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旗帜的高扬_评张爱玲小说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野下张爱玲小说_倾城之恋_探析_陈金花

女性主义视野下张爱玲小说_倾城之恋_探析_陈金花

大众文艺28摘要:张爱玲通过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这个艺术形象的刻画, 写出了女性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

通过描绘饮食男女的平凡琐屑的原生态生存状况,阐释人生说不尽的苍凉。

本文试图从无奈的生存状况、博弈般的婚姻爱情、女性自身之间的斗争三方面阐述《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并试图阐述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关键词:悲剧性;生存状态;女性关怀“悲剧意识的本质就在于清醒地意识到自我而使主体得以确立,以独立的人格去坦然承受生活的煎熬。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对生命本体、人性的剖析,写尽人间苍凉。

《倾城之恋》围绕白流苏爱情进展情况,描绘了这个女性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展示了其不幸的命运,投射出作家的女性关怀。

(以下原文引摘皆出自张爱玲著:《倾城之恋》,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一、浮萍似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在小说中设置了二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明写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进展情况;暗的是写白流苏自己无法把握的命运,犹似浮萍。

白流苏的命运在上海与香港,旧家庭与范柳原之间摇摆。

白流苏对婚姻是身不由己的。

流苏拒绝回去给刚去逝的前夫戴孝守寡后,兄嫂则终日冷嘲热讽。

无奈的流苏求助于母亲,母亲则避重就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母亲袖手旁观。

在这里我们看到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挤压,亲情在金钱的压力下荡然无存。

失败的婚姻使年近三十的流苏失去了生活的物质保障,亲人的冷漠与排斥则使其走入绝境。

青春即将消失,流苏的命运更似浮萍一般,漂泊不定。

还是徐太太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力透纸背。

同样,在张爱玲《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这一现象均有深刻表现。

小说的前奏即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无奈的生存处境,让我们看到一个受尽挤压排斥的绝望女人形象。

二、博弈般的婚姻爱情绝望的流苏急于抓住婚姻这根稻草来解救自己,然而这段恋爱则自始至终充满了博弈、讽刺、无奈的意味。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013级救援技术班1301070116 周银摘要: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女性为角度的作品很多,同时她还在诸多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

受到那个时期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旧上海女性的真实写照。

本文首先对张爱玲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再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比较不同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生存状态女性形象一、张爱玲简介张爱玲,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本名张瑛,她具有显赫的家世,是二十世纪初的贵族千金,但是她的一生充满了凄凉与坎坷,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于1995年病世,享年75岁。

她将那个时期女性的形象和她自己一生的坎坷与凄凉全部融入在作品当中[1]。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和文学论著等。

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众多作品中,以小说最为有名,她的代表小说有《沉香屑第一香炉》、《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她的小说多收录在《传奇》中。

其中有不少作品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如《半生缘》、《色·戒》等。

她是二十世纪的传奇女性,她的很多经典语录对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张爱玲小说中主要的任务悲剧形象张爱玲具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她出生时已是那个时代的没落贵族,加上二十世纪正是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上海沦陷,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她的小说中,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描写的淋淋尽致,无论是贵族千金、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是社会的悲剧。

这些悲剧人物的原因和特点又各有不同,下面是她的小说中主要的四种女性悲剧形象:(一)、封建枷锁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第一种就是封建枷锁制度下和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形象,这种悲剧形象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2]。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姓名:刘汗青学号:19665年级:2013春期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崔红庆完成时间:2014年4月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三) 懦弱女类型 (5)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0)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

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

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

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前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

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的小说《传奇》

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的小说《传奇》

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的小说《传奇》凌逾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定位张爱玲的小说<传奇>的题材于生活政治范畴,意在拨开解放政治系统下主流批评模式的浓雾,立足文学性,寻找其在小说历史的连续性中的新发现.张爱玲的创作从生活政治题材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共同性;在生活政治认同与女性自我认同的相得中,以参差对照美学观照笔下女性的自觉的、庸俗的、迷失的自我认同.其远离男性话语,面向生活政治领域,开创了与女权主义不同的道路,发展了女性视角.【总页数】8页(P67-74)
【作者】凌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I209
【相关文献】
1.论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女性意识 [J], 吴学非
2.论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女性意识 [J], 吴学非
3.论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女性意识 [J], 吴学非
4.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哲学\r——以《传奇》和《小团圆》为中心 [J], 周瑾萱
5.生活政治与新世纪小说的转型——评李雪梅《新世纪小说中的生活政治研究》[J], 吴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以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创作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思考。

