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概况
顺应论
LOGO
●From 1987 when Verschueren first proposed the notion of adaptation till 1999 when a comprehensive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was presented, this theory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Strong responses from many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Chinese scholars reacted strongly towards the adaptation theory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next secti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topic in China will be presented.
LOGO
2.2 Chinese scholars’ view
●The first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was in 1991 by Qian Guanlian. About ten years later in 2000, Qian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he further summarized that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presented a basic question, three key notions and four angles for investigation.
顺应理论相关
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摘要: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以来,国内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主要回顾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几十年的发展,概述了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特点,展望了顺应论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顺应论,中国的研究,语用学一前言从1938年Charles W.Morris提出语用学这个术语以来,语用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语用学家们也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用学进行了各种定义和理解。
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运用自己80年代开始酝酿的“顺应性理论”阐述了语用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他一改传统的分类方法,从人类与语言、社会、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即将语用学研究渗透在语言中能表达意义的各个层次,主张全面、综合地研究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奥妙。
在Verschueren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
分别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性四个角度完成。
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全面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顺应性理论的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从顺应理论被引入中国,中国语言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种评介、应用和研究顺应理论的文章和著作相继面世。
本文将对中国几十年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和评价,希望能够为推动相关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二顺应论的引进和评论谈到顺应论,钱冠连是中国引进介绍顺应理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990年,钱冠连的《论维索尔伦的元语言选择》发表在《外国语》第四期上,他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先导”、“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的五个方面”对顺应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浅述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浅述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简单介绍了顺应论的三个特征,以及顺应论在广告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选择;等值翻译;广告翻译1.顺应论简介Verschueren 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指出,语言的选择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某种顺应,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做出的。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现在,对于顺应论的研究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和热门课题,在国内,围绕顺应论在教学、经济、文化和生活中的应用,也展开了诸多的研究和讨论。
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2.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2.1顺应论提升品牌翻译近阶段,有翻译学者以“顺应论”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动态的文化顺应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同时认为将顺应论的概念应用到翻译品牌中,可以为翻译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语用学视角观察评价译作,推进翻译的研究。
而顺应论为我们理解品牌名称翻译是不断对各种因素做出顺应的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品牌名称翻译必须符合与之顺应的文化因素,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是一个动态过程。
2.1.1对目标语的语言系统的顺应品牌及其翻译应该在音的方面尽量避免杜撰拗口或能够产生歧义和负面联想的词语。
中英文的著名品牌大都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和发音,例如:“一汽”、“联想”、“Intel”和“Dell”。
品牌翻译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拼音翻译是把中文品牌英译所用的一种通常的方法,例如:“五粮液”译成“WuLiangYe”。
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
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1.引言1.1 概述概述顺应论是一种理论框架,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行为应该基于现实情况和国际环境的要求,而不是主观意愿或理论假设。
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多种多样,有些持肯定态度,认为顺应论是一种理性和务实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指导国家政策和行动。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顺应论持批判态度,认为其存在局限性,忽略了国家的自主性和道义责任。
本文将综合分析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并总结其中的共识和争议。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顺应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通过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顺应论,为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在引言部分,首先会对顺应论进行概述,介绍顺应论的定义和重要性。
随后,作者会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正文部分分为多个段落,通过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来进一步探讨该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
2.1 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要点1在这一部分,文章将列举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第一个评价要点。
可能包括外国学者提出的对顺应论的赞同观点、对其优点的探讨以及相关研究和实证结果支持的证据。
2.2 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要点2在这一部分,文章将列举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第二个评价要点。
可能包括外国学者提出的对顺应论的质疑观点、对其局限性的探讨以及相关研究和实证结果的反驳。
3. 结论结论部分将对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进行总结。
作者会在这一部分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顺应论的启示和展望进行讨论。
同时,作者还可能提出可能的改进和发展方向,以使顺应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内容安排,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章。
同时,这样的结构也有助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组织思路,并向读者传递清晰明确的信息。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外国学者对顺应论的评价。
何自然等.语用三论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语用三论语用三论是语言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它主要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具体来说,语用三论包括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谈话效果三个要素。
其中,语言形式指的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即语言的音、形、义等方面;语言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包括字义、词义、句义等方面;谈话效果则是指语言使用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例如,当我们使用一句话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这句话的形式和意义,还要考虑这句话的谈话效果,例如它所表达的情感、目的和意图等。
关联论关联论是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语篇关联和信息传递。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需要根据前一句话来理解后一句话,这就是语篇中的关联。
