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现实之道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
202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增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中央编委要求持续深化乡镇(街道)改革,推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简约高效、富有活力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积极稳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市委编办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街道职能定位、机构设置、综合执法、机制运行、资源保障等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街道基本情况(一)职能定位《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对街道职能进行了明确:根据县(市、区)党委、政府授权,街道依法履行辖区内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综合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
(二)街道分布我市共有街道55个,其中,五县(市)18个,五城区37个。
涉农街道共35个,占总数的63.6%。
(三)街道规模分类参照乡镇分类标准,以常住人口为主要指标对街道进行规模分类,规模较小[2万人(含)以下]、中等规模(2万~7万人)和规模较大[7万人(含)以±]o我市55个街道中规模较小街道13个,其中有5个街道人口仅IOOo~3000人,中等规模街道32个,规模较大街道10个。
(四)机构设置按照《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55个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限额为10个,除省定的党建工作办公室、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5个必设机构外,各县(市、区)根据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规定的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了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5个机构。
城市街道大部门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案例研究

第一,街道工作面临“权小责大”的治理难题。 街道办事处向上对接政府部门,负责完成政府交 办事项,承担党群工作、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社区 建设、民生保障、环境整治、流动人口管理、精神文 明建设等任务,向下对接社区和居民,需要摸清辖 区内单位、住房和人口底数,上报相关情况,遇到 突发事件需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配合职能部门
三、街道大部门制改革的行动逻辑
改进城市基层治理,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重塑 街道与职能部门的权责体系。与职能部门相比, 街道办事处更贴近社区和居民,赋予街道办事处 对辖区内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权、对跨部门事项 的统筹协调和督办权,辅以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 机构领导人员的任免奖惩建议权、对综合执法派 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权,可提高问题发现率, 提升部门回应性,更好地履行属地管理职责。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大部门改革;城市基层治理;垂直管理;条块关系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升公共部 门的回应性,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 求,已经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基于问题导向,推进城市管 理重心下移,开展街道大部门制改革,致力于重塑 条块关系,提升属地管理能力。本文通过观察城 市街道大部门制改革实践,剖析这一改革的成效, 探讨深化改革的配套制度需求。
在行政发包制运作下,中间层政府承担着承 上启下的“经纪人”角色,主要行使监督和控制下 级政府的职责。结果是,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
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执法难点及对策

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执法难点及对策当前,街道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城市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协管人员参与执法管理工作,严重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原因有三点。
二、体制原因。
2000年5月,区政府以宁秦政字[2000]105号文件转发了区市容局《关于批转<街道(镇)市容监察分队管理意见>的通知》,在街道设立了区市容监察分队(以下简称市容分队),由街道城管科负责领导。
城管科实际管理着两支队伍:一支是市容分队,不拿街道一分钱,经费有财政全额保障,人员相对稳定,受过比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组织纪律观念强,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另一支是有协管人员组成的临时队伍,没有经过培训上岗和系统法律知识学习,文化程度较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执法打人、多收费、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根本不能依法办事。
在城市管理工作方面,有两支不同的执法队伍,执行两种不同的执法标准,怎么能不在执法问题上“打架”呢?实际上,是把一支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等同于一支临时招聘的协管队伍,严重挫伤了市容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分工原因。
派驻各街道的市容分队,一般只有5—6人组织,相当于各街道城管科的人员编制,而把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摊点整治作为市容分队的工作职责,实际上是承担了街道城管工作的大部分任务,显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工作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和死角。
由于分工上明显不合理,干得越多,犯错误的概略也越大,加上缺乏理解和支持,各方之间矛盾愈加突出,工作上互不支持配合,严重制约了街道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档次的提高。
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是理顺执法关系、明确管理职责,促进街道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利契机。
首先,要搞清楚相对集中的是哪些权限。
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际上就是把原来分散于各个行政执法机关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关性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行使,以增加执法的合力,增强执法的力度。
“局队合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基于J省R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践的思考

“局队合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基于J 省R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践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通过试点形成一些新模式、新经验,取得初步成效。
理论界围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历程、做法、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新成果、新观点,其中既有对浙江、成都等全省面上或地区点上改革的总结思考,也有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行业视角进行的分析探讨。
在总结前期探索试点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的任务要求。
中央印发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地方机构改革一并部署实施。
其中,实行“局队合一”执法体制,作为此次改革的新提法、新任务,目前理论界和实践者均鲜有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围绕“局队合一”进行深入研究,对厘清思路、凝聚共识、推进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的实践探索基层往往基于现实需要和问题导向,在上级的部署推动下,积极开展改革试点,从而为面上改革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J省R市近年来开展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即是如此。
