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1978年翻译研究“黑八本”(包括企业管理流程技术等内容的专业资料)。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MIS研究室开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3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做出决定,亿次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负责。

10月,沈阳第一机床厂提出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项目。

12月,国家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要求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80万人;拥有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建成金国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1978年前后,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全世界各个区域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倒,生产的国际合作、资金的跨国流动、商品的全球交换、制造的全球化,推动着各国利益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

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在中断联系近30年之后,IBM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次来到中国。

同年在沈阳鼓风机厂安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台IBM中型计算机。

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这是中国计算机工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3月15日沈阳鼓风机厂国内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国内第一套MRPII系统、国内最早开始CAD研究、国内最先尝试将信息中心商业化。

1980年1月1日,沈阳鼓风机厂计算中心成立,这个全国最早成立的计算中心。

9月,电子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确立了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一切可能条件、直接采用适合中国需要的国际先进技术,加强中国微机工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当时选择的“创新战略”.并提出计算机工业以微小为主的方针。

1980年沈阳鼓风机厂启动生产管理系统。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计算机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奖银牌。

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器件的DJS051微型计算机。

第二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尹俊华版)

第二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尹俊华版)

教育方式说
新教育说
新形态教育说
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三)名称之争
次项 第一次 时间 四十年代初 (1942年) 五十年代初 八十年代中期 九十年代初 提出者 南京金陵大学某 部门负责人 更名或观点 “影音教育”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北京师范大学电 “直观教育馆” 教部门的负责人 廖泰初 教育部 欧美各国 十年 一变 教育技术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高教电化教育 的恢复和发展
1. 开 设 电 化 教 育 课 程
1947
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初具规模的电化教育 馆,并首次开出“电化教育”选修课
燕京大学开设“视听教育”课 辅仁大学及西北师大均开设电教课, 并设立电教室 燕京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教 育系,设立电化教育馆,成立多种媒 体制作组
何克抗 谢幼如 李克东
(四)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
(四)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400人
1978
19400人
1979
1984
。。。
10万人
人才培训
(四)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983
• 华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专业 •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 全国25所院校开办了 电化教育或教育传播 专业
1986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研究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1979 年 1980 年
北师大成立 现代教育技 术研究所 获联合国援 助100万美 元 其附属 中 学作为试点
北师大、华 东师大赴美 考察教育技 术的发展情 况
组团赴美、 赴日考察卫 星教育和教 育技术
1500套
(一)购置现代化电教设备

106818-计算机科学专业规范-规范-计算机科学

106818-计算机科学专业规范-规范-计算机科学

106818-计算机科学专业规范-规范-计算机科学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向)专业规范近⼗年来,计算机学科发⽣了巨⼤的变化,这⼀变化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产⽣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逻辑、电⼦学、程序语⾔和程序设计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程序语⾔、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与分布计算、⽹络技术、软件⼯程等开始成为新的学科内容,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原有的专业设置框架,逐渐形成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个专业之下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程、软件⼯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向的新格局。

本规范分为五个部分:⼀、历史、现状及发展⽅向;⼆、培养⽬标与规格;三、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四、办学条件;五、主要参考指标。

第三部分的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仅阐明了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总体描述与指导原则,详细内容见附录1与附录2。

在历史、现状及发展⽅向这部分中,规范从整个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度进⾏了阐述,⽽没有局限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

⼀、历史、现状及发展⽅向1. 主⼲学科概况计算机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早出现的学科。

从1956我国⾼校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级学科的称谓,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已经⾛过了近50年的历程。

(1) 发展初期(1956—1977年)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计算机、半导体、⽆线电电⼦学和⾃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从⽽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个⾼潮的到来。

到1958年,共有15所⾼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有以下特点:1) 专业创始⼈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前言一、奋斗目标二、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三、科学研究队伍和机构四、具体措施五、关于规划的执行和检查前言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粉碎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取得了我党历史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伟大胜利。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继续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能不能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关系我们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密切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制订一个先进的、高速度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一)现代科学技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机器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能够代替脑力劳动的某些职能,成为记忆、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辅助工具。

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

现代数学、高能物理和遗传工程等的发展,将会对整个科学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国防的速度日益加快,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革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自然科学理论的许多重大成果,为新技术的出现开辟着道路,决定着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各学科各门类之间互相渗透,不断产生新的学科、新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实验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12.01•【文号】•【施行日期】1991.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2000)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引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面对国际科技的激烈竞争,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然选择。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夙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切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批准实施了科技攻关、“星火”、“863”、“火炬”、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科技计划,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2万多项,为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达2800多亿元,比前30年的总和还高出几倍。