而关联论研究的就是这种关联的类型、方式和影响。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上下文来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而上下文就是一种语篇关联方式。
顺应论顺应论是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顺应和协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需要考虑对方的情感、心理和语境等,以及对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等,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
而顺应论就是研究如何在语言交际中进行顺应和协调。
例如,我们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就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以便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模因论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学理论,它主要研究文化传承中的文化编码以及文化编码的演化和转移。
具体来说,模因论认为文化就像是一种信息模式,它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传承给后代。
而模因则是一种文化编码,它可以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被传承、演化和转移。
例如,我们经常会接受到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规范和伦理就是一种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得以演化和传承。
总之,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都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理论,它们揭示了语言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化过程,对我们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哲学毕业论文顺应理论和语言哲学综述论文
顺应理论和语言哲学综述论文从远古时代起,哲学问题就与语言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就成为哲学的主题。
有关语言哲学的探讨,反映了哲学思想的存在须臾不能脱离语言,因为思想的对象与思想过程本身,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转变成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
可见,分析语言和语言现象是语言学、语言哲学的共同特点和任务,“两者不仅不相互疏离,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哲学进入语言领域,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或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成为当今学术研究领域的新亮点,为语用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共时的角度展现了语用学的跨学科性质,说明了当今的语言学研究在向其他人文学科输出思想的同时,也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本文结合顺应理论,对语言哲学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推动语用学和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语言顺应理论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来的。
语言顺应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行为和认知的理论。
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契机,描述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阐释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是以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基础的。
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浅谈顺应论
浅谈顺应论作者:颜慧佳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4期【摘要】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是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
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
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而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
顺应论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由于顺应论给人的印象比较宏观及操作性不强,该理论在国际或国内语用学界相对缺乏关注。
【关键词】顺应论三个特性四个角度一、顺应论概述几十年来,语用学发展迅速,它已经由昔日以色列数学家、形式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比喻的“废物箱”转变为一门生机勃勃、独立的语言学学科。
相关的语用学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列文森(Levinson,1983)的《语用学》,利奇(Leech,1983)的《语用学原则》,尤尔(Yule,1996)的《语用学入门》以及维索尔伦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
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他写的一篇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言学”的文章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协会创立后内部出版的第一期《IPrA工作文集》中发表。
在这篇颇具创造意义的文章基础上,维索尔伦于1995年在由他主编出版的《语用学手册》上,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
在这本《语用学手册》中,他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并根据国际语用学协会的观点,以“语言综观”为题,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在对语言选择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同时对语言顺应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这些都为后来理论的完整呈现奠定了基础。
1999年,维索尔伦最终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国内,钱冠连首先于1990年介绍了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并在后来探讨了探讨了顺应论的理论源头和整体理论构架。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
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摘要语言顺应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旨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相关的关键词。
文章将介绍语言顺应论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以及研究范围,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阐述语言顺应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类型、表现形式以及在汉语教学和翻译中的应用。
最后,文章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引言语言顺应论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耶斯伯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有效沟通。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际的增多,语言顺应论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本文将重点语言顺应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为读者呈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挑战。
主体部分1、语言顺应的概念和特点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调整语言形式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调整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对语境的认知。
语言顺应具有以下特点:(1)动态性:语言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语境和交流者的意图不断调整。
(2)适应性: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下会选择最适合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3)选择性: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会根据语境和意图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2、语言顺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语言顺应论为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3、语言顺应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根据耶斯伯森的观点,语言顺应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语码转换:指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
(2)语体转换: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语体。
(3)语义拓展:指根据语境对词汇或短语的含义进行适当的延伸或缩小。
(4)话轮转换:指在交流过程中轮流发言,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顺应论概况(课堂PPT)
9
ability, capacity, genius, talent, aptitude
ability :普通用词,指人先天的或学来的各种能力。
2. 1995年,在由维氏主编的出版的第一本 《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matics) 中对顺应论有进一步、较为系统和详尽的论 述。
3. 1999年,维氏以专著的形式即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系统呈现了顺
应论,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
3
1.顺应论的由来
国际语用学界存在两大阵营
11
Variability 变异性
就变异性而言,语言选择的范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一些陈旧的表达可能会很少使用甚至不再使用,而同时又有新的 表达产生。
12
Negotiability 商讨性
Choices are not made mechanical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r fixed form-function relationships, but rather on the basis of highly flexibl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both rational and reflexive.
