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探索图形(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课题探索图形解读理念“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安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运动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本节课活动内容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尝试解决,发现规律;第三层次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在观察和表述上还不够完善。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日历上的数学”“植树问题”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到学习中,对于找规律以及解决复杂问题到化繁为简的思想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涉及到的正方体的特征是刚刚学完具有很好的巩固及拓展作用。

教材分析内容标准本课是安排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思想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以简驭繁、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代数思维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归纳、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想象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教学资源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2.课件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活动,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分类,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源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源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活动,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图形实例和变换过程。

2.学具: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卡片、剪刀、胶水等学具。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源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探索图形》(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探索图形》(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位置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教材的编排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体会分类计数、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丰富自己的思维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从长方体开始的,然后过渡到正方体。

从一般到特殊的过渡,学生掌握起来也非常顺利。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能够从学习长方体的方法顺利迁移到正方体。

学生对于把一个正方体切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且还要考虑表面涂色的情况,对于孩子而言是缺少实际的操作经验的,身边很难找到相应的实物进行操作演示,因此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教学思考学生在《探索图形》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动手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拿什么操作?怎么操作呢?教材学习的内容是围绕正方体展开的,如果课堂上的探究从正方体入手,研究了不同涂色块数的计算方法,那能否顺利迁移到长方体的表面涂色问题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小调查,在一个班学完这个知识后,让孩子们完成两道题:题目一: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上红色,并将它切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涂有三个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涂有两个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涂一个面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题目二: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表面涂上红色,并将它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涂有三个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涂有两个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涂一个面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从统计的分析来看:一、题目二的答题正确率明显低于题目一,即探究正方体涂色问题学习后迁移到长方体的涂色问题学生是有困难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正方体的涂色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正方体的涂色问题》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正方体涂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正方体的涂色问题》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探索图形——正方体的涂色问题》(人教版),涉及以下内容: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展开图,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包括:1.理解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概念;2.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画法;3.学习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基本方法,探讨如何用最少的颜色完成正方体表面的涂色,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正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讲解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方法,如相邻面不同色、相对面同色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如何用最少的颜色进行涂色。
(3)解决实际涂色问题:运用正方体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涂色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举例:给出具体的涂色问题,如“用3种颜色给正方体表面涂色,有多少种不同的涂色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方体的基本概念。正方体是一个具有6个相同正方形面的立体图形。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基础,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用最少的颜色完成正方体表面的涂色,以及这个方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方体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涂色的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正方体展开图的画法和涂色原理,我会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索图形》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拼组、平面图形的性质、立体图形的认识等。

在教材中,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图形的组成,掌握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拼组和性质,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拼组方法,了解图形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拼组方法,了解图形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拼组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图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图形的拼组方法和性质。

3.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模型和实物,用于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和工具,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

实践活动《探索图形》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实践活动《探索图形》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实践活动《探索图形》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身份:数学老师年级:五年级课程目标:1. 能够认识平面图形的几何要素,如:直线、线段、角等。

2.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辨别出各种平面图形,并应用在实践中。

3. 能够使用各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几何要素:直线、线段、角;2. 认知常见的平面图形,并掌握图形的定义、性质和特点;3. 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1. 辨别各种相似和全等图形;2. 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对实例背后的几何形状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几何要素;2.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型,从而更好地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3. 交互式教学:通过答题、讨论及小组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 Warming up and Revision1. Review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riangles and their properties. (10分钟)2. Give an example of a parallelogram and its properties. (10分钟)3. Quick quiz on basic geometric terms. (5分钟)二、 Introduction to the lesson1. Introduce geometric concepts and vocabulary including line segments, points, and angles. (10分钟)2. Showcase some common shapes and relate them to real-life objects to engage the students. (10分钟)三、 Main Activities1. Students identify and label different geometric shapes (10分钟)2. Practice identifying lines, angles, and line segments (15分钟)3. Introduce areas of different shapes and students estimate their properties. (15分钟)四、 Conclusion1. Review key concepts and vocabulary from lesson (10分钟)2. Quiz students on the material covered in class (10分钟)三、 HomeworkStudents will be given a worksheet to complete on shapes and angles (20分钟)教学资源:1. 教师PPT2. 教学板书3. 课堂小测验4. 自制练习题五、评估标准: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初步的评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折叠和剪切的方法,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

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和操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2.如何通过折叠和剪切的方法,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探索它们的性质。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折叠和剪切,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剪刀和胶水,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折叠和剪切。

