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摘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
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通过对汉
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比较、分析、考察,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
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葬;壁画艺术;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187-03
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收稿日期]2012-10-2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流行于两汉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作为沿袭久远的墓葬建筑装饰方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属于汉代墓葬,它是汉墓的一个形式、一个部分,其研究不能脱离于汉墓的研究。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始期)。
这个时期汉代壁画墓的出土及研究情况与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辽阳地区,日本学者是主要的参与者。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
的学者,都还没有正式开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专题研究。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开展和巩固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专家陆续发掘清理了许多两汉墓葬,其中一部分是壁画墓,由此可供研究的个案逐渐增多。
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汉墓发掘和研究工作皆由中国的考古专家及研究者主持;此外,墓葬标本和考古报告的数量不但显著增加,同时素质也有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门图册的出版,为
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迄今(
发展期)。
这期间发掘清理的两汉墓室壁画墓在数量上虽然暂时还未及第二阶段,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
这个时期参与研究的人数显著增多,尤其得到更多西方学者的参与,他们继续以惯用的“小题大做”式的专题形式进行研究,用不同的方式对个别的论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汉早中期的壁画墓
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由于商周时期的墓葬结构还未形成一种“建筑”,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装饰仅仅是简单的装饰。
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西汉早中期是我国壁画墓葬酝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受考古发掘材料的限制,目前仅发现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壁画墓和广州南越王石室墓两座。
芒砀山的汉墓设计独具特色,面积庞大且“斩山为廊、穿石为藏”。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中,规模巨大的工程让我们无法想象是如何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下皇宫形成的时期比明十三陵要早1300年,
第32卷第1期
Vol.32No.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3年1月Jan.2013
187··
而且建筑的面积规模远远胜出四倍。
伟大的诗人李白曾有诗篇进行高度赞扬:“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山,掩泪悲千古”。
如果从梁孝王算起的话,足有八代九王及王后葬于此,这些罕见的地下墓葬皇宫被当今的中外学者们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在壁画墓的发掘中具有重大的发现,就是墓室彩色巨幅壁画《四神图》,它的发现成为我国唯一一幅西汉早期的墓室壁画,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经学者研究表明,该壁画的形成年代比敦煌壁画还要早630多年。
《四神图》彩色大型壁画出土于芒砀山柿园壁画墓[1]。
芒砀山柿园壁画墓俗称柿园汉墓,位于永城市芒砀山的保安山东南部的余坡,全长达95.7米。
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以及各个侧室组成,墓室内建有排水系统。
墓道长60米、宽5.5米,分东、西两段;西段长30米,位于山体之上,地面全部用褐色纯净土夯筑;东段为凿山而建,南北两壁上下垂直;在墓道的尽头、甬道门前,有一东西长10.5米、南北宽4.56米、深1.3米的长方形石坑。
东段墓道内用长方形石块封填。
甬道东西全长23.6米、南北宽2.4米、高2.06米。
甬道口设有门道。
门道进深1.84米、南北宽2.85米、高2.32米;甬道呈斜坡状,西高东低,顶与底平行倾斜,南北两壁垂直;甬道尽头有设一长5.1米、高2.1米的平底墓室门道,门道内墓室门的结构与墓门相同。
《四神图》彩色大型壁画位于主室顶部,从西端向东宽3.27米,南北长5.14米,面积16.8平方米。
“壁画主要内容包括: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云气纹等。
在黑、白、绿、红四色构成的画面上,奇禽异兽、瑞鸟祥云,各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
其中青龙处在中间的显要位置,占整个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龙头顶长角,长须飘飘,张口吐舌,舌尖卷一怪兽。
龙翼丰满,两前足一踏云气一足踏翼,两后足一接朱雀尾一足生花朵,尾端伸出一株长茎花,满身鳞纹”[2]。
朱雀绘制于龙身中段的东侧,口衔龙角,胫生花苞,背部装饰圆点纹样,足踏在边框上。
白虎绘于龙身的西侧,足踏云气,仰首张口,欲吞一灵芝草。
怪兽位于画面的南端,头作鸭嘴形,长颈,满身鱼鳞纹,背长巨刺,尾巴似鱼。
画面所要表达的涵义是快乐、祥和、生机盎然,或许代表着墓室主人对死后幸福的美好向往与祈求,同时也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谐以及国富民强的盛世面貌。
二、西汉晚期的壁画墓
西汉晚期,壁画开始在中等规模的砖室墓中逐渐出现并流行。
目前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有洛阳卜千秋壁画墓、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洛阳浅井头壁画墓、西安交大壁画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等,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壁画最为典型。