英美学派 英美学派
欧洲大陆学派
受传统语言学的影响, 对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做 了严格的定义,明确规 定了一些研究课题,如 指示、前提、言语行为、 会话含义等,侧重语言 的微观因素。
翻译顺应论
翻译顺应论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理论框架。
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是翻译中需要顺应的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一方面,语境顺应主要包含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到个性、情感、信仰、欲望、动机、意向等。
社交世界主要涉及到社会机制,政治文化背景,异域风情等。
物理世界的顺应主要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等。
另一方面,结构客体顺应主要分为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四个层面的顺应。
以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来分析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的核心是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都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何兆熊和蒋艳梅[2]进行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认为语境不是事先设定好,一成不变的。
交际过程和语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
因为语境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随着交际过程的深入,交际者会不断地调整甚至重建适合的语境,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至于结构客体顺应方面,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格外注意微观方面,比如相同的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结果。
只要不是机械死板地去翻译,结构客体的顺应还是很好达到的。
有经验的译者在这方面可能会更加地游刃有余。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其中折射出的语言哲学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意义观 维特根斯坦认为应将意义理解为人类语言活动中的重要 内容,应把语言放到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并联系语境 来分析意义。“这里的意义已不是传统的字面义,而 是动态的‘非自然意义’ 。 隐含意义问题,即“意义真空”现象也正是维索尔伦关 注的焦点。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所用语句与其意欲表 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差距。并且力求澄清隐含意义的确 定含意,这与语用学主流理论乃至整个语言学的研究 体系相一致,其宗旨就是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小结
言语顺应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会做出积极的
贡献;顺应普遍性的基础仍是悬而未决的问 题,并且顺应论与其它语用理论如何形成一 个有效互补的整体还有待探究。 顺应论的提出既融贯了一些语用学中的主导 性内容,又力求提炼并且超越传统。理解顺 应论就应该在语用现象与哲学性的互动中把 握两者的内在相关性。维索尔伦顺应论从更 多元、更深刻、更丰满的角度拓宽了语用学 的研究视角,具有为语言事实提供有意义的 功能解释的可能性,
语境观 语用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是以语境的实 在性为前提的。“语言顺应的本质是‘语言 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 适应现象之一’。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不 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环境、 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 维索尔伦的语境观具有达尔文进化认识论的哲 学内涵,选择是手段,适应是目的也是结果。 既然选择在语言使用中普遍存在,顺应也应 具有普遍性。
从维索尔伦意义研究的核心来看,他更多地汲取 了日常语言研究中功用论的思想养料,用商讨 性和变异性来概括语言意义的特点。维氏也继 承了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动态地考察语言的动 态功能,因为他的研究目标就是“语言与人类 生命的其他特征的功能相关性”。 维索尔伦的动态顺应正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与他 人的交往中,主动去选择说话的内容,说话的 方式等等。意义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商 而建构出来的,意义只关乎语言使用得当与否 的问题,而不再停留在命题的真假值问题上。
顺应论的四个角度
顺应论的四个角度顺应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取向,强调社会制度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种理论框架。
四个角度为政治方向、经济方向、人类文明方向和新型战争方向。
从政治方向看,顺应论主张要使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协调。
政治制度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制度。
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也应有所不同。
比如,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形成,体现了自由经济和代议制政治相结合的特点。
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较为注重集权和稳定。
从经济方向看,顺应论主张在现代经济体系内,社会制度要有机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自由贸易和自由企业的基础,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证。
但市场经济发展也面临风险,如恶性竞争、垄断行为等,社会制度需要加以约束和调控。
从人类文明方向看,顺应论认为社会制度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相协调。
改革历史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对于制度变革和创新有深刻影响。
例如,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类文明将迎来新的文明浪潮,新的文明浪潮将对初期的顺应论产生巨大的挑战。
从新型战争方向看,顺应论主张社会制度要适应新型战争的要求。
新型战争是指以网络为代表,通过网络攻击、信息战、非对抗性冲突等方式进行的非传统战争。
新型战争的出现要求社会制度与时俱进。
如何在新型战争中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制度与技术双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
总的来说,顺应论通过政治方向、经济方向、人类文明方向和新型战争方向四个方面,强调社会制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对于社会学的发展,顺应论给予了该领域一定的视角,进一步扩展了社会学的范围,在社会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一、顺应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
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
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语》对话解读
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语》对话解读一、引言对话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
对话体是一种记录哲人思想辩证发展过程的文体,对话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地追问和探寻真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载的对话虽语轮较少,却凝练有力。
本文拟在顺应论视角下,对《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以期从现代语用学的角度阐释其语言使用艺术。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的提出者Jef Verschueren认为(2000:1〜8),语言学有两种定位:一种是语言资源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of language resources ),传统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将语言学细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学科;另一种是语言使用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of language use ),也就是语用综观,即语用学是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的角度对人类活动中的语言使用现象的综观。
