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阅读与写作怎样把握人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中人物的梳理,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
2.阅读相关片段,总结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环境渲染。
3.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把握人物特点,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 翻开我们的课本,个性鲜明的人物总会跃然纸上。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物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人物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先来回顾一下,本册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有什么特点?
2. 拿出课前完成的书中人物的思维导图,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展示思维导图。你有什么建议或补充吗?评议交流。
3.看着这张图,书中的人物一目了然,这些人物可谓个性鲜明,那么我们是如何把握这些人物的特点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
二、多种方法,把握人物特点
1.这些人物的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具体说说。
(1)正面描写
出示《金色的鱼钩》中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小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特点。这些都属于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这也是我们把握人物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把握人物特点呢?能不能举个例子?《鲁滨逊漂流记》《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2)侧面烘托
①出示《金色的鱼钩》心理活动描写句子,体会作用。
小结: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烘托老班长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叫——侧面烘托。书上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②出示《老师领进门》中句子,体会作用。
这篇阅读材料写的是谁?为什么要写我?
小结:通过写我听课入迷衬托出田老师课上得好,侧面描写的方法也能烘托人物形象。(板书:侧面烘托)
(3)对比反衬
除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你还知道哪些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
出示《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句子,指名读句子,从中体会到什么?你还能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吗?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拓展相关成语: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坚贞不屈、英勇无畏、处变不惊、大义凛然
小结: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板书:对比反衬)
(4)环境渲染
出示《桥》中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板书:环境渲染)
2.完成填空。
刚才我们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环境渲染的方法把握了人物特点,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出示填空:这册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完成练习
(2)组织交流。出示《鲁滨逊漂流记》,学生讲述。
(3)小结方法:介绍人物的时候仅仅说出人物特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以具体的事例。可以运用相关的成语和名言来具体阐述,也可以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4)学生修改。
三、掌握方法,迁移运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了吗?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
快速阅读文章《刷子李》,思考刷子李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刷子李有什么特点?你是用什么方法把握人物特点的?
3. 小结方法:这篇文章通过刷子李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表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同时,通过曹小三这个人物从侧面进行烘托。
4. 阅读文章《船长》
(1)阅读文章《船长》,思考船长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人们的慌乱和船长的镇定形成对比,开始时的混乱和船长指挥救援时的井然有序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高大形象。
(4)文章中有一个句子直接揭示了人物特点。指名读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阅读文章时,把握文章的中心,找到中心句就可以快速把握人物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把握人物特点的方法。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能灵活地运用。
生二:很孤独、很惆怅。
师:但是文章的开头却说“那天的阳光很灿烂,那天的天空很蔚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生:是为了将景物与人物的心情形成强烈对比。
师:是的,作者这样写巧妙地引出了自己一个人去考级的事情,也就开始了他接下来的叙述部分。
师:文中有一处修辞手法运用得很巧妙,有谁找到了吗?
生:“可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心中一阵空虚,一种莫名的悲哀与惆怅,难过与丝丝恐惧交错杂糅在一起,汇聚心头,仿佛一片树叶将要脱离大树时,可叶柄却半松半紧地连着树枝,在风中无力地摇曳着,竭尽地想随风而去”。小作者把无助的树叶比作自己,而把大树比作母亲、家,很形象生动。
师:作者不是在叙述自己独自乘车去温州考级的事情吗?为什么又突然讲到自己、母亲、家呢?
生:因为他接下来就对“生活的另一面就是孤独与迷茫的体现”进行了议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师:是的,从“我想……便觉得生活对甜与苦的搭配是如此的完美与和谐……”这两段就是议论性语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文章中既有叙述,又有议论了。而且,文章结尾也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文章中心。
师:我们说了这么久的夹叙夹议,也学了一篇关于夹叙夹议的例文。这里的“叙”和“议”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和记叙文中的“叙”指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