目前,全国已拥有1000多万人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建立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技攻坚能力。

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确立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地位;科技工作形成了纵深部署、有机联系的格局;开发型研究机构面向经济并逐步转轨变型;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型科技计划体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机制、格局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所有这些,都为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科技工作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改革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经济建设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压力、动力与活力、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强度低,金融、企业投入渠道尚待拓宽;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和三线地区科技人员的许多具体问题亟待解决;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目录一、1956-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三、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四、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六、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5)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5)一、1956-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 背景及做法随着建国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制定了相当宏伟的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955年,国务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规划纲要(草案)》,经反复讨论修改,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2. 内容及特点《十二年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其中《规划纲要》包括序言、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四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

规划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主要是科学院、产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三个方面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原则)、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在组织上,规划工作由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并组织了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和近百个苏联专家历时半年多讨论制定,尽了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努力;在编制思路上,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技部门的力量汇集到统一的目标下;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监督重点任务的实施等任务,并向中央报告规划实施的检查报告,确保了规划任务的完成。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概要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概要

第26卷第1期Vol. 26No. 1干旱区地理2003年3月Mar. 2003ARID LAND GEO GRAPH Y文章编号:1000-6060(2003 01-0078-11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岳健张雪梅①(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830011 (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 昌吉831100摘要在分析了我国于2002年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 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 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 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生态用地中国中图分类号F301. 24文献标识码 A土地利用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审视角度,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分类理念, 以及进行分类的地域对象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 可以产生风格和内容各具特色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就我国而言, 和前提, 利用分类体系的优劣工作质量与效率。

因此结合我国国情, 根据实际应用特别是土地管理方面的需要, 并适当兼顾分类体系逻辑严密性的要求, 制定一个相对科学、完整、代表性广、实用性强的全国统一分类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曾被用于我国20世纪年代中期至90年代类”1〕〔。

它将我国土地利、、居民点及工矿用8个大类, 其下个二级类。

第二个分类系统是1997年在全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修编过程中新使, 它是在用的系统(以下简称“修编分类”“详查分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2〕。

它将“详查分类”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归并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这三个大类, 原耕地、园地等一级类被改为二级类, 加上新增的“水面”及原未利用土地中的二级类, 共分17个二级类, 原“详查分类”中的大多数二级类则被改为三级类(共34个。

(与“详查分类”和“修编分类”并行使用的还有一个“城镇土地分类系统”, 它是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城镇地籍调查3〕规程》中制定的〔, 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市政用地等1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1分类体系简介10个一级类, 下分24个二级类。

