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风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丰富多样,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的方面。

一、婚姻与嫁娶婚姻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事情,讲究着一系列的礼仪。

在婚礼前,双方家庭会进行详细的婚姻介绍和相亲,以确保双方的家庭背景和人品都是相符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穿上红色的喜袍,新娘则会穿上嫁衣,戴上红色的头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婚礼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仪式,如敬茶、拜堂、喜糖等,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人的幸福和美满婚姻。

二、丧葬与祭祀中国古代对于丧葬和祭祀也非常重视。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需要得到合适的葬礼和祭祀才能安息。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会穿上孝服,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送别逝去的亲人。

而祭祀则是为了纪念祖先和神灵,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食物和酒水,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

三、宴会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宴会和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古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会邀请亲友和客人一起共进美食,交流思想和感情。

宴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和等级,如官员的宴会和私人的宴会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品尝各种美味佳肴,如烤鸭、鱼翅、龙虾等,同时也会欣赏音乐和舞蹈表演。

四、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的节日和庆典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赏月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庆典活动,如皇帝的登基仪式和举行盛大的庆典,以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五、服饰与容貌中国古代的服饰和容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俗。

在古代,人们注重穿着的品味和色彩的搭配。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和长裙。

此外,人们还注重头发的梳理和发饰的选择,如发簪、发髻等。

同时,人们还注重容貌的修饰和保养,如化妆、梳妆等,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什么风俗习惯

什么风俗习惯

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人们会进行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

2.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3.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以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

4. 敬老尊贤:中国人注重尊敬老人和尊重学者、长者,这种传统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很重要。

5. 红白事:中国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礼节与生死、婚丧嫁娶等相关,如结婚时的婚礼习俗和葬礼时的丧葬习俗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国风俗习惯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文化习俗。

请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某些习俗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有所不同。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

中国社会风俗——节日、服饰、孝道材料1202 41230037 田兴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

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

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

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

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

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

但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赏月。

自玄宗后,赏月大都集中在此日了。

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唐代就有了。

《洛中见闻》载,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道极美,命御膳房将月饼赐给新科进士。

到宗元之际,月饼就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

奇怪的是,像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时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在中秋节前后,既无卖的,也无吃的,是最具特定意义节日食品。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一、婚姻与嫁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需要注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

嫁娶过程也有特定的规定,如娶亲需要聘礼,举行婚礼时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喜酒、迎亲和沐沐等。

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婚车游街、闹洞房等娱乐活动。

二、丧葬文化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庄重,注重尊重逝者和安慰生者的情绪。

丧事期间有一系列的礼仪,如燃香、送殡、扫墓等。

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丧葬习俗,如白事斋、钉棺木等。

三、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扫墓、包粽子等。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古代华夏民族以稻米为主食,注重粮食的种植和烹饪技巧。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和烹饪方式,如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火锅等。

五、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和仪式,这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

比如,古代的进退礼仪、婚礼、葬礼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一些宗教仪式,如道教的祭祀、佛教的念佛等,也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戏曲与舞蹈中国古代戏曲与舞蹈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和表演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民间的舞蹈则是表达欢乐和祈福的方式,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七、服饰与发型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发型潮流。

比如,唐朝的宽袖衫、宋朝的深衣、清朝的旗袍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八、习俗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比如,北方的耍孩子、南方的赛龙舟、西方的烧火龙等。

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茶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品茶、泡茶、赏茶等过程来享受生活
旅游文化与名胜古迹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中国人喜欢旅游,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旅游人数众多 中国人喜欢欣赏自然风光,如黄山、九寨沟等 中国人喜欢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如故宫、兵马俑等
民间艺术与工艺品
剪纸: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审美价值
端午节:吃粽子、赛 龙舟、挂艾草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 饼、赏桂花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 喝菊花酒等
民间信仰和禁忌
民间信仰:中国人普遍信仰祖先神、土地神、灶神等,认为这些神灵能够保佑家庭平安、丰收等。
民间禁忌:中国民间有许多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扫地、不倒垃圾,认为会破财;正月初五不洗衣、不打水,认为 会带来灾祸等。
现代休闲方式与时尚潮流
网络娱乐: 如网络游 戏、在线 视频、社 交媒体等
旅游度假: 国内游、 出境游、 自驾游等
健身运动: 如瑜伽、 跑步、健 身等
文化活动: 如音乐会、 话剧、展 览等
美食体验: 品尝各地 美食,体 验不同饮 食文化
购物消费: 如网购、 商场购物、 海外代购 等
第四章
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民间习俗:中国民间有许多习俗,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民间艺术:中国民间有许多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糖画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 式。
婚丧嫁娶习俗
婚礼:中式婚礼 注重礼仪和传统, 包括迎亲、拜堂、 敬酒等环节
丧礼:中式丧礼 注重哀悼和纪念, 包括守灵、出殡、 祭奠等环节
养生保健与健康观念
饮食养生:注重营养均衡,讲究食疗养生 运动养生:注重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心理养生:注重心态平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健康观念:注重预防疾病,注重养生保健,追求健康长寿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礼仪