首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展现出复杂而矛盾的个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作者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描写,展示了她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红玫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冲动的女人,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愿受到任何束缚;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温柔而顺从的女子,她将家庭和婚姻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小说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碰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男性的视角下。

在《金锁记》中,女主角茉莉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她的存在对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茉莉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揭示,读者只能通过男主角的眼睛来观察她。

这种置于男性视角下的描写方式,使得女性形象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平等。

此外,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在《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但她却因为与日本间谍有染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

尽管她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她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成功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抗和解脱。

这种将女性形象赋予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解放的思考。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个体。

在《小团圆》中,女主角柳如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人,她对婚姻和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尽管她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将女性形象描绘成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的方式,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认知和自由选择的关注。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表现为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成就文学影响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其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女性文学像一条小溪流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若断若续地流淌着。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掀起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高潮,也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冰心、庐隐、丁玲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而出。

她们冲破了传统文化禁忌,以女性视角观察女人、写女人,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

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慈祥的母亲和贤惠的妻子,其道德审美观念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

丁玲等作家的作品中则塑造了一些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的女性,虽然表面上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待遇,实际上却放弃了自我。

与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相比,张爱玲的小说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远离抗日救国的主流话语,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1]。

其小说集《传奇》刻画了一大群真实地生存于男权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

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一样,从女性本体出发,怀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孜孜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

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

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

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

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

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人人仿佛张爱玲。

--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作者:潘飞,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和讯读书)。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而闻名。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在爱情、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矛盾、挣扎和追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常常呈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

她们通常是敏感而独立的个体,不甘于被束缚和定义,时而渴望真爱,时而又渴望独立自主。

其中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珍珠和名媛佳子。

珍珠是一个崇尚爱情和自由的女性,她痛苦地挣扎着在社会和爱情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

佳子则代表了传统和权威的社会环境,她被迫接受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的婚姻。

这两个形象之间的对比呈现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除了珍珠和佳子,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女性形象,如《秧歌》中的冬瓜,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通过唱秧歌来寻找自己的自由和快乐;《小艾》中的小艾,她在一个寡妇的身份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不断挑战社会的限制和压力;《金锁记》中的小云,她是一个渴望真爱但却被家庭和社会束缚的女性。

这些女性形象在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内心的矛盾和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女性形象通常是富有艺术气息的,她们追求着美和自由,常常涉足文艺界。

在《傍晚》中的曼陀罗和《色,戒》中的王佳芝,她们都是热爱艺术的女性,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魅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命运与艺术紧密相连,既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奴隶。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描绘了她们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挣扎和追求。

她们常常是敏感而独立的个体,不甘于被束缚和定义,追求真爱和自由,同时也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和约束。

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自我认同和努力。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一、简介《金锁记》是张爱玲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出版于1943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作者如何展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二、背景描绘1. 时代背景A.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在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限制。

2. 小说背景A. 主要情节概述《金锁记》以宋庆龄夫人为原型,通过主人公江桦和吴奕谷之间的爱情故事,刻画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所遭受到的束缚与剥夺。

三、女性主义元素分析1. 具体呈现女性困境A. 婚姻与自由选择权小说中,女性角色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约束,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

B. 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主人公江桦被家庭责任紧紧束缚,无法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独立。

2. 女性意识觉醒A. 自省与对抗在小说中,江桦逐渐产生思考,并以坚决的态度开始为自己追求幸福而奋斗。

B. 自我认知与自尊重建通过个人经历和成长,在困境中获得自我认知和重新建立起自尊。

3. 对男性角色形象的反思A. 揭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小说通过男性角色对待女性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

B. 探索男性内心世界小说突出描写了男性心理以及他们在婚姻关系中所面临到的压力和困惑。

四、小说影响与意义1. 张爱玲对于女权运动的贡献张爱玲以其深入剖析女性内心、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为女权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激发了更多人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2. 小说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金锁记》所揭示的女性困境问题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提醒人们要持续关注和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争取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五、结论通过对张爱玲先生的《金锁记》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深入探讨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推动妇女权益进步提供了启示。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的小说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在于其中的女性形象刻画的有创
意的丰厚性。

张爱玲的女性形象不单单涉及虚构人物的外表美丽,而是通过符号性的特质
来折射女性身份认定与意识的变化。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凸显出一种非传统的性意识。

女主人公们并不受传
统社会对于女性行为审查的约束,积极地表现出自我主张与追求。

从《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慕容妙妙及其它女主人公们的故事来看,许多女主人公都走出了传统的轨道,甚至敢于
以犯错误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冒着被谴责、失去名誉的风险,但仍在对自由的渴求中
得到了释放。