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1978年,我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当作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之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民并举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员一般往来,后来的项目合作发展到当前的以我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形势.一般说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1985-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至今,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一、第一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主要是与第三世界和一些东欧国家进行,与发达国家之间只有少量的民间交流项目.这期间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国际科技合作处于低谷.1976年10月,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文化大革命”10年,正是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10年.中国人从10年噩梦中醒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中国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事业进入恢复阶段.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①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通过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规划纲要提出:要“邀请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来华讲学”,“加强我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积极地、有计划地派遣科学技术人员等出国学习、进修、考察”等.②在此时期,我国确定了该阶段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方针,调整了对科技外事工作的归口管理,建立了引进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加强了驻外机构的科技调研.1国际科技合作的方针1978年8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技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解放思想,全面开展对外科技活动”的科技合作方针.1981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修订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方针,即:“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认真学习各国对我国适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经验,积极、稳妥、深入、扎实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服务.”这一方针在第一次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求解放思想,开展活动的基础上向深入、扎实的方向前进了一步.2科技外事工作归口管理体制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秩序和业务被破坏和打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入中国科学院,有关与第三世界国家及苏联、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工作归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归口管理,有关参加国际科技会议事项由外交部管理,有关与西方的民间科技交流由中国科学院管理.这种分散管理的局面既不利于国内的协调管理,也不利于统一对外,外交部率先将参加国际科技会议事项交回国家科委.1979年,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行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把归口管理的外事工作移交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过国务院的协调,1984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始负责全国科技外事工作的计划协调、管理和统一对外,各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分别按专业和地区组织项目的管理.③3人才引进工作管理体制的建立1983年7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利用国外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9月,国务院颁发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为了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决定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8年,中央国家机关进一步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中央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引进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其工作任务除了为履行合同来华进行技术服务的外国经济技术专家和进行短期科技交流活动的专家服务之外,全国聘请外国技术、管理、文教专家的计划以及工商企业与经济管理部门派遣出国实习、培训人员的计划也统一由外国专家局归口审批,并组织实施.1993年,国务院精简直属机构,取消国务院引进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工作任务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受人事部领导.4驻外科技机构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此期间,驻外科技干部的归口派遣业务也从中国科学院移交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为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78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外交部联合发布了驻外科技干部派遣和管理由国家科委归口管理的通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经与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商量,决定在我国一些驻外使领馆设立科技处或科技组.第一批先在驻英、法、德、日四个使馆和驻美联络处设立科技处,在驻其他西方国家的使馆设立科技组.之后逐步扩大驻外网点,在我国驻苏、捷、波、民德、印度以及巴西使馆设立了科技处.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从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中逐步恢复过来,恢复了与苏联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东欧国家的科技合作从恢复开始走向稳定发展,与联合国系统机构等国际科技组织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也开始进行.二、第二阶段1985-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事业,完善和规范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体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和措施.1986年出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引进的政策措施,指出要应进一步抓紧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引进政策和规划,切实加强技贸结合,要特别重视引进软件,使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相辅相成.④在这一时期,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技术引进工作;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做出了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的决定;规范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切实加强了技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1加强和规范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工作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视我国为潜在的原料供应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积极开拓对中国的贸易,并希望以科技合作为渠道来发展贸易关系,我国出现了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的高潮.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国的技术引进和吸收工作,1985年,国务院出台了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鼓励条例实施细则,1988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布签订与审批技术引进合同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为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1986年,国务院出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条例,1986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启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项目计划”并于1987年2月发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项目计划管理的若干规定.⑤2加强对中外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企业和科研单位特别是跨国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争夺我国市场,开始到我国来合资或独资开办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5月,全国已有合办研究开发机构56个.为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7年9月发布了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条件、审批办法、合同内容、权利与义务、奖励与惩罚等作了具体规定.之后,各地方也都出台了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的办法或规定.如北京1999年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暂行规定.3积极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科技组织,是各国科技界之间开展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展示各国在国际科技界影响和地位的重要舞台.在这个阶段,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和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会议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86年正式颁布了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若干规定,旨在通过科技政策引导,促进我国科技组织和国家科技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加强我国在国际科技社会的发言权.该规定对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条件、申请手续、复审批程序、组织管理、会费等作了具体规定.据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统计,解放前我国参加的国际科技组织有10个,1950年至1977年累计70个,1978年至1993年达850个之多.4规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尽管于1950年8月颁布了“保障发明权和专利权暂行条例”,但未能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由于我国没有执行专利制度,对方不愿在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与我国进行深入合作.在签订具体合作项目协议时,对成果的处理也只有成果分享的原则性条款.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做出的成果,常被对方按所在单位的成果处理,得不到分享成果的权利.1995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订了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保护知识产权的示范导则,确立了“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遵守各国国内法规”以及“以协议为根据”的一般性原则,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处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5切实加强技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8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技外事工作要把推进中国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各部门、各地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同时,注意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合作,推进对外科技经济一体化.1994年6月,国务院转批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的若干意见⑥,明确指出促进贸工技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是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的重要举措,这对我国外贸出口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政策允许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有外贸权的公司.此外,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合发布了赋予科研院所科技产品进出口权暂行办法,并赋予首批100家科研院所外贸经营权,这对于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促进技贸合作和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1997年12月,两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加快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特急通知,进一步放宽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条件,以支持科技产品出口和国际技术贸易活动.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范围、内容、领域、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对外合作的基本格局.合作范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展到包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合作内容在最初比较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广泛的产业研究开发等;合作领域从最初的传统领域发展到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形式从最初的人员往来和技术引进发展到联合开展研究项目、中外联合在华或在外合办科研机构.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基本形成.三、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入21世纪,科技问题越发复杂,很多都是全球性问题,其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成为研究开发的内在要求.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中国不仅已经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的国度,而且也成为了世界上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地区与国家.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确立了“互利共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方针.在此时期,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表现出四大特点: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1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我国制定了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提出要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实现从一般合作与交流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战略转变.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转变和重点合作领域.战略转变包括:战略目标要从一般性国际科技合作转向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合作方式要从注重项目合作转向整体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合作内容要从注重技术引进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合作主体要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转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任务确立要从“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转向以规划纲要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重点合作领域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中医药、生物医药开发技术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领域;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基础学科和科学前沿等领域.⑦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会议上,路甬祥院长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新要求.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2007年3月,中科院正式颁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个国际科技合作规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规划2006-2010,明确了创新三期中科院国际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他部门也围绕自己负责的中心工作,提出了其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任务和优先领域,如卫生部确定的优先领域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重大慢性病防治技术、公共卫生领域防控技术、诊断与检验关键技术等;环保局确定的优先领域包括区域性环境污染、跨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管理等;各地方也按照“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指导原则和总体要求,围绕各地方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热点和重点任务,研究部署各自在“十一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如黑龙江提出到2010年要完成以对俄科技合作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建设等.⑧2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2000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必须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以便更多地开展以我方为主的合作项目.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该计划是国家层面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旨在通过整合、统筹,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2006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增至3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0余倍.2007年,加上新增对俄合作专项亿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增至亿元.⑨为强化计划的管理,科学技术部起草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办法,完善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与科学技术部科技计划一站式服务系统的全面对接.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一些重大技术取得了突破,申请了一些专利,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进入21世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更加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1987年,自然科学基金委投入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仅为300万元,2005年,该数额增长到9100万元,20年间经费总投入达亿人民币,其中“十五”期间的投入达亿人民币,是“九五”期间的倍.3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并且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外交实力密切相关,因此,各国都重视牵头组织或参加大科学计划.进入21世纪,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强调要重视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计划.“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支持参与大科学和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继续提出:“要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合理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了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其中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由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牵头组织、人类脑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在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加大中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中国政府决定结合中国的优势领域启动一些重大的国际大科学计划.2006年7月,科学技术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2007年11月,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4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近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表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北京宣言,就政府间推动更广泛的中医药国际合作达成共识,并组建成立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委员会的筹备委员会.2007年11月,科学技术部与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4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援助开展国际外交,改善国际形象,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多方利益,是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作为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要“积极开拓对外科技援助的渠道和形式,扩大技术输出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科学院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援外项目和培训项目”.自2001年到2006年间,科学技术部共主办了176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影响一届比一届大,共有90多个国家的2947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领域涉及农业与农机、新能源、医药与医疗、汽车与化工机械、信息技术、环境资源等,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同时,中国政府针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2006年中国在津巴布韦实施了太阳能热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为利用太阳能技术解决非洲的能源问题提供了典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逐渐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或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一个较为完整的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己经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点内容,服务国家外交的作用日益显现.参考资料: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②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陈冰,时代的需要不懈的追求. 国际科技合作征程第一辑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④共和国7个科技规划回放,⑤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p121-122.⑥当代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史内部报告.⑦“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⑧中国科技发展报告2006M. 北京.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6.⑨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2007年度年报内部报告。

