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央集权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北宋后期的政治割席运动,保障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北宋后期,地方势力逐渐壮大,地方政权崛起,导致北宋国家权力分散,政治混乱不堪。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宋初政权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
二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宋初政权普遍实行了为官而治的政策,通过提拔贤能,掌控地方政权,并设立巡视制度等措施加强监督,以确保地方政权服从中央指挥,执行中央政策。
三是为了加强中央财政的控制和调度,保证国家财政的有序运行。
宋初政权加强了财政制度的建设,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核算和征税制度,通过设立各级财政机构和设置精密的财政制度,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调度,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四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战时应对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宋初政权采取措施强化军事组织,实行保甲制度,设立边防军队和警察机构,加强对外战争的组织和指挥,以应对外患和保卫国家的安全。
总体来说,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政治混乱,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调度财政,提高战时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安全。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①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浅论北宋的中央集权
浅论北宋的中央集权一、北宋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自从960年的陈桥驿兵变之后,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定都开封,建立了北宋王朝。
然而在北宋建立的时期,他们对于之前的唐朝而言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北宋仅仅只完成了对中原地区和南方的统一。
但是,宋朝北方还存在契丹等朝代的存在。
而赵匡胤志在全国统一,所以赵匡胤对当朝宰相赵普说:自从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势力连绵不绝,短短几十年皇帝换了数个。
战火不觉,民不聊生,这是为什么?我想要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家,并想使其长久该如何?宰相赵普言之:“这是因为地方拥有的权利太重而中央的权利太轻。
”于是赵匡胤就开始了稍夺其权,收其精兵,收其钱谷的改革。
二、稍夺其权在政治上,自从秦始皇以来,宰相的权利过于强大,以至于皇帝的权利受到制约。
所以赵匡胤下令从此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通称执政。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增设了枢密院管理军事,又在地方设立了节度使、知州、通判与转运使等等职位。
在增加了如此之多的职位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大大增强了。
还实行“官、职、差遣”,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
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
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
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
因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
这些行为虽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政策削弱了地方的行政力量。
并且增加了官、职等又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剧膨胀,造成了财政的极大支出。
三、收其精兵谈论起收兵权,赵匡胤创造了一个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场景:杯酒释兵权。
对于军事上的集权,赵匡胤为了防止又出现像他一样的被迫黄袍加身的情况出现,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分为了统兵之权,调兵之权等等。
枢密院有调兵的权利但是将军有统兵的权利。
二者互相牵制,互相制约。
对于士兵,设立了“更戊法”,规定了士兵必须定期的更换驻地但是将领不随军更换,这样也防止了武将专权。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明陛
北宋王朝的建立,是在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瓦解之后,如何巩固新建立的统一政权,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非常重要。
宋朝加强国家管理制度、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枢密院、三司使、三衙六院等一系列办事机构,并由中央直接派官员对地方进行统治。
在地方实行“行在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设立都转运使一职统领“路课”和‘茶马交易”,为保证税收又派重兵驻守各地,将权力集中于中央。
宋朝政府还颁布一些列法律来限制宰相对皇权的专断;规定“三司统率官”不得干预枢密院兼领的其他官署的工作。
宋朝还设立专门处理民族关系的机构蕃学。
宋朝政府规定诸蕃国必须向朝廷纳贡称臣,而不能反抗。
还采取各种。
【历史知识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历史知识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宋朝在政治上、财政上、军事上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记忆口诀
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记忆口诀
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记忆口诀
1、背景唐末藩镇显野心,废唐五代十国①兴。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②。
年号建隆建宋朝,南北征战割据平。
2、中央集权措施前朝为鉴图国安,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控制军权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三统领。
精壮之士入禁军,拱卫京师为重心。
枢密将帅互牵制,统兵调兵两分明。
北宋实行更戍法,兵走将留为特征。
②控制中央君权相权为矛盾,相权三分权归君。
调兵权归枢密使,参政知事③掌行政。
执掌财权三司使,赋税转运到京城。
③控制地方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徒监督又署名。
地方司法央派员,死刑上报需核准。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各地驻兵常更戍,知州无兵常易人。
④控制科举北宋科举又改进,乡省殿试④初推行。
殿试录取任帝君,”天子门生多顺臣。
主考科目进士科,试卷糊名防弊政。
录取增加近万名,仕途广开利国君。
3、评价北宋集权举措新,正反作用两分明。
①积极方面 a政治藩镇割据喜铲除,维护统一国安定。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政权逐渐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这种政治变化对于北宋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经济发展等多角度来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央集权化现象。
政治制度北宋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力图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收归中央掌控。
首先,北宋政府大大扩充了中央官制,增设诸多诸司、内监等机构,以中央直接任命行政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其次,北宋政府在地方政权任命方面加大了中央的录用和监督力度,限制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再次,中央政府加强了自身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增加对地方政治的制约力度。
,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化还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发达的选择和任用制度、完善的地方法制、以及增强了中央正式权力地位、地方政治势力受到制约等方面。
文化思想北宋时期的文化思想也紧跟在政治制度之后,强化了国家和社会的中心地位。
首先,儒家思想在北宋时期得到巨大的发展,与陶渊明、孟子等著名经典相结合,形成了斯文化的世界格局。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Confucianism,这种思想体系获取了广泛的推广,成为北宋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潮。
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是对君权的维护和对社会安定的推崇,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体现了中央集权化的政治方向。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中央集权化的思想。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连结,人民的利益需要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证,中央集权化就成为了保证人民利益的必要手段。
