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

合集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一、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

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º角斜刺,进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

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二、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印堂(EX-HN3,经外奇穴)、上星(Du23,督脉)、百会(Du20,督脉)、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内关穴、三阴交穴操作手法同主穴之方I。

三、醒脑开窍针刺法辅穴1、腧穴组成:患肢极泉(HTl,手少阴心经)、患肢尺泽(Lu5,手太阴肺经)、患肢委中(BL54,足太阳膀胱经)。

2、规范操作:极泉,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①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②极泉穴部位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③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提高脑神经的活力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常用的醒脑开窍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通天穴等。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2. 消毒准备: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将针头进行消毒。

3. 穴位定位:用手指找到选择的穴位位置,或者使用针灸定位仪进行定位。

在找到穴位后,可以用眉笔在皮肤上做一个标记。

4. 针刺操作:将消毒好的针头慢慢插入皮肤,一般插入深度为0.5-1.5厘米。

插入针后,可以适度转动或提插针头。

5. 发出灵魂出窍:
- 刺激穴位:可以轻轻拧动或敲击穴位,以增加刺激效果。

- 注意感觉: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6. 拔出针头:一般针刺时间为15-3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在针刺结
束后,慢慢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住穴位数秒,以防止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请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简介石学敏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石学敏教授针法演示操作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法是一种通过针刺来恢复脑窍及其连属组织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治疗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使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针刺手法是醒脑开窍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关穴的针刺深度为1.0~1.5寸,操作时需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人中穴的针刺方向是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使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穴的针刺方向是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穴的针刺方向是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使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穴的针刺方向是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的针刺方向是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使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穴的针刺方向是针向舌根1.5~2.0寸,使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穴的针刺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穴的针刺方法是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在操作醒脑开窍针法时,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等工具,必要时还需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包括备齐用物、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感觉、消毒进针部位后选取合适的毫针,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调节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针刺可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发挥脑 保护作用,使脑细胞的功能和形态损害减轻。
研究显示缺血区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 酶,针刺内关及人中可明显改善缺血区两种酶 的脱失;针刺可改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ATP酶 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钠钾跨膜转运动能, 从而有效地减轻因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改善脑血管的机能。
配穴:
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 穴施手法1min;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 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 然伸展为度;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配穴: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毫升;
主治:①头痛 眩晕 晕厥 ②中风不语 偏瘫 癫狂痫 不寐 ③脱肛 阴挺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
之中间。 主治:1 头痛、头晕
2 鼻渊、鼻衄、 目赤肿痛、颜面疔疮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及操作
操作: 主穴: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
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 为度。 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 穴后,针炳旋转90°,转速20~160次分, 行手法1分钟。 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 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加,激发
一系列病理过程,导致脑损害。 针刺可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防止由
此引起的一系列损伤。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机理研究
抑制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增强脑组织的修复 能力

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

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 醒脑开窍” 风 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石学敏 教授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 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 之一 , 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 , 其死亡率 后遗症多, 高 、 后遗症多 ,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 大的负担。 近些年来, 大的负担 。 近些年来 , 全国各医疗及科 研部门, 对中风病的诊断、 研部门 , 对中风病的诊断 、 治疗及机理 开展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研究, 开展了多方面 、 多层次的研究 , 使得中 风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日趋提高, 风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日趋提高 , 发病 和治疗机理的研究已达到了分子水平和 基因水平。 基因水平。
醒脑开窍” (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及再灌 醒脑开窍 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系天津市“八五”攻关子课题, 1992年度天 系天津市“八五”攻关子课题,获1992年度天 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 1.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两个核心 目的 再灌注损伤两个核心
痊愈(%) 显效(%) 好转(%) 总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9005 5337 2085 1453 (16.14)
(59.27) (23.15)
表 2
病种 脑出血 3077 1755 811
病种与疗效
无效(%) 无效(%) 11 (0.36) 29 (0.49) 死亡(%) 总有效率(%) 死亡(%) 总有效率(%) 36 (1.17) 54 (0.19) 3030 (98.48) 5845 (98.59) 464
(四) 结

