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和控制对策研究摘要:三峡库区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三峡大坝蓄水,江水流速大大减缓,长江的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急剧下降,库区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将不断增加。
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三峡工程寿命周期的致命因素。
本文介绍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三峡水污染现状控制对策1 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水利工程,引起了周边生态与环境的变化。
随着该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加重,内源污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三峡工程的建成蓄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有加剧的危险。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实施到工程中,努力恢复三峡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影响区和上游区水质污染问题三峡地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库区排放量仅占25%,75%以上是影响区和上游区造成的。
上游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三江平均流量占入库总流量的90.8%,是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
1.2 工业和生活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各50%。
其cod、氨氮贡献率生活污水已超过了工业污水。
2005年废水排放比2003年增长了53%,cod减少0.4%,氨氮增加6.9%,主要因为库区关停一些重污染企业。
预计到2010年,废水将比2005年增加55.6%,cod排放增加55%,氨氮排放增加56.2%。
而目标是减排cod106.7万t,去除率达到59.1%,可见任务艰巨。
1.3 农业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是农药化肥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水土流失未能有效控制,土壤中大量有机成分n、p、k 被雨水冲入水体,造成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1.4 库区的内源污染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泥沙淤积将是长期的过程。
泥沙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即使上游污染源得到大幅度控制,通过泥沙淤积累积的污染物也仍将是三峡水库的重要污染源——内源污染。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一、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三峡库区水资源丰富,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m3,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山地相对丰富;在季节分配上,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系图三峡库区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蓄水和利用难度大。
就1997-2008年统计,重庆市平均年过境水量为3837亿m3,平均降水量986亿m3,水资源量568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800m3。
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蓄水和利用难度大,该地区的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根据这一标准,重庆属于中度缺水的城市。
此外,由于重庆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水体污染形势比较严峻,治理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稀缺的现状[1]。
(一)库区水质监测[2]2008年,在库区长江干支流共布设13个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干流断面6个,分别为重庆朱沱、铜罐驿、寸滩、涪陵清溪场、万州沱口和巴东官渡口;一级支流断面7个,分别为嘉陵江北碚、临江门、乌江武隆、御临河口、澎溪河口、大宁河口和香溪河口。
水质评价项目共13项,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汞、镉、砷、铜、铅和铬(六价)。
干流水质 2008年,库区干流6个断面中官渡口断面水质为ⅱ类,清溪场、沱口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寸滩断面受总磷影响水质均为ⅳ类。
其中,沱口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ⅱ类转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和寸滩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ⅲ类转为ⅳ类,其余2个断面水质类别保持不变。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有所变差,主要原因是本年度特大秋汛(百年一遇)期间河水中泥沙增加,造成总磷含量上升。
表 1.4 2008 年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ⅰ类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ⅱ类 28.6 14.3 0.0 0.0 14.3 0.0 0.0 0.0 0.0 14.3 0.0 14.3 14.3ⅲ类 14.3 28.6 57.1 0.0 28.6 42.9 57.1 57.1 71.4 28.6 57.1 42.9 28.6ⅳ类 57.1 57.1 28.6 85.7 42.9 28.6 28.6 14.3 1.3 57.1 42.9 42.9 42.9ⅴ类 0.0 0.0 14.3 14.3 14.3 28.6 0.0 0.0 14.3 0.0 0.0 0.0 14.3劣ⅴ类 0.0 0.0 0.0 0.0 0.0 0.0 14.3 28.6 0.0 0.0 0.0 0.0 0.0ⅰ-ⅲ类 42.9 42.9 57.1 0.0 42.9 42.9 57.1 57.1 71.4 42.9 57.1 57.1 42.9(二)库区主要支流水华及营养状况监测[2]水华预警监测 2008年3-10月,在受蓄水影响的库区长江一级支流共布设82个水华预警监测断面,采用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5项指标评价水体综合营养状态。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1、前言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重点开发地带。
三峡工程修建后,可根本改善川江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
三峡库区的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三峡工程水库淹没与移民安置,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
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2.1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
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 966.44万人(2000年)。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
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
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
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亿m3。
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刘家峡库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宽城区,是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个重要水库。
由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殊,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给库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出发,对其治理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质构造活跃,区域地势较陡峭,高含沙量的土壤容易被水冲刷,导致地表水土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
据统计,该库区平均年土壤流失量达到每公顷4000多吨。
2. 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因为土壤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再加上人为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
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也是荒漠化加剧的原因之一。
3. 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植被破坏程度较高。
植被破坏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1.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应加大对刘家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包括修复和建设护坡、梯田、沟坎等,增加土地的耕种能力和固土保水功能。
