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合集下载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

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的国学是一门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其中礼仪与道德观念是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深刻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具体内容和如何表达。

一、礼仪的重要性与儒家经典的立场在国学中,礼仪是一种重要文化符号,也是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他提出“不敬,失其民;不劳,失其功。

”的观点,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尊重礼仪,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不努力工作,就会失去成就。

这种观点表明了儒家对于礼仪的重视,并将其与道德观念相结合。

二、礼仪的具体体现与社会生活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它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在这一观念下,个人必须通过遵循礼仪来达到修身的目标,使其道德观念与社会道德规范保持一致。

例如,古代的学子要遵守四书五经,定期参拜先贤的祖庙,这就是一种尊重传统的礼仪表达,同时也是对道德规范的具体体现。

三、道德观念在国学中的体现在国学中,道德观念是一种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标准。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自身情感的调整。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对于心灵净化和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视。

国学中的经史文献中还包含了很多道德经典,如《弟子规》、《大义觉支传》等,这些文献中表达了对于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价值的推崇。

总结:国学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文献中,礼仪和道德被视为人们行为规范和道德判断的重要标准。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人们将礼仪与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稳定。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有何特点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在国学中,礼仪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传统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力求继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尊重传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态度,也是国学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和古代典籍,去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对外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规范要求。

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使得礼仪文化在国学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

2. 注重仪式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非常注重仪式的规范和举行方式。

仪式是一种正式的、庄重的和正规的行为,由特定的程序和流程组成。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通过仪式的形式,传达了对他人的尊重、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国学的礼仪文化中,人们通过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时也通过仪式引导他人的行为。

这种注重仪式的特点让人们感受到尊重和庄重,同时也培养了人们对仪式和规范的重视和遵守。

3. 崇尚和谐国学中的礼仪文化主张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融洽。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注重和睦相处、亲近和友善、有序和平等。

无论是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通过礼仪的约束和规范,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在和谐的氛围下,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更加顺畅和愉悦。

4. 崇尚道德国学中的礼仪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礼仪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人生的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尊崇伦理道德,以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的特点在国学中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培养,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和责任。

综上所述,国学中的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尊重传统、注重仪式、崇尚和谐和崇尚道德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传承礼仪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出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谐相处和崇尚道德的美好品质。

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

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

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之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古代中国人重视礼仪,将其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之道奠定了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深入了解其内涵和影响。

一、礼仪之道的起源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

早在周朝时期,周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礼仪制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二、礼仪之道的内涵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和规范。

首先,礼仪之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们根据不同身份和地位,在言谈举止、衣着装饰以及社交场合中遵循特定的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其次,礼仪之道要求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古代中国人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通过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来锤炼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最后,礼仪之道强调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

古代中国人认为祭祀祖先和神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仪式,礼仪规范要求人们恪守这些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三、礼仪之道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礼仪之道促进了社会秩序和和谐。

人们通过遵循礼仪规范,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减少了摩擦和冲突,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

其次,礼仪之道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礼仪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观念。

人们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养成了尊敬和包容的品德特点,这种道德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古代中国的礼仪之道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关键要素。

其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拥有丰富的内涵和规范。

礼仪之道通过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培养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民族精神,塑造中国人特有的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尽管礼仪规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礼仪之道的核心价值依然存在于中国社会中,并为人们提供着指导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传承弘扬的宝贵财富。

一、礼仪之道的起源和意义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表现。

它能够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视尊重与敬意中国礼仪强调尊重和敬意的表达。

在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社会对于尊重传统的体现。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互相致意、行礼问候,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三、注重场合的礼仪与仪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循吃饭顺序,待客吃饭时要注意礼貌和文雅。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排队、不打乱秩序,不大声喧哗等。

四、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礼仪。

春节,家庭成员一起包饺子、贴春联,互相祝福;中秋节,人们赏月、品尝月饼,表达团圆和思念之情。

这些节日和相应的礼仪,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五、古代文人的礼仪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礼仪修养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注重仪表,讲究穿着和行为的美感,以及言行举止的得体。

古代文人通过修养自身的礼仪,展现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六、礼仪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寻找到许多启示。

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仍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尊重、关怀和友爱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将礼仪之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中,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国学礼仪培训系列课程——序-重回汉唐(一)目的:1、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2、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3、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背景礼是门,是文明之门,文化之门仪是道,礼是价值观,礼是双向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曾为此骄傲和自豪过,现今,也正为此哀叹着。

如今社会中礼仪的精神或承载的文化精神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流失,正是百年来对文化的毁灭和打击,让中华儿女忧心忡忡,我们得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传承美德,重回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一、解读礼乐文化礼的核心——尊敬乐的核心——和传统礼仪与人文礼乐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一、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国学礼仪知识大全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国学礼仪文化从内在出发,洗礼我们的内心,由内而外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礼仪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与礼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国学与礼仪实施的原则1、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2、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3、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4、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6、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7、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

