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原文
语文(6)《善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
文章哪一些语段是提出问题?(1-4)
哪些语段是属于分析问题?(5-11)
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解决问题(12)。
第一部分:树靶子,打靶子:(1-4)
(1段)打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开门见山,直达主题)。
(2段)人们拒绝善良的理由(两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注意以下问题:
(1)作者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呼唤善良呢?他列出了社会中的一些什么现象?
——一是认为善良早就过了时,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人们为了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没有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更重要。一是认为一味善良不足恃,善良即愚蠢,善良要不得。
(2)作者有没有对这两种现象作出什么回应呢?从哪些语段可以找到答案?(齐读第3和第4自然段,提示:作者对此抛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句,你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
写作背景和意义: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1、导入善良话题:
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内涵。
2王蒙《善良》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
过时
愚蠢
对善良就是愚蠢的观点,作者接连提 了哪几个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 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 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 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 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结果角度 宣告丑恶 心态角度 小人常戚戚
四面楚歌、如临大敌、 其和也寡 、其心惶惶
微笑面对现实 不丧失信心
对比的结果
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 述了善良的作用 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
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作者的观点: 1 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 2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 对待一切; 3 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 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 和恶狼。
研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对比论证:第5段力量:善良稚弱——凶恶强大 第8段结果: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 第11段心态: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
⑴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⑵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⑶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1.提出问题(1—4自然段):针对善良似乎过 时,善良往往被视作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 考。 • 2.分析问题(5—11自然段):阐述自己对善良 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 和作用。 • 3.表明观点(12自然段):重申自己喜欢善良, 相信国人会变得愈来愈善良。
表达善良的古诗词

1、元·谭处端《神光灿寄长安冯师兄》
原文选段:
劝人行善,自做修行,两般於道相宜。
释义:
劝别人做善事,自己也要有修行,两件一起做相得益彰。
2、唐·李白《鸟》
原文选段: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释义:
劝你啊不要打那枝头的鸟儿,它的孩子们还在巢穴中盼望着它回家呢。
3、唐·李群玉《放鱼诗》
原文选段:
早觅为龙橘备启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释义:
鱼儿呀,早点去变幻成龙吧,江湖凶险不要乱游,你看到那美味的香饵之下,其实是锋利的钓钩。
4、唐·冯道《天道》
原文选段: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释滚纯义:
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而不要去牵挂往后的发展。
5、宋·马之纯《祀马将军竹枝辞》
原文选段:
劝汝乡人宜善事,祀时同唱竹枝辞。
我奉劝我的同乡们多做善事,祭祀的时候大家一起唱竹枝词。
圆如。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与译文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善良》王蒙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2021/3/10
10
对 比 论 证
2021/3/10
善良的人
对 比
稚弱
凶恶的人 强大
不设防, 有所不为
力量
设 防, 无所不为
“战败”
“战胜”
弘扬光明
结果
宣告丑恶
君子坦荡荡 心态 小人常戚戚
微笑面对现实, 不丧失信心。
四面楚歌、如临大敌、 其和也寡、其心惶惶
11
总结
4
生 字 生 词
以逸待劳:
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进攻的敌人 疲倦后再出击。【此处可有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
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地位。【此处可有 成语故事】
2021/3/10
5
走进作者
王蒙,(河北)人,1934年10月出生于北平,中国 (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 个文化活动家。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2021/3/10
8
理清文章思路
一、提出问题 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善良
善良
二、分析问题
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强调善良的作用与力量。
2021/3/10
三、解决问题
“我”喜欢善良,不喜欢 凶恶,相信国人会愈来愈
善良。
论证的方法:把善良和凶恶进行对比
9精读课Βιβλιοθήκη ,思考针对善良和凶恶,作者作了哪些具体的对比? (找出相应段落,用关键词把这些具体的对比 板书在黑板上。)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 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

《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关于善良》原文及阅读答案关于善良六六⑴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
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
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
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⑵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
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⑶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
”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⑷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⑸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
”⑹我哭笑不得。
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⑺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⑻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⑼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
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
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⑽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⑾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
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
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
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
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
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⑿教育理念的偏差。
⒀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
表现唐僧心地善良的原文话语

