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手法

合集下载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是一部由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女性主
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讲述了一个女主人公在康复的过程中逐
渐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整个故事中的“异质空间”是指女主人公所住的房间。

这个房间被描述成一种黄色的、六斑点的壁纸所覆盖。

这种壁纸的外表看似平凡普通,然而却持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引
发了女主人公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主人公开始对壁纸产生了兴趣和观察。

她发现了壁纸上的奇怪纹理,以及其在不同亮度下潜在的不同变化。

她开始对壁纸产生一种恐怖感,并相信在壁纸
的图案中隐藏着一些东西。

她注意到壁纸似乎开始脱落或皱皮,并逐渐渗透揉成一种人类
形状。

女主人公对壁纸的观察变得越来越病态,并开始逐渐崩溃。

这里的“异质空间”不仅是指女主人公所处的房间,也是指她心理上的割裂感和对壁
纸的扭曲观察。

女主人公的疯狂状态引发了对故事主题的探讨,即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
束缚。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对壁纸的幻觉观察,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对她们的角色期望。

女主人公的疯狂可以被视为对她所经历的压迫和限制的反应。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的解读是多层次和复杂的。

它既反映了女性受到的社会压
迫和限制,也展示了女性内心世界中的自省和解放。

通过对壁纸的观察和崩溃,女主人公
实现了对自身状态和社会对女性的制约的认知,并最终迎来了自由与解放。

这个故事使我
们深切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并为女性权力和自由的争取带来了启示。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刘悦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夏绿蒂·柏金斯·吉尔曼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之一。

她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体现了其女权主义思想。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通过对“我”各种荒诞行为的描写,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束缚和禁锢。

在细读小说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故事中女主人公话语权的丧失,反讽的运用以及多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通过揭示在父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无情压迫,以试图让女性对自我的处境有个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黄色墙纸》;女性主义;话语权;反讽;象征《黄色墙纸》是吉尔曼基于其自身经历创作而成,可以称之为半自传体小说。

该小说情节的发展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端、高潮和结局,也没有严密的逻辑,有的只是零碎的画面,荒诞的行为以及颠三倒四的语言。

吉尔曼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一、话语权的丧失话语权,简而言之,即说话权,控制舆论的权力。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论述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他指出:“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5](P29)。

简单说来,就是权力产生话语,并通过话语发生作用。

小说的开篇,作者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女主人公的丈夫约翰是个内科医生,他诊断她有精神衰弱,有歇斯底里的(hysterical)倾向。

因此,她跟随丈夫来到乡下接受治疗。

“歇斯底里的”(hysterical)是个颇有意思的词,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引用威利斯对于“歇斯底里的”论述:“在妇女疾病中,歇斯底里的名声很坏,就像是人已半入地狱一般(semi-damnati)它必须承担无数其他疾病的过失”[4](P128)。

作为当事人,女主人公本应对自己的病情是最具有发言权的。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黄色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女主人公因为丈夫的医生嘱咐要让她保持绝对休息、没有刺激的生活,而被禁锢在一间黄色壁纸贴满的房间里,逐渐陷入疯狂的故事。

在小说中,黄色壁纸代表了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一开始,她对黄色壁纸感到不舒服,认为它是“可怕的、吓人的、有点医院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思维的依赖,感觉到它比任何东西都更能理解她。

因为她被禁锢在这个房间,黄色壁纸成为了她与世界连接的唯一途径。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中的灵魂空间定义为“异质空间”,即指的是通过外部改造形成的内部空间。

女主人公被迫待在这样一个房间里,逐渐习惯了里面的一切,甚至开始观察壁纸上的花纹,想象出里面的人物。

这种依赖建立在空间的异质性上,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不同理解,这种变异的感觉恰恰强调了女主人公的困境。