诊断标准:严格统一。 诊断标准:严格统一。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爱丁堡斯 堪的纳维亚疗效评定标准。 堪的纳维亚疗效评定标准。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鸠尾在剑突下,针前检查肝脏,是否有肿大,双手抱头,肝脏 往上提起,深吸气进针,进到1.5寸,此时患者可以呼气了,行大幅度低频捻转泻法,鸠尾 不留针(若不留针则即便刺到亦只有一孔无妨,否则肝乃脆性组织,针的创伤随呼吸反复刺 激造成更大损伤)、内关、风池; 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观察13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 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95%;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 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96.69%。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调神开窍法治疗百合病 女性,其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百合病的 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 机能障碍方面病证。
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水沟。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 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治疗此病症的疗效如何,不但取穴要合理而且直接取决于针 刺的手法,针感和刺激量。治疗重在首次治疗效果
(5)安神法治疗小遗尿
代医家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 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 而据石学敏院士观察,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 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治理无权”,故立法 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水沟、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 益志之穴,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醒脑开窍法的作用
一.此法临床疗效显著,适应症也多,除中风后遗症和并发症外,还可用于老年性痴呆; 二.因操作手法量化,可重复,便于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本法时应辅以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西 药及支持疗法。 三.有手术指征的脑出血者,宜手术和针刺相结合。 四.“醒脑开窍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从而保住患者未来的疗效 ,使萎缩变性的脑细胞 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针刺技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在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技术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一、治疗前准备1.病历摸底:诊断确认中风病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和服药情况。

2.基本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面部、舌象、脉象及四肢活动情况的检查,包括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等。

3.针具准备:准备好消毒干净的针具,包括针头、针管、拔针器等。

4.患者床位准备:患者应平躺于舒适的床位上,身体放松,头部稍微偏转。

二、穴位选择1.温针:选择合适的温针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印堂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2.刺具选择: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刺具,包括针头长度和针径的选择。

三、针刺操作1.消毒:将选定的穴位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保证刺入皮肤和穴位的针具的无菌。

2.刺入:针头从穴位入口处以约30°的角度刺入,深度取决于穴位的具体部位和患者的体质。

3.触感:刺入后当感到针与组织的抵抗感减轻并出现酸、胀、沉、麻、电感时,认为已刺到穴位。

4.取气:在刺入针头后,应稍微调整握持力度和角度,然后用轻轻的手法取气,使针具能进一步刺深到穴位。

5.按插连接推:将插入的针杆与针头连接起来,进行其中一方向的按插入口推,以增加刺激效果。

6.留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留针10-30分钟,取下针具后对针眼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加强刺激效果。

四、治疗后护理1.结束时,应完成治疗区域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2.患者术后需要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治疗下肢的穴位。

3.患者在治疗后可能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如局部疼痛、麻木等,医生需要向患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告知患者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以上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

在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对病情的全面了解,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完整版)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针刺手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

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三个有机部分
1、特定穴有序组成的严格针刺处方; 2、科学的手法量学标准; 3、规范的腧穴加减应用
选穴处方的独创性
主方1
以醒神调神为要旨; 阴经为主,阳经为辅。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风池、翳风、完骨(吞 咽);合谷;廉泉、金津(言 语);丘墟照海(足内翻)
主方2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 印堂、三阴交(患侧)
副穴:同1 配穴:同1
2.操作方法
主穴1:先 刺 内 关
直刺0.5~1寸, 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 施手法1分钟;捻转并配 合提插泻法。 捻转角度大于180°, 频率50 ~ 60转。 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主穴1:继 刺 人 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 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中风后遗症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风池、上星透百会、印堂 加减: 清窍郁闭型: 失语点刺金津玉液;吞咽困难配翳风、上廉泉; 口角歪斜配面部足阳明经筋排刺;眼外斜配上睛 明、攒竹;耳鸣耳聋配听宫、听会;眼睑下垂配 阳白。 筋脉失养型: 上肢拘急配曲池、外关;手握不伸配合合谷透劳 宫;握力欠佳配八邪;腕下垂加刺阳池;足内翻 阳陵泉、丘墟;下肢肌肉萎缩配足阳明经排刺。
上廉泉、金精玉液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精玉液三棱针点刺放血
• 注意针刺顺序,先内关(心-脑)后人中。
•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 疗程。
中风病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1) 便秘:针பைடு நூலகம்水道、外归来、丰隆。
(2) 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 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醒脑开窍针法.pptx