作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县级市,J省R市辖3个街道、11个镇,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总面积147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145万。
2015年8月以来,针对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该市以承担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做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R市主要通过机构改革、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途径,采取部门内、跨部门综合的方式,先后对县级18个部门、26支执法队伍、32个内设机构进行了职能、机构和人员的整合,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环保综合执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文化旅游综合执法等6支综合性执法队伍,构建了县级“大农业、大环保、大交通、大城管、大市场、大文化”的综合执法新格局,并通过设立派驻机构、向经济发达镇赋权等方式实现县域综合执法全覆盖。
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开封市改革实践为例

2021·02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有关精神,省委、省政府部署了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
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乡镇和街道职能转变,扩大基层管理权限,理顺条块之间职责关系,完善机构设置,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开封市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全省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要求,组织实施了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
因参与改革的组织实施推动过程,本人边实践边思考,结合改革工作实际,对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及要求、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一)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在开封市兰考县调研期间强调县域治理要“三起来”,在开封市尉氏县视察期间强调乡镇工作要“三结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又提出了明确要求。
落实好这些重要指示,不仅要求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改变工作方式,还要求从根本上完善和优化乡镇和街道的职能定位、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激发乡镇和街道发展的动力动能。
(二)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关键举措基层治理是国家的基石,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性部署。
省、市、县三级党政机构改革已经告一段落,迅速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中央和省委机构改革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从中央到省、市、县、乡五级协同体系的重要举措。
地方街道办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治理LIVELIHOOD地方街道办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 黄邦汉摘要:近年来,有关地方街道办的报道数量激增,地方街道办作为基层管理的典型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地方街道办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尴尬,存在如权责失衡、法律缺位、体制臃肿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地方街道办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缺位;权责失衡;居民基层自治;改革困难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1-0284-0001一、地方街道办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我国地方街道办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缺失的问题,全国人大1954年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明确指出,地方街道办事处是帮助区政府处理一般日常性事务的机关,是完全依附于区政府的、不具行政层级的组织。
地方街道办事处仅能通过上级政府进行财政和人事上的调动,是行政职能的“传递者”,接收各部门委托并处理相关事务,但并不具备独立的行政执法权以及管理权。
街道既属于行政规划,又属于社区规划,其本身的双重性质赋予了街道办事处行政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双重性质。
但在我国当前的“两级政府、三级行政、四级落实”体制下,地方街道办事处在管理职责的范围上相当于地方一级政府,它与几乎所有区级部门都要建立对接关系,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任务型组织的承载能力和责任范围。
在2009年,《街道办事处条例》被废止,这使得地方街道办对于下级社区的管理甚至失去了基本的法律依据,街道办的对于下属社区的管理成了无头苍蝇,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规定,往往容易陷入混乱并且由于规定的模糊存在难以界定的种种问题。
二、地方街道办存在权责失衡的问题街道办事处存在权责失衡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很多实际上的职权都未在法律条款中体现,其承担的责任往往与权力范围不一致。
目前实际生活中我国地方街道办事处除了少数不同外,几乎涵盖了一个区域政府应有的全部职能,其现有的理论上的权责结构设计与现实社区管理的实际需要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关于加快街道科学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街道科学发展的建议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调动我街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街道经济社会建设,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深刻认识促进街道发展的重要意义街道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街道因地制宜、扬长发展,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街道办事处经济实力薄弱,社会管理基础薄弱,公共事业建设滞后,特别是事权配置不够科学,服务效能不高,等等。
这些都制约了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街道的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街道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减少社会矛盾,营造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幸福新港。
二、我街道政权建设的情况1.政权现状。
我街道现辖个村(社区),个党支部,街道办事处现职人员人,其中公务员人,“七所八站”人员人。
核定的编制名,其中行政编制名,事业编制名,“站所”编制名。
2.职权情况。
街道办事处担负着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管理责任,既是上级下达任务的承担者,又是具体的实施者,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但是缺乏相应的职能区实施,缺乏相应的权力作保障。
3.经济情况。
街道财政源头缺水,收支矛盾突出,连保运转都困难。
在街道所征税收没有分成,只有协税任务完成后超出部分的奖励金。
街道财政属“要饭”财政,主要依靠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资金、协税奖励和其他一些收入。
存在拖欠干部职工多月工资津贴的现象。
4.人员问题。
公务员队伍青黄不接、人手不够。
公务员队伍“断层”、人员岗位职能严重交叉,一人多责。
非公务员的干部、职工纪律松散,作用漂浮,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的目标任务经过努力,使街道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更加规范透明,街道经济和居民收入显著增长,街道和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和社会环境实现协调快速发展。