Verschueren 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涵不断地做出有意或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驱动的选择。
理解做出选择的过程,必须要了解三个核心概念:1. 变异性( variability ),语言的变异性限定选择的可能范围;2. 协商性( negotiability ),语言的协商性指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形式与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3. 顺应性( adaptability ),语言的顺应性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迫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
这三个概念不可分离,而且呈层级性排列;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协商性,顺应性也就失去了内容( Verschueren , 2000:55〜63)。
以顺应性为出发点,语用综观研究路向的重点由四个统一而连贯的研究角度构成:第一,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第二,语言结构顺应(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结构过程中的原则;第三,动态顺应(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即顺应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展开;第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 ),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
顺应论
摘要:顺应理论是通过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的理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该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跨文化的广告翻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顺应理论商业广告翻译一、引言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题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赵静,199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广告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商业广告的翻译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不同, 在进行商业广告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注意本土的文化特征和两地文化差异的广泛性、特殊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从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出发,探讨该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二、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教授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语言理论。
该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根据Versehueren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Versehueren, 1999:55-56)。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语言的选择是手段,而语言的顺应是目的和结果,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三种特性。
语言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
因此,为保证译文和译文受众之间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译文和原文广告效果的一致性,广告翻译要顺应本土文化,反映出文化精髓。
三、顺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1、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顺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和社会风俗,在广告翻译时,应该注意避免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可能传递的信息是错误信息。
比如“龙”在汉语中具有“神圣、高贵、吉祥”等含义,被古人视为权力、地位和尊严的象征。
浅谈翻译与顺应
浅谈翻译与顺应作者:邵利凤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5期摘要:Jef Verschueren 提出的顺应论改变了语用学的研究传统,该理论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
由于这些特点,顺应论在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在概述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以张培基英译散文《背影》中的顺应现象为例,来阐述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以及它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顺应;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05-01一、顺应论简介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提出的语用学的理论,该理论改变了语用学研究传统,区分了基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和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学。
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即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Verschueren将以往各种研究途径结合起来,于1999年提出的“选择-顺应”纵观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理解语用学,为语用学建立了一种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
他将语用学定义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出发,研究用以表达行为方式的语言现象的有关用法”(Verschueren ,1999:7)宏观上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语言现象进行综合考察;微观上在语言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顺应与选择进行研究。
Verschueren认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可变性(variability):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2、商讨性(negotiability):选择不是机械地或者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地,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与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3、顺应性(adaptability):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选项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语言的这三组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可以说它们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文学作品评析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价值探讨