要加强对库区的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以减轻土壤侵蚀。
2. 推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要倡导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度开荒的行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推行精细化农业管理,避免过度农药使用和过度放牧,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根据刘家峡库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并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4.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要加强对刘家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对违法砍伐、滥放牧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5. 加大科研力度:要加大对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科研工作的投入,开展相关实践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严重,需要从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以及加大科研力度等方面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防治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水库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万州区天城农业局随着三峡水库水电枢纽导流明渠的截流成功,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将逐步投入运行,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受消落缓流、表面沉积和污染以及库区水位涨落淘蚀等影响,三峡水库消落泥沙沉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将日益显露出来,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天城党工委、管委会根据重庆市计委、万州区计委《关于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工作的函的通知》精神,责成相关部门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为此,天城农办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针对天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预测分析,拟定《三峡库区运行后对消落区水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三峡库区天城淹没区的基本情况天城移民开发区辖五个办事处、14个镇和10个乡,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田19万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淹没耕地近万亩,淹没土地涉及三镇五办3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耕园地7894.4亩,其中水田1402.6亩,旱平地693.96亩,旱坡地1428.92亩,商品菜地720.29亩,园地2453.5亩,河滩地1099.42亩,鱼塘95.85亩。
全区淹没涉及村1996年后总人口35416人,淹没线下总人口10842人,占总人口30.64%;淹没涉及村1996年总耕园地24489.5亩,淹没线下耕园地7798.5亩,占总耕园地的31.84%。
二、天城淹没区消落区的情况三峡工程竣工后,因对水库蓄水位的季节性人工调节,每年6月至9月长江汛期时,三峡库区水位会控制在145米左右;在10月至次年5月,库区水位就蓄至175米左右。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计划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计划前言第一章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现状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三章主要任务第四章规划实施与保障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前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库区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排放量日益增加,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日趋加剧了长江水质的污染。
为了确保三峡库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后的库区水质安全和枢纽工程的正常运行,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急需加快整个库区及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2001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要求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会同国家计委、建设部、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有关省市政府组织编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本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有关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不在本规划考虑之内。
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立即组织实施,务必保证规划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第一章水污染与生态环境现状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选址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距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约40公里。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回水末端抵达重庆主城区,形成长约600公里、均宽1100米的水库。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范围包括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并汇集了上游区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岷沱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几大流域来水,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西部地区,整体上经济欠发达。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人口1.54亿,其中农业人口超过60%。
国内生产总值约530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441元/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耕地面积106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6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刘家峡库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库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人为破坏,刘家峡库区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影响了库区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在刘家峡库区存在,也是我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
深入研究刘家峡库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总结经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为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改善库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分析。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策,以期为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提出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刘家峡库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水库,位于甘肃省通渭县和陇西县的交界处。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变化,刘家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土流失现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刘家峡库区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土地裸露和植被破坏等方面。
大量的农田和草地被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壤暴露在风雨中,易发生水土流失。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