乡镇(街道)分类及机构设置研究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曾在不 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包括建国初期的 乡村并存体制(1950-1953年)、乡镇体制(1954- 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1958-1983年)以及目前 的乡镇体制(1984年至今)。
但总体上,我国基本上 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做法。
这种单一化管理模式 不仅体现了历史传统的影响,客观上也适应了建国 初期我国基层社会“由乱到治”的需要,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城乡不同区域经济 社会之间的差异性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 下,单一化的治理结构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问题, 甚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这种模式及其隐含的假设前提,客观上忽略了新时 代新形势下城市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 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体系做出 相应的变革,而不同区域间差异性的扩大,则使得 构建多元化乡镇(街道)管理模式不仅成为基层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现实选择,也是当前我们党 和政府建设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全面深化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乡镇(街道)分类管理的角度和影响因素(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街道)分类管理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 对乡镇(街道)分类管理进行了一定探索,主要包括 区划分类、规划分类和机构编制部门的分类管理。
1•区划分类。
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中明 确规定我国农村基层政权为乡、民族乡和镇。
这一规 定沿用至今。
1955年11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城乡 划分标准的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驻地 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居民百分之五十为非农 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立镇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可 适当放宽。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 整建镇标准的报告的通知》中,对建镇标准进行了 调整,明确为了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放宽 建镇标准,实行镇管村体制。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困境与出路——以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为例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困境与出路———以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为例吴艺超(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20)摘要: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派出机构在我国城市政权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进,有着50多年历史的街道办正陷入尴尬的处境,职能定位不明、机构庞大等问题不断出现。
因此在此对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街道办事处的处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现状改革撤销一、引言街道是中国大陆地区不设直辖区的城市(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地级市所代管的县级市、县)、较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市辖区或功能区的行政分区,其管理机构就是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不设市辖区的市政府或功能区管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党和国家在城市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发挥着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建国60多年来,街道办事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刚刚摧毁国民党的旧政权后,出现了不同的名称。
当时全国各个城市的街道办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叫办事处或街公所;一种为街政府,是城市的基层政权;还有一种是公安和街道合并的派出机构,当时人们叫做“警政合一”。
紧接着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各地的街道办事处相继的被一些造反派夺权,无法完全其正常的工作运行。
1968年3月以后,开始建立革命委员会,街道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街道给民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的专政。
开展一系列大批判和批斗,制造冤假错案,伤害了许多干部和同志。
另外,又动员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搞备战人防工程等等,严重扰乱了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1987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落实,部分城市开始进行改革街道行政体制管理、加强和完善街道只能的试点,给街道下放了一些权利和财力,召开了街道居民代表会议等一系列工作,使街道办事处的发展有了跨越性的进步,让人民逐步体验到街道办事处的作用。
XX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街道办事处是百姓认识政府的“窗口”,对上对下政令畅通的“中转枢纽”,不仅是基层治理的“大管家”,也是党和政府联络群众的“桥梁纽带”。
职能不清,任务不明。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属地化管理形式,导致区级职能单位与街道二者职责界定较为宏观模糊,上级部门将大量的事务下沉到街道一级,但由于街道没有行政执法权、行政答应权。
日常事务繁杂的社区、街道级承接大量临时性任。
同时,由于街道办事处资有限,为了按期完成上级指派的各种任务,只能将“烫手山芋”下压到各社区,甚至在基层政治生态中被迫出现了“不出事逻辑”和“甩锅心态”。
协调无力,考核压头。
街道办事处身处基层一线,可以灵敏洞察辖区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压力传导和不全面的考核机制使得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监视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考核往往以负鼓励占主导地位,无视了正鼓励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当中,联席会议、共助共建、党员报到,由“街道牵头”演变成“街道磕头”。
内耗增大,效劳缺位。
街道办事处大量的人财物消耗在过频过度留痕、分解任务、机关内部运转等方面,导致没有精力放在关键民生效劳上。
此外,南白街道人口基数较大,组成复杂,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多由聘用人员组成,存在年龄构造老化,有的还存在不懂“效劳”。
教乡镇一级待遇不占优势,无法留住有才能、敢作为的年轻人,对政府购置公共效劳的相关政策不熟悉,加之工作公共效劳成效不佳。
主体单一,活力缺乏。
我街道推动社区、小区自治、城市生活小区治理中,社区照旧存在行政化现象和边缘化现象。
在推动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中,主体单一,收效甚微。
局部社区干部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导致各种社会组织、辖区党员等参与社会效劳、社会治理存在抵抗情况。
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法治保障。
将街道办事处条例纳入区级管理制度。
及时解读、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结合街道管理现状制定详细施行方法,加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一是完善权责统一的工作制度,年初落实对街道各项工作的监视考核方法,不能在中途随意加改;二是建立街道综合执法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街道辖区各类执法监管力量,形成执法监管合力;三是完善鼓励机制,注重提拔具有街道、社区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其他鼓励制度;四是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渐进式缩小对街道的经济考核指标权重,逐步加大对街道公共效劳、公共管理、公共平安等方面的考核权重,把公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行政体制改革

