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绪 论)
第1章绪论一、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幼儿教育心理学并不直接告诉幼儿教师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引导教师理解教育行为背后的理论与原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决策与适宜行为的原则与方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义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该定义侧重三个方面:(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门学科。
(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联合了学习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
(3)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用以指导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改善其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学科。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1.幼儿的学习与教学有其特殊性(1)幼儿的学习与教学虽然与中小学生有共同性,但还有其特殊性,不仅在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和水平方面与中小学生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上也存在着差异。
(2)0至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都处在从不成熟向初步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动作、身体机能刚刚发展,知识经验缺乏,言语和思维能力也只是初步发展。
(3)0至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能力较弱。
2.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以直接或间接(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表现其想法及思考。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动,解决矛盾冲突,获得自信。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第7章 幼儿的创造性
第7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培养7.1 考点精讲一、幼儿创造性概述(一)创造性的含义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二)幼儿创造性的表现1.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即具有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3~6岁儿童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2.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在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与材料。
3.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幼儿的创造性在很多时候表现在想象力上,这与其年龄特点有重要关系。
3~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社会文化的影响,4.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蕴藏着幼儿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二、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测量(一)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1.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定义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
它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①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②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人;③幼儿是探索者和追求者。
(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幼儿的学习水平往往取决于其“爱学”的程度。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所激发的。
(3)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主要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与水平。
创造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4)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创造性有5种主要形式:表现性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性创造、首创性创造、杰出的创造。
对于幼儿来说,其创造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表现性创造,特别是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中。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9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1)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人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客观事物会有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就是情绪、情感。
2.情绪和情感的比较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体现为三个方面:(1)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3)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
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
3.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2)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3)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的信号。
这种信号功能主要是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语言来实现。
(4)感染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这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4.情绪与身心健康(1)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幼儿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
在很多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情绪。
长期的焦虑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②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③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④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⑤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心理学概述)
第1章幼儿心理学概述一、心理现象与心理的定义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①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②幼儿正处于大脑的发育阶段,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幼儿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幼儿具备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客观现实就是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包括大自然、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②幼儿生活的客观环境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周围的成人、同伴等对幼儿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特征都有极大的影响;③幼儿园的活动天地愈广阔,接触的事物愈多,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就愈丰富。
由于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中,他们的选择和辨别能力还不强,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这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主动地加以选择。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对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各不相同;②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大脑在加工时,人的经验、个人与事物的关系和态度等等个人特点,都会影响到心理的反映;③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不但能反映外部世界,还能认识自己,能够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④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幼儿、引导幼儿活动的前提。
幼儿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二、幼儿心理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幼儿心理发展有其特点,如幼儿活泼、爱动,思考问题具体形象等。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第8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原因1.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幼儿身心尚未成熟,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
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
(2)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
幼儿入园前的生活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的影响印刻在幼儿身上,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2.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
(1)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②对幼儿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家庭文化水准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学习途径;③另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对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初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2)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①社区环境的教育性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园课程)
第5章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2)课程的要素①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它是课程的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
②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并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③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④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2.幼儿园课程(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特点①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教合一,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