土壤的流失不仅减少了土地的肥力,还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峡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三峡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
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
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
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
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
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与对策屈波,谢世友,邹红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具体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
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建立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所对应的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水土流失;资源承载力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1-0146-03三峡库区1)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 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 hm2 [1]。
本文的生态安全是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 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并结合肖笃宁先生[2]的定义,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具体是指在人的健康、安乐、生活保障来源、基本权利、必要资源、生活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本文试图具体分析三峡库区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1 三峡库区的环境背景从自然环境来看,三峡库区以灰岩、紫色砂岩分布为主,花岗岩、变质岩局部分布,岩溶地貌广泛发育。
该区第四纪以来受长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冲刷和侵蚀,形成了峡谷深切、山谷陡峻、地形破碎的三峡地貌。
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1 库区⾃然环境概况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热资源丰富,⽴体⽓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峦重叠,沟壑纵横,⼭峰林⽴,河流深切,长江⾃西向东横贯其中。
海拔33.6~3005m.库区⽓候温和,⾬量丰沛,⼟地肥沃,年均温13~18.5℃,≥10℃积温3000~6080℃,年降⽔997~1347mm,且降⽔集中,4~10⽉份的⽉降⽔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量的85%,且多以暴⾬形式出现。
年均⽇降⽔量不⼩于50mm的暴⾬⽇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第2次⼟壤普查资料,库区⼟地总⾯积84102.4km2 ,耕地125.6万hm2 ,该区⼈⼝密度达220⼈/km2 ,⼟地被过度开发利⽤,尤其是坡降为57.6‰以上沿江经济带,⼈均占有耕地⾯积仅0.08hm2 ,其中旱地约占79.2%,不⼩于25°以上坡耕地约占24%.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为破坏较严重,⽣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丘陵、沿江河⾕⼤量存在的是近⼏⼗年⼈⼯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杉⽊、栎类为主,中⼭以华⼭松、⽇本落叶松为主的⼈⼯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分发达,以柑桔、脐橙、甜柚、油桐、乌桕、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2 库区⽔⼟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三峡库区⼜是我国⽔⼟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其⽔⼟流失⾯积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平均⼟壤侵蚀模数3000t/(km2 /a),中度和极强度侵蚀达43.5%,⽬前虽然不⽐西北黄⼟⾼原严重,但潜在的⽯质化威胁则⾮前者可⽐。
三峡库区支流系统治理的问题和对策
三峡库区支流系统治理的问题和对策任骁军1*,邹曦2(1.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北京100053;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430079)摘要: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生态环境问题,尤其在库区支流,其水环境问题已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梳理了三峡库区支流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提出三峡库区支流系统治理的思路与措施,促进库区支流水资源涵养、提高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三峡库区;支流;水资源涵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21)03-0001-08收稿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157);国家政府性基金预算项目(12620200600019J005)。
作者简介:任骁军(1968—),女,副司长,长期从事三峡工程管理相关工作。
E-mail:*******************.com 引用格式:任骁军,邹曦.三峡库区支流系统治理的问题和对策[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1,6(3):1-8.Citation format:REN X J,ZOU X.Issues and measures of tributary system governanc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21,6(3):1-8.DOI :10.19478/ki.2096-2347.2021.03.01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21年09月Sep.2021第6卷第3期V ol.6No.3Issues and Measures of Tributary System Governance in the Three GorgesReservoir RegionREN Xiaojun 1*,ZOU Xi 2(1.Department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Management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Beijing 100053,China ;2.Institute ofHydroecology,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at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It has produced hug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flood control,power generation,shipping,etc.,but also brought som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tributary areas of the reservoir,which have caused more and more water environmental issues.This paper combe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tributaries,followed the concept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grasslands-sand system management,and proposed ideas and measures for the tributary system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tributaries in the reservoir area.Our results provide helpful support to enhanc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water,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symbiosis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Key words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ributary;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water ecologicalprotection三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地跨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市中东部,库区面积约5.8×105km 2。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刘家峡库区位于中国甘肃省,是国内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近年来,该库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这种问题不仅对库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对农田、居民和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沉降、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现象。