此外,张爱玲的女性形象也表达了女性的优秀气质。

女性的内心深处也不乏诚挚、坚强、坚韧。

《半生缘》中的“金钗”杨紫烟是张爱玲笔下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以勇敢、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大小挫折,既具有强烈的精神意志又勇于承担责任,不被困难击垮,甚至表达出媚人之心、浪漫似水的姿态,以及对理想的实现前浪费情怀的坚定。

最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所表达的是一种矛盾的、多元的、自闭的、理性的特质。

在《金锁记》中,林黛玉穿越复杂的人生道路,通过微妙的斗争与变革,她的行为表达张
爱玲对现实社会观念的批判性思考,体现出女性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辛酸苦涩,甚至出现
人性荒草质朴,却代表着张爱玲情感真实性感染力强大的女性形象。

总之,张爱玲的小说给读者们展示了一种创新、独特、丰富的女性形象,不仅把传统
中固有的女性刻画理念破除,而且融入一种多元化的女性特质,令人深思。

如此不落俗套
的女性形象描写,无疑使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更加独特的地位。

(完整word版)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完整word版)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导老师:徐珊学生姓名:林少名学号:W44941012220004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写作批次:2011秋批次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林_少_名_________日期:2011年12月16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 (1)(一)《金锁记》的曹七巧 (1)(二)《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葛薇龙 (1)(三)《倾城之恋》的白流苏 (1)二、张玲小说主要塑造的女性形象类型 (2)(一) 交际花类型 (2)(二) 畸型女类型 (2)(三) 懦弱女类型 (3)三、小说中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4)(一) 特殊的时代 (4)(二) 个人的性格原因 (4)(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5)参考文献 (7)致谢词 (8)摘要张爱玲是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个传奇,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她的作品,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感叹其悲剧意味.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尤其突出。

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去分析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性,主要类型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角女性类型悲剧原因AbstractZhang ailing’s is the modern women writers of a unique scenery line, is a legend, deeply attracted people to read her work,reap happy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gedy means sigh。

In her novel,the female image especially prominent. This paper from her several classic works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women in his novels,the main types and cause the cause of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Key words:Female protagonist Women type Tragedy reason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个传奇,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品读她的作品,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感叹其悲剧意味。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之“女疯子”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之“女疯子”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之“女疯子”作者:何丹来源:《大观》2015年第07期摘要:张爱玲是一位有着独特气质的女作家,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小说世界。

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女疯子”的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疯子读一个作家,要读她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要读她作品中的人物。

而作品中的人物,正是小说的核心。

因为他本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社会环境的体现,是大环境下的小个人。

他身上承受着来自作者本人生活体验和社会时代环境烙印的双重压力,因此也就愈加丰满,愈加生动,在传达超越他本身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时也就更加任重道远。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人物形象虽也个个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与同时代作家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

她描写的女性或愚昧或庸俗或自私或冷漠,鲜有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出现。

除此之外,张爱玲还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似人而又非人”的“女疯子”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曹七巧是出生于麻油店的单纯少女,是生活在当时一个宗法社会下最底层的人民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按当时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讲,她怎么样都不可能嫁到大富豪姜家。

然而命运偏偏让姜家二公子从出生时便换上了软骨病,曹七巧那贪图富贵的兄嫂,想攀高枝,于是便把她嫁到了上海富室姜家。

自此便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曹七巧嫁到姜家表面是做二房的主子,实际是做残废的奴隶。

因为她地位上的卑微,不但姜家的太太、少爷、少奶奶们看不起她,就连那些丫鬟也歧视她。

在背地里议论她的卑俗和低贱,不愿侍候她并在背地里骂她“没有教养”,她始终和姜家存在隔膜。

曹七巧成了姜家这一硕大棋盘下的微不足道的棋子,填充了位置,却永远被排挤在边缘。

在姜家,出身低微且涉世不深的曹七巧备受欺凌,远离了哥嫂的她如同生活在一个到处布满阴森陷阱的荒岛上,拥有的仅仅是个毫无生活能力的患了骨痨的丈夫。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可编辑优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白流苏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写作批次:目录摘要 (4)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 (5)二、《倾城之恋》论白流苏 (5)(一)、谈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形象 (5)(二)、谈《倾城之恋》之白流苏形象 (5)1、旧城的传统和封闭——流苏的家庭遭遇 (5)2、心城的斗争——流苏婚姻的赌注 (8)3、倾城的团圆——流苏命运的转折 (10)参考文献 (12)致谢词 (13)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有着悲剧的命运,这些女性形象,尽管其出身、教养、背景和生活经历各有所异,但一个个都承受着婚恋生活的痛苦不幸,而她们个个又似乎安于这种痛苦不幸,丝毫不思反抗。