新中国70年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演变

新中国70年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演变

新中国70年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演变叶继英1,麦正锋2(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摘要]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履行的引领、投资和立法三项职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在不断地发生演变。

引领职能体现在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计划,战略从无到有且用规划为之辅助,规划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交叉重叠,计划的周期由短变长并用其配套规划。

投资职能体现在为科技创新投入资源,投资模式历经了直接划拨制、包干合同制以及计划项目制的变迁,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趋于下降。

立法职能体现在建立法律体系规范科技创新活动,立法体系由法规体系向法律体系深化,立法机构由单一机构向多个机构转变。

[关键词]政府职能;科技创新;引领职能;投资职能;立法职能[中图分类号]F6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7-0154-05[作者简介]叶继英(1979-),女,浙江丽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投资、管理会计、资本市场;麦正锋(1983-),壮族,广西钦州人,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作用机理及效果评价研究(16YJC630155)。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问题长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案例上探讨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履行的职能,提出决策参考和改革方案,而且更多的是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如田旭和孙晓燕[1]、张旭和田旭[2]、洪亮、任树伟和沈洪涛[3]关于地方政府职能的研究,但是较少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进行研究。

而对该领域进行实证性研究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在历史维度对其的演变进行长时段考察的研究更是少见。

但这又是客观认识政府职能的基础性研究,通过梳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演变过程,可以认识它的阶段特征以及发展规律。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

----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件1、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1月,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中国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58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开始运转。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新中国第一辆轿车出厂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一汽试制的第一辆东风牌轿车5、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月,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飞上蓝天。

同时,歼5的试飞成功,更让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

6、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1965年8月3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合成的胰岛素变成结晶方面,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领军的中国科学家就一直潜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并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60多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7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从一片空白走向了百花齐放。

1949年—196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以前,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落后。