她只有被剥夺了自由,被放在一个被改造的房间里,才会产生一种“异”的状态。

异质空间本质上是关于阶级的领土性的问题。

在该房间被改造之前,女主人公并不曾注意到这个房间。

然而,这样一个内部空间创造了一种“异”的结构,并且使人工价值上升,因为它不同于平凡、平淡的外界,凸显出其奇怪和独特的特点。

同样的,由于申请者主动选择了这样一个内部空间,他创造了一个异地空间,被赋予了新的经济和社交意义。

因此,在这个异质空间中,阶级因素发生了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力场。

在《黄色壁纸》中,女主人公由于被禁锢在该房间中,凸显了她的孤立无助和她的幻觉,使得读者能够感性地感受到她的心理状态。

同时,异质空间的概念也充满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氛围,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独特情感。

此外,异质空间在这个故事中也有许多延伸的含义,譬如说代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社会关系等等。

因此,异质空间凸显出了许多意义和象征,是这个故事的重要元素之一。

《黄壁纸》

《黄壁纸》

《黄壁纸》作者:李欣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黄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一部经典女性哥特式小说,同时,它也是体现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

作为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吉尔曼以极其细致的文笔在《黄壁纸》这部短篇小说中运用女性哥特式艺术深刻地揭露了19世纪后期的女性社会地位,描写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反抗。

本文分三个部分从女性哥特式的角度探析《黄壁纸》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关键词:《黄壁纸》;女性哥特式;女性意识作者简介:李欣灿(1993.1-),女,汉族,籍贯:四川达州,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艾伦·莫尔斯在《文学女性:伟大作家》(1976)里首次提出了“女性哥特”这一词语。

莫尔斯认为,“女性哥特”即“女性作家以哥特这种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Mores,1976:90)。

在女性哥特式的故事中,女主角通常会处在一个封闭又神秘的空间里,整个故事情节充满恐怖的气息。

而随着19世纪后期女权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作家开始注意到女性的权利与地位,并在她们的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中,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就是当时先进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

在《黄壁纸》中,吉尔曼结合自己的经历并以日记的形式,即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哥特故事中,吉尔曼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表达了女性渴望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描写了女性如何去反抗男权社会。

一、女性哥特艺术在《黄壁纸》中的体现18世纪后半叶,哥特式小说开始兴起。

这类小说通常故事情节惊悚恐怖,并充满血腥暴力场景或灵异事件,故事氛围也总是神秘、阴郁和怪异。

哥特小说可分为男性哥特小说和女性哥特小说。

女性哥特小说在艾布拉姆斯看来,是“女性性欲受到压抑的结果,也是对性别等级和男性控制文化的挑战”(Abrams,2005:111)。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摘要】《黄色壁纸》是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其中充满了异质空间的解析。

在人物角色中,主人公在狭小空间内经历精神与现实的冲突。

时间线的非线性呈现使读者感受到了时空错综复杂的氛围。

象征和隐喻的异质空间通过壁纸的变化揭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阴暗面。

精神世界的异质空间表现为主人公对周围环境的病态感知。

而社会环境的异质空间揭示了当时对女性的禁锢与束缚。

多重解读使得《黄色壁纸》在意义上更加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对精神健康的忽视。

通过对异质空间的深入解析,能更好地理解《黄色壁纸》所传达的悲剧和反思。

【关键词】《黄色壁纸》、异质空间、人物角色、时间线、非线性呈现、象征、隐喻、精神世界、社会环境、多重解读、总结、影响、意义1. 引言1.1 介绍《黄色壁纸》《黄色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主人公在一面被丈夫封闭的黄色壁纸中看见了各种幻觉和幻想,最终导致精神崩溃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对异质空间的探索而著名,通过对人物、时间、象征、精神和社会环境的异质空间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的异化。

小说中的壁纸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渴望和反抗。

帕金斯吉尔曼通过巧妙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黄色壁纸》的异质空间不仅令读者感受到心灵的禁锢和挣扎,更引发了对社会、家庭和性别角色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研究。

1.2 解读异质空间《黄色壁纸》是一部备受争议和关注的文学作品,其中通过对异质空间的探索,展现了作者夏洛特·班特的独特思想和文学技巧。

在小说中,异质空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在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中,还贯穿于时间线的非线性呈现、象征和隐喻的微妙呈现、精神世界的变幻莫测以及社会环境的扭曲展示中。