给人留下典型印象的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等等。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柔弱背后充满坚强的女性,在此我选取了她展开分析,由此展现旧式家庭的腐朽,使白流苏不得不挣脱家庭的束缚,用婚姻作为赌注上演了一场心智的斗争,起初她是无奈的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后来因为战争的来临拯救了白流苏,让她得到了婚姻,但这个凌驾于战争中的婚姻造就的圆满反倒暴露了人生的不可靠,小说展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哀及人的劣根性与道德的残缺。

关键字:张爱玲女性形象倾城之恋白流苏家庭婚姻生存一、《倾城之恋》作者及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1921年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以描写女性形象而闻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世界。

本文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

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小说《小团圆》中的女主角林妹妹,她从小家庭困窘中走出,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选择的人生。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张爱玲的作品对婚姻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她描写了婚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和现实问题。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塑造,展示了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冲突与对立。

她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遭遇的挣扎和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思考。

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心理描写张爱玲擅长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性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女主角墨小凡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家庭矛盾和婚姻困惑中的内心纠结。

这种女性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使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女性复杂且真实的情感世界。

四、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张爱玲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中。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例如,在短篇小说《围城》中,她通过对女主角的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无奈。

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立自主、婚姻观、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等多个方面。

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准确而深入,展示了女性独特而复杂的内在世界。

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女性旗帜的高扬——评张爱玲小说

女性旗帜的高扬——评张爱玲小说

对女性 社 会历 史境遇 的 清醒认 识
张 爱 玲 出 身于 官宦 之 家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有着 深刻 的认 识 与理解 。作为 一 个接 受 了现代 教 育 的知 识女 性 ,她 对 女 性在 中 国 历 史 、现 实社 会 中的 境遇 也就 有 了清 醒 的认识 。为此 ,张 爱玲 虽 然 在 小 说 中 把 她 的 女主 人 公们 刻 画 的 聪 明 、 美 丽 ,甚 至 有 点 精 明。 ,但 同时 又为 她 们无 一例 外地 设 计好 了悲惨 的结 局 。她们 无 论 如何折 腾 ,始 终逃 不 出社 会 、历史 布下 的 陷阱 。 《 金锁 记 》 中的曹 七 巧便 是一 个 典型 的代 表 。曹 七巧 尊兄 长 之 命嫁 给 了患 有软 骨病 的 姜家 少爷 为 妻 , 由于 出身 低 微她 在与 姑 嫂争 斗 中处 于孤 立无 援 的境 地 。所 以她 的家 庭 生活 是不 幸 的 。但 纯粹 的女性 观照 视 角 纵观 中 国文学 史 ,女 性作 家从 来 都是 弱势 群体 。不仅 体现 在 幸运 的是 她精 明而有 耐 心 。十几 年 的等 待 终于 换来 了一 份家 业 。 数量 上与 男性 作家 相 比少 得可 怜 ,更 体现 在精 神上 的 依 附性 。