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新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第3节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方位角.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在后面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时即将用到,并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简单说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准备.对于方位角的知识,学生在根据题意画出方位角以及运用方位角的知识确定物体的方位是不熟悉的.方位角的知识在“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奠定基础.2、说目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我在这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
而且,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开放·探索”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多动脑筋,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1、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云锦镇青狮初级中学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角的计算的理解,于其抽象程度较高,而且与以前学生学习的十进制运算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角平分线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运用几何语言描述角平分线的概念及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说教法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元角分人教版说课稿
元角分人教版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为元角分的教学,这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货币单位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元、角、分的定义及其关系- 货币单位间的换算- 生活中的货币计算实例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运算。
但对于货币单位的认识可能还不太清晰,特别是对于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可能存在困惑。
因此,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元、角、分的概念及其关系- 货币单位间的换算方法2. 教学难点- 学生对货币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例演示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演示货币单位的换算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面额的货币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元、角、分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元、角、分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面额的货币,让学生理解货币单位的大小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的购物场景,演示如何进行货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
例如,购买一件价格为23.5元的物品,给收银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
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CBA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一、学习内容课本第134页至第135页. 二、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 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习热情.三、学习重点: •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有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2.怎样比较图中∠A 、∠B 、∠C 的大小?(提示:类比线段的比较方法,我们可以找到角的比较方法)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找到办法.练习1、完成课本136页第1小题2.认识角的和差.练习 2、(1)如图,用“=”或“>”或“<”填空:∠AOB_____∠AOC,∠AOB_____∠BOC(2)如图,∠AOC=________+_________,∠AOB=________-_________,∠BOC=________-_________.(3)如图,∠BAC+∠CAD=________,∠BAE-∠CAE=________,∠CAE-∠DAE=________.AOABA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35页探究中的问题.练习3、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问题: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4.认识角的平分线.学生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即课本P135探究).思考动手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两个角,即∠AOB ∠BOC,∠AOC与∠AOB•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练习4、(1)如图,OC平分∠AOB,则∠_______=∠_______=12∠AOB;若∠BOC=32°,则∠AOC=________°,∠AOB=________°(2)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COD=32°,求∠AOD的度数.O AB(3)点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BOC,求∠BOD的度数?三、归纳小结收获是遇到的困难是四、作业布置(另附一份小试卷)角的比较与运算作业案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得分:_____1、如下图(1),比较图中四个角的大小,并用“<”连接________.2、如下图(2),用“=”或“>”或“<”填空:(1)∠AOC_______∠AOB+∠BOC;(2)∠AOC_______∠AOB;DCBOAOCAD B(3)∠BOD-∠BOC______∠DOC ; (4)∠AOD______∠AOC+∠BOD .3、如下图(3),OC 平分∠AOB,OD 平分∠AOC,则图中相等的角有________, •∠AOD=______∠AOC=______∠AOB4、如图,图中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5、如图,∠AOB=∠COD=90°,∠AOD=146°,则∠BOC=___.6、如图,∠BAD=_______+________; ∠CAE=_______+________如果∠BAD=∠COE,那么图中有相等的两角是:∠_______=∠________.7.用三角板画出150°,105°,135°的角.8.如下图,已知OB 平分∠AOC,OD 平分∠COE,∠AOC=80°,∠DOE=30°.求(•1)•∠AOB,(2)∠COD,(3)∠BOD.9、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⑴如果∠AOB=40°,∠DOE=30°,那么∠BOD是多少度?⑵如果∠AOE=140°,∠COD=30°,那么∠AOB是多少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从而达到对角的认识的深化。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角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区分,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自主地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了解它们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自主地发现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3.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直角:9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地发现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大小比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大
小比较》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角的概念和特征;
2. 研究使用直观和抽象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 能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1. 课件和投影仪;
2. 笔、纸和尺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1.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角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角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角的特点,理解角的概念。
第二步:研究比较角的大小
1. 通过观察课件中的角图形,引导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关系;
2. 引导学生使用直观方法,如比较角的张开程度和旋转方向来判断大小;
3. 引导学生使用抽象方法,如比较角的度数来判断大小。
第三步:练比较角的大小
1. 发放练册,让学生根据提示比较角的大小;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大小的竞赛,增加趣味性。
第四步:巩固和拓展
1. 设计一些角大小比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延伸
1. 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角的大小来进行拓展;
2. 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角大小比较的游戏。
教学评价
1.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册答案,评价学生对角大小比较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竞赛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直观和抽象两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比较角的大小。
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特征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存在困惑,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练习和巩固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意又具有挑战性。
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新课讲解:讲解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展示角的性质。
3.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一个顶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与补角说课稿驻操营中学王建颖一.教材分析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这一章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
前面学生对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的学习,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对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3)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
(4)了解角在解决实际简单问题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类比余角的概念,同桌合作,自主探索补角的概念及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1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教学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强调动手,动脑,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2学法指导:通过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勤钻研,主动地学习。
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课件。
五.教学设计第一部分:余角教学1.新课探究:比萨斜塔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斜塔底部测量, 如何得到斜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2?由于不能直接的测量∠2的度数,我们可以把∠1的度数测量出来,因为∠1+∠2=90°,所以∠1=90°-∠2.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引入余角,让学生体验到互余源于生活.比萨斜塔的出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课堂紧张气氛。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ppt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 相接所组成的图形。根据边长特点,三角形可以 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度相等,对应的两角也相等 ,另一个角为顶角。
等边三角形三边长度相等,三个内角相等,均为 60°。
普通三角形三边长度和三个内角均不相等。
电子工程
在电子工程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用于计算电路中的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参数,以及确定电路的性能和 稳定性。
0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拓展和
深化理解
对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拓展
总结词
揭示规律,拓展思维
详细描述
通过对称三角形的案例分析,揭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背后的规律,引导学生拓展 思维,探索不同证明方法的可能性。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 ppt课件
• 引言 • 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知识 • 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方法 • 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 •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拓展和深化
理解 • 总结与回顾
目录
01
引言
主题和目的
主题
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目的
通过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并运用该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背景和重要性