小议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公民社会及其相关组织对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影响,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因此,从公民社会视野来分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难题难点及有效途径等内容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所谓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会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1]公民社会理论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宽,用邓正拓先生的话说“几乎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社会”重新崛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分开始凸显。
究其原因即在于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而且是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实质性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内部的自组织化趋势明显加快,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民间组织兴起,推动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衍变,并对我国政府治理模式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政府由单元的管理模式向多元的治理模式转变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模式应向多元管理主体转变。
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就是指社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在社会管理中一直承担主导角色的政府,也包括这些年逐渐凸现出来的作为政府重要补充力量的市场化组织和公民社会。
政府不再是惟一的社会治理者,它必须努力实现与第三部门、私营部门和公民的共同治理。
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将民间力量释放出来,整合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形成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网络,满足公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管邱.Public Management 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林娜(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基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连接政府和社区之间起着积极的作用,对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与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矛盾,导致目前的街道办事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社区生活的长治久安。
本文通过分析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对策,旨在对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进行健全改革,使办事处的处理基层事务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使其能为社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改革对策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街道办 事处的管理职责也有了较大的变动,管 理内容的丰富性对传统的街道办事处管 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目前综合 性管理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中,为了更好 地面对多领域的岗位职贵工作,工作人 员必须要正视存在于街道办事处工作环 节中的各种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 进行思考,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办公职 能,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优秀的社 会生活环境。
1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我国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中,由于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城市 社区管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致使基层 街道办事处面临着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对相关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造 成了很大的困扰,也使街道办事处管理 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
1.1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模糊从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来看,街道 办事处与乡镇政府有着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街道办事处不设置人大、政协等 机构,在层级上处于“一级准政府”,需要受到区、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同时 街道办事处又有比较自由的行政权力,在对管辖范围内的大部分社会事件进行 自主管辖权和行政处罚权。
因此,从职 能角度来看,街道办事处具有的职能定 位并不明确,对于其是属于“派出机关”还是“政府机构”,人们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也使街道办事处在进行行政事件处理时,在责任、权力和义务方面有些复杂,给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开展增添了一定的困难^1.2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区域过大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需要负贵的日常管理任务,包括市区政府所交办的与社区居民相关的事项,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以及处理各项社区居民反馈的问题等,这些办公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市区级“一级政府”的职责没有过大的区别。
我国城市街道体制改革的实践模式及未来走向

关键 词 :街 道体 制 模式 改革路 径
【 中图分 类号】 C 9 1 6 d o i : l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1 7 8 . 2 0 1 3 . 0 6 . 0 0 6
的特 点及 发展 空间进行 讨 论 ,从 中分析 我 国城 市街 道体 制 改革 的发展 方向 ,并就进 一 步深 化和 推进 街 道 体制 改革提 出政 策建议 ,强调 街 道 体制 改革 必 须坚持 以人 为本 、服
务 优 先 ;坚持社 会本 位 、社 区 自治 ;坚持政 社分 开 、各 司其 职 ;坚持 多方参 与 、协 同治 理 ;坚持 立足 国情 、因地 制 宜。在街 道体制 改革 的 同时必须进 一 步推 进城 市宏观 体制 的
从 实践 来 看 ,新 世纪 以来 ,我 国不 少 成 员 、社 区服务 站 成员 、业 主委 员会 成员
城市都在 探索 和推进 街道体 制改革 ,学 交 叉 任 职 或 “ 一 肩 挑 ”。 显 然 ,铜 陵 模 界也 进 行 了大量 的讨 论 ,总 的来看 ,大 致 式 的基本特征是 “ 撤街建社”。在他们看
◎ 项 继权 耿 静
摘
要 :街 道 作 为城 市基 层政 府 及行 政 管理 的 末端 ,街 道 体制 改革 实质 是我 国城
市基层 治理 结 构和 治理 能 力建设 问题 。新 世 纪 以来各 地都 在探 索街道 体 制 的改革 ,并
形 成 了不尽 相 同的模 式 。本文 对 一些 有代 表性 的街 道 改革 模 式进 行 分析 ,对各 种模 式
服 务 、文化 教 育 、计 划 生 育 、人 民调 解 、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摘要:我国的社区建设目前已经进去了一个新的阶段,关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讨论的热点,全国有些城市也在社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今后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走向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荐与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派出机关,其辖地面积和人口迅速扩张,这使得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来实行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条块分割”,处在城市基层管理第一线的街道办事处职权十分,对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权管,而市,区政府的职能则有权管,看不见,造成了有能力关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局面。
