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秋《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提纲概要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
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
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
.主观我与客观我。
“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1。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的心理分类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即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2,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所在制度性关系是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
“关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核心位置,是一种文化遗留,它为我们这个民族所选择、所赋予。
(宗法制度)3,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一个个个体构成群体,群体心理则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等特点.从群体和个体构成的角度看,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其表达能力的成熟是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可忽视。
4,群体与个体心理的各自特征1。
个体心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生物学走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社会文化走向的自我心理学,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转变的中介。
阿德勒的心理整体论、主观目的论和社会文化定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但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仍属于潜意识心理学范畴。
2。
群体心理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1.成员有共同的目标;2。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
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5,民族心理的形成语境民族心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社会心理发展1、社会化2、态度及其测量二、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2、刻板印象与归因3、自我概念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2、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4、助人行为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2、劝导与态度改变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关于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三阶段理论为:服从、同化、内化。
服从的解释: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
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如果报酬或惩罚的可能性消失,则行为就会马上终止。
同化的解释: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而是出于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是很重要的。
内化的解释: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内化在态度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最持久,最难转化的。
表面的服从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转变态度的必经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物的态度都完成这个过程的。
2.比较分析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
举例说明:如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等。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举例说明:如达谢尔的拔河实验等。
3.试述利他行为中的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其成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
第二,从众: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或叫社会遵从。
第三,责任扩散:有很多人,反正责任不应该仅仅落到自己身上。
4.叙述海德的态度转变均衡理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
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
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
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
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
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适当准备一些复习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高质量的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
1. 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复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定义、范畴和重要概念。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内容:-注意力和注意力偏向: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注意力倾向以及注意力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知觉: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包括第一印象、人际评价等。
-社会记忆: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记忆和提取过程,探索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知。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以下是复习社会影响时需要关注的内容:-社会规范:研究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规范的内化和遵守。
-社会压力: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探索压力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关注支持的类型和效应。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复习人际关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人际吸引力: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吸引力形成的因素,包括外貌、相似性等。
-人际冲突:研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产生的冲突情况,探索冲突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关注交流的类型和效果。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影响。
以下是复习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内容:-群体决策:研究群体决策的过程和效果,探索群体决策相较于个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i. 定义:研究中的某些线索暗示参加者应当如何反应以及实验 者希望他们如何反应
ii. 解决方法:实验者应尽可能减少要求特性,包括: a) 实验开始时不要泄露研究的意图 b) 采用标准化程序
4) 控制自变量方法: i. 单因素实验: 只控制一个自变量 ii. 因素设计实验:涉及两个或多个变量,可获得自变量各自单 独的主效应、以及两个自变量产生的交互效应
2. 图式加工信息的优点:
1) 帮助回忆; 2) 有助于信息处理;加速自动推理; 3) 添加信息;帮助解释;提供预期。 3. 图式加工信息的缺点: 1) 使人过于倾向于接收与图式吻合的信息 2) 使人常常忽略与图式不相吻合的信息 3) 使人补充与图示吻合、但可能不真实的信息 4) 人们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图式 4. 图式的应用: 1) 记忆:锚定和调整启发及其偏差 i. 人们在信息不充分时,会根据某个参考点调整判断 ii. 导致偏差:参考点太高或太低,导致不恰当的估计
第四讲 社会知觉和自我认知
一、社会知觉 1. 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认知和判断。 1) 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自己、社会群体 2) 并非仅限于对人形成印象,还涉及对有关信息进行记忆、推理、 判断、理解和解释,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 2.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加工 1) 注意突显信息(格式塔) i. 主题背景原则 ii. 消极特性效应 2) 注意核心特质 i. 实验:Asch 冷酷热情实验 a) 被试:166 名大学生、46 名大学生,均分成两组 b) 任务:听一组描述性格特征的词,对被描述者形成印象; 之后在 18 个词(因变量)中选出被描述者应有的特质。 c) 操纵:热情——冷酷;有礼貌——粗鲁 d) 结果:一部分特质受了很大的影响,其余未受影响。 e) 结论:有些特质(核心特质)与其他特质关联很高 3) 对信息类别化(刻板印象) i. 人们自动地把信息看作某组信息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 ii. 对个体做出与其所在类别的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评论 4) 运用图式加以记忆