经济发展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中央集权化的重要背景之一。
随着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央政府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推动经济发展和繁荣。
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加大对商人豪门的掌控力度,防止地方力量强大和剥削劳动人民,保护市场公平和经济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也对某些繁荣的产业及企业实施直接管制,以使其更符合国家的利益需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统一战争: 结束分裂 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3、科举制的发展
(1)、科举制的发展
考试程序 考试科目 考试方法 录取名额
(2)、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20年的战争,终于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 面。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 北宋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在北宋历史上所 起的作用,我们应辩证地去看,一方面它有效地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 施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给北宋王朝种下 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集北 权宋 制的 度建 的立 加和 强中 央
一、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 统一战争:
时间:
结束分裂 局面
人物: 宋太祖、宋太宗 960年—979年
战略方针: “先易后难” “先南后北”
二 、北宋初期的统治
1、统一战争: 结束分裂 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项目 军 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
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 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 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 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
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 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北宋与南宋的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对比
北宋与南宋的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对比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北宋时期,以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中央集权主义得到了推广和发展,而南宋时期则展现出了更加重视地方自治的特点。
本文将就北宋与南宋的体制进行分析,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体制北宋时期,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体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北宋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使得朝廷能够有效地统治各地。
朝廷设立了多个官衙,负责管理和监督各地的政务。
不论是中央政府机关还是地方官署,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地方官的任命和调动都由中央政府控制。
这种官僚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北宋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选官的权力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科举考试不仅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央政府推行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举考试,中央政府能够选拔到一批忠诚于朝廷的官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最后,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运动,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
王安石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兴办官办工场、发行新钞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就是加强朝廷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力。
虽然变法运动遭到了一定的抵制和反对,但无疑改变了北宋政府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体制。
二、南宋的地方自治特点与北宋相比,南宋时期更加注重地方自治,给地方政权一定的自主权。
首先,南宋时期废除了北宋的官僚体系,采取了地方胥吏制度,将一些官员的权力下放到地方。
地方胥吏是地方政府的代表,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事务。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地方政权获得一定的自主权,能够独立处理地方问题,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
其次,南宋时期扩大了地方政权的权力范围。
南宋政府给予地方政权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地方政权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独立处理一些与地方有关的纠纷和矛盾。
这种政策使得地方政权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了治理效果。
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
82.6 43.2 1023年 1048年
2、集中行政权
(1)中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分割 宰相
设枢密使——军权
职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2)地方:
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三岁一易”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 浮于事,效率低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旳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旳基础, 但却造成官僚机构旳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到 达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旳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相互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终一种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旳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961 年 旳一 天 , 宋太 祖 宴 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 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 靠你们。可当上皇帝后,却 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 人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 “假如有一天,你们旳部下 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 们身上,那时事情也就由不 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非 常惶恐,跪倒在地,问该怎 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 如放弃兵权,买良田美宅, 享有富贵,欢乐一世。这么, 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 好?”石守信等领略了皇帝 旳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 职,交出兵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旳加强 -----北宋
一、北宋旳建立和分裂局面旳结束
1、北宋旳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成果
北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北宋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朝代,它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北宋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北宋政府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政府手中。