同时,伴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基层管理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道办事处的任务越来越重。
例如,“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街区的老龄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多,老年人口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在家庭所居住的街区,这就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内容;改革中出现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需要街道办事处的关心和帮助;随着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街区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他们既为街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给街区的管理带来了压力。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规定显然难以应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第三级管理单位,以行政能力的强化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建设。
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相继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
这种体制快速推进了社区发展,各地社区建设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诸如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居委会的行政化、社区参与度低等。
行政区划改革的新趋势与新经验

行政区划改革的新趋势与新经验强宇豪摘要:行政区划改革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作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行政区划是政府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行政权力的空间配置,被视作国家治理形式和政府组织架构的空间投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及其带来的社会变迁,我国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呈现的新形势,深化行政区划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行政区划改革主要集中在推进“区界重组”、重启“撤县(镇)设市”和调整开发区与行政区关系三个领域,在系统总结汲取既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基层行政区划调整为抓手,旨在理顺政府职能,协调权责关系,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政府组织结构;政府治理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24)03-0069-1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政府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建设有为有效的现代化政府。
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政府自身的内部基本特征,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履行和现代化高效政府的建设。
因此,组织结构改革是新时代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保障和组织基础。
作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行政区划是政府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行政权力的空间配置,被视作国家统治形式和政府组织架构的空间投影。
[1][2]收稿日期:2024-01-03作者简介:强宇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互联网治理。
基金项目: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委托项目“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 20230705。
远怨行政区划的设置不仅关乎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是否合理,权力运行是否顺畅,更深刻影响着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履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行政区划调整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组织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其对策

目录一、以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1 (一)行政改革中割裂了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
..。
..。
.。
..。
.。
.。
..。
.。
.。
...。
.。
.。
..。
.1 (二)行政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管理模式割裂开来。
..。
.。
.。
..。
.。
...。
.。
..。
..。
.。
...。
.。
.。
..。
.....。
.2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关于组织结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较低。
...。
.。
..。
....。
...。
.。
.。
.。
. (2)(四)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3(1)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影响服务能力提升.。
.。
..。
.。
...。
.3 (2)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
....。
..。
..。
.。
..。
....。
3(五)不少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公共财政体系。
.。
..。
.。
....。
..。
4二、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
.。
..。
4(一)调整组织架构,完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
..。
...。
..4 (二)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6 (三)建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制,实现经济区域化.。
..。
.。
..。
7(四)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战略目标,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
..。
.。
.....。
.。
..。
....。
..。
.。
.。
.。
..。
..。
8(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尽决建立起公共财政体系。
...。
(9)参考文献。
...。
.。
...。
.。
...。
...。
.。
.。
.。
...。
10浅谈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强调要优化结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专门研究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由此可见,当前深入研究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不可回避的问题。
街道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街道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街道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以下是改革情况的汇报:
首先,我们对街道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