即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②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上课,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又一特点。
③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学习理论)
第2章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1.行为主义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J.B.,1878~1958)在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的演讲,并发表了以该讲稿为基础的一系列文章,这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行为主义的特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个体在外部刺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学习过程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3.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1)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对学习的研究应当局限于可观察的行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将客观知识传递给幼儿。
(2)还原主义(Reductionism)。
知识可以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我们又可以通过将这些单项知识进行简单组合,以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
(3)决定论(Determinism)。
学习与教学是一种严格按照事先指定的步骤去进行的固定程序。
教学结果完全可以预期,也可以重复。
(4)控制性(Controllability)。
学习与教学活动是一种强化过程,外部环境是决定个体学习行为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操作学习理论的来源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于l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学习,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发现与确定的一些规律,运用于教学。
2.操作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①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 Conditioning):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反应.通常是个体无意、随意、不自觉的行为.②操作性反应(Operant Conditioning):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
大多数是有意的、有目的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在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5-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1.学习类型的含义(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圣才出品】
第3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幼儿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一、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1.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
2.由于幼儿期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如果具备良好、积极的教育环境,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
3.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二)幼儿的学习与大脑功能单侧化1.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了解儿童脑功能单侧优势的个别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学习上也存在个体差异。
2.人的左右脑、上下脑的功能和分工各有侧重,但也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偿。
3.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左右脑的优势不同会影响幼儿学习。
(三)幼儿的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制1.多动症与学习(1)多动症的定义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2)幼儿多动症的表现①活动过度;②注意力集中困难;③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④学习困难。
(3)幼儿多动症的原因①与遗传有关;②与大脑发育有关。
2.学习困难(1)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学习不佳,特别是阅读困难。
严重的学习困难有如下症状:①感知觉障碍,如空间视觉障碍(左右易位)、听觉功能障碍(分辨能力差)、知觉转换障碍(听写阅读困难)。
②精细运动障碍,写字、绘画能力差,精细动作差。
③言语发育障碍。
④注意力不集中。
⑤情绪障碍,易冲动,好攻击,不合群,孤僻,情绪不稳定等。
⑥社会适应不良,常对人际关系产生错误理解,对社会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2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幼儿成长的引路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简称《规范》)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这是幼儿园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伦理。
幼儿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特定的道德规范体系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培养、教育幼儿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键是要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地位及作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千百万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高尚的。
(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同教育劳动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通过教育劳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劳动的社会职能主要是通过培养、教育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体魄健全的人才来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教育劳动的社会职能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道德责任感。
3.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1)教师职业理想①教师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②忠诚于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它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2)教师职业责任①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当前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
第4章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一、幼儿教师概述1.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1)地位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教育法》、《教师法》为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2)权利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3)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幼儿教师的素质(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对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表现为对幼教对象——幼儿的热爱。
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义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2)健康的身心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搞好幼教工作,也与幼儿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具有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感情,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思维的发展)
第7章幼儿思维的发展一、思维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1)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特点①间接性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事物作出反映,而是间接地反映事物。
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所以人可以推测未来,了解远古,透过表面现象知道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许多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事物,都是通过思维去认识的。
②概括性思维是对事物概括的反映。
思维不像感知觉那样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具体的事物,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幼儿在生活中同其他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只有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才能很好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认识他周围的事物,对各种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与推理,从而把握事物。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上,而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思维对幼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认识方面,它还渗透到幼儿的情感、社会交往和个性等方面。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水平能提高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使幼儿知道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1.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直观行动思维①依赖于一定的情境2~3岁的孩子直观行动思维表现非常突出。
3~4岁幼儿身上也常有表现。
这种思维更多依赖一定的具体情境,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对动作的概括。
②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动作和感知是不可分的,动作不但为儿童提供触觉形象,而且提供不断更新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由此使儿童能够认识那些单凭感知所不能揭露的知识。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6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一、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1)广义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
(2)狭义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心理特性。
2.幼儿社会性的定义幼儿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3.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
(二)社会性分类1.学者对社会性的分类(1)有学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1992)。
(2)陈会昌(1994)通过因素分析,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七个主要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