古 但这 时 的她 因家 庭和 社会 的压力 而 性格 扭 曲变态 ,亲手 扼杀 了 儿 往 今 来 ,中 国女性 作 家 ( 包括 诗人 ),真 正替 女人 说 话 ,代女 人 子 、女儿 的婚姻 。实在是 可 悲之极 !可 叹之 致 ! 立 言 ,从 纯粹 女性 的 角度 来观 照女 人 的生 活 、爱情 、 事业 的心 理 实 际 上 ,作 者 在 小 说 中为 主 人 公 设 置 了双 重 枷 锁 。七 巧 因 者 少 之又 少 。五 四 以后 ,再现 代文 明 的烛 照下 ,一 批有 才 华 的女 得不 到正 常 的性 爱 而变 态 , “ 她是 担 当不 起情 欲 的人 ”, Ⅲ因此 作 家走 上文 坛 , 以女性特 有 的敏 锐 、细腻 和 真诚 在 男人 统 治的文 受 到情 欲 枷锁 的钳 制 。早 年生 活 的 困顿又 把七 巧 逼入 了金 钱 的魔 坛 闯荡 出一 块 女性 的天 空 。其 中还不 乏 震聋 发聩 之作 。如丁 玲 的 掌 ,她 又被 金 钱 牢牢控 制 。所 以纵有 天大 的本 事 ,曹 七巧 也摆 脱 《 莎菲 女士 的 日记 》第 一次 发 出了真 正属 于 女性 自己 的呼唤 。但 不 了这 双 重枷 锁 。一把 是 传统 文化 的 家法 枷锁 ,一把 是现 代物 质 时 过不 久 ,大部 分 女作家 脱 离 了女性 轨道 ,渐 渐 失去 女性 特 有 的 文 明带来 的 金钱枷 锁 。 纯 真 、至诚 。重 新走 入 男性主 宰 的文 坛所 设 定 的代圣 人立 言 的窠 如 果 说 曹 七 巧 的 悲 剧有 其人 单势 孤 的 原 因 ,那 么 《 香 屑 沉 臼。而 正是这 时 候 ,张爱 玲 以勇 敢 的姿态 和重 新 扛起 女性 大旗 走 第 一 炉 香 》 中的 姑母 梁 太 太可 谓 是 有权 有 势 ,但 她 同样 摆 脱 不 上文 坛。 了失 败 的命 运 。年轻 时 为 了金钱 嫁 给 富有 的香港 富翁 ,寡居 后 耐 中国社 会 从来 都是 以男性 为主 的社 会 ,文 坛也 不例 外 。虽 然 不住 寂 寞 ,利用 各种 手段 甚 至不 惜 以亲 生侄 女 为代价 来 维系 畸型 有些 女性 作家 凭借 出色 的才 华 和顽 强 的毅 力冲 出 男性 的重 围建 立 的爱 。所 以,葛 太太 也被 金 钱 、情欲 两种 枷 锁套 住 。虽然 强 颜欢 了一 块 自己的领 地 。但 她们 举 的旗 子仍 然是 男 性 的。 因为 “ 为 笑 ,但 终 究避免 不 了红颜 衰老 ,人 去楼 空 的可悲 结局 。 身 女子 而受着 男 子 的教育 ,教 育 出来 以后 社会 又 要你 做 女子 的事 , 更 可 悲 的是 曹七 巧 、梁太 太 们把 悲剧 又 转嫁 到 了下 一代 人身 其 失败 是 一定 的 ”。 身 受 男性化 教 育 的女 性作 家 ,其 思想 、 意 上 。把 金 钱 、情欲 的 枷锁 亲 手戴 在下 一代 人 头上 。从 而使 这 一悲 识 、技 巧甚 至心 理都 不 可避 免 的带有 男性 的 印记 。因此 这些 女作 剧 效果 具 有 了历 史 深度 。哪位 读 者不 会为 这 种历 史的 可怕 延续 而 家 写 出 的 东西 表 面 上 是 女性 的 , 内容 又 是 男 性 的 ,根 本代 表 不 心惊 肉跳 呢 ? 了女性 的意 志和 愿望 。且 在历 史 的关 键时 刻 ,女 性作 家 同男 性作 张 爱玲 深谙 东 西文 化交 汇 、新 旧文 化碰 撞 给这 一 时期 的 中国 家一 样肩 负起 拯 救 国家拯 救 民族 的重 任 ,她们 的 性别 意识 被 忽略 妇 女带 来 的深刻 影 响 。她 “ 到 了中 国都 市人 生 中新 旧交错 的一 看 甚至 消失 。她 们 同男 性作 家在 气质 、 意趣 等方 面 的界 限也 随之 消 面 ” , 她 “ 供 的 正是 处 于现 代环 境 下依 然顽 固存 留的 中 国封 提 失 。他们 的作 品不 再有 女 性 的原汁 原 味 。所 以丁玲 的 小说 后来 在 建心 里 的文 化错 位 ”。 而这 种错 位 最 鲜 明的特 点就 是 情欲 、金 也没 有 了莎菲 的深 刻 与大胆 ,渐 渐 走上 了趋 时与媚 俗 的路 子 。即 钱对 女性 的 钳制 、压 抑 。对 人性 的摧 残 ,扭 曲。这 是历 史 与现 实 使 是 《 阳照 在桑 干河 上》 也不过 是带 有较 浓 的政 治气 息 而 已。 太 的必然 。 与 之 相 反 , 张 爱玲 创 作 鼎 盛 期 虽 仅 有 短 短 几 年 , 但她 却真 张 爱玲 时代 的中 国是 ~个 承袭 了几千 年 的封 建文 化积 淀 而又 正坚 持 了女 性 的写作 和观 照 视角 。她 摒 弃 了当 时非常 流 行 的政 治 遭 受外 来 文化 入侵 的特 定 时代 。所 谓 的三 纲 五常 等伦 理观 念 统治 观念 较 强 的写作 方式 ,而是 深入 到沪 港 市 民的千 家万 户 ,深 入 到 着 大 多数人 的头脑 。男人 玩 弄女 人 ,丈 夫抛 弃妻 子等 现 象即 使在 广 大女 性 同胞们 的琐 碎 生活 与 内心世 界 。与 她们 同喜 同悲 。所 以 现 代化 程度 较 高 的大 上海 也屡 见 不鲜 。 同时 西方 文 明带 来的 金钱 其 笔下 活跃 的多 是女 性 小人物 ,多是 关 于她 们 的细碎 却 真切 的生 至 上 的观念 也渐 入 人 心 。 由传 统 文化 赋予 男 人们 的特 权无 �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作者:胡进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我国现代最具代表的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女性思维。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表达着一个成熟深刻女性思维作家对女性平等的渴望,她希望女性能够真正意义上摆脱文化、历史及生理等方面的不平等枷锁,真正实现自由自在的追求人生。