3.准备一些有趣的图形作品,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即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折叠和剪切,创作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

探索图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图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探索图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使用图形的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制作图形来理解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图形知识。

3.能够通过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图形的名称、性质和分类方法。

2.能够有效地应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图形命名的规律和分类方法。

2.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图形,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图形的名称和性质1. 正方形•定义:四条边相等,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性质:具有对称性,对角线长度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2. 长方形•定义:对立面上的两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具有对称性。

3. 三角形•定义:有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的图形。

•性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 圆形•定义:由一条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其每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半径。

•性质:圆心角的两边相等,半径相等的圆心角相等,直径是圆的最长直径。

5. 椭圆•定义:平面上一个固定点F到平面上任意一点P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这个条件下的所有点所形成的集合就是椭圆。

•性质:两个焦点到任意一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对于任意一点P,其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椭圆长轴的长度2a。

二、图形的分类1. 根据边的性质•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2. 根据面积的大小•面积相等的图形:不同形状的图形,但它们的面积相等。

•面积不等的图形:面积大小不相等的图形。

实践活动1.将各类图形的名称和性质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和不同之处。

2.分组将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制作对应的实物模型和折纸图形,在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加深入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学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够运用这些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空间观念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学会画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学会画这些图形。

2.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模型、画图工具。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其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图形。

3. 操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出不同的三角形,并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1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1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一、教材分析: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二、学情调查分析: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像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六、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

七、教学过程: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关于正方体你都有哪些了解?(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相等、6个面相等)2.如果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成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呢?(8个)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如果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成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呢?(27个)4.如果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摆成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呢?(64个)5.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正方体的块数等于棱长的立方)6.根据这样的规律,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512个)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得512个的。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 探索图形》示范教学设计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 探索图形》示范教学设计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找规律,会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复习出示一个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

师:这是什么图形?预设: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哪些特征?预设: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所有的棱长度相等……(二)导入出示棱长为10 cm的大正方体。

师:用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拼成这样一个大正方体,需要用多少块小正方体?学生一般会用“10×10×10=1000(块)”这种算法,使学生明确也可以写成“10³=1000(块)”。

师:如果给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请你仔细观察并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分别会有几个面被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被涂色的面一样多吗?如果根据涂色的面的数量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没有涂色的。

师: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如果让你来数,你有什么感觉?预设: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

师: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比较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二、探究新知(一)初步感知出示例题:用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拼成如下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图①②③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师: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问题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出来。

新人教版《探索图形》教学设计(通用7篇)

新人教版《探索图形》教学设计(通用7篇)

新人教版《探索图形》教学设计(通用7篇)新人教版《探索图形》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人教版《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学具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提问:棱长为10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

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二、探索新知1、发现规律。

用棱长1c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的大正方体(即①号),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观察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时,配合演示,集体订正。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4页【教材分析】“探索图形”这一课是安排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以简驭繁、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代数思维的优越性。

本活动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提出问题用若干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然后把大正方体的表面涂色,找出小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个数。

第二个层次:尝试解决,探索规律学生尝试以简驭繁,从棱长为2cm、3cm、4cm入手用列表法表示出问题,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找出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块数。

在尝试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种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第三个层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学生初步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找出棱长5cm、6cm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加以验证,明确规律,并进一步应用到更多的大正方体中。

第四个层次:拓展应用借助数图形的问题,利用前面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探究。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以简驭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4.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具学具】正方体学具、课件【课前游戏】在开始上课之前,范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哪些同学最会观察和思考。

出示一个正方形:这是什么?能说的准确点儿吗?至少用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大一点呢?再大点呢?出示一个正方体:这是什么?至少用几个这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棱长是多少?再大一点呢?再大点呢?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很会观察和思考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2.能够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对称性。

3.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2.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认识与应用。