解读《黄色墙纸》中象征所表达的思想

解读《黄色墙纸》中象征所表达的思想

活 的社 会 环境 而 是 运 用 了象征 手 法来 反 映 她 们 的处 境 。房 子 、 卧 室 、 房 间 里 的 窗户 、墙 纸 、床 都 成 了与社 会 环 境 联 系 紧密
的意 象,这些反映 了当时妇女 受父权社会压抑的悲惨命运 。 关键词:黄 色墙 纸;父权社会 ;象征 ;女性意识
“ 在这个得不到任何 同情 、理解和忠告 的世 界里 ,女人的处
境 正 如 那 幢 大楼 所 喻 示 的那 样 ,是 孤 独 的 ” 。
2 婴儿室
在 小说 中 , 婴 儿 室 是 女 主 人 公 和 丈 夫 约 翰 的 卧 室 , 也 是
与禁锢 ”…。本文将讨论 作品中几个极具代表 性的象征物 暗示了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和其在女性 自我意识发展和最 终觉醒 的不 同阶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 小说中女主人公处在一个充满象征性意象 的环境 中, 远离人群 的房子,窗户上装有栅栏的幼儿室 ,室 内墙上发
黄 的 壁纸 等 , 这 些 都 构 成 了女 主 人 公 的居 住 环 境 。 由作 者 赋 予 这 些 普通 物 象 独特 的 象 征 意 义 ,使 它 们 从 不 同方 面 表
她经常待 的地方 。屋 子通 风宽敞 ,阳光也很充裕 ,但 是玻璃 窗安装着栅栏 ,大床 固定在地板上 。人通过 窗户本 可以观察
到 外 面 的世 界并 且 与 外 界 进 行 简 单 的沟 通 ,但 是 这 里 的 窗 户 原 先 “ 了孩 子 的 安 全 ” 安 装 了栅 栏 , 阻碍 了 女 主人 公 与 外 为 界 接 触 的可 能 ,进 一 步封 闭 了 女 主 人 公 与 社 会 的 交流 渠 道 。 房 子 一 楼 本 来 有 很 多 可 以 选 择 的 屋 子 ,但 是 约 翰 选 择 了 一 个

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手法

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手法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与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洛丽塔》—时间的悲剧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 An Analysis on Femi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in Little Women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翻译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在绝望中寻求解放_夏洛蒂_珀金斯_吉尔曼_黄色墙纸_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在绝望中寻求解放_夏洛蒂_珀金斯_吉尔曼_黄色墙纸_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333第26卷第1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2月 Vol.26 No.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Feb.2006在绝望中寻求解放ΞΞΞ———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胡 妍(黄山学院外语系 安徽黄山 245400)摘 要: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它是19世纪末美国社会新秩序下文化发展的产物。

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出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对女性的精神和实际生活带来的冲击,公开倡导女性的权利和价值,抗议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模式。

该作品是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类似情节人物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

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简从一位被丈夫控制、压迫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主要过程。

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极富象征意义的诸多意象,探讨了它们在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并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意象为表现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意识的抽象主题做出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黄色墙纸;父权主义;女性意识;象征手法中图分类号:I712.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1-0085-04 一1898年,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 ilman)在她的《妇女与经济》中写道:“财富,权力,社会地位,名望,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及其天伦之乐,个人名声,闲情逸趣,油盐酱醋等,一个女子要获得这一切就得接受那小小的金戒指,嫁给男人。

”[1](P22)这一段话今天读起来耐人寻味,因为它向我们披露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生活在19世纪末的美国女性依赖男性生存,她们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是由男性决定的。

这一事实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

作为美国19世纪末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竭力摆脱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努力实现作为女性的自我价值。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黄色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描绘了主人公在一个被认为是疯人院的房间里度过的日子。

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壁纸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于心智健康的囚禁。

在小说中,壁纸象征了自由和禁锢,而房间中的异质空间则象征着主人公的疯狂与自由之间的纠结。

本文将对《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进行解读,探讨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异质空间。