(3)石绍华(1990)在统计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文献时,通过元分析方法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部文献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和社会性的发生机制5个领域。
2.其他分类法(1)按逻辑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2)按内容分类①社会性品质: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②社会性行为:积极行为,如合作、分享、谦让、助人,消极行为,如招惹、打架、抢占、说难听话等。
二、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1.社会能力的定义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2.社会能力的构成(1)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等):它是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
(2)亲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助人、合作、分享、对他人负责等):它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
(3)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社会能力三个组成维度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8章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言语的概念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语言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2.言语和语言(1)定义不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2)密切联系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
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受制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
同时,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3.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有助于幼儿社会化幼儿的语言是为交际而产生,在交际过程中发展。
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
幼儿说话和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能和别人交流。
(2)使幼儿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
由于语言的参与,使幼儿认识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3)调节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即自我调节功能,是和其概括功能——自觉的分析综合功能密切联系的。
幼儿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对认识过程进行调节。
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的发展,是由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引起的。
二、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1.幼儿口语的发展(1)掌握全部本族语音幼儿在4岁左右已经能掌握全部本族语音,只是有些发音还不准确。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所掌握的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
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
同时,幼儿词汇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扩大。
幼儿对词义的理解趋向丰富和深刻化。
(3)初步掌握语法我国幼儿所说出的句子类型的发展趋势: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①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②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两种形式:①“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第2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一、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一)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内涵(1)广义的教育法广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教育行为规范体系及其实施所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总和。
广义的教育法既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命令、决定、条例、规定、办法、指示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2)狭义的教育法狭义的教育法是指由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
2.教育法的本质属性(1)教育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教育法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①法的制定是指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规的活动,是我国法律创制的主要途径;②法的认可是指赋予已有的行为规范、习俗、习惯等以法律效力。
(2)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主要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法是调整教育领域不同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行为规范,通过确立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来保证教育的实施。
(3)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是以国家强制机构(包括警察、法院、军队等)和强制措施作为后盾的。
3.教育法的特点(1)主体的复杂性教育活动包括兴办教育、管理教育、实施教育、接受教育、参与和支持帮助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活动涉及教育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学校、社会团体、公民。
这些法人、组织、公民都是教育法调整的对象,都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承担多方面的义务,从而使教育法的主体呈现复杂性。
(2)调整范围的广泛性①从教育对象上看,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中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②从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上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精编版
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适合2015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p9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2.教育的要素:★★★p10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
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p11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13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14(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7.教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p26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
第9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一、幼儿园管理概述(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定义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指教师鼓励幼儿课堂学习的行为和活动,也即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活动、教学、自然环境等的诸方面因素。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与特点1.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1)分配时间(Allocated Time)分配时间指的是划分给教师的计划用于幼儿学习的时间。
(2)教学时间(Instructional Time)教学时间指的是教师在完成常规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任务(如处理幼儿课堂行为问题)之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
(3)投入时间(Engaged Time)投入时间指的是幼儿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它是学生实际上积极投入学习或专注于学习的时间。
(4)学业学习时间(Learning Time)学业学习时间指幼儿以高度成功率完成学习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2.有效课堂管理者的特征(1)备有能引导幼儿掌握课堂规则和程序的清晰而具体的方案,花费必要的时间来执行该方案。
(2)帮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无监督的状态。
(3)在开学之初用更多时间讨论班级规则。
(4)教给幼儿具体的程序。
(5)安排的活动通常是简单的,任务却是令人愉快的。
(6)能运用各种常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温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还能阻止各种消极行为的发生。
(三)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1.全面关注(with-it-ness)全面关注指的是教师对课堂上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仔细观察、留心思考,有效的教师在幼儿行为问题出现之前应立即做出反应。
2.并行处理(overlapping)有效的教师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兼顾到多种课堂活动,这种能力被称为“同时兼顾”或“并行处理”。
3.过渡环节的高效幼儿的许多行为问题常常发生在活动的转换、过渡环节,有效的管理者善于设计活动转换的安排,减少幼儿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1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1.幼儿教育与幼儿教育学(1)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幼儿教育是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
②狭义的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
(2)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幼儿教育的意义(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幼儿身体尚不成熟,动作发展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受到伤害。
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其身心愉快的环境,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阶段开发大脑的潜力,充分发展智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就能形成许多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4)培育美感,促进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
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
(1)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性,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幼儿教育融于生产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教师心理)
第11章幼儿教师心理一、幼儿教师的角色(一)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同是幼儿的教育者,教师与家长之间在角色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家长在角色功能上有重叠之处,但其性质、程度、内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1.范围(1)家长:家庭的功能范围是全面而无限度的。
