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疗方案对照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
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
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标本虚实。
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
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
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
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5g,怀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菊花6g,潼蓑藜10g。
加减:头晕痛,耳鸣,虚阳上亢者,酌加牡蛎、磁石各30g,龟甲15g。
5 .风阳上亢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疼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晕痛加重,烦热面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口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病 ICD编码: BNG070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 ICD-10编码: I10. X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兼证: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便秘、溲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浊中阻证:主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
兼证: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少多寐、脘腹痞满。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气血亏虚证:主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兼证: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4、肾精不足证:主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兼证: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晚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证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5、瘀血阻络证:主证:眩晕,头痛如剌、痛有定处。
兼证:精神不振,面色黧黑、耳鸣耳聋、口唇紫黯、健忘、胸闷心悸。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细涩。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精不足证治法:偏阴虚者补肾滋阴;偏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饮加减。
补肾助阳者用右归丸加减。
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茯苓。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
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
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
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
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
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
临床上较少见。
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
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
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为了有效治疗眩晕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抗眩晕药物:常用的抗眩晕药物包括东莨菪碱、安钠咖、甘露醇等,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2. 镇静剂:对于由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镇静剂来缓解这些症状。
3.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
二、物理疗法1. 物理治疗:如头部按摩、颈部按摩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疗法:如艾灸、针灸等,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轻眩晕症状。
3. 物理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三、生活调整1.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控制眩晕症状。
3. 精神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四、康复训练1. 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如平衡球、单脚站立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减轻眩晕症状。
2. 视觉康复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视觉康复训练,如追光运动练习、视觉跟踪训练等,可以提高眼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眩晕症状。
3. 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如温水浴、瑜伽等,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眩晕症状。
五、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耳朵内有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眩晕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眩晕症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上下波动。
眩晕症病因复杂,涉及内耳、前庭神经、大脑、视觉等多个系统。
根据病因不同,眩晕症可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本文将针对眩晕症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2. 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眼震、平衡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4. 诊断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将眩晕症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前庭性眩晕1)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前庭抑制剂:如氟桂利嗪、氯丙嗪等,可抑制前庭神经冲动,减轻眩晕。
3)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可改善脑部血流量,减轻眩晕。
(2)中枢性眩晕1)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可缓解中枢性眩晕症状。
2)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改善抑郁情绪,减轻眩晕。
(3)药物性眩晕1)停用或更换致眩晕药物。
2)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治疗(1)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训练,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减轻眩晕症状。
(2)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3)眼动训练:通过眼动训练,提高眼动协调性,减轻眩晕症状。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眩晕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2)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四、预后与随访1. 预后:眩晕症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但仍需长期随访。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眩晕症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控制高血压、调节血糖、改善血脂异常等。
-使用抗眩晕药物,如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等,以缓解急性眩晕症状。
-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川穹嗪等,以预防血管性眩晕。
-根据需要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群,以支持神经功能恢复。
-结合中医理论,对于适合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如天麻、钩藤等。
一、引言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方案旨在为眩晕症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治疗策略,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目标
1.实现精确的病因诊断,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2.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复发率。
3.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
-患者应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治疗过程,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本治疗方案针对眩晕症患者的综合治疗需求,提供了严谨、细致的治疗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将显著改善眩晕症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4.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五、总结
本方案针对眩晕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为广大眩晕症患者带来福音。
第2篇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
1.病因诊断
-细致询问病史,记录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耳鼻喉科等方面的检查。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病名(TCD):眩晕病BNG070西医病名(ICD-10):眩晕(R42.X01)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重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痰浊中阻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 肝阳上亢证:头晕且胀,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重或周围景物旋转等感觉。
眩晕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为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1. 诊断眩晕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出现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了解眩晕症状的特点。
1.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内耳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因。
1.4 辅助检查眩晕诊断的辅助检查包括:•电子眼震图(ENG)•前庭脱敏试验•脑电图(EEG)•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2. 眩晕的常见病因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常表现为头位改变时短暂的眩晕发作。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物理疗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可以进行前庭重定位操和前庭脱敏。
2.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梅尼埃病是一种慢性内耳疾病,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满。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等。
2.3 眩晕型偏头痛眩晕型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疾病,表现为眩晕发作伴随头痛。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等。
2.4 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血管病变、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方案一般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眩晕的治疗方案眩晕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因而定。
以下是眩晕常见病因的治疗方案: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于BPPV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前庭重定位操:通过特定的头位改变,将耳石移除内耳的后半规管,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眩晕症二、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
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
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3. 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5. 肝火上炎证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依从性好坏分析、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支持做分析与评价、研究协定方、发展治未病思想
优点分析:对院内自制制剂的研究、改进及对中医药研究进展的关注程度优于验证方案;但是对“治未病”研究方面,验证方案中的调摄法走在前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眩晕诊疗方案对照
对照项目
眩晕验证方案
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诊疗方案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遵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进行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相同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病名和证候名称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GB/16751.2–1997)》确定;遵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修订版)诊断肾虚证;遵循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修订版)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共同定义肾气虚证:在肾虚证诊断基础上须同时满足主症:气短,乏力,神疲,脉虚;次症:自汗,懒言,舌淡;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1项;遵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诊断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肝火亢盛证、痰浊壅盛证和阴虚阳亢证、血瘀证。
无
中医评价标准多为各中心主持的样本量不大的临床研究中自拟标准,尚不统一。
1.有效改善症状2.有效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3.有效降低晨峰高血压4.可以增强西药降压疗效
优点分析:验证方案中西医、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较全面和权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中医疗效方面仅为各中心临床研究中的自制标准,借鉴价值不大,本科室中“2.有效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3.有效降低晨峰高血压”为科室实验、临床研究中的研究标准,对中药在眩晕方面研究可供参考。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优势分析:验证方案中医诊断标准方面更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医治疗
方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调摄法、内治法和外治法。
仅有内治法
内治法:1.肾精不足2.气血亏虚3.瘀血阻络4.痰浊壅盛5.肝火亢盛6.肝经湿热7.阴虚阳亢
内治法:1.阴虚阳亢2.痰浊上蒙3.气血亏虚4.阴阳两虚
优势分析:验证方案治疗方法可供选择性更大,其中的调摄法和外治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内治法中分型更细,也值得学习。
自制制剂
补肾和脉方1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方稳压胶囊2号(芜湖市中医院)、加味天麻钩藤合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无Hale Waihona Puke 优势分析:验证方案中自制制剂更多,发展更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疗效评价
生活质量评价评价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
无
血压疗效评价:(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测SBP平均值下降>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 mmHg。降压达标:PP≤60mmHg,60~69岁SBP<140mmHg,70~79岁SBP<150mmHg。(2)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疗效标准,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