水土流失使得地表土壤松散,较易发生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威胁到库区的安全稳定。
水土流失还造成岩层裸露,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
土壤、水流中的泥沙被冲走,进入水体,引起水源污染,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针对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已经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在农田方面,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沟壑治理等,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在林业方面,加强了林地的植树造林工作,提高了植被覆盖率。
在水利工程方面,对库区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修复水源地、水土保持林等措施,保护了库区的水资源。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现有的治理措施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导致效果不显著。
库区内存在的农田、林地等利益冲突问题,使得治理工作受到一定的阻碍。
库区的水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和细致,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治理方案,并加强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措施。
需要加强库区内不同部门和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治理合力。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刘家峡库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全面规划、标准化管理,加强各利益方之间的协作,提高治理效果。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保护库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农田和居民的生活安全,促进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作业
浅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摘要: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生活污水等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为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为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正确的规划是必要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三峡库区的概述1.1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的地区,并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它是一座长远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风光旖旎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库区不仅可以蓄洪,并为长江流域的灌溉提供丰富的水源,也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为华中、华东、西南等地区提供电力,将对长江沿岸经济繁荣,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东西差异,产生巨大的作用。
1.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其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
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峡库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
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2.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争夺空间,森林、草地植被遭到破坏,不少物种的栖息地萎缩,加之临近农田长期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导致更多物种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如华南虎等已难见踪迹,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物种也逐渐枯竭。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类型划分及防治对策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类型划分及防治对策赵健;郭宏忠;陈健桥;邹翔【摘要】在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对库区水土流失进行了类型划分,将三峡库区划分为三峡库区东段中低山、中段低山丘陵、西段低山丘陵3个水土流失类型一级区,将3个一级区又划分为9个二级水土流失类型区,并结合各水土流失区域特征提出了分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水土流失类型;区域特征;防治对策;三峡库区【作者】赵健;郭宏忠;陈健桥;邹翔【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重庆,401174;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1 三峡库区概况三峡库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市中部,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地跨东经105°44′—111°39′、北纬28°32′—31°44′,土地总面积5.75万 km2,涉及 20个县(市、区),分别是湖北省的夷陵、秭归、兴山、巴东,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涪陵、丰都、武隆、石柱、长寿、渝北、巴南、江津以及重庆主城区。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东部和西部海拔一般在 500~900 m之间,中部海拔一般在 1 000~2 500m之间,主要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山地、丘陵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74.0%和 21.7%,河谷平原占 4.3%;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迟的特点,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 1 200 mm左右[1];库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寒温带暗针叶林,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的物种密集程度高;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以紫色土分布面积最广,其次是黄壤;据 2007年调查统计资料,库区有耕地13 206.8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3.0%)、林地 29 610.09 km2(占 51.5%)、草地 1 297.10 km2(占 2.3%)、其他 13 395.48 km2(占2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本科毕业论文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2006级学号222006318011175 姓名程鑫指导教师谢力华副教授成绩2010年4月16日目录Abstrac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opography, natural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soil erosion in China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has changed to some extent, the fragile balance of the original state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n the research, described the statu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soil erosion, and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il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proposed in the new period are: afforestation,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Greening of barren hills; prominent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of the core of Taiwan; vigorously promote eco-agriculture; engineering measures, "Mercedes terrace (soil), promoting the canal," is focused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standardized management.Key words: Soil erosion; Countermeasure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1.4亿t,土壤侵蚀模数约3000 t/(m²·a),入江泥沙量4000×104t,平均入江泥沙量895t/hm²,占坡面土壤流失总量的28%。
