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导学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下片:议论、抒情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

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

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

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

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

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

“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课沁园春·雪【课题与课时】课题:沁园春·雪(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时: 2 课时【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4。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落实基础,自主朗读1、识记字词沁园春莽莽妖娆稍逊滔滔俱往矣成吉思汗分外2.文学常识。

“沁园春”是词牌名。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文人作诗咏其事,调名由此而来。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3.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

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活动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

2.再读课文,结合词语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

八上《沁园春·雪》导学案
一、文本理解
1.仔细阅读全诗,了解主要内容和意蕴。

2.理解每个词汇的含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背景介绍
1.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创作背景。

2.探究《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3.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在毛泽东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文本解读
1.解读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3.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思考其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四、语境感受
1.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雪景,感受其美妙和神韵。

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3.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并思考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启示和影响。

五、写作创作
1.小作文:就你所读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歌进行分析,包括意象、表达思想与情感方式以及启示等方面。

2.大作文:比较《沁园春·雪》这首诗和其他一首描写雪景的现代诗歌,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总结
通过本次的导学案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
的主要内容和意蕴,还可以领略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借此思考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和生命的意义。

《沁园春·雪》导学案(通用16篇)

《沁园春·雪》导学案(通用16篇)

《沁园春·雪》导学案(通用16篇)《沁园春·雪》导学案篇1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素质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与背景: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研究下列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哪几句是虚景?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五、作业:1、查找资料。

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2、背诵抄录《沁园春雪》第二课时一、复习上内容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3、学生评价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雪》教案《沁园春雪》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1一、导学目标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

(难点)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基本知识学习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二)重难点突破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语文教案汇总5篇

沁园春雪语文教案汇总5篇

沁园春雪语文教案汇总5篇沁园春雪语文教案汇总5篇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下面给大家分享沁园春雪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沁园春雪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

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

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等等,决不胜举。

领导人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1、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领导人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领导人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领导人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妖娆:妖艳美好。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一)学习上阕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沁园春雪导学教案

沁园春雪导学教案

沁园春雪导学教案教案标题:沁园春雪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投影仪2. 《沁园春雪》的诗歌原文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4. 黑板或白板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春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雪的感受和联想。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李白的《静夜思》,并与《沁园春雪》进行对比,探讨两首诗的主题和意象是否相似。

主体:1. 介绍《沁园春雪》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篇幅、韵律和押韵方式,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解读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意义的表达和增强的作用。

4.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沁园春”、“白雪”等,探讨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5. 进一步探究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总结出诗歌的主题,并展开讨论。

拓展:1. 邀请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并分析朗读中的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与《沁园春雪》主题相近的诗歌,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何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联系起来?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沁园春雪》的作者、结构、语言特点和意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并背诵《沁园春雪》,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沁园春雪》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沁园春 雪》导学案

《沁园春  雪》导学案

第1页 第2页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 第1课 《沁园春 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课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3、通过诵读把握词的意象以及小组合作来理解词内容,感受词的意境,并深刻理解情与景的关系。

【 学习重难点】1、 吟诵、品读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熟练背诵。

勾画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并查字典,明确其音,形,以便准确默写。

2、用红笔勾画出“教材助读”部分的重点并重复记忆。

3、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严禁照抄参考书或他人学案,组长监督组员完成。

4、将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完成 【教材助读】 一、了解背景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

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二、文体知识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

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做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沁园春.雪》导学案.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沁园春.雪》导学案.doc

1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学法指导】《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 hán)数.(shǔ)风流人物今朝.(zhāo )风骚.(sāo )竞折.腰(zhé)/折.本( shé)2.解释下列词语。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_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_雪》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导教案《沁园春·雪》导教案【教课目的】1、累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尝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法。

4、感觉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概。

【教课要点难点】1、品尝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法以及此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毛泽东弘大气概的精神境地。

一﹑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迸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赏析风光。

面对苍莽大地,胸中激情激荡,事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 年 8 月,抗战成功后,为了国家的前程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公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然发布,惹起了极大的惊动。

2、介绍毛泽东: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以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说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4、联合书下讲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掌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概括出来。

上阙:描绘北国壮丽的雪景,热忱赞叹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阙: )谈论历代帝王,颂扬今世无产阶级革* 命英豪。

二、合作、研究、展现(一)、解题并整体感知:《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跟“沁园春”没相关系。