2.图形的对称性理解与应用。

难点1.图形的对称性的分析与证明。

2.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技巧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平行线和垂直线1.定义和性质2.平行线与平面图形的关系3.垂直线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图形的对称性1.点、直线和图形的对称性2.实例分析与应用3. 直尺和圆规作图1.利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角度、平行线和垂直线2.实例应用练习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1.导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2.概念引入:介绍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定义与性质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线段的关系第二至四课时:图形的对称性1.概念讲解:讲解点、直线和图形的对称性2.实例分析:以日常图形为例进行对称性分析3.练习应用: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第五至七课时:直尺和圆规作图1.原理讲解:介绍直尺和圆规的使用方法2.操作演示:示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角度、平行线和垂直线3.练习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图练习五、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同时提高使用工具作图的技巧。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图形组合:多个图形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形状和效果
-图形变换游戏:通过变换图形,创造出有趣的图形组合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 ①图形的定义和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 ②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边的特性、角的特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 ③图形的变换:旋转、平移、对称
- ④图形的坐标和位置:坐标系、坐标点的表示、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图形变换时,对于旋转、平移和对称等变换的概念不够清晰,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图形变换实例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图形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图形变换,并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图形测量和绘制时,对于测量工具和绘制方法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实际操作练习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图形测量和绘制的比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于边的长度、角度等概念不够清晰,导致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错误。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际的图形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边的长度和角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好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规律;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图形的变换规律;同时,他们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有利于他们在本次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在素质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勇于挑战自我。在团队合作中,他们能够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素质有利于他们在本次课程中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发现图形的奥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探索图形
学生:五年级
教学目标:1、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规律。

2、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与创新。

教学重点: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学生起点:逻辑起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棱长之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现实起点:有拼摆积木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27个无色小正方体、8个红色小正方体、27个红色小正方体、学习单。

板书设计:
探索图形
位置
图形总块数三面涂
色块数两面涂
色块数
一面涂
色块数
没有涂
色块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数学《13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图形》是人教新课标教材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不能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耐心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素材,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剪刀、胶水等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图形素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些图形有什么性质和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图形素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探索图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探索图形》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并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及其辨认。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对平行四边形和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仍然存在对图形特征认识不清晰、辨认不准确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并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及其辨认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及其辨认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各种图形,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实践应用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模型。

2.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教材、课件等。

3.准备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及其辨认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的辨认和性质的判断。

教师可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图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图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图形【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教学目标】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二、新课讲授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2)分类汇报交流.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③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棱长4,减去两个2个,得到一个边长是2的正方形.(3)学生独立解决棱长平均分成5份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4.发现并总结规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如果把棱长为n的大正方体涂色切割,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5.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2)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3)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4)学生自主探究,并填写表格.(5)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个.三、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4页第(2)题:数正方体的个数2层:1+(1+2)=4或1×2+2×1=43层:1+(1+2)+(1+2+3)=10或1×3+2×2+3×1=104层:1+(1+2)+(1+2+3)+(1+2+3+4)=20或1×4+2×3+3×2+4×1=20四、课堂小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2.教师举例说明“分类计数探究规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探索图形2层:1+(1+2)=4 或1×2+2×1=43层:1+(1+2)+(1+2+3)= 10或1×3+2×2+3×1=104层: 1+(1+2)+(1+2+3)+(1+2+3+4)=20或1×4+2×3+3×2+4×1=20【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借助语义、动作表象的活动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多种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各种表象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看看数数——想象推算——对比分析——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面、两面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特点进行推算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在对比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共性,得出结论.让学生深刻、形象、直观的把握了学习内容的本质,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不易理解、无法看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表象,同时借助动作、语言建立起表象与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1
【新课讲授】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
(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2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③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棱长4,减去两个2个,得到一个边长是2的正方形。

(3)学生独立解决棱长平均分成5份的问题。

教师课件演示
4.发现并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

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如果把棱长为n的大正方体涂色切割,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5.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2)学生讨论方法。

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3
(3)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4)学生自主探究,并填写表格。

(5)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个。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4页第(2)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2层:1+(1+2)=4 或1×2+2×1=4
3层:1+(1+2)+(1+2+3)= 10或1×3+2×2+3×1=10
4层: 1+(1+2)+(1+2+3)+ (1+2+3+4)=20或1×4+2×3+3×2+4×1=20
【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分类计数探究规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探索图形
4
5
2层:1+(1+2)=4 或1×2+2×1=4
3层:1+(1+2)+(1+2+3)= 10或1×3+2×2+3×1=10
4层: 1+(1+2)+(1+2+3)+ (1+2+3+4)=20或1×4+2×3+3×2+4×
1=20
本教学设计借助语义、动作表象的活动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借助多种表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各种表象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看看数数——想象推算——对比分析——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面、两面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特点进行推算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在对比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共性,得出结论。

让学生深刻、形象、直观的把握了学习内容的本质,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不易理解、无法看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表象,同时借助动作、语言建立起表象与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