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

合集下载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得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得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思考与感悟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其中,新课标的推出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之一。

新课标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与探讨。

二、新课标的变化1.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标的变化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教育的重点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能力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被赋予更高的重视;在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将他们培养成知识的接收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标的推出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实践、体验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通过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评价体系的更新随着新课标的变化,学生评价体系也得到了更新。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也会被纳入评价体系,如学科竞赛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等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三、思考与感悟1.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标的变化呼吁人们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知识为王”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需要教育者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也需要学生和家长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

2.课程实施的挑战新课标的变化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课标的变化,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这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设备等。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变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这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新课标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浅谈2022年版新课标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浅谈2022年版新课标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浅谈2022年版新课标的变化与应对策略01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本节要点:√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考试评价强调融合和过程变化1:课程目标素养化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主持该项研究的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

他带领研究团队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领域,由这3个领域延伸出6个方面共18个细目(见图1)。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次义教课标修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一一进行了对标。

以英语学科为例,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见图2),主要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以及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

图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图“核心素养”成为2017版高中新课标以及2022版义教课标各学科课程目标的最核心词汇,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

“素养为本”体现了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新时期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要求。

至此,中国基础教育课标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逐层丰富与升级,更加回归学生学习和发展以及各学科课程的本质。

变化2:课程内容结构化新课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只考虑了每个学科自身的学科逻辑,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逻辑。

崔允漷教授指出,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但结果都不理想。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

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心得体会引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2024年的新课程标准,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将对2024年《新课程标准解读》进行分析,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一些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让学生编写小剧本,一边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一边学习戏剧表演技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强调学科整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的界限,将各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探究。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将数学与科学、语文等学科进行整合,开展一些实际的数学应用活动,比如测量实验、统计调查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

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口语表达,比如让他们创作英语短剧、演讲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调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2023年浅谈课标中的变化与落实

2023年浅谈课标中的变化与落实

浅谈课标中的变化与落实暑期,五位名师分别深层次对新标进行解读,对我们一线数学老师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详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首先,新课标“新”变化:一、新课标增强了指导性新课标的改革明确提出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难,也对应着双减精神的落地。

二、新课标将更加突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将更加突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数学能力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给出的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各个知识点同时,主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知识点,它是怎么来的,它还可以怎样被应用。

学生只有回归课本,多结合生活场景去思考,才能灵活运用。

三、试题命题指导更加重视概念定义的考察课标中指出: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考察对数学概念、性质、关系、规律的理解、表达和应用,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刷题。

我们应加强学生代数运算能力;新课标还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建议,改变了过往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强调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性。

其次,我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呢?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

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新课标变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新课标变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变化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标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二、新课标的变化特点1. 强化核心素养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选择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改革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评价改革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这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三、新课标实施中的感悟与体会1. 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自身素质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课标,为新课堂赋能。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课标,为新课堂赋能。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课标,为新课堂赋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

新课标的出现就是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新课标强调全面发展,打破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跨学科的融合也成为了新课标一个鲜明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主动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成为主角,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通过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三、评价制度的更新新课标将评价制度转变为能力导向,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和考试成绩。

评价不仅包含考试成绩,还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面。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新课标中,信息技术也被纳入教学体系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如搜索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等等。

同时,教师也要应用信息技术来设计课程,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出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标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五大板块(思维品质、方法能力、情感与价值、学科素养、拓展创新)的设置,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成长,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改革。

这也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新旧课标的见解

对新旧课标的见解

对于新旧课标的见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来说,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课程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同时,新课标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新课标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新课标还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旧课标各有优缺点,但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课标,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了五个主要变化:
1. 教学焦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展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地追求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程度。

2.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和拓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每个学科都包含多个模块,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推崇“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去除了过时的知识点和重复的内容,让学生更专注于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

4. 引进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引进了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性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培养公民素质视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观看柳夕浪老师视频有感《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基于教学标准的走向》

观看柳夕浪老师视频有感《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基于教学标准的走向》

观看柳夕浪老师视频有感《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基于教学标准的走向》中心小学王东梅周六我们一起观看柳夕浪老师视频《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基于教学标准的走向》,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从上到下都在摇旗呐喊“新课标”“新课改”,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能真正理解并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要求”者能有多少呢?很多教师还在认为“教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