异质空间一词源自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空间和知识》一书中的概念,指的是多种社会和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间,这些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的空间结构。

在《黄色壁纸》中,主人公所处的房间和壁纸构成了一个异质空间,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小说中,主人公被迫与丈夫和医生一同居住在一所荒凉的别墅中,她被禁锢在房间里,无法有任何外出。

这个房间就成为了一个异质空间,同时融合了安静、束缚、孤独、恐惧等多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房间里的壁纸被描述为“黄色的”、“花纹密集的”,给人一种纷乱的感觉。

主人公对壁纸产生了极端的情感,既害怕又着迷,她描述道:“这里有一种使人神经紧张的复杂的、有罪恶感的样子”。

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是异质空间的特点之一,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主人公逐渐发现了壁纸上的图案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个看似自由自在却又被束缚的女人的形象。

这种对壁纸图案的描绘暗示了主人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社会束缚的反感。

壁纸上的女人被主人公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囚禁,这种囚禁的压力来源于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束缚。

房间和壁纸构成的异质空间不仅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囚禁和束缚。

除了壁纸,房间的结构和环境也成为了异质空间的一部分。

在小说中,主人公描述了房间里的破旧家具和褪色墙纸,这一描写暗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

从文体学角度浅谈《黄色墙纸》

从文体学角度浅谈《黄色墙纸》

从文体学角度浅谈《黄色墙纸》作者:孙君茹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著名作品。

她是早期女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小说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则是在较早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探索符合女性本质的话语方式,并获得成功的作家之一。

在她所有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且被评论家谈论的最多的就是《黄色墙纸》。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话,其呈现的几个特点很值得我们探索反思,本文主要就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该小说的特点,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主旨。

【关键词】女权运动;黄色墙纸;女性本质;文体学一、引言《黄色墙纸》发表于1982年,它被认为是美国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贡献。

它叙述了美国中上阶层的一位知识女性由于患有轻微的精神抑郁症而被安置到一座偏僻孤立的深宅大院里疗养,长期的精神压抑,使她渐渐地对房间里破旧的黄色墙纸产生幻觉并最终发疯的故事。

二、小说呈现的特点(一)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切入小说以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展开叙述,这一视角的采用首先就是对男性话语权发起了一种挑战,她将象征男性权威的丈夫放逐到叙事的边缘,赋予女性主人公以自我言说的机会,在叙述主题和读者之间建构了一条潜在的对话渠道,这样读者就能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内心细致复杂的心理活动。

于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知识女性,她在结婚之后仍然渴望干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在一个女性只被当作男性附庸而存在的社会里,这样的渴求被认为有悖常理。

于是她完全和外界失去了联系。

主人公“我”也跑去常摇墙纸以至于最后和臆想中的女人一起爬行,以期摆脱禁锢她们的牢笼。

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作用,读者能够洞察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知道她是在极度的孤独之中,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了墙纸上。

第一人称视角一方面沟通了主人公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则有效地表现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隔膜。

主人公“我”的丈夫和我身边的人全被这种叙述方式阻隔在我的思想和秘密之外,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话语:“雨涵来了,我得把写的这些东西全都收起来,他讨厌我写的东西”,每到这时,这样的叙述就出现了中断。

黄墙纸吉尔曼故事梗概

黄墙纸吉尔曼故事梗概

黄墙纸吉尔曼故事梗概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常以象征的手法表现权社会对女性的钳制与禁锢。

象征是指用某种符号或词语的某种特质去隐喻、暗示其它的某种事物。

吉尔曼在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象征深层涵义。

特别是对黄色壁纸的描写,绝非无心之举,而是为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服务。

对深化主题有促进作用。

小说以《黄色壁纸》为题,表明了壁纸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它在故事中象征了家庭内部束缚,禁锢女性的父权。

在故事的各个阶段它以不同的形态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思想状况。

图案的变动和混乱的景象意味着主人公自身未明确的形象。

墙纸图案由混乱到清晰伴随着主人公对自身认识的日渐深刻。

女主人公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评论育儿室内的墙纸时,就说它是自己一生之中见过的最糟糕的墙纸。