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礼仪

中国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风俗习惯和社会礼仪也同样独具特色。

这些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交场合,都离不开这些重要的传统。

一、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视饮食为生活的一部分,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演绎。

其社会礼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人重视团聚和分享。

在餐桌上,常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品尝美食,并体现着亲情和友情的推崇。

这也是表达情感和友谊的一种方式。

第二,尊重老人和长辈。

年长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家长和贤者,他们的地位备受尊敬。

因此,在餐桌上,年轻人会让老人先用餐,并主动为他们倒茶、夹菜等,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

第三,避免浪费和破坏食物。

中国人对食物的珍惜态度使他们注重节约和克制。

吃饭时不拿比自己碗更好的菜,也不吃得太饱,以避免给主人带来困扰。

此外,中国人还鼓励剩饭剩菜的回收利用,因为尊重食物也是尊重劳动和生活的一种表现。

二、社交礼仪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在传统中体现了尊重和规矩。

首先,中国人习惯以握手作为问候和礼貌的方式。

在认识新朋友或商务交流中,握手是一种应有的礼节。

握手过程中要保持微笑和目光接触,以示尊重和友好。

其次,中国人尊敬长辈和上级。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恭敬的姿态。

当长辈或上级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不打断或争辩。

再次,注意言辞和谦和态度。

中国人通常会用谦虚、客气的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他们避免直接拒绝或批评他人,注重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婚庆礼仪在中国,婚庆礼仪也是一项令人称道的传统。

首先,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父母的参与非常重要。

新人会以敬茶的方式向双方父母表达感谢和尊敬之情。

这象征着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承诺。

其次,红包被视为结婚礼金的一种常见方式。

亲友们会准备红包,并在婚礼仪式上递交给新人作为祝福和财物的象征。

这也是展示尊重和关爱的方式。

此外,对新人的祝福致辞也是中国婚礼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社会风俗与礼仪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风俗与礼仪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态度与规范。

本文将逐一探讨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礼仪,带您回顾和了解这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1. 婚姻嫁娶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一种重要联结方式。

婚姻嫁娶涉及一系列的礼仪程序:红娘牵线搭桥,双方家长商讨婚事,举行婚约仪式,男方家庭承担彩礼和嫁妆,婚礼当天的迎亲、请圣、交杯酒、入洞房等等。

这些程序既考验着双方家庭的实力和诚意,也展示了家族的地位和面子。

2. 葬礼丧葬中国古代的葬礼丧葬仪式注重尊重逝者和感恩祖先。

一般而言,丧葬期为三年,期间家属减少社交活动,穿着素服,避免娱乐。

在丧葬仪式中,丧家要请来专业的吊唁员,以感谢亲友和社会的关心。

丧葬期结束后,家属需要举办百日、千日之祭,祭祀逝者并祈福。

3. 宴饮洗漱在古代中国,宴饮活动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也展示了人们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宴会上需要注意场所的布置、坐次的安排和餐桌礼仪等。

饮酒时,人们需举杯邀饮,也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意。

而洗漱则是个人卫生和礼仪的表现,古人讲究整洁和约束,注重个人形象。

4. 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众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礼仪。

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焚香拜神,传递家庭的幸福和吉祥。

端午节时人们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和避邪消灾。

而中秋节则是团圆和感恩的日子,家人分享月饼,观赏明月,祭拜月神。

这些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也给人们带来团结与快乐。

5. 社交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社交礼仪,特别是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和尊卑有序的原则。

在古代,年长者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权威,晚辈需向他们行礼致敬。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也要遵循让位、谦让、言行得体等规范。

