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

一般而言,桩功修炼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

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

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太极拳的基本功二(缠丝劲)--陈太平太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但在技击中同样含有螺旋劲法。只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他缠法便会迎刃而解。缠丝劲关键在于其内涵,怎样把周身的一个整体螺旋

缠出来,怎样能让缠丝劲在实际运用中有效

的发挥出来,而不是研究什么叫顺缠,什么叫逆缠;这种名称知不知道意义不大,关键是如何体现出来,缠丝劲的具体运用,用语言文字根本描述不清,惟有在明师指点下亲身体认,方能豁然开朗。缠丝劲要内外结合。首先发于内,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其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骨缝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周身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拳的内在旋转。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没有很好地领悟缠丝劲法,其他劲法(如绷、捋、挤、按、采、列、肘、靠等)都是枉然。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八面螺旋劲决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圆,常有习太极拳者将没有内旋的肢体划圆误认为是太极螺旋劲。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敌

方于无底深渊。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四两之所以能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运用接触点的力的转换来拨动对方之力。这是陈氏太极拳拳法核心劲法之一,其他的劲法皆由此演变而成。太极拳的基本功三(发力)--陈太平

发力在太极拳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推手、技击,都离不开发力。发力在盘架、站桩各项基本功训练之后方可进行。

俗话说,有力可发,无力从何发起?只有在各项素养具备后,才能真正发出浑厚且渗透力甚强的劲力来。不要学拳几日就急于发力。力有后天之拙力与先天本能之力的区分,牛劲虽大却只能耕田拉车,老虎虽不如牛能干却可以雄居为百兽之王。太极拳所训练的正是老虎这种搏击之力。此种力必须经过特殊训练方可获得,也只有获得这种力之后才可谈发力。下面介绍一下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发力主要分三个层次:静态发力、动态发力和自然本能发力。静态发力主要分三步。第一步:蓄而后发,就是把力量蓄足了发出去。这种发力运行时间稍长,在实际运用中是很难有效发挥的,但能训练初学发力者更好更快的将全身各部位伸缩鼓荡。第二步:借物练习。空练发力与打到物体器械、人体身上是不同的,这一层次的训练最好形成一种动向练习。第三步:主要是一种渗透练习。练习如何将力打于外而敌伤于体内,也就是说把对方打散。与对方接触发力的瞬间使对方劲力全失,才是透于体内的真诠,也是传统武术的根本所在。动态发力:不知道武术爱好者是否有这种感觉:往往自己站桩或发力时劲力十足,真正两人扭打到一起时,那种呼呼生风的发力,就很难全面有效的发挥出来了。动态发力在传统武术中主要分三步练习,也是在技击中力的发放是无法替代的一步,因为动态发力在不同的运动当中力的反映点是不同的,所以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有在仔细体验动态发力滋味的前提下才能讲解清楚成。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掌握这种训练方式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劲功传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更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开筋包含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