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XXX之将终也,以XXX赐XXX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XXX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XXX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XXX,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XXX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XXX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XXX)(二)XXX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XXX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XXX。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XXX谓XXX曰:“吾已许XXX矣,使XXX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4.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精确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C.XXX可以亡身逸豫:犹豫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B.以三矢赐XXX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D.原XXX之所以得世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XXX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战!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逸豫可以亡身。
身:身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函梁君臣之首。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3.下列句子中句式结构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软?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软?”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帝[1]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
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
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表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约”指订立盟约,“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指简约,两者用法不同。
B.“少牢”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C.“函”,此指用木匣子装,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函”词义不相同。
D.“意气”指精神气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道”中“意气”意思相同。
11.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C.及凯旋而纳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以其无礼于晋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以“呜呼”奠定叹惋基调,接着亮出主张,强调人事因素在国家盛衰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有关庄宗的史实可作为立论依据。
B.第2段通过晋王三遗恨的确凿史实,写出庄宗继位时强敌环伺的艰难处境,但庄宗恪遵父亲遗命,矢志报仇,竭诚尽忠而终有所成。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代史伶官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无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处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
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
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文二】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伶官传序》补充阅读2 详细答案
《伶官传序》补充阅读2(学生版)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7.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
B.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
C.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传》,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
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
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政治、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
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结局凄凉。
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B.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归顺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抑制D.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高中语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随堂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分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
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霄壤之别。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无一用是书生”的()。
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
①,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
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②。
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遗憾喟叹偏狭B.缺憾喟叹偏狭C.缺憾感叹偏执D.遗憾感叹偏执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B.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C.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D.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作为立身之本,不仅这个“立身”是见识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还包括功业的建立。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1.B 2.C 3.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②读书远远超过了功业目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伶官传序》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一、积累·整合(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五)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六)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八)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1、伶Qi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
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
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
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
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
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
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
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
《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伶官传序》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文言文完成1-4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A.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前:在前面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追究D.故方其盛也方:正当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
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2《五代史伶官传序》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大风悲歌湘水悠悠,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个忧郁的青年男子。
船舷划开的水波,勾起了他对屈原的怀想,两行清泪溅起了湘水朵朵涟漪。
这是西汉的天空,无论如何,汉朝的天空下,容不得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在长安城里栖身。
这青年就是贾谊。
贾谊是汉代难得的青年才俊,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二十出头便入长安,被文帝召为博士。
贾谊才思敏捷,聪慧过人,每次文帝将诏书交由博士们商议,未及大家发言,贾谊的滔滔宏论就让大家无言以对。
西汉初,朝中大臣大多是靠打仗封赐官职,个个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低下。
文帝是在众大臣铲除诸吕集团阴谋后拥立为代王的。
文帝虽然对那些大臣们主张的“无为而治"不满意,但思谋着自己今天地位的来源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就在这个时候,贾谊出现了。
犹如鸡群中的一只丹顶鹤,大江中的一叶孤帆,贾谊也实在耀目得与众不同,因此,贾谊深得文帝称许,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让那些老博士们脸面无光。
起初,大家还能容忍,渐渐地,有人就开始排挤他了,尤其是周勃、灌婴等老重臣对贾谊极为不满。
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是周亚夫的父亲,他甚至贬低贾谊,说是洛阳人年纪轻轻,读了一点书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还想专权!本来汉文帝欲擢升贾谊为公卿大夫,也只好改做长沙王的太傅了。
长沙地界蛮荒地湿,盗匪横行。
说是去任太傅,其实和被贬官没有二致。
所以,在去任途中,船过湘水,自然联想到了屈原遭贬被放逐湘水,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的情形,难免伤心落泪。
说实在的,文帝对贾谊的才略是十分赏识的,当时的许多律令改革,都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但他是众大臣和同姓诸侯王拥戴起来的,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文帝不可能为了贾谊而贸然得罪这两大集团,只好将贾谊改任长沙王的太傅。
这也是文帝采取的一个不得已的折中办法,既封了大臣们的口,也不至于留任朝中给自己惹来麻烦。
贾谊的悲剧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他自身的缺失。
伶官传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关于伶官传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古义:____________2.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古义: 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 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函梁君臣之首( )2. 抑本其成败之迹( )3. 负而前驱( )4. 仓皇东出( )5. 一夫夜呼( )6. 乱者四应( )7. 而告以成功( )8. 泣下沾襟( )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11.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 此三者,吾遗恨也。
()3. 请其矢,盛以锦囊。
()4.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一、“无”通“毋”,不要。
二、1.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2. 这里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三、1. 兴盛/装着/旺盛/强盛;2. 告诉/祭告/禀告。
四、1. 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
3. 名词做状语,向前。
4. 名词做状语,向东。
5. 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6. 数词做状语,在四面。
7. 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8. 动词用作名词,泪水。
9.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10. 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11. 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有谋有勇的人物。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 仇雠. 盛.以锦囊 伶.官传序 泣下沾襟. 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 古义: 。
今义: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 。
4】 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 。
5】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
今义: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 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6 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 智勇多困于.所溺 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9、文学常识1】欧阳修 (1009— 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 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伶官传序》学案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 3】及.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 】函.梁君臣之首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出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6】抑本其成败之迹. 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 困.之 9】祸患常积于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 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C.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D.“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答案】4. C 5. C 6. D 7. B
8.(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
故选C。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
故选C。
7.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
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
故选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
(2)句中:“从”,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二)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
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
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
”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