图案混乱,颜色暗淡,令人作呕。

让她产生了极其厌恶的感觉。

在这个时期,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还是清醒的。

她还为自己不能照顾好家庭,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而且还违反丈夫的意志偷偷写作而感到愧疚。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主人公对墙纸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墙纸复杂的图案令她着迷,使她沉醉于研究它,去发现其中的秘密。

这逐渐成为她生活的中心,她唯一关心的事。

墙纸图案的日益明晰,她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精神状态却日益恶化。

她眼中的墙纸后面被监禁的女人形象,实际上反映了她自身的处境,以及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要逃离被禁锢处境的渴望。

墙纸后面的挣扎女人形象代表了那些被父权束缚却又拥有自我意识想要寻求解放的女性。

夏洛蒂.吉尔曼《黄色墙纸》的结构主义解读-最新文档

夏洛蒂.吉尔曼《黄色墙纸》的结构主义解读-最新文档

夏洛蒂.吉尔曼《黄色墙纸》的结构主义解读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

其短篇杰作《黄色墙纸》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位美国中产阶层知识女性因产后失调患上轻微的精神抑郁症,在一所阴暗的、恐怖的老房子里接受她的丈夫―― 一位内科医生所谓的“休息治疗”的经历。

如同女性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一样,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女性通常都处于被支配的的地位。

而《黄色墙纸》就是一部关于一位知识女性受到压抑导致身体衰弱以及心情苦闷直至成为“疯女人”的作品,它所表现出来的妇女痛苦经历和女性反抗精神,对我们解读19世纪末女权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黄色墙纸》的解读,传统的方法是从作者生活背景、历史背景及新历史批评理论的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历史意义。

本文尝试以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即从内部结构透视、探求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

一结构主义及其二元对立原则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哲学思潮。

它是20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广泛地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

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 (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

结构主义的出现,帮助人们从生活混乱的表象中,揭露隐藏其中的完整结构,但亦因这简约化的结果,造成结构主义把“文本”作了过多的解读,而让学者创造出许多并不存在的意义与结构。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在迷茫中前行由《黄色墙纸》中的象征看夏绿蒂伯金斯吉尔曼对女性自由的探索

在迷茫中前行由《黄色墙纸》中的象征看夏绿蒂伯金斯吉尔曼对女性自由的探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人生规划教育,一个看似陌生但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我 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面对着种种挑战和选择,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也因此日益凸显。它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和目标,还教会他们如何在生 活的大海中航行,勇敢面对风浪。
基本内容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人生规划教育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它需要我们持 续的探索和改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生规划教育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 设定职业目标。它更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兴趣、 技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反馈和改进。人生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观察他们的行为 和评估他们的成果来了解我们的教育是否有效,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基本内容
总的来说,人生规划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然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心去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 之路,我们就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基本内容
然而,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限制,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她通 过不断地探索、反抗和思考,最终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 就是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与社会、与他人紧密相连的。因 此,她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种认识使她开 始并理解其他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与其他女性的和团结。
基本内容
首先,国外学者对吉尔曼在《黄色墙纸》中所展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深 入的分析。他们认为,吉尔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 的歧视与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同时,他们也指出,吉尔曼的女性主义思想不 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黄色墙纸》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黄色墙纸》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黄色墙纸》中意象的象征意义马天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吉尔曼女士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她抨击了当时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压制。

本文将重点探讨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并分析它们对于深化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黄色墙纸》;女性意识;象征意义作者简介;马天利(1993.3-),女,满族,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研究生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132-01夏洛蒂•柏金丝•吉尔曼是美国杰出的作家,社会学家,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者之一。

1884年吉尔曼嫁给了一名有抱负的艺术家。

在她产下女儿后,就被神经衰弱症困扰。

吉尔曼在1886年开始接受医生的治疗。

医生的建议她尽量在室内生活,只要活着就不要碰钢笔或者铅笔。

吉尔曼女士在之后的自传中讽刺了这个医生的建议,并且这段经历给了她灵感,创作了她最有名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

