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讲义量交换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归纳提升讲义湘教版-精品推荐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归纳提升讲义湘教版-精品推荐

配 情 冬雨型 况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 制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信风 带控制
2.气候特征的描述
描述的基本内容
表达形式
“衡温”
热 带:终年高温

寒 带:终年严寒
气 温
特 征
气温的高低 及季节或年 际变化
“变温” 型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 季低温)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 寒冷)
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年降 水量一般在300 mm~1 000 mm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 10°~ 20°
全年高温,一年可 干季受信风带控
分干湿两季,年降 制,湿季时受赤 道低气压带控制 水量一般在750
mm~1 000 mm
(3)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热带 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至 南北回归线之 间
主要分布于非洲中 部大部分地区,澳 大利亚大陆北部和 东部,南美巴西等
处于赤道低压带和 信风带交替控制地 区,干湿季节交替 明显
热带 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 南北纬30°之 间的大陆内部 和西岸
主要分布于非洲北 部大沙漠区、亚洲 阿拉伯半岛和澳大 利亚大沙漠区
专题一 气温和降水特点
1.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
温度带
温度特点
大致纬度分布
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15 ℃以上
南北纬0°~23.5°
亚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0 ℃~15 ℃之间 南北纬23.5°~40°
温带 最冷月在0 ℃以下,最热月在 20 ℃以上
南北纬40°~6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作用
01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02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03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04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05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06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07
A
B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复习要点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02
01
03
04
05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01
水循环和洋流
02
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复习要点
海陆间大循环

高中地理《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知识总结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知识总结课件 湘教版必修1

(1)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地水热条件最为优越 B.乙地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 C.丙地年降水量最少 D.丁地气温年较差最大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B.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各大洲 C.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 D.丁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岩
积岩
堆积、固结成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化)
质岩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说明:在三类岩石的转化过程中,必须牢记岩浆只能生 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
专题 6 根据地层分布特点判断地壳变动过程
和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量
和气温高低的影响
和水位大小的变化则较小
水文特征 汛期
影响
举例
外流河:汛期的长短,
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大
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 多数河流
长短决定
内流河:主要受气温高
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 我国西北内陆的河流
温度高的季节
水文特征 凌汛
结冰期
影响
举例
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位于 我国黄河的上游和下游河
2.等温线的应用 (1)判断气候类型:最冷月 15℃和 0℃等温线分别是热带 与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区的分界线。 (2)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南 增大为北半球。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检验学生对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转换(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传递方式(如辐 射、传导、对流等)的掌握情况。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2课时)洋流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析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对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对教学过程也提出了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判读分析。

五、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

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40张)教育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共40张)教育精品PPT课件

(2) 沉积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2)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沉积岩是地球历史的记 录,而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 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 字”。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 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 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知识框架
有用 富集 矿产

矿物
(矿石)

学矿

元 素

一般 聚集
矿物
岩石
岩浆岩 岩
沉积岩 石 变质岩 圈
上 地 幔


三、地壳物质循环
自学完成!
A
B
C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 最新考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 要特点。地壳的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 考纲解读: • 1.学会分析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 2.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 3.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转化过程
考点一:地球的结构
1.地震波的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3.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岩浆在地下巨 大的压力作用下, 沿着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 出地表,随着温度、 压力的变化,冷却 凝固形成的岩石。
(1) 岩浆岩
喷出岩(火山岩): 玄武岩
侵入岩:花岗岩
(2)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 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 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 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 屑物被风、流水等搬运后 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 形成的岩石。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本章概述】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

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

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

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

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
构造 实践意义 名称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道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 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分布
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
岩浆岩
AD
岩浆
B CD
沉积岩
BC
变质岩
D
A:_冷__却__凝__固__ B:_外__力__作__用__
C:_变__质__作__用__ D:_重__熔__再__生__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 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品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结合
化学元素
矿物
聚集
有富 用集
依托 矿产
岩石 包 含
矿石
地壳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①.岩浆岩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流水 作用
侵蚀:冲蚀作用与溶蚀作用。例如: 河水冲刷地面,使河流谷地加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
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
风力 作用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 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固结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注意
1、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同时改变着地表形 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
3、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 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不过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 化起主导作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 形的关系。
冰川 作用
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千湖之国芬兰)等
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5、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 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横断山区 黄土高原
内力抬升 流水侵蚀 内力抬升 流水切割
山高谷深 千沟万壑
大河的中 基底下沉 下游地区 泥沙沉积
开阔的冲积平 原和三角洲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 (对流层)
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紫外线 红外线
有选择性, 大部分可见 光可穿透
反射 散射
云层、尘埃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各种波长同 无选择性,反
样被反射 波长较短 的蓝色光 易被散射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大气、地面受热过程
散射 太 (蓝色天空) 阳
主要 观点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接
板块构
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造学说
生长边界(张裂区) 板块边界 消亡边界(相撞挤压区)
现实意义:可 势以 及解 火释 山地 、表 地的震海的陆分分布布规大律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地表形态。
地壳 运动
变形 岩层
变位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褶 背斜 岩层受
3.含有大量的臭氧
平流层 对流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 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
太 太阳辐射 地 地面辐射 大 大气辐射 宇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边界类型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生长边界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相撞
形成裂谷或海洋,如: 东非大裂谷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 高原,阿尔卑斯山脉
海沟(海上)
岛弧(交界处)
海岸山脉(陆上)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裸露岩石 风吹 、 雨打 、 日晒侵蚀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
先形成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举例
石灰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 的相互转化过程,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 循环过程示意图。
2.3 大气环境
从大气、地面的受热过程入手, 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具体讲解了对 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讲解大气运动的结果——气 候和天气,前后知识层层递进的逻辑 关系非常清晰。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高层大气
1.气温随高度的升 高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 动为主,天气 好,利于高空 飞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
地质 能量来源 作用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主要是地球 作用 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 地,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外力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搬运、沉积、 洼地填平,使
挤压弯
皱 向斜 曲变形
地质 构造
地貌形态
背斜山 , 背斜谷
岩层 的新老 关系
中心老, 两翼新
向斜谷, 向斜山
中心新, 两翼老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
(1)概念: 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
且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位移。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 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 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用地表水
汇集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
回避处
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
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崩解、破碎, 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 风化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 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再经过搬运 后沉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