张爱玲作品中开始全面深刻的审视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代表着其女性思维的成熟,深刻全审视与女性思维之间相互促进,使得张爱玲的女性思维不断的深化。

在此次论文中,将对张爱玲的女性思维产生背景、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张爱玲女性思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女性思维一.前言张爱玲的读者群体范围广,从初高中学生到中年甚至老年人都有着大量大量忠实读者,张爱玲作品对于社会女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有女性人物,尤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女性更是频繁出现于张爱玲作品中,并且各个女性人物形象都有所差异,形象栩栩如生,正如张爱玲所塑造出的形态各异的女性人物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思维也是别具一格的。

二.张爱玲创作背景张爱玲于1921年出生在上海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接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艺术。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资本主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及人民生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促使更多的女性认识到女性独立的重要意义,但是国家整体思想仍然受制于传统思想,无法在精神上获得突破,女性始终未获得解放,社會中的男权意识仍然占据主要思想高地。

同时在经济上,女性也未获得独立经济地位,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

封建传统思想禁锢着女性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导致女性仍然受制于男性,尤其在婚恋问题上,“奴性心理”根深蒂固,扭曲了女性的精神。

张爱玲正是成长于这样的年代,作为一个心思极为敏感的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深刻的体会着女性在封建思想下的艰难。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金锁记》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金锁记》

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金锁记》
王伟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我国出色的翻译家。

她所创作
的小说《金锁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部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张爱玲从一个女性主义译者的视角出发,把这部小说翻译成英文,发行到海外去。

因此,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来解析张爱玲对《金锁记》的翻译风格,主要体现了她在翻译过程中的女性主义译者主体性,是一种作者与译者共同参与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译论视角下的张爱玲《海上花》英译研究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译者的显身--以陶洁译《紫颜色》为例看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操控
3.从“生态翻译”看译本--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
4.从“生态翻译”看译本——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
5.从女性主义译论视角看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摘要:张爱玲小说具有被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但作为一名女作家,其文本所拥有的女性主义倾向不容忽视。

本文从纯粹的女性观照视角、对女性历史境遇的清醒认识及作品中男性形象的缺失等三方面考察、解释张爱玲小说蕴涵的女性意味,力图从较为客观的无性别差异的立场还原其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代才女张爱玲凭借其小说集《传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

而在四十年以后的八十年代中国文坛解冻以后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1995年张爱玲去世以后更是将这股热潮推向极致。

大批的学者,尤其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纷纷致力于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研究。

一系列有关张爱玲及其小说的论文著作频繁见于报刊、杂志。

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张爱玲及其小说被压抑几十年后的巨大能量的爆发,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张爱玲的小说确实有独特的价值。

张爱玲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洞察力给了当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国人反省的参照,并给沉湎于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打了一针清醒剂。

本文想从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同时又洞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女性,来探讨她是如何从女性角度来分析、解构中国古老的文化史,从而构建起她的小说世界的。

纯粹的女性观照视角纵观中国文学史,女性作家从来都是弱势群体。

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与男性作家相比少得可怜,更体现在精神上的依附性。

古往今来,中国女性作家(包括诗人),真正替女人说话,代女人立言,从纯粹女性的角度来观照女人的生活、爱情、事业的心理者少之又少。

五四以后,再现代文明的烛照下,一批有才华的女作家走上文坛,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和真诚在男人统治的文坛闯荡出一块女性的天空。