古代社交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社会风俗和礼仪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这些风俗和习惯既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将从婚礼、葬礼、饮食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习惯。

1. 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婚夫妇在结婚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步骤。

例如,通常情况下,婚前会有聘礼和彩礼的交换。

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礼金和礼物,彩礼则是女方家庭为新娘准备的嫁妆。

在结婚仪式中,穿戴传统的红色婚纱或服装,象征喜庆和幸福。

婚礼上,亲友围绕着新人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例如敬茶、行礼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祝福新婚夫妇和道德家庭生活的美好未来。

2. 葬礼习俗中国的葬礼习俗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

在中国,过去认为死者的身体仍然存在灵魂,因此在葬礼上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以便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祝福。

中国的葬礼通常需要家人和亲友一同参与,他们会在丧家之前准备各种祭奠用品,并进行一定的宗教仪式。

丧家会邀请亲友来吊唁和祭奠逝者,并举行告别仪式。

此外,葬礼结束后还会有祭祀、宴席等活动,以安抚逝者的灵魂和表示对亲友的感谢。

3. 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即包括了吃饭的方式和餐桌礼仪。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把餐桌当作交际、亲情和友情的场所。

在正式的宴会上,通常会有一系列的规定和礼仪,如宴会前洗手、宴会席位的安排和亲友间的互敬等。

此外,在吃饭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和行为要求。

例如,用筷子夹取食物时不能戳取,不得吹灭蜡烛等。

这些礼仪和习俗体现了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倡导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结:中国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习惯在各个方面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点。

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都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以表达对传统价值观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饮食习俗则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交际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风俗习惯吧。

首先,中国人对于家庭与亲情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中国人有着深厚而重视家族价值的文化传统,对于亲情的重视是中国人的共识。

中国人通常会尽可能地与家人团聚,特别是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饭菜,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尊敬和孝敬老人,尤其是在家庭中的长辈。

他们会尽力帮助年纪大的父母和祖父母,同时也会重视家族的传承,在每年的清明节或者“重阳节”这类特殊节日,中国人会回到祖辈的坟墓前,致以敬意并为他们献上食物和祭品。

其次,在中国的礼仪方面,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和规矩。

尊敬他人是中国人的基本礼节。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会问候对方的家人和身体状况,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

而在正式场合,例如参加婚礼、庆祝活动等,人们会穿上华丽的礼服,带上红包以示祝福。

此外,在饮食方面,人们通常用筷子吃饭,而不是用刀叉,人们也会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其他人。

另外,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窗花、春联和烟花爆竹,还有庙会和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表演活动。

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和家人团聚。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和双十一购物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风俗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菜系世界闻名,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受到全球食客的喜爱。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十分注重“五谷杂粮”,即主食。

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和豆类是中国人饮食的主要成分,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丰富营养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坐在一起分享一桌美食,这也是中国人宴请亲友的一种方式。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中国的风俗习惯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习俗。

这些习俗是民族繁衍的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了中国风俗习惯,希望对你们有用!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1、守岁习俗过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因此,守岁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除夕之夜过年守岁,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挂灯笼习俗过年各处商场、公园、街道都喜欢挂着灯笼,总给人一种喜庆洋洋的感觉。

红灯笼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装饰出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

每逢过年甚至在异国他乡都被红色的灯光装饰一新,挂上了数不清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中国的过年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过年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3、备年货习俗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过年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4、拜年习俗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体现。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古代社会风俗与习俗。

本文将从婚嫁、丧葬、饮食、礼仪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婚嫁风俗婚嫁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重要的家庭事件。

婚礼通常采用隆重的仪式进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在古代,父母通常会为子女挑选合适的配偶,婚姻往往是经过家族之间的协商达成的。

婚前,有许多准备工作,如媒婆的介绍、彩礼的交换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礼服饰,并进行传统的拜堂和拜天地仪式,以示对祖先和天地的敬意。

随后进行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最后是酒宴和庆祝活动。

丧葬风俗中国古代的丧葬风俗也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规定。

在古代,丧家通常会进行为期数日的丧葬仪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丧葬仪式包括布置灵堂、设立神主、焚香祭祀等环节。

在传统观念中,安葬的地点和方式也非常重要。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扫祖先坟墓的节日,人们会前往坟墓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品和烧纸钱等。

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文化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讲究“五味调和”,注重食材的平衡和烹饪的独特技巧。

