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策略-生活教育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的策略:生活教育策略
摘要:现实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德育目标政治化、德育内容知性化、德育方法灌输化、德育途径单一化、德育主体错位化。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的策略是:要使德育目标围绕生活、德育内容联系生活、德育方法贴近生活、德育途径融合生活、德育主体走进生活,让德育回归生活。

关键词:现实德育生活教育理想教育榜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34-02
1、现实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
1.1德育目标政治化
解放以来,由于政治运动把道德教育推上了政治运动的舞台,道德教育远离了生活,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相当明显。

于是,过高、过大的德育目标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道德教育缺乏合理有效的定位,使道德教育停留在灌输的层面上,也使学生的道德生活缺乏真实有效的道德引导,弱化了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是具有“双重人格”的政治动物,更掩盖了道德教育的实质,使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1.2德育内容知识化
传统的德育内容只要求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更没有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
道德情感联系的割裂,把道德仅仅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而不是学生的精神追求,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行脱节,只会讲一些空洞的道理,缺乏道德情感。

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把学生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忽略了时代对学生的新要求。

1.3德育方法灌输化
现行的德育方法具有封闭性、灌输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说教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道德理论的说教,轻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好象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是重理论知识掌握轻情感体验。

现行德育实践中。

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

这样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无法真正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

三是重教师讲解轻师生互动。

目前的德育方法除了教师的讲解还是讲解,教师人格的潜移默化在这里难以实现。

1.4德育途径单一化
目前的德育途径是灌输式的教育和学生被动吸收式的学习,这种途径仍然是一种说教法。

教师仍然是道德教育的控制者,他们用简单的说教法代替了复杂的德育传播途径。

这种用单一的说教途径传播德育知识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的。

因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教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至使德育流于形式。

同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德育
教育中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1.5德育主体错位化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课堂直接问答的方式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灌输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僵化的教育方法,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解决学生的价值冲突。

这种无视德育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表现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长此以往。

将会影响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

以上分析了德育陷入困境的原因,不难看出当前德育实效低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行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必然难以发挥出德育对学生人生实践的引导效力。

2、德育走出困境的策略:回归生活教育策略
2.1德育目标围绕生活
回归生活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抛弃过去的“假、大、空”的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信念,并能按照道德信念去行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关爱生活、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道德知识。

而是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即他能否做有道德的事。

2.2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课堂生活是中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自动形成德性的真正基础,决定着中学生自在性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此满
足社会对中学生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因此,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以改善中学生课堂生活为首,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主阵地。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自由的、快乐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从自己说起、从身边的事说起、从自己的生活说起,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良好的课堂生活能发挥知、情、意、行的统一化功能,并且能为完善德育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良好的课堂生活对中学生的德性成长非常有益。

2.3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德育生活化主张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在生活情景中开展德育,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德性。

因此,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更新自身的德育理念,改革德育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从中受到自我教育。

当前的德育方法应从说理、重视理论灌输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实践方向发展,要以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通过学生道德生活实践进行德育。

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要素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这种贴近生活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价值澄清法、角色体验法、案例讨论法、情景体验法。

2.4德育途径融合生活
以往的德育是封闭型的德育,总是把学生与社会用围墙隔离开来,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一方“净土”,能使学生在这方净土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一愿望是良好的。

然而,这一善良愿望指导下的德育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因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现实生活,走进真实生活。

德育融合生活的途径主要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拓展网络社会空间。

2.5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一切德育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始终是德育的主体。

道德主体性发展有赖于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

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为学生不仅是道德的承受者,也是道德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让每位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

追求高尚的道德目的,因为弘扬人的主体性过程,正是人的精神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德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由此可见,德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

德育源于生活,最终又必须回归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2]刘志山,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发展之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9).
[3]冯文全,屈陆,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9).
[4]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5]朱春英,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j],江苏高教,2005,(4).
[6]邓小燕,论生活中的道德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
[7]宋艳,生活道德教育模式之建构[j],探索,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