其中还不乏震聋发聩之作。

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次发出了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呼唤。

但时过不久,大部分女作家脱离了女性轨道,渐渐失去女性特有的纯真、至诚。

重新走入男性主宰的文坛所设定的代圣人立言的窠臼。

而正是这时候,张爱玲以勇敢的姿态和重新扛起女性大旗走上文坛。

中国社会从来都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文坛也不例外。

虽然有些女性作家凭借出色的才华和顽强的毅力冲出男性的重围建立了一块自己的领地。

但她们举的旗子仍然是男性的。

因为“身为女子而受着男子的教育,教育出来以后社会又要你做女子的事,其失败是一定的”。

[1]身受男性化教育的女性作家,其思想、意识、技巧甚至心理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男性的印记。

因此这些女作家写出的东西表面上是女性的,内容又是男性的,根本代表不了女性的意志和愿望。

且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女性作家同男性作家一样肩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任,她们的性别意识被忽略甚至消失。

她们同男性作家在气质、意趣等方面的界限也随之消失。

他们的作品不再有女性的原汁原味。

所以丁玲的小说后来在也没有了莎菲的深刻与大胆,渐渐走上了趋时与媚俗的路子。

即使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不过是带有较浓的政治气息而已。

与之相反,张爱玲创作鼎盛期虽仅有短短几年,但她却真正坚持了女性的写作和观照视角。

她摒弃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政治观念较强的写作方式,而是深入到沪港市民的千家万户,深入到广大女性同胞们的琐碎生活与内心世界。

与她们同喜同悲。

所以其笔下活跃的多是女性小人物,多是关于她们的细碎却真切的生活。

我们从中能够“触摸到颜色、气味、声音乃至人的肮脏与无奈,小奸小坏的空虚与无聊”,[2]从而能够“从小的地方展示人心的丰富与叵测”。

[3]这正是张爱玲小说的引人之处。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发轫之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还是她在大陆的收山作品《十八春》,其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对准女性。

在葛薇龙、曹七巧、白流苏等人的身上凝聚了张爱玲无限的爱怜和刻骨铭心的体验。

她的这种女性的纯粹与执著是女性作家中少有的。

即使与同时代的成名女作家相比她也是“始终是女性的”。

[4]她“总是能用各种方式回到家庭,从上海市民家庭的窗口来窥视这个城市舞台日日演出的浮世悲欢”。

[5] ……客观地讲,张爱玲这种纯女性观照视角并不一定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然而可贵的是在那个如狼似虎的男性世界是她发出了一声女性的呼喊。

这不仅进一步解放了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文学,更给后人审视那个时期的市民社会尤其是女性社会提供了可靠的珍贵材料。

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文化意义上讲,以纯粹的女性视角观照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张爱玲都无愧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6]对女性社会历史境遇的清醒认识张爱玲出身于官宦之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对女性在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中的境遇也就有了清醒的认识。

为此,张爱玲虽然在小说中把她的女主人公们刻画的聪明、美丽,甚至有点精明。

,但同时又为她们无一例外地设计好了悲惨的结局。

她们无论如何折腾,始终逃不出社会、历史布下的陷阱。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曹七巧尊兄长之命嫁给了患有软骨病的姜家少爷为妻,由于出身低微她在与姑嫂争斗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所以她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

但幸运的是她精明而有耐心。

十几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份家业。

但这时的她因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性格扭曲变态,亲手扼杀了儿子、女儿的婚姻。

实在是可悲之极!可叹之致!实际上,作者在小说中为主人公设置了双重枷锁。

七巧因得不到正常的性爱而变态,“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7]因此受到情欲枷锁的钳制。

早年生活的困顿又把七巧逼入了金钱的魔掌,她又被金钱牢牢控制。

所以纵有天大的本事,曹七巧也摆脱不了这双重枷锁。

一把是传统文化的家法枷锁,一把是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金钱枷锁。

如果说曹七巧的悲剧有其人单势孤的原因,那么《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姑母梁太太可谓是有权有势,但她同样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年轻时为了金钱嫁给富有的香港富翁,寡居后耐不住寂寞,利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惜以亲生侄女为代价来维系畸型的爱。

所以,葛太太也被金钱、情欲两种枷锁套住。

虽然强颜欢笑,但终究避免不了红颜衰老,人去楼空的可悲结局。

更可悲的是曹七巧、梁太太们把悲剧又转嫁到了下一代人身上。

把金钱、情欲的枷锁亲手戴在下一代人头上。

从而使这一悲剧效果具有了历史深度。

哪位读者不会为这种历史的可怕延续而心惊肉跳呢?张爱玲深谙东西文化交汇、新旧文化碰撞给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带来的深刻影响。