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怀诗。

雪在词中,已不再是衬托物,不再是一种窘境的象征,而是作者歌唱的对象。

置身于毛泽东描述的冰雪世界,你不只毫无寒冷之意,并且会油但是生壮美之感。

为何呢 ?因为这个冰雪世界是“活的”,并且有着红日的照射,“妖娆”、“多娇”,“引无数英豪竞折腰”。

(要求看课本上的彩图或放幻灯片)毛泽东站在历史的高度,抒发了无产阶级革 * 命领袖主宰历史、大展宏图的激情壮志。

《沁园春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
1《沁园春·雪》导学案
课型
合作学习展示课
课时
2课时
执笔
杨宣
审核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体味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及作者伟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心。
3、理解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方法,品尝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
重、
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感受豪放风格的同时,熟读成诵。
1《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年()月,其中“沁园春”是(),“雪”是()。词的上一节又称(),词的下一节又称()。
2、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颂()。
3、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写到的景物有()()()()。
4、()句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展开想象写景的句子是()
5、下阕评古论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提到的历史人物有()()()()()。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2、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普遍性问题。
1、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将讨论的收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起来。
2、学科长能够认真组织同伴认真、大胆的进行交流。
3、学生能够在同伴交流时认真倾听,并且做好记录。
交流
质疑
15分

1、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
2、通过展示,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2、参与小组讨论,予以点拨指导。
3、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整理普遍性问题。
1、学生能够选择角度,运用以前讲过的分析方法,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将讨论的收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起来。
用“我觉得(句)中的(词)好。这个词的意思是,在这里写出了”的句式谈出自己对词语的感受。

1、沁园春 雪导学案

1、沁园春 雪导学案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资料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准确背诵默写。

3、能简要概括上下阙诗歌的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通过抓住关键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法对总起句、过渡句、点明主旨句等句子的赏析,体会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的作用,提高语言欣赏水平。

及借景抒情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学法指导】《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

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

2.查字典,给把握不准的字词注音,并读一读:再解释重点词语。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简介毛泽东。

2、简介本课的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4、解释:惟余莽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略输文采(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朗读课文: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语气、语调。

2、自读。

3、指名读。

4、齐读。

(五)自学交流:自学提纲一1、结合注释和资料,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的内容。

(学法指导:可以结合题目、背景、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

同时注意修辞、典故的运用,采用添词、换词的方法,让句子通顺、流畅)2、简要概括出上下阙的内容。

(要求:先自己思考,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小组长归纳出最好的理解。

时间为4分钟)自学提纲二:1、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雪篇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积累《沁园春雪》中重点字词2、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2、以“我所了解的毛泽东”为题,收集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学习:一块:诵读欣赏,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明确要求,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看课文,听朗读2谈听后的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交流体会3组织朗读。

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交流4、组织评价学生评价5初步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记录疑问。

6组织交流、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交流,互评7组织朗读。

全班齐读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我所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补充2问题情境:这首词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蒋介石立即唆使其御用文人进行反扑。

学生听讲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要求从词的内容、主题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5组织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6、对小组发言进行补充并板书。

听讲、记笔记第三块:语文活动:学唱歌曲《沁园春雪》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听歌曲学唱课后学习:收集描写雪的诗词、散文,选择其中一篇与《沁园春雪》中的雪景比较、分析,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二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第1课 沁园春雪导学案

第1课 沁园春雪导学案

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2.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3.感受本词描绘的北国美丽雪景,品味语言美。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预学案】一、回顾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代表作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

二、背景链接1936年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地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滔.滔()妖娆..()折.腰()风骚.()天骄.()沁.园春()莽.莽()成吉思汗(..)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今朝.()四、对照注释,理解词意【探究案】任务一:赏析上阕1.总写北方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句子创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人对雪景的具体描绘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内容?3.作者具体描绘的雪景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任务二:赏析下阕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领起哪些句子?3.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说说该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1.这首词中总括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找出其中的过渡句。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4.背诵并默写全词。

《沁园春雪》导学案(优秀4篇)

《沁园春雪》导学案(优秀4篇)

《沁园春雪》导学案(优秀4篇)《沁园春·雪》导学案篇一课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九上语文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导学案(人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九上语文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导学案(人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1.《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朗读, 背诵默写。

2.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3.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4.学习情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及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自由朗读全词,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沁.园春莽莽..分.外稍逊.数.风流人物今朝...妖娆2.解释下列词语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折腰: 妖娆:文采: 风流人物:3.读课文, 理解本词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4.这首词写景, 抒情, 议论相结合, 但上下两片各有侧重, 上片侧重哪种表达方式?下片呢?课堂探究5.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 具体写, 想象写的脉络, 把上片分为三个层次。

6.你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豪迈, 奋发的气势?为什么?7.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8.试归纳文章主题。