古代的饮食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而汤是非常重要的一道菜。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特色的美食,如炒菜、炖煮、蒸、糖醋等烹饪方法。

饮食还与节日、婚嫁等特殊场合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吃饺子来象征团圆和吉祥。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礼仪强调的是尊重和和谐的价值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礼仪规则,如尊重长辈、宴请客人时的主人礼仪等。

古代的宴会有着独特的礼仪,如宴会座次的设定、宾主相互敬酒等。

此外,礼仪还包括对神灵的崇敬仪式,如拜庙和祭祀等。

总结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婚嫁、丧葬、饮食到礼仪等方面,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习俗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与发展。

这些风俗与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

1. 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注重食物的品味和养生功效。

古人讲究食物的制作技艺和餐桌礼仪。

例如,饭前要洗手,使用筷子进食,注重公筷私用;家庭聚餐时要摆放吉祥的食物如鱼、糕点等;还有逢年过节要做特殊的食物如饺子、汤圆等。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生理需求,也强调了团结和和谐的家庭氛围。

2. 家庭礼仪中国古代的家庭礼仪注重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孝道被视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并在各个阶层和地域传承。

古人常常以祭祀、扫墓等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

此外,在大事、婚丧嫁娶等场合,家庭成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示庄重和尊敬。

3. 社交礼仪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视为重要,是人们在日常社交中的行为规范。

例如,在见面时要行礼,男子要鞠躬,女子要作揖;在商业谈判中要尊重对方,并注意言谈举止,避免冲突;在宴会上要注重递酒、敬酒等细节。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出古人重视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

4. 婚俗习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繁多,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

例如,婚前要进行订婚和聘礼,以示双方家庭的商定和尊重;婚礼当天要进行迎亲、过门等仪式,并准备丰盛的婚宴。

此外,还有新娘出嫁时的闺房之别和新婚之夜的习俗等。

这些婚俗习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代表了婚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

5. 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古代社会阶级、性别和地域的差异。

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色彩和款式,并根据社会地位和场合的不同来选择服饰。

例如,官员要穿着官袍、礼服等,表示其身份的权威;平民则根据经济状况和流行趋势选择服饰。

此外,古代的妇女还注重发型、首饰和腰带的搭配,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风俗习惯

中国风俗习惯中国风俗习惯(一):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向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齐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齐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这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

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着独特社会风俗和习俗的时代。

这些风俗和习俗深深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包括婚姻制度、饮食习惯以及礼仪规范。

一、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与现代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婚姻往往是父母或其他亲属替女性做主。

父母会根据家族的荣誉、财富和社会地位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此外,古代中国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婚礼习俗。

例如,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举行,新郎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而婚礼当天,要进行许多传统仪式,如敬茶、接新房等。

这些婚礼习俗源自于尊重家长意愿以及追求幸福和繁荣的愿望。

二、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现代也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人重视节俭和谦逊,这也表现在他们的饮食上。

古人认为饭菜可美味,但绝不可奢华过度。

他们善于利用各种食材,追求自然与朴实的口味。

另外,宴会文化在古代中国发展得非常成熟。

宴会常用来庆祝各种特殊的场合,如生日、结婚、丰收等。

宴席上,人们会按照一定的规矩用餐,尊重长辈和客人,注重场合的庄重和喜庆。

三、礼仪规范古代中国注重礼仪规范,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古人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场合,人们需要按照不同的礼节来表达尊重和某种情感。

在面对长辈或上级时,人们需行跪拜礼,以示尊敬。

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很重要,如用筷子时要注意吃得文明,不大声喧哗等。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结语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广泛而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婚姻制度、饮食习惯以及礼仪规范都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些传统仍然对现代社会有所影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习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风俗——节日、服饰、孝道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

一、中秋节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

有人统计,各地区、各民族有影响的节日就有160多个。

传统节日具有浓厚家庭伦理特色,遵守礼仪和道德是节日风俗基本原则。

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涂雄黄、吃粽子,七夕看牛郎织女相会,中秋团圆,所有的节日几乎都在家庭组织下进行的。

因此,在古代离开家或没有家,也就没有了节日。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繁琐的互访、馈赠,流于世俗的应酬,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礼尚往来的珍视。

唐代王维诗“每蓬佳节倍思亲”,宋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千古传颂,就是因为它是中国人阖家团圆观念的切身体验。