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库区坡耕地以质量差、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为特点。
在耕地中属平坝区耕地仅占10.3%,而近90.0%的耕地分布于丘陵和山区,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1×104km²,占耕地总面积的56.7%,其中大于25°的坡耕地约3200 km²,占耕地总面积的l8.5%[1 ];坡耕地中大部分无灌溉条件。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
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
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大多是石质山区,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漠化面积高达13×104hm²[ 2 ]。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河面缩小。
1 库区水土流失现状1.1 水土流失面积三峡库区地处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的斜坡地带,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
库区内山峦重叠、地形陡峻、谷深水急、地表外动力侵蚀过程强烈,山体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发生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
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出露面广,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由于长期以来人口快速增长,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之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结果水土流失愈演愈烈,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00年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结果,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96×104km²,占土地总面积的51% ,其中轻度流失占流失总面积的18% ,中度流失占46% ,强度流失占24% ,极强度和剧烈流失占12%。
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近2亿t,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四大区域之一。
1.2 水土流失特点1.2.1 量大面广库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旱坡耕地、荒山荒坡以及植被覆盖度较低的疏幼林(草)地及残次林(草)地。
库区西段平行岭谷区地形平缓,而盆周山地虽地形起伏较大,但森林草地覆盖率高,因此两区域水土流失较轻;库区中段平行岭谷区和东段平行岭谷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东段平行岭谷区的万州至巴东段是库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水力侵蚀主要为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分布在紫色砂泥岩丘陵、岩溶槽谷区及花岗岩中丘区;沟蚀主要分布在岩性软弱的变质岩、页岩和花岗岩类出露区,沟蚀面积虽不大,但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却很大,治理任务也较艰巨。
重力侵蚀主要为滑坡、崩塌等,此外还有泥石流等混合侵蚀类型。
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在三峡库区分布较广泛、危害严重,调查结果表明,库区内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土石方量大于10×104m³的滑坡、危岩体共1120处,其中>100×104m³的崩滑体32处, > 5000×104m³的7处,且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还有泥石流沟271条, 89%的泥石流沟分布于云阳至秭归之间的长江两岸,与滑坡、崩塌密集区相吻合。
1.2.2 以坡耕地为主库区耕地面积少且坡耕地居多,现有耕地面积125.6×104hm² ,农业人口密度252人/km²,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人们大肆开荒种粮,滥伐林木,过度樵采,超载放牧,甚至毁林造田。
据典型调查,山区每增加1人需相应增加坡耕地0.13~0.17hm²,结果垦殖率越来越高,垦殖坡度越来越陡,土壤侵蚀量成倍增加。
三峡库区现有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4% ,有的耕作坡度竟达60°左右。
20世纪50年代初,库区县森林覆盖率尚有30% ~50% ,到90年代一些县已下降到10%左右,沿江两岸仅有5% ~7%;而土地垦殖率却达到34% ,远远大于全国平均10%的垦殖率水平,且75%的耕地为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25°的占25%。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侵蚀量的研究,林地、灌丛、草地和农地分别占库区总侵蚀量的6%、11%、23%和60%左右,其中以农地为最大,达9450×104t/ a,年入库泥沙量也以农地为最高,占库区年入库泥沙总量的46% ,因此占耕地75%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 3 ]。
1.2.3 人为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一方面给库区社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库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库区已实施的城市迁建、移民安置、农业生产用地和开发以及库区公路建设、防护工程复建等人类活动都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且流失量巨大。
据统计仅1999—2006年期间,三峡库区开工建设的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水电等行业的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有近50个,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弃土弃渣随意倾倒入江,堵塞河道,因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往往是正常流失量的数10倍甚至100倍以上,进一步加剧了江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1.3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三峡库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层减薄、土地砂砾化和石化,母质、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加大了洪涝、干旱及重力侵蚀等灾害的破坏力;输送大量的泥沙和污染物质进入水库,抬高河床,淤塞河道,淹埋良田,影响水库水质,对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1.3.1 土层瘠薄,地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紫色土坡耕地是库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41.6 %的泥沙来自坡耕地,土壤被水蚀后,侵蚀量大于成土量,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甚至基岩裸露。
据资料介绍:涪陵、万县地区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旱地占5l.9%和38.9% ,其中不足15cm的瘦薄地分别占10.5%和17.8% ,土壤侵蚀后,耕地失去了有机物源,土层中的游离铁氧化还原后成铁核铁盘,水分难以人渗,土壤物理性营养性退化,生产力下降,坡耕地只能种耐瘠耐旱的豌豆、甘薯、乔麦,平均粮食产量3000~4000kg/hm ²[ 4 ]。
1.3.2 旱洪灾害频繁旱洪灾害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但由于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切割支离破碎,田高水低,水利设施差,蓄提水困难,植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影响了库区小气候,加剧了旱洪灾害发生。
1952~1999 年三峡库区伏旱频率63% ,大旱频率22%。
1.3.3 塘库泥沙淤塞,影响工程效益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加剧,大量泥沙随水下泄,不仅土壤耕层变薄,而且泥沙淤积塘库河渠,提高了江河洪峰流量。
据资料介绍,1998年长江中游6~7月总降水量比1954年低252mm,因泥沙淤积,在荆州、螺山、九江洪峰水位比1954年反高出1m,宜昌站年输沙量高达5.3亿t,这是水土流失使江湖自然调水蓄水能力降低的原故[ 5 ]。
据库区云阳县的调查,全县水利工程3120处,严重泥沙淤塞的占23.4%,照此下去,将大大缩短三峡工程寿命和灌溉、防洪、发电效益。
2 水土流失成因2.1自然因素2.1.1 气候因素夏季是三峡库区暴雨的极盛时期,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伸入境,成为高温伏旱天气,同时又将南海及孟加拉湾一带的温湿空气,带到重庆上空为降雨提供水汽来源,并与贵州、湖北一带的西南气流结合,从东部河谷入渝,导致暖湿气流在库区北部与南部环流而形成暴雨、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