表现唐僧心地善良的原文话语
唐僧心地善良,是《西游记》中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作为唐朝的一位高僧,承担起了保护真经的重任,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危险,但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
在他的旅途中,唐僧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是妖精的诱惑,有时是魔王的追逐,但他从不动摇,始终坚持着对众生的慈悲心。
无论是面对危险还是困境,他总是以最善良的态度对待,并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
即使是那些曾经伤害他的恶魔,也能被他的善心所打动,最终改过自新。
唐僧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帮助上,更体现在他对待妖怪的态度上。
与其他人不同,他不轻易伤害妖怪,而是试图用他的智慧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相信每个生命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理解,妖怪们也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除了对待他人的善良,唐僧还对自己要求严格。
他时刻保持虔诚的心,念念不忘自己的信仰,不为功名利禄而动摇。
他舍弃了世俗的享受和诱惑,选择了艰辛的修行之路。
即使在困境中,他也从不抱怨或放弃,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唐僧的善良影响了他身边的所有人。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因为他的慈悲心而得以改过自新。
他们在唐僧的带领下,一起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成功取得了真经,成为了正果。
唐僧心地善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邪恶。
他的善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教训:只有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人。
唐僧的善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七)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七)[原文]23.9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是善恶之分也已。
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1)?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
今当试去君上之势(2),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3),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有:通“又”。
恶(wū乌):哪里。
(2)当试:与“尝试”、“当使”相通,等于说“倘使”、“倘若”。
(3)哗:当作“跨”,犹据,言众者据寡者之上而使之出己之下(刘师培说)。
[译文]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我说:这不对。
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
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
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
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
如果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压制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
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
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人的内心是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
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
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
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
这个“性善论”对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
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善人欺马善人骑的原文

人善人欺马善人骑的原文
人善人欺马善人骑的原文: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译文:
人太善良容易被人欺负,马太温顺了就会被人来骑。
人如果没有不义之财就不会暴富,马要肥壮就必须夜里也要喂草。
一个凶恶的人会让人害怕,而天不怕他;一个善良的人别人可能会欺负他,天却不会欺负他。
不管行善还是作恶,到最后都会有所报应,只是有早有迟罢了。
黄河之水还会有澄清的那一天,人也不会总不顺利。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三章2:教学相长
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小学一年级语文《善良的孩子》原文及教案新

小学一年级语文《善良的孩子》原文及教案【篇一】学校一年级语文《和善的孩子》原文有个男孩,他有很多愿望。
男孩问妈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妈妈笑着说:“人们传奇,天上掉下来的星星,能关心我们实现心愿。
”男孩又问妈妈:“见了星星,我为您求点什么呢?”妈妈说:“我只盼望你能成为和善的人。
”男孩每天晚上望着天空出神,等着掉下来的星星。
这天晚上,男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颗蓝色的星星从天上掉下来。
男孩上前问:“你能帮我实现愿望吗?”“能啊,”星星说,“不过,你的愿望一实现,我就要熄灭。
”男孩抓紧对他说:“快别熄灭,你回天上找你的兄弟姐妹去吧!”“感谢你,和善的孩子!”星星飞回了天空。
这时,全部的星星都对孩子微笑。
【篇二】学校一年级语文《和善的孩子》教案教学要求:1、熟悉15个生字,其中会写8个字。
2、联系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男孩的和善,懂得应做一个心地和善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男孩的和善。
3、培育同学从小有一颗和善的心。
教学预备:媒体课件,卡片,图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新课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可能提:“和善”是什么意思?与它相反的词是什么?这个和善的孩子是谁?为什么说他是个和善的孩子?二、读,领悟、1、听读_____录音2、师生同读(高,低音协作)3、生自由朗读课文,争论沟通引导同学对下面的词句加以体会。
(1)有个男孩,他有很多愿望。
(愿望是什么?小男孩有些什么愿望?)(2)男孩抓紧对他说:“快别熄灭,你回天上找你的兄弟姐妹去吧!”(把句子中加点的词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
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4、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着重指导“对话”与“问句”的朗读。
5、重点指导“和善”体会关键词的含义。
6、沟通自己平常和善的表现及所看到的不和善的行为。
(比如:田波用石头将石远为的头砸破,还将其耳朵咬出血……)7、依据同学沟通状况启发诱导同学和善是人最起码的素养,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颗和善的心。
形容人要善良的诗句

形容人要善良的诗句
1、《鸟》唐代诗人白居易
原文: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儿,因为它还有子女在巢中等待它的归来。
2、《重送朗州张员外》唐代诗人罗隐
原文:诚知汲善心长在,争奈干时迹转穷。
译文:真诚地劝导人们向善,无奈现在的社会太缺乏善心了。
3、《首尾吟》宋代诗人邵雍
原文: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译文:打人或杀人上天也不会容他,心地善良的人上天都会保佑他。
4、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先秦: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5、《入如来禅》明朱元璋
原文: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译文:老师的心善良仿佛心渊。
曾经闲适懒散而现在已经非常坚定。
童年阿廖沙善良正直的句子原文