一.故事梗概《黄色墙纸》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在她的秘密日记中记载了她精神上所受到的折磨和摧残。

叙述者是个患有临时性神经衰弱症的年轻母亲,她的丈夫是个医生,命令她只能在他改造的婴儿室中“休息”,不允许阅读,写作甚至照看她的新生儿。

《黄色墙纸》运用了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很恰到好处得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并分析它们对于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主要意象分析(一)婴儿室女主人公被丈夫安排住在婴儿室里,她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个房间。

她常常想:“要是有一节可爱的短楼梯连接我的阁楼,有丛玫瑰拥簇在我的窗口,有老式印花布挂在屋内,那该多美妙啊。

”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有朝气,又富有诗意的房间啊。

可是女主人公的丈夫约翰并没有听从她的建议。

男主人公约翰为女主人公挑选婴儿室为卧室,实际上就表明了约翰并没有把他的妻子看作是个独立的个体。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黄色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在一个被迷恋者丈夫监禁的房间中的经历,暗示了对19世纪末妇女地位的反思与批判。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将女主人公限制在一个装饰着黄色壁纸的房间中。

这个房间成为了女主人公被束缚的象征,黄色壁纸也具有一种异质空间的意象,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扭曲与变化。

黄色壁纸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种古怪而令人不安的颜色。

女主人公对黄色壁纸的描述中包含了不少负面的感受,她形容壁纸上的图案像是“变形的眼睛”和“长长的蛇”,这些形象暗示了房间中的异样和不安。

黄色壁纸的颜色还被描述为“奇异”的“腐烂黄”,这种颜色的选择使得房间显得破旧脏乱,与女主人公的身心状态产生了对应。

黄色壁纸的变化与女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女主人公在房间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对黄色壁纸的观察和想象逐渐增加。

她开始注意到壁纸上的花纹有规律地改变,认为它在晚上会变得“活动起来”。

这种变化给女主人公带来了一种错觉,她开始相信黄色壁纸中隐藏着一种隐秘的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主人公对壁纸的观察逐渐变得痴迷和疯狂,她开始在壁纸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认为自己和壁纸融为了一体。

这种现象表明黄色壁纸成为了女主人公精神状态扭曲的一种象征。

黄色壁纸还暗示了女主人公对于妇女地位的反思和批判。

整个房间和黄色壁纸的设计都是由男性决定的,女主人公则成为了一个被监禁和限制的对象。

这种男性主导的空间布置反映了19世纪末妇女的地位,她们在当时社会中常常被剥夺了自由和权力。

女主人公对黄色壁纸的观察和想象不仅暗示了她的思维和意识的压抑,也传达了对于旧时女性地位的批判。

《黄色壁纸》中的黄色壁纸象征了女主人公被束缚的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她的内心扭曲和对妇女地位的反思和批判。

黄色壁纸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与女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通过这一象征,吉尔曼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妇女地位的困境,并呼唤对于妇女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解读《黄色壁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女性主义为主题,描述了一位被限制在家中的女性的精神状态和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在“黄色壁纸”房间的异质空间,展现出了对精神健康和女性束缚的深刻关注。

本文将从异质空间的角度对《黄色壁纸》进行解读,探讨小说中的异质空间如何展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女性境遇,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异质空间。

异质空间是指与一般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不符的空间,它不符合常规的逻辑和规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在《黄色壁纸》中,主人公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监狱般的房间里,这个房间成为了她的异质空间。

这个空间不仅是她的牢笼,也是她的避难所,是她精神世界的投射和反映。

在小说中,主人公描述了“黄色壁纸”房间的种种特征,比如房间的窗户被钉死,房间中有奇怪的圆形图案,这些都给人一种不真实和扭曲的感觉。

这种异质空间的营造让读者感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和现实空间的错位,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困扰和焦虑。

这个异质空间也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束缚。

在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和社会权利受到限制,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