03
这种证明方法较为抽象,但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 和验证。
04
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
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证明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几何学中最 基本的定理之一,它可以应用于
证明其他定理和性质。
计算角度
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 快速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大小,以 及一个角度相对于其他角度的大小 。
《角》说课稿
《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重要内容。
角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不仅是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方法以及角的度量。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角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线等基本几何图形,这为学习角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角的概念较为抽象,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会进行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能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在角的度量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角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及角的度量。
2、教学难点(1)角的概念的形成。
(2)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也是今后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重要依据。
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了简单推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作准备。
(2)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人教修正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四章的内容,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比较以及运算,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比较陌生。
另外对几何题的解答格式不是很明确。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化。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并且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及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较合理的猜想。
5、体会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对数学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互余、互补关系及性质。
难点: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法与学法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究数学学习来源实际,同时也是为了用于实际。
这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索,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体现在发现---分析---探究并得出结论。
另外针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程序设计1、创设情景长湖堤坝要修复加固,要求测大坝的倾斜角,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2、合作探究要学生进行观察、猜想∠3+∠4=?∠1+∠2=?观察、猜想得出结论∠3+ ∠4=90°,∠1+ ∠2 =180°,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用平移、叠合法来比较加以验证。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一)地位作用本章是图形与几何的起始章,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角是重要而基本的几何图形,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基础。
对图形的表示、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有必要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为下学期进一步展开几何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角的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了初步感性知识,认识很粗浅,教学中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把前面两个学段学过的内容螺旋上升的提高一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一)教学方法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长短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学法指导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入手:七台河依山傍水,很多人都去仙洞山爬山锻炼身体,如果是这样一座山,你会选择从哪一面上山?(课件1演示),有的学生会选择坡缓的一面,有的学生会选择坡陡的一面,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对角的大小进行判断,这样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带来的乐趣。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2《角》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2《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2》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角的概念,包括角的定义、分类和度量。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材中,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理解角的定义。
然后介绍了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接着讲解了角的度量方法,包括度、分、秒的换算,以及如何用量角器量角。
最后,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几何的基本知识,比如线段、射线等。
他们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的内容时,需要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角的存在,然后逐渐引导他们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墙角、钟表等,引导学生认识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角的特点。
3.知识拓展:讲解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让学生了解各种角的特征。
4.技能训练: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包括度、分、秒的换算,以及如何用量角器量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度量;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角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实践,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法: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加减法实践,巩固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和画角》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和画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工具画角,并能够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角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工具画角,能够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工具画角,能够对各种角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比较和画角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角的概念。
3.画角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用工具画角。
4.角的大小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5.角的分类:学生对各种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比较与运算》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这三个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基础。
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的起点,角的和与差是问题的延伸,等分问题又是角的和与差的特殊化,这三个知识点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本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与掌握。
这是学生的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处于几何的启蒙阶段,如何正确的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将是他们的难处。
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对教材的剖析与学生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通过对角大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形象直观美,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角的加减运算,角的平分线的运用六)教学具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教具。
二、说教学法教法:学生在前面学习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基础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学法: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三、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以登山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在选择登山路径的过程中,若考虑路径的长短,则是对线段的大小比较,若是考虑坡度的陡与缓,则是对角的大小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
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说教法
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三、说学法
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
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今天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如何比较角的大小.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问题1:两个度数相差不大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又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经过讨论,探索,可以得到下列方法:
(1)叠合法 (2)测量法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
问题2:如图∠1>∠2,把∠2移到∠1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由此可以对角如何运算?
学生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2移到∠1上,才能保证∠2的大小不变呢?讨论∠2如何移到∠1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
(1)∠2在∠1内部时,如图1-26∠ABC是∠1与∠2的差,记作:∠ABC=∠1-∠2;
(2)∠2在∠1外部时,如图1-27∠DEF是∠1与∠2的和,记作:∠DEF=∠1+∠2.
归纳:角的和差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角的运算的理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问题探究、合作验证
线段的中点,是把这条线段分成相等两部分的点.
问题3:类比线段中点,你能给角平分线下定义吗?从中你能得到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设计:与线段中点类比,可以得到角平分线的定义――从角的顶点出发,把一个角分成两部分的一条射线,叫这个角的平分线.
通过对角平分线的理解,可以得到如下数量关系:
若OC平分∠AOB,则(1)∠1=∠2;
(2)∠1=∠2=∠AOB;
(3)∠AOB=2∠1=2∠2.
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
问题4: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方法1度量法;方法2折纸法――对折角始角的两边重合,折痕就是角平分线.
教师活动设计:此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次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拓展创新、应用提高
问题5:如图,∠AOB=90°,OC平分∠AOB,OE平分OC∠AOD,若∠EOF=60°,求∠AOD 的度数.
问题6:借助手中的一副三角板,你能拼出15°、75°、105°的角吗?你还可以拼出其他角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图形的拼接能力,想像能力,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所有的拼接方法】
(五)、课堂小结、理清脉络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强调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既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让每个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4.3 第4~6题
选做题
如图所示,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的度数为_______.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强化思想,并通过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板书设计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一、角的比较方法
1、叠合法
2、度量法
二、认识角的和、差
三、角的平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