通过精简部门设置、优化人员配置,我们实现了机构更加扁平化、灵活化,减少了冗余的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使得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街道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通过组织各类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使他们更加熟悉工作流程,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我们还对街道机构的服务方式进行了创新。
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我们建立了便捷的在线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进行各类业务办理。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居民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社区责任感,使得社区秩序更加和谐。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与上级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街道机构的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社区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共治氛围,使得社区建设更加有序。
总的来说,我们的街道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推动街道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两权”分离破解执法难题——全面推行街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率8 0 %。 自处 置率 也仅 有 2 0 %左右 。栖霞 区综 合 执法
体 制 改革 开 全 国先 河 .被 中编 办 纳人 中央 和省 市三
级 改革 试 点 继 续 深 化 。 为全国 、 全 省 综合 执 法 体制 改
革探 路 。 有效 解 决 了街 道 “ 看得到管不到” 和 部 门“ 管
得 到看 不 到 ” 的问 题 . 做 到 了全 程 留痕 、 责 任 可追 溯 , 并 有效 发动 了社 会 力 量参 与 执 法 监 管 ,群 众 满 意度
不 断提 升 。
针对 综合 执 法涉 及多 方 , 容易 产 生推 诿扯 皮 的情 况, 建 立 了一 套 相 对严 格 和公 平 合 理 的考 核 机 制 , 强
程 中遇 到 的矛 盾 和 问题 。
( 一) 明确 划分 行 政 执 法 职 能
梳 理现 有行 政执 法权 力 事项 。 按 照行 政检 查 与行 政处 罚 相 对 分 离 的 原则 . 重 点将 1 3 1 3项 与 群众 生 产 生活 密切 相关 、 执 法频 率 高 、 多 头执 法 扰 民问题 突 出 、 专业 技 术 要 求适 宜 的行 政 检查 权 相 对 集 中 交 给街 道 综合 履行 , 落 实街 道基 层 执法 责 、 权 一致 , 更 好 地 发挥
2 0 1 7 — 6
聚焦 基层 放 管服 改 革 中 的栖 霞 实践
“ 两权 " 分 离破 改 革
栖 霞 区尧 化街 道 办事 处
南京 市栖 霞 区编 办
2 0 1 4年 1 1月 , 南 京 市 栖 霞 区针 对 街 道 没 有 执
前 的 3个 月 . 全 区月 均 案 件 仅 3 5 0 0多 件 。 当月 结 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现实之道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就必须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必须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政府职能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须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法制型政府。
一、基层街道行政组织职能变化的现状街办事处自20世纪50年代设置以来,就定性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居民事务代理、社会救济和优抚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城乡社会流动加快,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街道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区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现在的街道行政组织承担着“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维护治安稳定”的职能。
这五项职能每一项都是一个大课题,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尤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任务越来越重。
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突击任务,职能不断增加,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事务都需街道行政组织承办,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比较,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在职能上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伴随而来的是基层街道行政组织在街道发展、行政服务和行政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
随着街道办事处职能不断丰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政府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坚强基石。
二、基层街道行政工作中的新矛盾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街道办事处也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服务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街道办事处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辖区经济发展。
抓招商引资、服务重点项目、服务企业,保持税源增长等,成为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绩效管理模式,指标明确,任务具体,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管理模式在街道办事处这个层面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一方面。
从绩效管理体制来看,绩效目标值通常由政府绩效管理部门,根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和本年度预计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要求,提出绩效管理指标下达到基层。
可以说,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提供的基数上形成的。
更具体更细化来看,这些具体指标基数,是由实际从事这些工作的各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提供的。
这样就形成了“自己定任务,自己来完成”的情况,因而“留有余地”成了一种惯例。
这种模式严格来说,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从绩效管理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通常在年初下达绩效管理指标,各街道办事处和基层职能部门也是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把绩效目标细化,层层分解到职能科室和各相关责任人,实际上形成了“千钧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促进经济发展、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千钧重担大家挑”往往会造成职责不明确,主体不清楚,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一般来说“谁都管”其结果就会“谁都不管”、或者“谁都管不了”。
“人人肩上有指标”辄容易使人满足于仅仅完成计划任务的现状,人是有惰性的,“跳起来摘桃子”对责任意识强、积极上进的人管用,一般人员则不容易做到。
传统管理模式对提高行政效率,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等都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是行政管理机制与行政效能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很多新的举措直击以往几十年一贯制的要害。
但街道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过去的老框架、老办法,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街道办事处机构庞杂、人员过多、效率不高、服务功能弱化。
主要表现在:1、机构设置不合理。
各个街道机关内部机构一般都有十几、二十多个,过多过杂过细,通常是各唱各的戏、各敲各的锣。
设置太细不利于发挥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2、职能设置不科学。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职过多过滥,造成领导之间管理职责不明确;中层领导职数设置不合理,存在职能相近、功能重复,劳逸不均等问题;个别部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极少数人无责一身轻,上班玩游戏、上网聊天、炒股买基金、上街购物、随意离岗办私事等怪现象在机关不同称度的存在。