主人公被困在“黄色壁纸”房间中,就像是被困在了传统的女性角色中,她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异质空间的营造不仅是主人公的个人精神困扰,也是对当时女性处境的一种隐喻和呐喊。

值得一提的是,《黄色壁纸》中的异质空间也反映了作者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在小说中,主人公被诊断为“神经质”,她的丈夫和医生们认为她需要休息和“治疗”,于是将她关在了这个“黄色壁纸”房间里。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因为她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压迫和限制,这种异质空间的营造呈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对《黄色壁纸》中异质空间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投射,也是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精神疾病的误解的深刻反思。

吉尔曼小说《黄色墙纸》中的反讽艺术

吉尔曼小说《黄色墙纸》中的反讽艺术

吉尔曼小说《黄色墙纸》中的反讽艺术作者:李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9期摘要:《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的代表作,它采用一位疯女人的第一人称叙述,在看似“不可靠叙述”中体现出反讽的叙述手法,讲述了19世纪女性在父权统治社会中受到的压迫,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故事。

关键词:吉尔曼;《黄色墙纸》;言语反讽;戏剧反讽作者简介:李璇,女(1986-),浙江温岭人,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26-01一、引文夏洛蒂·泊金斯·吉尔曼是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之一,她的《黄色墙纸》与凯特·肖邦的《觉醒》被誉为女权主义作品的经典。

小说通过吉尔曼自身的经历改写而成,作为一位身患抑郁症的女性作家,小说的主人公受到了双重的父权压迫,即被关在一所老房子丧失人身自由,还被剥夺了写作权利,最终只能通过走向疯癫以重获“自由”。

采用这样一位疯女人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读者不禁感到“这故事可靠吗?”,虽然小说叙述中有多处由于疾病引起的反复无常的陈述,但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在病情未加重之前,她非常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能洞察出外界所发生的一切。

吉尔曼正是联合这一天真的叙述者对当时的父权社会进行讽刺。

二、反讽艺术《黄色墙纸》中的反讽语气其实非常浓厚,正如反讽学家德·柯·缪克(D. C. Muecke)所指出的,“所有好的文学本质上都是反讽的”;“反讽家不仅仅像个艺术家,而且就是艺术家” [1]。

但《黄色墙纸》中的反讽叙述却不同于一般的反讽作品,因为小说女主人公不仅仅是讽刺父权社会制度的主体,也是作者反讽的对象。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在其《文学术语汇编》中对反讽的分类,反讽可分为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戏剧反讽。

《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视角品评

《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视角品评

《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视角品评摘要:《黄墙纸》是女性主义者吉尔曼的代表作。

文中通过描写妇女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权影响的痛苦经历。

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探讨了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从而揭示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关键词:黄墙纸;话语权;女性主义;象征意象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29-009作为美国19世纪末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夏洛蒂·珀·吉尔曼竭力摆脱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努力实现作为女性的自我价值。

她为了争取独立,从事写作事业,不仅使自己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还同时扮演着诗人、演说家、社会评论家和记者这些社会角色,成为当时争取独立的女性的典范。

她在美国社会新秩序日益完善的19世纪末所写的《黄色墙纸》(TheYellow Wallpaper)便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品。

《黄墙纸》描述了一个美国中上阶层女性因产后失调而患上轻微的精神抑郁症。

身为医生的丈夫带她住进一所殖民时期的老房子进行“休息治疗”。

这种休息治疗使她不得照看自己的孩子,不得离开,不得写作,不得做任何她喜欢做的事情。

她几乎被囚禁在一间育婴室里,她惟一可做的就是坐着看墙纸。

渐渐地,她似乎从孩子们撕得乱七八糟的墙纸上看出了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似乎看到了牢笼里关着的一个女人。