今天是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我们先看看关于月宫的传说。

早在战国之前,古人就传说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问》中说:“顾菟在腹”,后闻一多先生考证,顾菟就是蟾蜍,所以古人称月亮为“蟾宫”。

西汉《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这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教治兵”。

由于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秋社”,这些活动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的祭月逐渐演变出赏月之风。

但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所以没有形成节日。

中秋节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据传,八月十五夜,唐玄宗备酒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

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赏月。

自玄宗后,赏月大都集中在此日了。

作为节日食品的月饼,唐代就有了。

《洛中见闻》载,唐僖宗中秋吃月饼,味道极美,命御膳房将月饼赐给新科进士。

到宗元之际,月饼就成为节日馈赠的佳品了。

奇怪的是,像粽子、年糕、元宵一类的节日食品,平时也可以吃,唯独月饼,不在中秋节前后,既无卖的,也无吃的,是最具特定意义节日食品。

二、服饰风俗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

隋唐之前,中原传统服饰和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一直处在互相渗透,模仿之中,没有形成定制。

(一)唐代服饰有以下特点:1、标志官品商下的品色服唐高祖李渊以天无二日,定赤黄色皇帝专用色,黄袍从此成为皇帝专利和代名词。

先秦,黄色并不尊贵。

《礼记》载“野夫黄冠。

黄冠,草服也。

”唐高祖禁士庶服黄,后来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意味着当上了皇帝。

唐太宗诏定品官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色。

”又定“庶人以白”,至此形成了黄、紫、红、绿、青、白的等级序列,并成为历代定制。

2、倾心胡服唐代各民族往来频繁,交往交流甚广,出现了“胡着汉帽,汉着胡服”的局面,唐以前服饰,宽长袖,交领,没有圆领,下裙不开衩,受鲜卑服饰影响,男子服饰出现了小袖,圆领,下裙开衩。

3、妇女服饰特点①妇女“着丈夫衣服靴衫”武则天女太平公主穿着男子的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参加宫廷宴会。

被时人认为颠倒了阴阳。

这种服饰追求,表现了唐代妇女刚健强悍的审美追求,武则天本人甚至敢服男子黄袍,那么其他男子服饰就更不在话下。

②空前绝后的袒露装唐代妇女漠视礼教,敢于大胆地暴露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极薄而透明的轻罗纱。

(二)现代中国人独特的服饰审美观念1、“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角色心态古人将“布衣”表示平民,“释褐”表示做官,“缙神”表示身份高,“乌纱”“红顶”表示高官,“冕旒”表示皇帝。

僭越服饰者必遭杀身之祸。

几千年来,不是图谋造反者基本没有僭越服饰现象。

现代人同样总是按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阶层、职业对号入座。

角色心态使中国人在服饰上追求的是雷同型的和谐美,而不是奇装异服的另类美。

当某一种服饰新潮普及到一定程度,大家也都跟着穿戴起来,同时又指责那些跑在服饰最前面,穿戴离谱的人。

所以,作为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服饰,与周围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美。

2、“澡身而浴德”与个人的内在品格古人喜好将外在服饰与个人内在品格联系起来,领导男子服饰新潮的都是高尚或有身份地位的人。

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衣紫;东晋初到江东,国库匮乏,仅有束布千匹,卖不出去,大族王导制束布单衣而服之,束布价格竟猛涨至每匹一金。

妇女服饰领导者,唐以前是京城贵妇,宋以后是妓女。

宋朝,始有“四方看京师,京师看妓女”的民谚。

由于职业上的原因,妓女成为服饰创新的主力军和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先行者。

正统,淡素的服饰标志着端庄,成熟而有修养,娇艳新奇的服饰标志着轻浮、浅薄。

因此,服饰赋予不同的社会群体以不同追求服饰美的权力,追求服饰美的权力越大,品格、地位越低。

从职业上看,文化层次较高的门类要求品格端庄而有修养,奇装异服则没有市场。

3、“女为悦己者容”,与女性服饰美容的刻意追求自古以来,妇女的服饰、化妆比男子复杂得多,她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金钱也比男子高得多。

