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常引⑴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⑵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稷桑罕话追i⑵廴四魏微剩?BR>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耍?痫送清, 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⑸??穡杭存隙穡??抵械脑轮邢膳?!痘茨献印疋磊分怠罚骸棒嗲氩凰乐?丁谖魍跄福??鹎砸员荚隆薄8哂兆⑺担??罄础暗孟桑?既朐轮形?戮?薄?BR>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 穑罕话追⑵廴四魏危俊弊髡咴谥星镏?梗?栽率慊常?茏匀坏叵氲接朐掠泄氐纳窕按?担撼粤瞬凰乐?「扇朐鹿?逆隙穡?约霸轮懈呶灏僬傻墓鹗鳌4嗜嗽擞谜饬皆蛴泄卦铝恋纳窕按?担?枰员泶镒约旱恼?卫硐牒鸵醢档恼?蜗质档拿?堋P疗?惨簧?曰指粗性??喝危??锌岬南质凳顾?睦硐氩荒苁迪帧O氲焦滴蕹伞?追(14)讯啵?髡咴跄懿欢宰硼嗟脑鹿猓?欧3.龃菪牧迅蔚囊晃剩骸氨话追⑵廴四魏危俊闭庖痪溆辛卣故玖擞(12)刍巢挪挥龅哪谛拿?堋?BR>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南宋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翻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把酒问姮娥: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太常引,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
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赏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赏析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
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
“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
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
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1165年(乾道元年),稼轩上赵昚《美芹十论》;1170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中秋抒怀的小词,表达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世纪金榜】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⑶,飞镜又重磨⑷。
把酒问姮娥⑸:被白发、欺人奈何⑹?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⑺。
词句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3]文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④【注释】①吕叔潜:名大虬(quu求),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②飞镜:喻月亮。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
③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④“斫去”二句:这是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斫(zhuo酌),砍。
婆娑,枝叶摇曳的样子。
【译文】一轮秋月冉冉移动,发出金色的光波,就象晶莹透亮的铜镜刚被磨过。
我举起酒杯试问月里嫦娥:怎么办啊?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多,好象是在存心欺侮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得前代诗人曾经说过:要是砍去那婆娑摇曳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一定会更明更多!【集评】清·周济:“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宋四家词选》)【赏析】此词大约是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作者在建康饮酒赏月时写给朋友吕大虬的。
它虽是篇幅极短的小令,但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
它的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截地宣泄这个概念。
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
结末二句化杜甫之成句来写自己的意愿,是一篇之警策。
关于“桂婆娑”影射什么人,古人有许多狭隘的理解。
有人斤斤于是否指秦桧,这是不懂文学形象创造规律的迂见。
姑且不说稼轩南归时秦桧早已作古,即使秦桧健在、或者秦桧党羽还在掌权,“桂婆娑”作为一种艺术象征也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只是指某一个某几个人。
它应被当作阻碍光明的整个社会黑暗势力的象征来看待。
辛弃疾《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鉴赏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金波:指月光。
飞镜:比喻月亮。
姮娥:指嫦娥,月宫中的仙子。
译文1:(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
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
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
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译文2: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洒下晶亮的光芒。
若它是一面腾空翱翔的明镜,那一定是经过了重新打磨。
我举杯问嫦娥,我满头白发垂垂老矣,该怎么办呢?我还是乘着浩荡的秋风去万里长空吧,那里应当无拘无束,随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担忧的大好河山。
我应当砍去月桂之树,让月亮的清光更多地洒向人间。
赏析: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
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
“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辛弃疾《太常引》停顿节奏划分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停顿节奏划分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附:全诗注释及译文
【注释】
1.太常引:词牌名。
2.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为作者的朋友。
3.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4.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5.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6.斫:砍。
7.桂:桂树。
8.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一轮秋月缓缓移动身影,一路洒下万里金波,那仿佛飞天之镜的圆月,就像刚刚被磨亮以后重新又飞上了天廓。
我
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嫦娥啊嫦娥,我正遭受白发侵袭,它们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该怎么办呢?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而去,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我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人们都会拍手称道,因为这将会使月亮洒向人间的光辉变得更多。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
古诗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翻译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为宋朝诗人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前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⑴太常引:词牌名。
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飔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OrG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宋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译文赏析《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赏析】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
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
“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
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原文、赏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
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词赏析: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代: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文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原文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太常引》,词牌名,《太和正音谱》注仙吕宫,又名《太清引》。
又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故又名《腊前梅》。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隐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隐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个人理想的追求。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词中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中秋明月的景象。
这里的“金波”和“飞镜”都是隐喻,用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和圆润。
同时,“飞镜又重磨”也暗示了月亮经历了时间的磨砺,更加明亮照人。
这一隐喻不仅展现了中秋夜的美景,也寄寓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希望国家能够像明月一样经历磨难而更加光明。
其次,“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中的“姮娥”是指嫦娥,这里用嫦娥隐喻月亮,而“白发”则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
作者通过向嫦娥发问,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衰老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这一隐喻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国家能够避免像人一样衰老和衰败。
最后,“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中的“桂婆娑”是指月中的桂树,这里用桂树隐喻障碍和困难。
作者希望通过砍去桂树来让月光更加明亮,这一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消除困难和障碍、实现个人和国家理想的追求。
同时,“清光更多”也暗示了作者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希望。
综上所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的隐喻手
法丰富多样,通过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些隐喻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中秋的诗词辛弃疾
中秋的诗词辛弃疾原文:《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衍生注释:1. “太常引”:词牌名。
2. “建康”:今江苏南京。
3. “秋影”:秋天的月影。
4.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5. “姮娥”:即嫦娥。
6. “斫”:砍。
二、赏析: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中秋夜景图。
明月如同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词人手持酒杯,对月发问,白发渐生,自己却无可奈何,这其中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阕则展现出词人的豪情壮志。
他想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山河。
最后“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用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明亮的奇特想象,实则暗喻要扫除世间的黑暗势力,使政治更加清明,这是一种很巧妙且富有深意的表达。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少年时参加抗金义军。
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的词作却充满了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等多种情感,风格豪放大气又不失细腻。
四、运用片段:在中秋佳节的家庭聚会上,大家都在欢快地赏月。
我看着那一轮明月,突然就想起了辛弃疾的“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我对家人们说:“你们看这月亮,就像辛弃疾词里写的一样,多明亮啊,像刚刚磨过的镜子。
可是辛弃疾看着这月亮,却感叹自己被白发欺负,时间过得太快了。
咱们在这团圆的时候,也要珍惜时光啊,就像这中秋的明月,一年就这么一回。
”家人们听了我的话,都纷纷点头,大家都沉浸在这美好的中秋氛围和诗词的韵味之中。
原文:《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及注释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赏析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宋代〕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之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
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
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
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