当她认出了那个女人就是她自己时,她疯了。

丈夫在他的现实世界中如鱼得水,然而妻子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中。

她想象力丰富,忧愁而敏感。

可能是浪漫美丽的遐思,可能是灰暗阴森的冥想,这一直为丈夫公开嘲笑并严加提防。

他的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在对妻子的不屑的嘲讽、严厉的警告和亲热的诱骗中。

他的男权思想固执的认为妻子身染重症,必须治疗。

而一直以来所接受传统思想的妻子也不断强化自己的这种病态意识,乖巧听话地积极配合着丈夫。

然而整日的沉睡并没有平静纷繁的思绪,反而在不断的压抑和无意识反抗下变得烦躁沮丧又神经质。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意象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意象

解读《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意象作者:冯丽珠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是20世纪初美国首波女权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十九世纪末短篇小说《黄色墙纸》的发表,奠定了吉尔曼在女性文学界的稳固地位。

《黄色墙纸》中,吉尔曼并未直接控诉女性命运的曲折与压抑,而是选择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通过这些象征意象,反映了主人公“我”在家庭生活中的压抑地位。

关键词:《黄色墙纸》;象征意象;女性命运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明显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我”被身为内科医生的丈夫约翰带到一所庄园里疗养的经历。

文中我的丈夫约翰是一位极现实的,“对迷信怀有强烈恐惧的”“高水平”的内科医生,他根据“神经学专家”威尔·米切尔的方法,将“我”带到“一栋神出鬼没的”庄园,对我进行精神治疗,并且绝对禁止我工作,直到我再次康复为止。

但我却认为约翰医生的职业“或许是我无法更快好起来的一个原因”。

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女主人公“我”始终处在一系列象征意象中,庄园,育儿室,窗户,墙纸,这些构成女主人公起居环境的看似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在文中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正是这众多的象征符号共同的作用下,建构起了一位深受夫权压迫的女性形象。

一、庄园叙述者所叙述的故事自始至终都在一所被“我”一开始就定义为为“神出鬼没”,“有鬼怪之处的”的庄园里进行着。

这座“远离公路,距村子足足有三里地”的封闭的庄园作为小说中的重要象征符号,在这里,“我”的每个钟点都被丈夫约翰预先安排好了,我必须按照约翰的这份“细心的”“作息计划表”起居,就连“我”的写作也遭到了约翰的严厉禁止。

家本来是幸福温馨的代名词,而在这里它代表着由约翰为中心的父权文化建构起来的古老大厦,女主人公“我”被当做“享福的小鹅”,被约翰理所当然的豢养在冰冷的由男性话语符号砌成的笼子里。

约翰作为父权的代表,他的话语严厉而具有权威,每当“我”尝试和约翰沟通时,都被约翰以“神经过敏”的理由驳回,对于约翰决定的一切“我”只能言听计从,显然,女主人公“我”自始至终无法与丈夫约翰平等对话,甚至被约翰剥夺了话语权,处于一种无声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2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3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4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与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5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6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8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9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11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2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An Analysis on Femi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in Little Women15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6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7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18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20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1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22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25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2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27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2829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30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31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32 等效原则视角下的汽车商标中译探析33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34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35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36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翻译研究3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38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39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40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41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42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4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4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45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46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47 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48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49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50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51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52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53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54 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55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56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57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58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59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60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61 浅谈英语俚语6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63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64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65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66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6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68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69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70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71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72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73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74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75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76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77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78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79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80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81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82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83 分析数字“九”极其倍数的英译84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85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86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87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88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89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90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91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92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93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94 中美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对比分析9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96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97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98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99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要求及赏析100 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分析101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02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03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10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105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106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07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10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9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10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111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11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13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14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115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11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17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118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119 从美国州名看美国文化多样性120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121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122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123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124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25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26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27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128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29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13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131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32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133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134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135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136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13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138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139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140 从高等教育看中英文化的差异14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4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143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144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145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146 从目的论视角下对比研究《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两个中译本147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148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149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50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151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52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153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54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155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156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157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158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59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160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161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62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6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64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65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166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开题报告+论)167 Cause of Tragedy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168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16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70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71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72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173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174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75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76 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177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178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179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180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181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182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83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 Henry’s Major Works 184 法律语言浅析18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186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18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8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18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9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1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92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93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194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195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196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197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9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9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200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