她“看到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8]她“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封建心里的文化错位”。

[9]而这种错位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情欲、金钱对女性的钳制、压抑。

对人性的摧残,扭曲。

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张爱玲时代的中国是一个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而又遭受外来文化入侵的特定时代。

所谓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统治着大多数人的头脑。

男人玩弄女人,丈夫抛弃妻子等现象即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上海也屡见不鲜。

同时西方文明带来的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渐入人心。

由传统文化赋予男人们的特权无情的压抑着广大女性的正常情感;外来文化赋予金钱钳制人们头脑的权力对她们的人性同样是一种摧残。

她们不得不在男人、金钱的压迫下苟延残喘,并最中走向悲剧。

张爱玲真正理解中国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境遇,以充满感伤而又富有激情的笔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女人们的(下转95页)女性旗帜的高扬——评张爱玲小说郭学军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50091)文艺评论大 众 文 艺一生,就主要在图林根和萨克森地区度过,而图林根是路德新教的故乡,巴赫从小“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主要是路德派的神学和支持神学的音乐。

”在当时那样的教育制度下,“使巴赫成为一个坚定的路德教正统派,并接受了路德关于音乐的观点。

据说在巴赫学习过的八十多本宗教书籍中,有四分之一是关于路德的。

”“作为一名音乐家,巴赫也深受路德音乐思想的影响,同路德一样,巴赫认为音乐是通过耶稣之口以圣经的方式传达上帝的圣言,其目的就在于颂扬创世主上帝,给他以最高的荣耀。

这样,巴赫就将自己的音乐同宗教的使命结合起来。

他说他一生的目标就是从事‘规规矩矩的宗教音乐’,从而完成自己‘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同胞进行教诲’的义务。

”[5]十七世纪德国路德派宗教音乐,把圣经歌词和咏叹调结合起来,它的首尾段落采用圣经的歌词或众赞歌的曲目,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死亡和幸福解脱的渴望。

马丁•路德认为“音乐在宗教仪式、乃至学校和家庭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应具有仅次于神学的最高荣誉。

”他创作的新教圣咏让《圣经》“通过歌唱的方式在人民中间扎根,”他的“众赞歌传统养育了几代德国音乐家,而巴赫的音乐艺术则是它的集大成者。

在沃尔夫岗•施米德的《巴赫作品目录》中,有编号的作品共一千一百二十首,其中有四百五十多首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

”“而且,这些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路德时代的众赞歌写成的,有的就是路德本人的作品。

”[6]路德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主人和统治者”,巴赫也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马丁•路德教使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念、至深的虔诚精神,以及纯洁和质朴(纯洁和质朴是新教的特色)的信仰,形成了他坚强的意志,而这一切后来都强烈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

[7]五、毕生的宗教音乐实践活动巴赫一生的绝大部分音乐活动都与宗教有关,自十五岁(1700年)起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进入隶属于米歇尔教堂的米歇尔学校,并参加了晨祷唱诗班。

1703年8月他成为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风琴师。

在阿恩施塔特,巴赫有足够的时间弹奏管风琴,并开始创作管风琴曲。

“1707年,巴赫获得了米尔豪森的圣布拉修斯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

”由于教堂内部的教派之争,使巴赫创作“规规矩矩的宗教音乐”的理想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于是,他在第二年7月便提出了辞呈。

“1723年5月,巴赫举家迁至莱比锡,担任了托马斯学校(附属于托马斯教堂)的乐监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

此后27年,巴赫一直在这个职位上,直至逝世。

”[8]“由于巴赫长期在教堂任职,一直受到宗教环境、宗教气氛、宗教音乐的熏陶,因此他对宗教的信仰与对艺术的热爱是融为一体的。

”[9]巴赫是一个伟大的宗教作曲家,他把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贯穿于一生的勤奋学习、工作与音乐创作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由于受当时的时代环境,家族的宗教音乐传统与所受的音乐、神学教育,以及路德教派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了至深的宗教情结。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那超人的音乐天才和高超的音乐技巧,更体现了其音乐思想与音乐内涵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1]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2](德)保罗•贝克,(美)房龙.音乐的故事[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83[3]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4[4]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5]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24[6]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5[7]夏洛特•格雷. 巴赫[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24-26[8]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67[9]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2作者简介:杨冬菊(1973-),女,汉族,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上接71页)悲剧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