维索尔伦(Victor H. Vroom)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他提出的顺应论(Expectancy Theory)对于评析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顺应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一系列预期结果的,包括努力-绩效预期、绩效-奖励预期和奖励-个人目标预期。
对于文学作品评析来说,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顺应论对于揭示人物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往往是基于某种目标或者动机的驱动下展开的。
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行为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预期结果,奖励、荣誉、成就等等。
通过研究人物的预期结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为什么会选择某种行为,为什么会有某种动机。
顺应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行为的结果和其对个人目标的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描述了人物行为的结果,并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通过顺应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物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是否实现了个人目标。
我们也可以研究人物行为结果对他们个人目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所起到的作用。
顺应论还可以用于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类行为的伦理价值进行探讨。
文学作品往往揭示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顺应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和目标是否具有伦理价值,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我们也可以研究人物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符合人类的道德准则。
这种对伦理价值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类行为的深层含义和道德意义。
顺应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顺应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乐平一、顺应论简介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其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对顺应论进行了系统阐述。
Jef 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顺应论考察了四个分析维度: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二、顺应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阅读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读者通过文本去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顺应作者的心理世界、文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顺应作者的心理世界作者的心理世界会影响文本的语言结构,同时读者也能透过字里行间推断出作者当时的心理世界。
而推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解读文本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3为例。
Reading部分有一个句子:“I kept asking her, 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有学生问,这个句子可以换成“I asked her”吗?上下文语境显示,I 和her之间是兄妹关系,所以可以不厌其烦地问。
此外,“kept asking”显示了作者当时惴惴不安的心理状态。
因此,作者的这个语言选择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介绍和推断作者的心理世界要贯穿于读前、读中和读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解读文本。
(二)顺应文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文本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前没有介绍当时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学生也许很难理解,甚至错误地解读一些文本。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受巴赫金“言语体裁”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启 发,维氏提出的多元、动态的语境生成观包涵了交际 语境和语言语境, 将语言、知识置于人类生活实践的 语境中来考察,解决的是当前情景的交流问题,探寻 的不是普遍且先在的理性原则,而是强调说话者的意 向性和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认知。 从语境因素来看,维索尔伦已不满足于限制在语言语境 的范围内理解语义,也不满足仅仅采用二分或三分的 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语境动态生成的三种现 象,强调了语言使用者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地位:一是 语境三世界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顺应;二是语言 使用者主动构建语境;三是语境化信息对于话语生成 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维氏语用理论的贡献
以往的语用学研究遵循形态——句法——语义— —语用这样一条历时的发展脉络,而维索尔伦 顺应论则从共时的角度展现了语用学的跨学科 性质。 他的理论成为整体语用构造的典范,超越静态的 逻辑语义分析,以相对的不确定性作为语言分 析的原则,成为与英美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 理论、法国的对话理论和德国的普遍语用学并 驾齐驱的当代语用理论。
语境观 语用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是以语境的实 在性为前提的。“语言顺应的本质是‘语言 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 适应现象之一’。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不 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环境、 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 维索尔伦的语境观具有达尔文进化认识论的哲 学内涵,选择是手段,适应是目的也是结果。 既然选择在语言使用中普遍存在,顺应也应 具有普遍性。
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其中折射出的语言哲学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意义观 维特根斯坦认为应将意义理解为人类语言活动中的重要 内容,应把语言放到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并联系语境 来分析意义。“这里的意义已不是传统的字面义,而 是动态的‘非自然意义’ 。 隐含意义问题,即“意义真空”现象也正是维索尔伦关 注的焦点。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所用语句与其意欲表 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差距。并且力求澄清隐含意义的确 定含意,这与语用学主流理论乃至整个语言学的研究 体系相一致,其宗旨就是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顺应论的由来
语用综观
“综观”是顺应理论总的指导思想。宏观上,它指对语言使用现象 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微观上,它包括在语言 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作全面、细致的考察。
2.顺应论的理论来源
进化认识论 语言起源或进化说 语言习得的研究 “局部的”顺应性解释
3.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或
无意识的活动,可能是由语言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驱动的。
Variability 变异性
Variability 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defines the range of possibility from which choices can be made. It is dynamic rather than static.