这种制度的确保了国家的较高效率,促使了社会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实行州县制度,建立县官、州官和省官等级制度,实行“以县为本”的纵向管理体系,使得地方政府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得到统一的控制和调配。
2. 确立贞观政治制度,规定了皇帝的监察制度、宰相的政治责任制和地方官员的官运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官僚系统,从而形成了清晰的职责分工和权力下放。
3. 颁布各种法规和政令,统一了税收、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规范,提高了中央政府对各个行政区域的控制能力。
4. 建立了高效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和提拔官员以贤能论礼和科举制为主要标准,尊重各方面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一个标志。
二、地方自治的出现然而,中央集权政治的实施和发展并没有完全遏制地方力量的出现,相反,沿海地区和山区地区的地方官员和地方民众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自身利益的维护,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自治的趋势。
在北宋中期,一些地方官员和基层官吏,已经不再山高皇帝远的封建社会中为官,而是逐渐成为地方自治的代表。
这些官员和官吏在担任地方官职期间,把对地方的管理权力和政治局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行一种部分的地方统治。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治权,并且维护和扩大了地方利益,保障了地方的经济和安全。
尽管地方自治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央集权政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但是也有助于增强地方政治的运作效率和便利性,并且使政府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周全。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自治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体制变革,扮演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中历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
3、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难点)。
【知识概述】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
(3)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和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实行更戌法,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局面统一和稳定,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消极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使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知识延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制度变革的时期。
在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点。
一、政治背景 1. 北宋政权的建立:北宋政权于960年建立,初期面临着辽国和西夏的侵袭威胁,需要采取集中力量加以应对。
2. 高宗政权的奠定:在高宗时期,政权稳定,国力逐渐恢复,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制度改革 1. 开创科举制度:北宋开创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地方官员逐渐脱离地方世族势力,由中央统一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2. 设立中央机构:北宋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机构,负责统筹国家大政方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指导和监督。
3. 精简地方官员:北宋通过减少地方官员数量,使得中央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财政手段 1. 均田制度:北宋推行均田制度,通过重新分配土地,破坏地方世族的土地专权,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土地的控制。
2. 货币改革:北宋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提高了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
四、军事改革 1. 设立保驾之职:北宋设立了保驾之职,将皇帝的近卫部队直接归中央统一指挥,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2. 增设禁军:北宋增设禁军,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监督和控制,减少了地方势力对军队的影响。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改革、财政手段和军事改革等方面。
通过科举制度、中央机构的设立以及地方官员的精简,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通过均田制度和货币改革,北宋加强了中央对财政的控制。
通过设立保驾之职和增设禁军,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北宋中央集权更加稳固,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注意:本文所述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点是根据历史事实整理而成,不涉及人工智能等内容。
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中央集权
在北宋政治制度中,中央政府的权力被高度集中。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并掌握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他通过政治机构和官员控制着各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
2. 官僚制度
北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官僚制度,核心是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管理层次的人员素质,加强了官员的行政能力和责任感。
3. 地方分权
尽管掌握大权的是中央政府,但北宋时期也实行了地方分权。
地方官员有相当的自主权,可以依照地方情况制定政策,处理矛盾纠纷,并负责本地区的经济、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4. 基层自治
北宋时期,除了地方政府和官员外,还出现了一些基层自治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地方,村民会议可以决定一些事情,如管理土地、裁决争端和制定规章制度等。
5. 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繁荣时期,特别是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在文化方面,北宋时期儒学强盛,诗词、绘画、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
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
2、集中行政权
1、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节 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利于统一;
2.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
官僚机构膨胀,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官俸开支庞大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 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宰相赵普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二)集权措施
(军权、行政权、财权)
(二)、措施
1、集中军权
解除大将兵权
影响:
建立禁军
轮流驻防京师
可以防止武将专权,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 军事基础,有利于 巩固统一。 但削弱了军队的战 斗力,守内虚外造 成边防力量削弱, 形成“积弱”局面
(2)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 缺时再卖出;----增加政府收入,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市场,又 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3)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 还,加收 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 最具争议 : 强制借贷 , 利息较高 ,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加政府收入; (4)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 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既打击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保证了 农民的生产时间; (5)农田水利法(农民获利最大的措施):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 修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成了良田 (6)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当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限制 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北宋采取的政策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维护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