1928年至1949年间,总共才培养出18万名大学毕业生,相关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成立各省、市及自治区的科研机构。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使其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扩大了招生名额。

至5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研机构已从30余个发展到840个以上,科技人员也增至40万人。

毛泽东非常关心和重视科技事业,并于1956年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有关专家学者共同起草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该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提出57项重大科技任务和616个中心课题。

在核科技以及导弹、火箭研究领域,最大的成果当属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并发射成功。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和火箭领域的新纪元。

在石油工业领域,我国在1959年首次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轰动世界。

大庆油田从1960年3月正式投入开发建设,已累计生产原油15.16亿吨。

在机械制造领域,我国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于1962年在上海重型机器厂制成,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锻件的历史。

由此,我国的重型机械制造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在数学领域,1953年,数学家吴文俊开始从事“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建国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各个阶段的重点和方向不同,通过分析推动各个阶段改革的重要科技政策,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政策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不足和发展思路作相关说明,以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现一个比较全面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其政策演变历程。

关键词:科技政策;体制改革;演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技有效发展,以实现其整体建设目标而实行的各种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针。

因此,中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无疑始终与国家科技整体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在不同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特点不同,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果将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作为我国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

大体上可以把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一、我国科技政策起步及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1978年以前,我国仿照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计划式的科技体系,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

采用的科技体系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和任务,带动技术的转移,相应的组织结构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政府是科技资源的投入主体。

这一时期科技政策的基本特点便表现为运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进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运用计划的方式来部署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

1.第一阶段,奠基阶段(1949~195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研机构和学科,组织队伍和人员。

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白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

奖励科学的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

标志着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开端。

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工作总方针。

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

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1978年,我国政府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当作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之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民并举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员一般往来,后来的项目合作发展到当前的以我为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形势。

一般说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1985-2000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至今,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第一阶段(1978-1985年):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主要是与第三世界和一些东欧国家进行,与发达国家之间只有少量的民间交流项目。

这期间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开展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国际科技合作处于低谷。

1976年10月,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10年,正是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10年。

中国人从10年噩梦中醒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及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

中国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事业进入恢复阶段。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

”①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通过了《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公选领导干部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公选领导干部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C.事物之间的必定联系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2、近年来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911恐怖事务发生后,美国的航空业受到了巨大打击,雪上加霜。

美国各大航空公司宣布,削减航班数目,实施大量裁员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样做的根本缘由是( )。

A.该公司信誉下降,旅客削减 B.美国经济急剧转变,出现负增长C.价值规律起了作用 D.航空领域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3、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指的是运用货币资金所付出的利息和本金之间的( )。

A.兑换系数 B.总和C.差额 D.比率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 )的广泛联盟。

A.民主子士 B.爱国者C.海外侨胞 D.港澳台同胞5、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下级向上级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从沟通角度看,这属于纵向沟通中的( )。

A.夸张 B.扭曲C.过滤 D.焦虑6、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命题,而且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 )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指明白方向。

A.社会主义法制 B.依法治国C.以德治国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下级向上级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从沟通角度看,这属于纵向沟通中的( )。

A.夸张 B.扭曲C.过滤 D.焦虑8、假定一年期贷款的名义利率为10%,而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5%,假如在年初借出了1000元,则( )。

A.在年末时获得的实际收益是100元 B.在年末时获得的实际收益是一100元C.在年末时获得的实际收益是50元 D.在年末时获得的实际收益是一50元9、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

A.须征得相对当事人的同意 B.由国家强制力赐予保障C.须经过司法机关的确认 D.只接受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10、2024年7月中心颁布的( )作为我们党关于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不正之风。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前言一、奋斗目标二、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三、科学研究队伍和机构四、具体措施五、关于规划的执行和检查前 言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粉碎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取得了我党历史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伟大胜利。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继续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能不能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和国防,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关系我们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当代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密切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制订一个先进的、高速度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一)现代科学技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机器不仅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能够代替脑力劳动的某些职能,成为记忆、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辅助工具。

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正在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

现代数学、高能物理和遗传工程等的发展,将会对整个科学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国防的速度日益加快,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革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自然科学理论的许多重大成果,为新技术的出现开辟着道路,决定着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各学科各门类之间互相渗透,不断产生新的学科、新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实验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这个纲要包括纲要、科学技术研究主要 任务、基础科学规划、技术科学规划四 个部分。
3、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对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交通、 运输、海洋、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财 贸27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两大 门类的科学技术研究任务进行了规划, 并确定上述领域中的108个重点研究项目。
3、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其中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 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等8项 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放在突出的地 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