此壁画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内,在西汉时期它属于上林苑的东部方位,墓葬坐北朝南,平面呈‘古’字形,由斜坡墓道、东西两耳室和主室几部分组成。
2011年,笔者就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3]。
墓道全长12.5米,上口的宽度为1.1米,底部的宽度为1米。
耳室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道东西的两侧,主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深4.55米、东西宽1.83米、高2.25米。
墓门位于南壁的中间,宽1.065米、残高0.65米,原装配有木质门,门框前设有竖砖的保护。
壁画直接绘制于主室内部的四壁和顶部,底色的处理分为两层,最下面的一层为白色,上面的一层是赭石色。
保存下来的面积大约24平方米。
在墓室的中部有一周红色菱形装饰带,把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部分的幕顶为天象图壁画,下部的四周绘制流云和动物图像。
上部的壁画主要包括券顶和后壁的上部两部分。
券顶部分以天象图和仙鹤、彩云为主,天象图绘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与星辰相配,内外各有两个大的同心圆圈。
在星辰圈的中间南北一线,南边有一直经30厘米的朱红色太阳,中间还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金乌。
北边同样有一圈黑色的轮廓线,中间绘制玉兔和蟾蜍。
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彩绘‘S’形的四方连续图案(云彩图案),云彩之间配有白色、黑色的仙鹤。
在星辰圈之外也布满了云彩和仙鹤。
后壁的上部画面呈半圆形,正中间绘有动物,头似鹿角,身体的部位由于时间流逝已经残缺不全。
其东西两侧有两只相对上飞的仙鹤,下部有一只卧倒的鹿。
下部壁画包括墓室的四壁,均绘制有‘S’形的流云纹,云纹之间绘有各种动物和飞禽,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西安曲江池壁画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1985年发现的一座壁画墓。
墓··
188
葬坐西面南,平面呈“甲”子形,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全长28.9米、深11.55米。
壁画绘于墓圹第一层台阶以上及墓道第一层台阶以上,用料为白色粉状物,其内容多是食草类动物,其大小与实物相同。
壁画轮廓清晰,线条洗练,风格粗狂豪放,造型生动,内容别具一格,在汉代墓葬壁画中也极为罕见。
三、汉代墓室壁画与汉代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与许多传统礼仪一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逐渐形成的,而各个时期的丧葬文化又因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对于古人来说,丧葬并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而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规范和阶级秩序。
汉代的墓室壁画在形式上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思想和信仰的影响,结合当时观念、思想、习俗等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画像图式。
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信仰内容广泛,直接影响到汉代人对天、对生死、对鬼神的看法,也是形成墓室壁画具体内容与结构的基本背景。
《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4]。
可见汉代以前,中国人已经以“天”为尊。
《礼记·郊特性》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5]。
汉代人对天的崇拜与注重,从两汉墓葬出现的数幅天象图壁画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汉墓中出现的大量羽翼仙人以及羽翼神兽的绘像、雕塑等,与汉代流行的升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还有汉墓中的“天门”形象。
屈原《楚辞·九歌·大司命》中提到:“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所谓天门即天上之门,要登上天之门都要通过这道门。
湖南马沙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的两幅“T”形绯衣帛画就是典型的代表,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陕西旬邑县百子村一号东汉壁画墓后室后壁中间绘有一个很特别的“T”形图案,图案由黄、红两种颜色组成,门框用红线勾勒,然后用深赭黄色涂抹在门面上,被称之为“天门”图案。
在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神权神授”论的影响下,汉代人也普遍相信上天会借助文字或图像向世人预示祸福吉凶,也会向仁君显示祥瑞的图像,这是祥瑞图在汉代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
汉代人视墓室为死后安乐之处,或称之为现世家居的翻版,甚至墓室内的布局结构、家居用品、室内装饰等都要一应俱全。
因此,墓室内出现了令后世瞩目的墓室壁画以及不同题材的画像装饰。
从复杂结构中可以看出,汉墓一方面象征宇宙,上置天界星辰与神像、下置人间各种生活景况;另一方面又是人死后的居处,被刻意装修成阳宅家居的模样,有的分前堂后室,有的绘画或雕刻以象征天井。
对汉代人来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这是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
汉代人对天上世界有很多美丽的联想,认为这个缤纷的天界是人死后灵魂理想的归宿。
汉代人对死后的阴间世界则显得很抗拒,有关的文字和图画都不多,墓室内也罕见相关画像的描绘,这个地下世界的画面相对模糊。
汉代人对天界、对天界内的天象神灵敬畏有加,但对阴间地府的恶鬼则避而远之。
墓室壁画在汉代墓葬中的作用或地位与画像石或画像砖相近,概括地讲包括三方面:图像式的墓葬记铭;记载或叙述具体场景与情节;记录或折射具有时代意义的观念。
“图像式的墓葬记铭”:墓室壁画是一种舍文字而取图像形式的记铭,提供了比文字更为具体的形象画面。
尤其是在记叙墓主的生平事迹方面,以及表彰其成就和品德的作用上,比文字形式的墓葬记铭更具体和更有感染力。
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制,还不能称作“墓志”。
从在墓葬内“标志墓主”的作用上看,它们与后来的墓志有相近之处,可以算是墓志的先声。
[参考文献]
[1]阎根齐.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张卓远.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58.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4]王弼等著,孔颖达疏.易·系辞上: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
[5]郑玄.礼记注:第2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49.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