1. 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 文官制度:北宋建立了文官制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3. 科举制度:北宋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扩大了录取范围,提高了文人的地位。
4. 军事制度:北宋建立了厢军、禁军和乡兵三级军事体制,加强了军事力量。
5. 赋税制度:北宋实行了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 土地制度:北宋实行了均田制,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 商业政策:北宋实行了榷茶、榷盐等商业政策,加强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
这些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北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北宋的政治经济制度
北宋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11世纪以后,宋朝统一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政权开始形成,由一批政治家统治,以中央行政官吏掌握最高的权力,使各地的行政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
2、司法独立制度:宋朝司法独立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加强对朝廷司法
官员的约束,禁止官法乱用,避免官僚主义,使司法公正。
二、经济
1、重农抑商:宋朝把农业放在第一位,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很快,使
宋朝成为最发达的封建社会。
2、进出口管理:宋朝政府建立了进出口管理机制,以防止外来商品的
侵害,增加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推动商品的发展。
3、发行新币:北宋实行发行新币的制度,这对北宋的财政收入和税收
有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北宋,定都东京,即河南开封。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了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由于唐后期以来形成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的措施。
2、北宋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书门下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分散相权,设参加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形成二府三司制。
这样相权分散,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了,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北宋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并增设通判,监察州府的长官。
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2)财政上: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实行更戍法。
(4)监察上:先后在地方设立了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分别是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从不同的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4、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5、影响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官僚队伍膨胀,官员数量很多,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个职务,但官员大多不干实事,加之权力分割过细,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守旧的官僚习气。
(2)军队不断扩充,但将兵分离,实行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低下,虽然北宋招募了大量的士兵,但却阻挡不了辽、西夏的侵扰。
北宋政治特点的认识
北宋政治特点的认识
北宋政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北宋政府在制度上的安排及实际运作上,掌握了较强的中央集权力量。
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所有地方官员皆由朝廷任命。
2. 考试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世博制度,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公平公正的机会。
3. 兼容并蓄:北宋政府同时尊重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文化,致力于将各种文化融合发扬。
4. 对外开放:北宋政府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使中国与周边国家有广泛的交流、贸易往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北宋政治特点是政治中央集权、科举选拔官员、文化融合与对外开放。
这些特点既有利于政府控制社会各方面,又有助于各界人士发展活动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
中原有五个小王朝相继更替;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十国。
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暂,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③这种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被削弱,旨在加强和维系中央权威的制度被破坏,因此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剥夺武将的权力显得极其的重要。
那么这些任务主要靠谁来完成,怎样完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说的内容。
1.宋朝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创建者:赵匡胤都城:开封
960年元旦,有奏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后周边境,朝廷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其部下借故拖延,一日才行军到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
当夜,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带领亲近的将领鼓动士兵哗变。
士兵们聚集在驿门下,叫嚷着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刚走出帐外,众人就将早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他身上,随即跪呼万岁。
既然身披黄袍,就等于坐实了谋反罪名。
赵匡胤大军随即返回开封城,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帝位,定国号“宋”,史称“北宋”。
仍定都开封。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当心宋朝会继五代之后成为又一个短命王朝,因此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宋太祖采纳了宰相的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
(A)杯酒释兵权
(B)设三衙:设枢密院
(C)更戍法
(D)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将军队分为四种,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者充任地方厢军和乡兵
赵匡胤先是从解决武将兵权入手。
961年一个秋夜,太祖设宴,请来石守信(开国第一功臣)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
酒过三巡之后,太祖突然屏退左右,说道:“众爱卿,我有今天全拜各位所赐,我感激不尽。
但这天子也不是这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来得快乐。
从登基到现在我都没睡过安稳觉呢!”石守信等人诧异道:“如今天命已归,谁还敢有异心?”皇帝说:“谁不想有荣华富贵呢?一旦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是你们不想做,你们手下的士兵会答应吗?”听了太祖的话,将帅们大惊失色,纷纷下跪请太祖指一条生路。
太祖于是对这些开国元勋说:“人生转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过金钱啊良田美宅啊,为子孙留份基业,共享天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好好过一辈子。
我和你们结儿女亲家,君臣两无猜忌。
”众将帅听懂了太祖的意思,第二天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讨论:宋太祖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初“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毕,功臣亡“相比,宋太祖的高明在哪里?