9.阅读词的下阕,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 句中指________。

(2.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 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 依次写出“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 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一)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回答文后问题。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1. 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下阙
1.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多媒体展示:
①小组内有感情完成朗读
②概括下阙内容
③交流个人欣赏的词句,并阐述理由
④组内质疑问题汇总,准备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
明确重点句:
①过渡句承上启下,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被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之情.
不分党派联合抗日的民族魂灵和真挚情感,跌宕其间。典雅高古的骈体文句式,至今读来,还觉一股回肠荡气。可以想象得出,当杨虎城这些戎马半生的军人展读这文采斐然的词句时,他们肯定在心里构想着毛泽东的形象:他是个拿枪杆子的军人还是握笔杆子的文人?是文人,怎么能把几万濒临绝境、靠吃草根维持生命的红军带出死亡的峡谷?是横刀跃马之辈,为何又有如此陈义高古而又华丽动人的神来之笔?或许,他们觉得,毛泽东多多少少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站在民族立场上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在沉落起伏中傲视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上马击狂寇、下马草军书、文武兼备的人,一个不大容易说清楚却充满诱惑和魅力的人。不是偶然的巧合,当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当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毛泽东,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奔腾的黄河岸边。)[此论美丽之极,又魅力之极,甚至还有点儿神秘。作者借此,笔锋一转,从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鲜活地画出了毛泽东的另个画像。陈晋先生的激情,想来至此应有一峰。刘可非感记。]
五.拓展延伸
1.大家共同积累古今写雪的名句.
2.介绍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学生质疑
学生阐述自己意见
结合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阅读《江雪》
思考问题
寻找差别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在诗人的心海上,俨然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点就通。
梅花与冰雪 ,在诗人的心曲中,仿佛藏伏着一根共振的丝弦,一拨就响。
这首《冬云》的意境,无疑是一年前的《卜算子·咏梅》的延续和发挥。
2..《诗人毛泽东》纪录片第十集天骄情怀
4.集体交流,学生在发挥想象时配上多媒体画面.
明确重点词句:
①前三句总写一个壮阔雄奇、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
②“望”字所管辖的句子是“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风雪严寒,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壮丽雪景.其气势何等豪迈.
③群山、高原句子理解: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高山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优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承上启下过度
歌颂英雄人民
论史
评论帝王不足
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1.毛主席与雪
在杭州,这样的雪景并不常见。巧的是,毛泽东1953年底第一次到杭州时,这里竟飘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
1961年11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了杭州。
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诗人毛泽东又想起了雪,也想起了雪中的梅花。
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革命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
设计意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课堂总结
如果不是出色的政治家,哪里来的指点江山、胸怀天下?如果不是出色的诗人,哪里来的磅礴澎湃、激扬文字?毛主席用自己的伟人胸怀抒发着自己的豪迈,缔造了自己的人生传奇!同学们,有时间多阅读一下主席的诗作,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科
语文
课题
1、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过程
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交流见解
深入理解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句;
阅读《沁园春长沙》
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拓展课本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加强积累,资源共享
这首词是主席的另一篇代表作,与本文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通过教师的引导介绍,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后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
情朗诵这一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可以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毛泽东也是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跟的中国红军,依然身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仅陕西一带就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西面是“马家军”,往东是阎锡山的晋军。这几十万人马,都奉蒋介石之命要“围剿”不足一万的中央红军。
2.字词学习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 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多媒体展示《沁园春·雪》视频朗读课件
4.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听读感受.
三.诗词赏析
(一).上阙
进入情境
理解词的写作背景
字词正音
欣赏视频
畅谈感受
词语概括
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冲击,使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为了民族大义,也是为了红军的生存,初到陕北的毛泽东于四面包围之中不断地操起毛笔,给一些受命“围剿”红军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写去一封封声情并茂的信件。1935年12月5日,他给杨虎城将军写信说,“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百年同兹快举。鄙人等卫国有心,剑履俱奋。行程二万,所为何来?既达三秦,愿求同志”。
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及时发现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来借代的手法.
3.质疑释疑
①“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惜”字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又委婉的批判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以及个人才华的欠缺,毛泽东是为五个封建帝王感到可惜.虽然他们为历史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因素,他们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坐江山,而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则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坐江山.因此毛泽东以后来者居上的气势,并不完全否定古人,而是要超过古人,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气概
②“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
有感情朗读
概括内容
小组学习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发挥想象
口头描绘
北国雪景
总结方法
小组学习
概括内容
勾画诗句
组内交流
重点词句赏析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和进行再创造描绘心中的北国风雪图.这两个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并且发挥想象,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结合文本,又深入了文本。
多媒体展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2.你怎么看待这种差别?
3.师生交流
4.教师总结: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积累记忆
进一步理解伟人的豪迈情怀.
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理解诗人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1.运用本堂课学习到的写景方法,试写一个风景片段.
2.积累你喜欢的毛主席的诗词,或者查找资料寻找伟人的足迹.




概写北国雪景
《沁园春·雪》
热爱祖国山河
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