国学礼仪知识【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概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个人品德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介绍其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并倡导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1. 礼仪的定义和起源在国学中,礼仪被定义为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仪式,表达个人尊重、关怀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礼仪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整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基本原则在国学中,礼仪之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 和谐礼让和谐礼让是国学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平等相待;礼让则强调尊重他人,谦虚有礼。

通过和谐礼让的实践,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融洽。

2.2 尊敬尊重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这种尊重是基于对他人身份、地位和经验的认同,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尊敬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2.3 恭敬谦和恭敬谦和是国学礼仪的重要原则。

通过恭敬和谦和的态度,个人可以保持谦虚和平和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交往更加顺畅。

恭敬谦和还可以降低社会冲突和争端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

2.4 诚信守信诚信守信是国学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也是礼仪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

诚信与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

在国学中,诚信守信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也是传承和发展礼仪之道的重要保证。

3. 实践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方法来践行国学中的礼仪之道:3.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国学礼仪之道的核心。

我们可以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人格,不轻易批评、指责或干涉他人的自主权。

同时,我们还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待他人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

3.2 关注他人需求关注他人的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们应该主动关心他人的感受、需要和期望,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通过关注他人需求,我们可以树立起和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交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于和谐、尊重和秩序的追求。

本文将从社交礼仪、饮食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一、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尊重和谦和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核心。

人们通常对长辈、师长和上级保持一定的敬重,比如双手奉茶、行鞠躬礼等。

其次,在社交场合中,言行举止要得体得体,保持谦和有礼的态度。

例如,人们在与他人对话时,要注意面带微笑、言辞温和,不要粗鲁或傲慢。

最后,送礼也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重要环节。

在重要场合,通过赠送精心挑选的礼品,可以表达感谢之情和对他人的尊重。

二、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于食物和饮食文化的尊重。

首先,在进餐时,人们注重宴请的顺序和座次,一般按照年长和地位的优先次序席次有序。

其次,在进餐和饮品的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和卫生。

比如,人们应该用筷子夹取食物而不是手抓,用勺子喝汤而不直接抿嘴。

同时,人们在享用美食时,应保持安静和谦和的态度,不要发出声响或说太多的话,以免影响他人的用餐体验。

最后,在宴请他人时,主人应该充分考虑到客人的喜好和饮食禁忌,并注意搭配菜肴的色、香、味等方面,追求协调和谐的餐桌氛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其礼仪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通常与家庭团聚相关,因此,在传统节日中,人们重视对长辈和亲人的尊重和孝顺。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按顺序向长辈拜年,给予他们红包以承载着祝福和问候。

其次,在传统节日中,人们注重礼品的选择和赠送方式。

比如,在访友或拜访亲戚时,要注意携带礼品,以表达心意和感激之情。

最后,在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仪式,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底蕴。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那是因为我们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文化。

国学礼仪,也有很多智慧精髓。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国学中的礼仪之道可想礼仪在古代社会就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2)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2)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2)中国文明礼仪常识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国学经典礼记十句话

国学经典礼记十句话

国学经典礼记十句话
1.天地之大,包容万物,故礼节的基础在于尊重他人,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2. 礼仪之道,注重礼貌待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修养的表现。

3. 君子之行,以礼为先。

一个人行为是否得体,一看其是否讲究礼仪。

4. 饮食起居之道,也有其礼仪之处。

懂得如何饮食起居,既能养生健身,又能彰显仪态之美。

5. 穿着朝服,礼仪之所在,不仅是尊重历史文化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一种肯定。

6. 礼节的精髓在于内心的真诚,以及对他人的关爱。

只有内外兼修,方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自重自爱。

7. 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8. 礼仪之所在,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水平。

尤其在公共场合,懂得如何讲究礼仪,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沟通。

9. 礼节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它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10. 礼节之美在于其简约而不失庄重,雅致而不失热情。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心灵修养,一种精神信仰。

国学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

国学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

国学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
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俗语)
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礼仪传统文化之礼仪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 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 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普通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餐桌礼仪吃饭的时候座次该怎么安排?该如何点菜?要如何吃菜才算有礼貌?如何敬酒、离席?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国学中的礼仪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国学礼仪知识3篇

国学礼仪知识3篇

国学礼仪知识国学礼仪知识3篇国学礼仪知识1国学礼仪知识【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国学礼仪知识

国学礼仪知识

国学礼仪知识国学礼仪知识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礼仪知识,欢迎大家参考!国学礼仪知识【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交际礼仪】国学中的礼仪_传承国学精髓

【交际礼仪】国学中的礼仪_传承国学精髓

【关键字】交际礼仪国学中的礼仪_传承国学精髓国学中的礼仪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可想礼仪在古代社会就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
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
《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总的意思就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礼仪道德的规范约束,社会遵守礼仪道德就安宁祥和,否则就很危险了。

说这个人“彬彬有礼”,不只是表面的温文尔雅,更重要的是说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很高,可以称为“君子”。

要想复我中华传统“礼仪之邦”之美名,则是需每一位有志于道德的人都从自己做起,争做君子,则中华复兴有望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