男子服饰主要是为了区分等级,而女子服饰主要为了增加美色。

这就是男权社会的产物。

“女为悦己者容”,把美女视为金钱珍宝,将古代妇女人格尊严和自我意识摧残殆尽。

她们所有能够自强、自立、自尊的因素都给剥夺了,只剩下属于自身的容貌了。

中国人没有当众称赞女性美的习惯。

一个陌生男子称赞女性“你真漂亮”,在西方要回以谢意,在中国轻则是轻浮,重则是调戏。

然而,男才女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流传。

在女性心理深层,仍然把美貌作为实现自身价值一项至关重要的外在标志。

对一个男性讲,“你不如某某好看”,他可能过后就忘了;对一个女性讲,“你不如某某美”,她也许当面不计较,却要压在心头好长时间。

三、儒家的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鲜明的风俗之一。

孝意识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孝道则始于孔子。

汉代,“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国家正式选官制度求孝子。

这样孝子有出仕之路,还可以免除赋税力役,社会上孝道蔚然成风。

(一)孝道内容1、生事奉养《礼记》载:“凡为人子之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冬温夏清,讲为人子春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为父母致凉。

东汉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

《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昏定晨清,即晚上要为父母铺床,服侍就寝,早上早起探视给父母问安。

在饮食方面,对父母要“问所欲而进之。

”西晋王祥的后母有病,冬天想吃活鲤鱼。

王祥解衣卧冰,为母求鲤。

结果,冰自裂开,跃出双鲤。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的故事。

儒家孝道有一个鲜明特征,强调膝下尽孝,用现在话说,强调两代人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使父母从儿女身上获得直截了当的精神消费。

2、送终尽孝父母丧,子女守制,其间不能吃肉,不喝酒,不婚配,不能生子,丧期为3年。

该守制而不守制即为不孝。

战国卫人吴起曾对母发誓“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后拜曾子为师,母丧不归(曾子是二十四孝之首),曾子将吴起逐出师门,断绝师生关系,以致白居易说他“心不如禽”。

3、不违父母之命孔孟提倡不违父母之命,但对其不义的行为不能盲从。

《孔子家语》载,曾参在瓜地里松土地,不小心伤了瓜苗,其父曾皙大怒,举杖击之,曾参晕倒在地,苏酲后,不但不怨恨,还问父亲累着没。

孔子听说后大怒,对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对待父亲的惩罚,应是“小垂则待,大杖而逃”,不能陷父于不义。

4、子为父隐孔孟既不主张不违父母之命,当父亲真正做出不义之事时,又主张子为父隐,都从维护父母名声出发的。

《吕氏春秋》载,楚有直躬,其父偷了羊,直躬告官。

楚王欲诛杀其父。

直躬又请求代父煞费苦心。

有官吏对楚王说,父窃羊子告官是信,父遭诛子替死是孝,既信又孝的人都被杀了国内还有不被杀的人吗?楚王便释放他们父子。

孔子听后说:“直躬之信,不若无信。

”孔子认为,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就要为父隐瞒不能牺牲来换取自己名声。

5、避父祖名讳李世民,讳“世”为“代”,讳“民”为“人”,东晋桓温之子,不言“温酒”。

秦汉后,随着孝道强化,避讳日益严格,有的十分荒唐。

唐诗人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同音,李贺因此不敢应试进士。

韩愈指责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人乎?”唐宗后,有人干脆读到父亲名讳时,读成“爹爹”。

元代仇远的《稗史》载,有一人父名“良臣”,将《孟子·告子下》中“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引得哄堂大笑。

6、不毁伤发肤《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代男子蓄发,留须,不能有丝毫损伤,甚至妇女穿耳附珠,也常遭人争议。

我们的同学们,有的把头发染色,剪成各种样式,都有违孝道,显得“不伦不类”。

(二)孝道的外延尊师是孝的社会性外延关于尊师的行为规范,《礼记》载,“与先生同行,不越路与人言,遭先生于路,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退。

”《宋史·杨时传》载“程门立雪”故事,被誉为尊师重道典范。

就是与老师站在敌对立场上,也不得不讲师生情谊。

春秋尹公佗,庾公差奉命追击卫献公,而卫献公的车夫公孙丁是有名的射手,正是二人的师父。

尹、庾二人难为半天,“射为背师,不射为戮(被杀)”,只得射其车木而返。

在中国社会都称老师为“师父”,遵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规范。

孝道,这种以伦理道德,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今天,已成为社会发展一种障碍。

但是,近十多年来,“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的现象日渐增多,我们需要正确审视儒家的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作为历史老师,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呼吁同学们尊重知识,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历史,作为有修养的文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