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婺源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之一)
朱熹不信神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祖藉,祭扫祖墓、写下《祭远祖墓文》、拜望宗族长老、赎回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以供祭扫祖墓的资费。
当时,婺源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甚为灵验。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祝求平安;士人到婺,也必以名纸入庙,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朱熹初来乍到,亲戚邻里都劝他去拜谒,朱熹不去。当晚,族人宴请他,饮酒时,有灰尘落入朱熹酒杯中,饮后拉肚子;第二天又在台阶旁遇上毒蛇,险遭其咬。大家都认为他不去拜竭五通庙,这些都是神灵对他的警告。于是,大家纷纷再一次劝朱熹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说:“肚腹不好是食物不洁引起的,与庙无关,别冤枉了五通。”有位学者也在旁劝他从众去拜谒五通庙。朱熹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说这种话!我很幸运,这里离祖坟不远,若真是因此遭祸,就请将我葬在祖坟旁边,不是很方便么!”朱熹这次坚持不谒五通庙的举动,成为趣话,一直流传至今。
祥异虹井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于婺源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现其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愈5米。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婺源知县还在这里建“虹井亭”。明人汪伟写过一首虹井诗,咏叹朱熹学术和徽州文化,其诗云:
韦斋当日浚源深,
一日虹光出井阴,
道学上传洙泗远,
余波千载淑人心。
这首诗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时井中均冒紫气的奥妙。
朱熹激情题“廉泉”
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该泉池叫做“廉泉”,是朱熹命名并题写的一处胜迹。说起来,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哩。
话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春,才19岁的朱熹荣登进士后,在家待职的三年里,于二十年(公元1150年)阳春三月,回乡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朱熹遍祭从一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坟,遍访从未谋过面的宗族长辈,遍游故乡的胜迹。
五月初的婺源已是初夏时节。一天,朱熹与门人郊游归来,行至东门桥头已是浑身冒汗,口干舌燥。见此有一石凿水池,泉水晶莹见底,着实诱人,一行人便屈膝弯腰掬捧畅饮。这从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早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给了朱熹深深的启迪:“吾一名当朝进士,以后为官,一定要象这泓泉水,…颠波不失志,贫贱亦清廉‟。”思索之余激情难平,回到住处则挥笔为那泓清泉题名曰:“廉泉”,门人弟子则为此墨宝立石刻碑于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县主簿,开始了他颠波的出仕之路,和矢志的治学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庙,“廉泉”石碑移至文庙正殿左侧。“文革”时庙拆碑轶。如今,该处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旧。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