“春节”和汉族一样也俗称“过年”,有大小年之分,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相传是敬灶神。

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

这天,除过年的食品外,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作为“飨年”,并用甜酒祭奠,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就饮甜酒,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

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

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还以甜酒祭祖,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去祭祀,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野鬼”。

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除夕这天,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然后祭祀土地庙和“萨坛”,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

初二后,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寨上吹芦笙,唱侗戏,进行“月也”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春节”为“达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

小雪的风俗

小雪的风俗

小雪的风俗小雪的风俗是吃糍粑和泡汤。

吃糍粑是我们黔东南侗族同胞过年的习俗,春节前做好的糍粑要先送给寨里的长辈吃,意味着年年有余粮。

而除夕的年饭更是丰富,既有黄焖鸡、粉蒸肉等荤菜,也有豆腐、素菜等素菜。

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糯米饭、糍粑和菜肴,还有竹笋、豆芽、咸鸭蛋等时令蔬菜。

初一凌晨的第一顿早餐是鱼汤泡汤。

泡汤又称“温泉”,吃过饭后就去泡。

老家那里流行着“七八十岁不洗脚,人死了,三年六载不洗头”的说法,每到寒冷的冬季,泡汤成了大家保健养生的好去处。

泡汤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泡完温泉还要吃火锅,它是在石头火炉里烧热的羊肉、狗肉、狗下水等食物,用酒精和辣椒熬制出来的汤汁很是鲜美。

当然,吃饭的餐具更是讲究,不用普通碗筷,而是放大镜面打磨的鱼形状的汤碗,用手指甲盖大小的玻璃杯盛装饭菜。

正月初八祭财神就是财神生日这一天。

古人有“正月初一拜天公,初二拜地主,初三初四拜灶君,初五初六拜丈人,初七八拜亲戚,初九初十拜邻居,十一十二访亲友,十三到十五访友。

”的说法,财神与天地相通,所以他的生日是正月初八。

于是,大年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祭祀财神。

祭品除了必备的糕点糖果之外,更少不了“元宝蜡烛”、“香蜡纸烛”、“鞭炮礼花”等。

祭祀仪式庄严肃穆,虔诚恭敬,祭毕,全家分食一点面粉蒸成的糕点,名为“发糕”。

正月十六是小年,是祭祀财神的日子。

民间有种说法:小年这天祭祀的食物只能放在自己家里,不能带回娘家;否则就会把娘家吃穷了。

冬季不但要泡汤,还要饮酒。

春节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人聚在一起喝酒,要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喝到正月十五,从初一至十五每天晚上都要喝。

黔东南农村人称饮酒为“吃饭”。

正月初一初二招待客人要斟满碗,碗里的酒不能空着。

待客人坐下后再添满酒,倒酒时要斟到碗边沿,双手端碗。

若对方坚持要先添酒再吃饭,就要把酒洒到碗中央,这叫“添福添寿”。

若主人不肯将碗中的酒斟到对方碗中央,便是认为客人还不够资格享用此餐,甚至连吃饭也不配。

待客人离开后才能斟满,以示宾客都是高贵的身份。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春节习俗

---------------------------------------------------------------范文最新推荐------------------------------------------------------侗族春节习俗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

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

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过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1 / 3的追求与向往。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邯郸除夕扔愁帽古赵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相传,这一习俗,起自战国末年。

秦始皇打败齐、楚等国,派大将章邯出兵赵国。

贵州遵义过年的风俗

贵州遵义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贵州遵义过年的风俗是怎样的吧!杀年猪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遵义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

“秋”腊肉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

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扫扬尘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

打糍粑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赶场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年夜饭就是我们期待了一年的团圆饭,一年后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张罗好年夜饭,之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统统都会在今天上桌。

除夕守岁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开门爆竹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凌晨00:00时刻,在贵州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这是应该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新年习俗之一!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都会去给长辈们拜年,拜年是一种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祭祖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吃饭之前先摆碗筷祭拜过世的老人,以示拜年和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

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

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