Variability 变异性
就变异性而言,语言选择的范围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一些陈旧的表达可能会很少使用甚至不再使用,而同时又有新的 表达产生。
Negotiability 商讨性
Choices are not made mechanical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r fixed form-function relationships, but rather on the basis of highly flexibl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both rational and reflexive.
出发点 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手段与策略 目的和归宿
References
Verschueren ,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自然,于国栋 (He Ziran & Yu Guodong). (1999). 语用学的理 解- Verschueren 的新作评价. 现代外语, 第4期.
The Adaptation Theory 顺应论
Alice
CONTENTS
01 PART ONE 顺应论的由来 02 PART TWO 顺应论的理论来源 03 PART THREE 顺应论的核心概念
1.顺应论的由来
Jef Verschueren 比利时语用学家
1. 1987年 国际语用学协会创立后内部出版 的第一期《IPRA 工作文集》中发表题为 “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文章。
变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 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 变异并不局限与社会语言学 中常说的语言变体,而是泛指语言使用者在试图传达 特定信息时可以进行选择的各种可能表达。
ability, capacity, genius, talent, aptitude
ability :普通用词,指人先天的或学来的各种能力。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 The boy broke the window.
Please bring me the book. Would you please bring me the book?
商讨性也隐含了选择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说话人有时是在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制约下而仓促进行操作的,其结果 未必总是能满足其交际需要。在一些场合下,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语境资源和认知能 力未必能很好地把握,表现在指示语的使用、省略话语的运用等经常导致理解不当 或困难。
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或者按 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 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
1. Smoking is prohibited. 2.No smoking . 3.Thanks for not smoking. 4.Smoking is hazardous to health .
2. 1995年,在由维氏主编的出版的第一本 《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matics) 中对顺应论有进一步、较为系统和详尽的论 述。
3. 1999年,维氏以专著的形式即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系统呈现了顺
应论,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
1.顺应论的由来
国际语用学界存在两大阵营
英美学派 英美学派
欧洲大陆学派
受传统语言学的影响, 对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做 了严格的定义,明确规 定了一些研究课题,如 指示、前提、言语行为、 会话含义等,侧重语言 的微观因素。
(Verschueren)
将语用学和涉及语言使 用和理解的学科,如社 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认知科学、人类文化学 等联系起来,将语用学 带出了纯语言学的范围。 研究视野被扩展,成为 宏观语言学派。
能迅速掌握一种学术训练或艺术技巧。
No smoking (禁止吸烟). Smoking is prohibited (不准吸烟) Please do not smoke (请勿吸烟) Smokers will be fined (吸烟者处以罚款) Thanks for not smoking (谢绝吸烟;请勿吸烟,谢谢合作) Smoking is hazardous to health (吸烟有害健康)
顺应性是一种语言特性,人们在可选择的可变范围作出可商讨的语言选择,以便 接近交际需要的满意点。顺应是语言选择的目的,是对商讨提出的要求,即要求商 讨的结果(最后确定的表达式)必须与交际环境相适应。否则,商讨就成了无用功。
Making choices(做出选择) Variability(变异性) Negotiability(商讨性) Adaptability(顺应性)
何自然 (He, Ziran) .(2007) . 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模因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Thank You!
Making choices(做gotiability(商讨性)
Adaptability(顺应性)
Making Choices 做出选择
Using language must consist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for language-internal or language-external reasons. These choices can be situated at any level of linguistic forms: phonetic, phonological, morphological, syntactic, lexical, and semantic . Making choices is a two-way process which .requires the choice both in the producing and interpreting an utterance.
另一方面,听话人在理解时也存在不确定性,如对话语含意的捕捉。交际中大 量存在的误解除了说话人的责任外,听话人理解不当也是重要原因。。
Adaptability 顺应性
Making choice from a variable range of options in the negotiable manner as to meet human communicative needs.
capacity :侧重指人的潜在能力,通常不指体力,多指才智,尤指接受 与领悟能力。
genius : 语气最强,指天赋的高度才能与智力。 talent : 着重指人某方面具有可发展和倍养的突出天赋才能,但语意比
genius弱。 aptitude : 多指先天或后天习得的运用自如的能力,常暗示接受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