童年阿廖沙善良正直的句子原文1. 阿廖沙啊,他的心就像那明亮的星星,善良得很呢。
有一次,外公打他,他也不记恨,还想着外公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这就像小树苗被风吹弯了腰,却还想着风可能也不是故意的。
他不会因为别人对他不好就变得恶毒,他的心就像那永远化不开的甜糖,总是充满着善意。
2. 阿廖沙可正直啦,他就像那笔直的树干,不会弯曲。
记得有一回,小伙伴们想偷偷拿别人的东西,阿廖沙坚决不同意。
他说:“这是不对的,就像鸟儿不能偷别的鸟儿的窝一样。
”他心里就像有一把尺子,衡量着是非对错,从不会偏离正道。
3. 阿廖沙善良得像个小天使呢。
他看到那些穷苦的人,心里就难受得紧。
就说那个讨饭的老人吧,阿廖沙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吃的都给了他。
他可不像那些冷漠的人,他的心是热乎的,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炉,总是想着温暖别人。
4. 阿廖沙的正直那是没得说。
在面对那些大人的谎言时,他就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
有一次,大人们冤枉一个孩子做了坏事,阿廖沙站出来说出真相。
他想啊,这就好比把黑的说成白的,怎么能行呢?他的正义感就像那滔滔江水,止也止不住。
5. 阿廖沙呀,他善良的天性就像那潺潺的溪流,源源不断。
当他看到有小动物受伤时,就会想尽办法去救助。
有只小麻雀掉在地上,阿廖沙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来,带回家里照顾。
他对待小动物都这么好,更何况是人呢?他的善良就像阳光一样,洒在每一个角落。
6. 阿廖沙是个正直的孩子,他就像那高悬的明镜。
在学校里,有同学被老师无故惩罚,阿廖沙毫不犹豫地去找老师理论。
他觉得这就像把无辜的花朵踩在脚下一样残忍。
他的正直让他不会看着不公平的事情发生而无动于衷。
7. 阿廖沙的善良就像那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生机。
邻居家的孩子生病了,阿廖沙天天跑去看他,给他讲有趣的故事,让他开心起来。
他不会觉得这是麻烦事,他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就像花朵应该散发香气一样自然。
8. 阿廖沙正直得让人敬佩。
有一次,在集市上,有人缺斤少两欺骗顾客,阿廖沙大声地指出他们的错误。
善良要长出牙齿的原文

善良要长出牙齿的原文善良是很珍贵的,但善良要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
我们都知道善良是一种美德,对人要和睦,处事要豁达。
可是现在这个社会,越是善良,越是会变成被欺压的对象。
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
但是,你如果不断的施舍,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时间久了,你的一碗米不够,二碗不够,三碗四碗还是堵不住他的口,尽心竭力也是杯水车薪。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心肠太软,容易被当软柿子捏;心眼太好,容易被当缺心眼看,最初的善意帮助,会变成最后的恶意后果。
也许你行善布施,广集善德,举手之劳的小事并不会导致什么大的损失。
然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当他的所求得不到满足,反咬一口时,你也最容易成为无辜的受伤者。
没有棱角的善良,不仅不能向世界传达你的善意,反而输送了你的怯意;没有原则的善良,让真正的朋友寒心,让不值得的人永远不懂得“不可侵犯”四个大字。
“你这么好,一定要帮我哦。
”“你这么好,一定不会拒绝我吧。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话。
一些人出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
可是仔细想想我好,我就一定要帮你吗?何况我好,并不是我帮你的理由。
做一个有棱角有锋芒的善良人吧,懂得用智慧惩恶扬善,在好人那里还是好人,在坏人那里露出自己的锋芒和自己烈性。
人需要保持一颗善心是没有错,但不是对谁都好都没有底线,你没有底线,他们就没有原则。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就助长了恶。
有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没有锋芒、没有棱角的人,是很难在这个粗鄙的世界走得更远。
勤劳善良三字经原文

勤劳善良三字经原文1.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2.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3.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4.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5.彼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解释】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样名扬后世。
6.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定要后悔的。
7.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8.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地去教育孩子。
9.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解释】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
《孟子之第二十五节》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第二十五节》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第二十五节》译文
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说:“是个善良的人,是个诚信的人。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良?什么叫诚信呢?”
孟子说:“心怀喜爱的就称为善良,有自己本性的就称为诚信,内心很充实的就称为美好,内心充实而且又散发光辉的就称为大,大而且能融化贯通的就称为圣,圣而又高深莫测的就称为神。
乐正子这个人,只有其中的两项,在四种之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良
王蒙
1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
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2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
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
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
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3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4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
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面对当下人们对善良的认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5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
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
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
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
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对比】
6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
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7这就是善良的力量。
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
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
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
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8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9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10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
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
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1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
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在对比中提出自己对善良的认识】
12我喜欢善良。
我不喜欢凶恶。
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
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
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重申观点,对国人充满希望】
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
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
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 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
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
"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
"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书袋里听得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
" 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
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
"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
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
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
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
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
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
"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
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
"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发现了一条蛇,以为它冻僵了,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
蛇受到了惊吓,等到完全苏醒了,便本能地咬了农夫,最后杀了农夫。
农夫临死之前非常后悔地说:"我想要做善事,却由于见识浅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这种报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