家长养育子女没有固定的时间,涉及生活、养育等多方面。
(2)教师:幼儿园的功能范围是特定而有限度的。
师生关系限于教育、教学范围内。
教师与父母角色的差异,在学前阶段可能不甚明显,因为幼儿年纪小,不够成熟,不论在家里或在学校里,都需要成人负起全面的责任,易引起父母与教师责任范围的一些重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范围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
2.情感关系(1)家长:父母与子女应维持适度的、相互的依恋关系,不足或过分都会危害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依恋是一种成人与儿童间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应都可以引发另一方的强烈感受与反应,焦虑、惧怕、愤怒、警觉、骄傲、喜悦,或温柔、关爱等都包括在亲子的依恋关系内。
(2)教师:教师既应关爱儿童,对儿童有爱心、亲切、关怀,又应与儿童维持适度的距离,即适度的疏离(Detachment)关系。
疏离是指教师自觉与儿童保持适度的距离。
适度的疏离有助于教师客观据实地评价儿童的学习情况,可以避免情感衰竭、增进评量客观性,还可以使教师更加公平。
3.适度理性(1)家长: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长久而且非理性的参与”。
(2)教师: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应保持适度的理性,过度理性或过度非理性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凡事需经过审慎的思考,再依据对幼儿发展、学习以及教学法的了解,理智地规划教育、教学活动。
4.目的性(1)家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是自然发生的。
(2)教师: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应力求适度的“目的性”,或“教育性”。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结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语言学习与教学)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公共基础复习-核心讲义(幼儿语言学习与教学)一、幼儿语言学习的理论(一)幼儿语言学习的传统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TheBehavioristTheory)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幼儿语言能力的获得,是源于外部环境给予的强化作用,即语言获得是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联结而成。
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所形成的模仿。
2.乔姆斯基先天论观点(TheNativismTheory)乔姆斯基(Chomsky)假设人类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
这一理论主张,幼儿之所以学会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发展语言的自然、天生的能力。
3.皮亚杰认知理论观点(TheCognitiveTheory)(1)幼儿的心智成长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
(2)幼儿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感觉动作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4.维果茨基的社会学习理论(TheCultureTheory)(1)语言的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的行为。
(2)幼儿通过与周围成人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其语言智能可以超越现有水平。
(3)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两种水平①真正发展水平,即幼儿已经建立的现有水平。
②潜在发展水平,即经由成人指引或同伴之中较有能力者一起合力沟通、合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4)“最近发展区”,指经由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在真实、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幼儿能获得同伴以及教师的社会性支持,则幼儿的语言学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读写萌发理论1.幼儿读写能力(Literacy)在生活中会逐渐发展,其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环境中渐渐萌发的。
2.读写萌发理论强调,应激发幼儿的内心产生读写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幼儿自然发生读写的动力。
(三)全语言教学理论全语言强调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地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一、幼儿创造性概述
(一)创造性的含义
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二)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1.幼儿创造性的前提: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
了解和接触事物的“心向”,即具有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3~6岁儿童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2.幼儿创造性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创造性并非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表现在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与材料。
3.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想象力
幼儿的创造性在很多时候表现在想象力上,这与其年龄特点有重要关系。
3~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周围事物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较少受社会文化的影响,4.幼儿的创造性常常体现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蕴藏着幼儿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
二、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与测量
(一)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1.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定义
幼儿的创造性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与创造性思维过程。
它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①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
②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③幼儿是探索者和追求者。
(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
幼儿的学习水平往往取决于其“爱学”的程度。
幼儿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所激发的。
(3)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
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主要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能力与水平。
创造性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4)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
创造性有5种主要形式:表现性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性创造、首创性创造、杰出的创造。
对于幼儿来说,其创造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表现性创造,特别是体现在创造性游戏中。
(二)幼儿创造性的测量
1.创造性思维测量
(1)创造性思维测量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测量着重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进行测查,通常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方面。
(2)创造性思维测量的方法
①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由托兰斯设计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公认的较好的测查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工具。
该测验编制于1966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
托兰斯测验由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语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构成。
这些测验均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
②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
吉尔福特根据1957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编制了发散思维测验,也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发表于1960年。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外在表现,他将该测验发展为一套创造力测验。
该测验由言语测验和图形测验两部分组成,共14个项目。
③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该测验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盖策尔斯和杰克森在20世纪60年代初编制的,共有5项分测验,其中有些源自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
这5个分测验分别是语词联想、用途测验、隐蔽图形、完成寓言、组成问题。
该测验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儿童,可集体施测。
④沃利奇——凯根测验
该测验由沃利奇和凯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编制,侧重于联想方面的发散思维测验,其评价程序主要源自吉尔福特的工作,但有两点不同:其一是测量的内容只限于观念联想的生产性和独创性;其二是施测无时间限制,以游戏形式组织,施测气氛轻松。
该测验从反应数目和独创性两方面记分,适用于青少年中小学生,1968年经修订后适用于幼儿。
2.创造性人格测量
(1)创造性人格测量的含义
创造性人格测量着重测查儿童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如好奇心强、有鲜明的个性意识倾向、有较强的意志品质、探究兴趣强烈等。
(2)创造性人格测量的方法
①发现才能团体问卷
该问卷是莱姆和戴维斯于1980年研究出来的一种测试方法。
其使用和研究范围很广。
它包括三个年级型,初级型用于一、二年级,基本型用于三、四年级,高级型用于五、六年级。
问卷分别由32,34和33道是非题组成。
该测验主要测量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变通性、好奇心、兴趣广度、过去的创造活动及爱好等。
②“你属于哪一类人”测验
托兰斯在1965年编制了一个简便、易行、相对有效的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你属于哪一类人》。
该量表包括66个从50项有关研究中收集来的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其中的项目均是自选形式,即选择式,其目的是让受测者本人提供其创造性人格特征的报告,以了解他们的创造性水平。
③探究兴趣问卷
该问卷有两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该问卷包括60道自陈题目,分别测量创造性、独立性、冒险性、坚持性、好奇心、内省性、幽默感、艺术兴趣等特点以及创造性活动的个人背景、兴趣和爱好等。
测验项目以五点量表的形式出现,其等级分别为:“否”“有点”“一般”“有”“是”。
三、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教育培养
(一)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过于重视幼儿模仿,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学习;2.限定幼儿的思路,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思维;3.过分苛求秩序,使其不能创造性地自由探索。
(二)幼儿创造性的教育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2)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3)肯定幼儿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性。
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5.蒙台梭利的感知训练与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