这些现象是行政机关的“毒瘤”,究其根源还是“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的原则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落实。
3、人事编制复杂。
目前街道办事处机关各类性质的人员都有,既有国家公务员、又有事业人员、既有劳动合同制工人,又有借用人员和临时工。
人员关系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不仅造成机关人头费用偏大,街道财政负担加重,而且很难保证基层行政机关的行政执行力。
4、缺少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行政机关分配机制几十年一贯制,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街道行政效能的提高。
街道办事处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有些是个人素质问题,有些是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是当前街道机制性障碍的外在表现。
这种行政管理机制不仅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从提高行政效能的角度来看,也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实行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是居民需求与服务缺乏的矛盾。
时代在进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街办事处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而现有的公共服务严重缺乏。
一是再就业服务压力大。
“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增加了街道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压力。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不少企业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下岗待岗情况普遍存在;而且其成年子女就业难。
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形成社会问题,需要基层街道办事处下大力来解决。
二是服务民生问题要改善。
由于历史原因,一批支农返城人员、半边户、特困户等形成了一个生活无来源的困难群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需要政府承担起帮扶困难群体,关心、帮助和解决这部分人实际困难的责任。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居民活动场所缺乏,多数社区办公用房不足,经费有限,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受到制约;必要的群众活动场所缺乏,开展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基本保障;现有的公益型群众健身器材与群众的需求之间尚有一定缺口等等。
四是社会公共服务任务重。
以老龄工作为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显著增多。
关爱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突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政府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基本的社区卫生保障条件和必要的家政服务等。
目前街道和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无论是“硬件”(如:服务设施、志愿者服务队等)还是“软件”(如:人口资源数据库等)都很缺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仍需要完善。
面对这些矛盾,街道要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展的需要,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标准来谋划和推动自身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就需要变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十年一贯制的工作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现实之道新时期新形势要求街道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笔者认为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破处旧体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探索新时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的办法,对街道行政机构的功能、规模、机构、人员、资源等进行的整合,对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和革新,建立规模适度、服务完善、管理科学、依法行政的街道行政体制。
我们XX街在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了初步探索。
按照“强化服务功能,坚持效能优先,创新组织设置,实施流程再造”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实现街道行政体制改革:(一)优化街道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我们创新街道行政组织结构,实行大部门工作机制。
成立“XX 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履行原街道办事处承接的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提供与监督;社区建设指导、城市管理、经济发展与服务、综合治安、社会稳定等职能。
整合后的“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和“XX街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社会综合治安管理委员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负责本辖区的行政工作。
“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将职能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整合和定位,并据此对内设科室进行了新的调整。
“XX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三个中心、一个办公室”。
即:街社区服务中心、街协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
凡涉及相关的社会事务和公共职能,全部集中在大科室内部流转,而不会因为职能交叉或部门衔接不畅降低工作效率。
大科室制对于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配置需要科学的机构设置来履行。
在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中,关键是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
我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科学规范部门职责,合理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
既解决了有些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也解决了有些部门编制过少、人员不足的问题,做到职能与机构相匹配、任务与人员编制相匹配。
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高效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二)以建立服务型街道为目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对政府管理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
由此,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为目标,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是协调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
为了理顺服务与管理的关系,我们成立了“三中心,一办公室”:1、成立街协管中心,推进管理职能集中和综合执法集中,提高工作效力和执法实效。
成立综合执法队,承担辖区内城市容貌、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农贸市场、环保及其他应当下沉到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协助开展工商市场、质监、药监、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执法工作。
综合执法队对“城管”和“综治”一肩挑。
综合执法队的每位队员,既要做城管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也要负责治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