醒脑开窍针法.pptx
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 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三次为度.
第36页/共79页
第37页/共79页
第38页/共79页
副穴: ➢ 极泉穴,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
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 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三次为度。
第18页/共79页
脑窍闭塞或昏仆或瘫痪后,患侧肢 体功能活动受限,必然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经络阻滞。因此为了加快 患者复苏和肢体功能恢复,也应当 同时确立“疏通经络”的治则。
第19页/共79页
总之,对于中风病,无论昏迷与否,皆可运用“醒脑开窍”而治之;而“滋 补肝肾”则是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另外,“疏 通经络”可运行气血,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第48页/共79页
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 为主。清代叶天士曰:“精血衰耗, 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治则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
第49页/共79页
《灵枢•本神第八》云:“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从中医治疗中风历史发 展来看,如果说“风”、“痰”学说是 第一、二阶段的主流,那么立足于“醒 神”、“调神”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开 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
第13页/共79页
“脑”中医学所论述的脑,是奇 恒之腑之一,是人体重要的脏腑 结构之一,其功能特点,概言之: ➢为“元神之府”:脑是贮纳人体 与生而来的神气的处所。
➢为“髓之海”
第14页/共79页
“开”有启闭、开发之意。
“窍”《内经》中窍为二义: ➢ 其一指“孔窍”而言。如口鼻、前 后阴等。 ➢ 其二“通路”、“关口”之义。如 “心窍”、“脑窍”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课件

《醒脑开窍针刺法》课件

安全防范措施
针刺前,确保患 者处于清醒状态, 避免晕针
针刺时,注意针 刺深度和角度, 避免损伤神经和 血管
针刺后,观察患 者反应,如有不 适,及时处理
针刺过程中,保 持环境安静,避 免干扰患者情绪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针刺部位出血:立即停止针刺,压迫止血,必要时进行缝合 针刺部位感染: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针刺部位疼痛: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止痛药 针刺部位麻木:观察症状,必要时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及时就医
醒脑开窍针刺法PPT课件大纲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醒脑开窍针刺法概述
03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步骤
04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应用
05
醒脑开窍针刺法注意事项
06
醒脑开窍针刺法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醒脑开窍针刺法概述
定义和作用
醒脑开窍针刺法:一种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达到醒脑开窍、治疗疾病的方法 作用:改善脑功能、提高记忆力、缓解精神压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 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脑部供氧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帕金森病等
现代医学对醒 脑开窍针刺法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针刺手法、 穴位选择、治 疗效果等方面。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研究方向:神经科学、针灸学、中医学等交叉学科 技术发展:智能化、自动化、微创化等方向 临床应用:推广到更多疾病领域,如中风、痴呆等 挑战: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安全性等
研究成果与学术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醒脑开窍针刺法试题

醒脑开窍针刺法试题

醒脑开窍针刺法试题
一、选择题
1.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由哪位专家创立的?A. 针灸大师张仲景B. 针灸大师皇甫谧C. 针
灸大师石学敏D. 针灸大师杨继洲
2.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应用于哪种疾病的治疗?A. 感冒咳嗽B. 中风后遗症C. 头痛头
晕D. 失眠多梦
3.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B. 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C. 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D. 滋阴降火,疏肝解郁
二、简答题
1.请简述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操作步骤。

2.醒脑开窍针刺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三、论述题
1.请论述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2.请谈谈你对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认识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脑开窍针刺法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
处方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主方Ⅰ: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Ⅱ: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
①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

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
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

刺络拔罐,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拔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②失语:风池、上星、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风池刺法同前,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 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达舌根及喉咽部为度;通里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

③手指握固:合谷、八邪、曲池、外关、肩髃。

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

④上肢不遂: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

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示指为度;肩髃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⑤下肢不遂: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

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底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⑥足内翻: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

解溪直刺0. 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 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3、常见并发症操作
①假球麻痹::针风池、完骨、天柱、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或咽后壁点刺。

②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吞咽困难:翳风、天柱、风池。

针翳风,用2~3寸毫针刺向咽喉方向,用捻转补法施术1~3分钟;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风池手法同前。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③便秘: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

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 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 5寸)均直刺1. 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④小便异常:癃闭(尿潴留),针中极、秩边、水道。

中极直刺1. 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 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

小便淋漓:取关元、气海、太溪。

关元、气海直刺1~1. 5寸,施呼吸补泻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壮;太溪直刺0. 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尿失禁或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

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⑤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⑥失明或复视:失明取风池、天柱。

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 5寸,施捻转补法。

复视,上穴加睛明、球后。

⑦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⑧肩关节痛或肩周炎,肩关节痛: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天鼎,直刺1~1. 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 5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 5寸,施捻转泻法;阿是穴刺络拔罐方法同前。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⑨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⑩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