(2021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的全部内容。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法庭、监狱、劳动教养所等。
可分为两大类:有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监狱、劳教所);非系统、非正规教育(社会风俗、团体亚文化、传播媒介)个体内化: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包括: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强化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朋辈团体、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3。
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的理论:1.本能论(麦独孤、亚里士多德)2.生存论(柏拉图)3。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4。
适宜唤起层次理论(赫伯)5.条件作用理论:合群在个体早期表现为亲子的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4。
相似性5.享受交流的乐趣6。
找到自我评价的基准亲和动机概念: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高亲和动机的人特点:1.喜欢交往,并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2.渴望友谊,喜欢合作3.对人际冲突的回避4.对失去亲密关系的恐惧亲和的作用:1。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大纲】.doc
第一章一一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 --- 自我为屮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皱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和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吋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
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來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
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彖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
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与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行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态度变化是其典型。
“登门槛”效应表示一个曾遵从过小要求的人在将来很可能会遵从更多的大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下至上分为以下七个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第一阶段是孕育时期,又称哲学思辨期或社会哲学阶段,时间为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又称经验描绘期或社会经验阶段,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标志为1908年出版的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分别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第三阶段确立时期,又称实证分析期或社会分析阶段,时间为20世纪初至今。
特征a. 描述→实证;b.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c. 理论→应用;d. 大群体分析→小群体研究;e. 普遍论→特殊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有(1)受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儿童易受暗示,因为他们知识经验少;同理,另一方面年龄越小越不会被暗示;年龄越大,暗示镇痛效果越大;性别上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2)受暗示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意志与个性倾向性。
(3)当时的情景。
(4)暗示者的影响力:同样一句话,出自有社会地位的人比普通人更有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八段论是指人历经一生的社会化进程分为以下八个阶段——A.婴儿期(0~1.5岁),主要是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B.儿童期(1.5~3岁), 主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C.学龄初期(3~5岁), 主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D.学龄期(6~12岁), 主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E.青春期(12~18岁),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F.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G.成年期(25~65岁),主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H.成熟期(65岁以后),主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8)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13)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13-15)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访谈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费时。
问卷优点: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优点: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19-20世纪欧洲: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认识生活的价值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 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 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 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p59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社会⼼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1、社会⼼理学定义(奥尔波特):采⽤⼼理学⽅法,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存在的影响”(所谓⼼理学的社会⼼理学)社会学的社会⼼理学,采⽤社会学⽅法,“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即个⼈与个⼈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之间、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盛华。
2、社会⼼理学的发展历程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时间跨度: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阶段特点:⽤权威思想解释社会⾏为权威思想家:亚⾥斯多德——⼈是社会性的动物;鲍德温——于1897年在其著作《精神发展的社会与伦理观》中⾸提“社会⼼理学”概念产⽣阶段(经验描述阶段)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阶段特点: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为代表⼈物及代表事件:拉扎鲁斯等创办的《民族⼼理学和语⾔学》杂志;1900年冯特出版⼗卷本《民族⼼理学》迅速发展阶段(实验化阶段)时间跨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今阶段特点:⽤实验研究结果解释社会⾏为代表⼈物:众多,如勒温场论、⽶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阿希从众实验等等。
社会⼼理学独⽴的标志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 A. Ross )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理学(SSP,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英国⼼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出版的《社会⼼理学导论》——⼼理学取向的社会⼼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社会⼼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学取向: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理学取向:着重团体⽣活。