借助酒意,笑谈间解除了统军大将的兵权,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
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
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
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2)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分为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等三衙统领。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为三衙,三衙有领兵之权,三衙的长官叫帅,帅哥的帅,殿前司的长官叫殿帅,侍卫马军司的长官叫马帅,侍卫步兵司叫步帅。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等鼎足而立,改变了禁军将领一人统帅的局面。
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而且三衙只是“分天下兵而领之”,也就是只有统兵权,而军队的调遣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枢密院又相互制约,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3)采取更戍法
轮流变化驻地,规定禁军定期移防,统兵将领也要经常调换,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使将领和士兵不能建立长久关系,一方面将领不能建立较高的威望,士兵也不服将领,防止军事实力派割据一方,佣兵对抗朝廷。
如果我们现在回到宋代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宋代的街道上每天都有士兵在行走,就像游行一样。
影响
使军权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军队数量猛增,但军队的作战能力下降,不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
(2)削实权
(A)在中央,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二府三司:名称和职责
(B)在地方,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在知州之下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向皇帝直接报告,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藩镇的行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导致官僚机构重叠,人员庞大,形成冗官、冗费现象。
(3)制钱谷(集中财权) 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 A 、从控制兵权入手;
B 、通过分权的方法来实现集权;
C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太祖认为:纵使文人犯法,亦不过是贪污腐败,为祸远不及谋朝篡位的武人严重。
它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提拔了大量文人任官,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代被称为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不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读书人即使出身低微,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能进身士大夫阶层,获得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于是弃武习文成为社会风气。
但是应该说我们中国人的骨气也是在这时候消磨掉的,中国人的腰板弯的越来越低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画课文)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三衙)
侍 卫 马 军 司
殿 前 司
侍 卫 步 军 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其实,宋代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因为宋一直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在两宋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北宋一直跟辽是死对头(就是契丹,契丹也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现在俄国啊,他还称呼中国——其答应),但北宋是灭亡于金的,南宋一直跟金是死对头,但是南宋他灭亡于蒙古之手。
那么宋为什么会那么弱,其实跟气候有关系。
公元1000-1200年,相当于宋代,中国气候加剧转寒。
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全部冻结,冰层坚实得可以走车马,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12世纪寒冷气候也流行于华南和西南。
福州是我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12世纪中那里大规模种植的荔枝,曾两次全部冻死,一次在公元1110年,另一次在公元1178年。
气候的剧烈改变,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当时的气候严峻到何种程度呢?按照史书的记载是临安年年下大雪。
这样的状况放到北方的苦寒地带影响会有多大,这实在不能想象。
由于秦淮一线的作用,气候的影响对于南宋并不是太大,可对于北方各国,尤其是农耕国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量减少,粮食减产,国力下降;第二步,为了降低这样的影响,他们只好把压力向外转嫁,南方的宋,相对来讲不太好惹,于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成了专家的目标。
这个时候,气候对游牧民族的影响也体现出来了:草场面积缩小,就把原本逐水草而居的零散游牧民族们聚集到了几个点上,客观的帮助他们凝聚了力量,而金的外在压迫,也逼使着他们团结起来,而最终,气候的影响还在继续,蒙古草原的草场继续退化,终于无法再供养如此多的马匹,这也直接导致了元的统治的终结。
自此以后,蒙古族再也没能兴起,其原因就在于草原已经不是十三世纪时的草原了。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积若不振的朝代,北方的民族时常南侵,南侵的原因无非为了更充足的食物,北方的气候比定比中原更加恶劣,为了生存,侵略的行动在北宋时,常常发生,宋室疲於应付,终告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