”那么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怎么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呢?怎么才能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点滴认识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下,应该是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甚至是老师来回答。

把课堂完全放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讲授地知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学生地真正参与呢?我认为我们在平时地教学中要做到一下几个转变:一,思想观念地转变。

新的事物的出现与推广,必然会受到旧思想旧观念的阻碍,这是因为人的思想上都有保守的一面,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思想的解放的过程,是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再继续延用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能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或者是解惑者。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在旧的教学观念下,对学生的评价虽然也提出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只重视了“智”的内容,即学生考的分数的多少,而忽略了甚至根本就不考虑其他方面。

浅谈新课标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浅谈新课标新课改带来的变化

浅谈新课标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师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和思考。

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对新课程正在由当初的等待、观望、困惑逐步走向适应。

一、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家逐步树立了这样几个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是要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搞宝塔式培养,不搞畸形应试能力的发展;二是要提高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习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以及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養和审美趣感。

可以这么说,“素养”涵盖了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我们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人文性的内容会在不同的学生大脑里产生不同的内容反应,所以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独特感受。

母语课程,实践的对象不止限于书本,还应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另外,汉语书写形式、语法结构、思想模式、内容涵义等极为丰富的民族性特点,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实际是改变一种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领域中的“移风易俗”。

要一改过去的传授性学习模式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就应在注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来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此外还应特别注意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来整合课程。

不断地优化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学习主体。

综合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且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综合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新课改视频心得体会

教育部新课改视频心得体会

教育部新课改视频心得体会教育部新课改视频心得体会教育部新课改,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观看教育部新课改视频,我对这一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中提到,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新课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启示,使我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止于课堂,而是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视频中提到,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而非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对于我作为一名教师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提醒,使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再次,新课改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视频中提到,新课改将科目的划分打破了传统的壁垒,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建立跨学科合作的机制和文化。

最后,新课改强调评价的多样化和客观性。

视频中提到,新课改倾向于以综合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这对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

新课改鼓励教育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作品集评价、能力测试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使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编辑醉清风给大伙儿整理的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一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较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自身的课程标准和育人功能,也要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比2011年版的语文标准,新版课标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为未来的学生成长刻画了清晰的图像,强调了“集群”“整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文化自信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及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及思考

SHANXIEDUCATION请扫二维码观看视频崔俊利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南格小学校校长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

新课标兼具了思想性、科学性,课标的新变化为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双减”背景下,深度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学校准确把握课改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标变化新课标发布以后,许多教师发现语文学科出现了较大变化,直接冲上了“榜一”的位置,在课时量中的占比高达20%-22%,在众多学科中占比最高。

同时,新课标还规定了语文教学的4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特别是“文化自信”这4个字,是国家第一次将其写进课标。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越来越重要。

同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融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社团、主题活动等形式,比如阅读沙龙、阅读心得感悟等增加孩子的阅读训练,并应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英语新课标变化英语课程在这次新课标修订中也出现了较大变化,课时占比低的同时,对词汇的要求却有所增加。

以小学为例,原本小学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是掌握1600个词汇,新课标修订后,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更大。

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英语课程会更加向着语言本身发展,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和使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英语阅读就非常重要,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都要有所增加,这样才能让词汇量从广度甚至深度上有所增加。

此外,教师应当把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创造真实的语境,避免“哑巴英语”的应试教育模式。

学校可以设置英语广播半小时,开展趣味英语配音秀等活动。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

回答: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变化首先,新课标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其次,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新课标增加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实用性的阅读方法和交流技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新课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信。

解读:1. 综合性更强: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更加注重人文性: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发布者:陈金水看了新课标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在哪里?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在哪里?

浅谈新旧课程标准的区别一、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

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

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新的高中课程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这种转变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高中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基础的夯实。

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不再单纯以科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新课标解读感悟与收获

小学新课标解读感悟与收获

小学新课标解读感悟与收获
小学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对小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次全面更新。

在深入解读新课标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感悟与收获:
首先,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通过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其次,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再次,新课标强调跨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教育技术的发展。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改革,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个性特点,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发布者:陈金水看了新课标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发布者:陈金水看了新课标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浅谈看新课标视频后关于新课标的变化发布者:陈金水看了新课标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