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F.Allport)1924年出版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理学》著作,这成为科学社会⼼理学诞⽣的标志;奥尔波特也被称为科学或实验社会⼼理学的创始⼈。
社会⼼理学的最早⼀项实验——特⾥普莱特(N.Triplett,1879)有关单个⼈与群体条件下骑车效率问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华版)
1.研究方法a)研究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interpersonal level;Intergroup level;Societal level;b)如何用实证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被试选择:变量的操作化;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统计推论c)研究方法的类型,优缺点:相关研究(因果,第三变量);实验研究(环境受限)d)数据收集中的偏差: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好被试、消极被试、忠诚被试、忧虑被试)2.社会认知a)定义:指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作出判断b)图示i.定义:人对于事物或者范畴的心理表征(针对事件的图示叫做剧本)ii.优缺点iii.刻板印象: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些特征c)决策模型i.理性决策的步骤:界定问题;找出标准分配权重;建立可能方案;确定方案发生概率;评估期望值;选择最佳方案ii.理性决策的前提iii.有限理性(对应绝对理性):满意而非最佳,包含假定(认知能力、方案了解、喜好方案有限)d)判断启发:能够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也称经验法则i.可得性启发: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回忆起来的事件比难于记住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大ii.代表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时间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或时间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iii.锚定和调整启发:人们往往参照某个标准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做出判断e)认知闭合i.定义:个体为问题快速找到答案的愿望ii.阶段:夺取;冻结iii.成分:对秩序,可预测性的偏好,对模糊性的不适感,思维闭合3.社会知觉a)定义: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b)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i.核心特质(Asch实验)ii.注意凸显的信息iii.类别化(刻板印象)iv.运用图式c)自我知觉理论i.定义:人们对自己能力、抱负和态度等的认识和了解ii.镜像自我与自我实现预言: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判断,形成自我概念iii.社会比较,高于平均效应,自我评价维持理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比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iv.自我效能(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自我阻抑d)与自我知觉有关的偏差i.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项事物中的作用)ii.自利归因偏差(成功归结为内部,失败归结为外部)iii.虚假一致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iv.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e)归因理论f)归因偏差i.行动者-观察者偏差ii.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行为判断时,人们常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而忽视情境的影响)与其文化差异(西方人更容易犯)g)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的言行反映他们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因素而非外在或情境的因素h)共变理论i.行动者,刺激物,环境ii.连续性(其他情境是否相同反应),特异性(是否对特定刺激才有特定行为反应),一致性(其他人是否有同样反应)iii.eg玛丽对小丑大笑4.自我a)自我概念:i.自我包括物质的自我和心理有意义的概念和空间;心理的自我是指人们持有的对自己的认知信念的集合ii.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看法的集合,通常认为是一组多维度分层次组织的自我概念(如物理自我概念,心理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b)社会身份理论5.态度a)态度的成分:i.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ii.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iii.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b)态度的形成:i.情感来源:如对巧克力的态度ii.认知来源:如对维生素的态度iii.行为来源:人们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iv.生理来源:如身体强壮 更喜欢体育运动c)态度如何影响行为i.合理行动理论ii.选择性知觉:有色眼镜d)态度的理论i.认知失调:1.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产生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会促使人们作出某种改变以使之减弱2.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ii.态度改变的两个模型1.系统——启发式:系统式加工——对于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启发式加工——对于信息进行粗略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2.精细可能性:说服的中心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时所产生的说服;说服的边缘路径——当态度改变来源于非认知因素时所产生的说服6.人际关系a)定义: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b)产生原因:归属/亲和需要;获得回报;摆脱寂寞c)发展阶段:吸引→建立→沟通与巩固→关系继续发展(或损害与下降→终结)d)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时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途径e)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i.接近性(Proximity)ii.熟悉性(Familiarity)iii.相似性(Similarity)iv.个人特征(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Other)f)卓哈里(Johari)窗g)怎样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冲突:因社会实体内部或之间的不相容不一致或不协调而表现出的互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秋《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3.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
4.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什么叫社会化?什么叫再社会化?
6.社会化内容、影响因素是什么?
7.试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8.什么是态度?态度有哪些主要功能?
9.你怎样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0.什么是社会知觉?
11.举例说明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具有的定向作用。
12.社会知觉偏差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13.什么是归因?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及如何避免。
14.什么是自我概念?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15.试分析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16.什么是沟通?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和障碍是什么?
17.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身体语言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18.简述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
19.人际吸引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20.用责任分散效应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避免其出现的对策。
21.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试提出提高助人行为的有效建议。
22.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
23.举例说明从众的原因。
24.根据实际生活中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例证,解释其发生的心理机制。
25.试分析不服从行为的两面性。
26.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案例。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辨析、简答、论述、案例分析题等几种题型可以全部出现,也可以出其中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