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策略思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策略思索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轴心。它指导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可以说,学校德育的产生,是社会思想道德及其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德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这一瓶颈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探寻瓶颈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是当前德育工作者面临的最紧迫、最关键的课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及其现状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思想实际,难以取得预期的实效,也就是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在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既给青少年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跳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更多不易梳理的两难问题,原本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在全新的教育时空下,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即学校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教育方式及内容的不适时,管理滞后,评价体系单一等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因此,这样对青少年、对学校、对国家均有百害而无一利。同时也反映了德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功能的失调,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是“走过场”、“一阵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当代中国教育必须与此相适应,并以此为动力能动地进行自身改革,之所以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从缺乏实效的原因入手,探寻其改革对策。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缺乏实效瓶颈的原因

1.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新的体制还不完善,旧的体制模式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目前,德育工作在有些学校里依旧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德育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与此相适应提出了素

质教育,但德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而是用传统的“禁、注、堵”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是不能取得实际效果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不够重视德育工作,现在在许多民办学校及私立学校只是把德育作为一种形式,根本就不予以重视,而只是一味的培养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忽略了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2.德育教育方式落后于时代要求,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这个客观环境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方式应实行开放式教育,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认为德育工作只是提出要求,下达指令,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搞德育,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也不管教育活动的效果,只管完成教育任务,教育方式还是处于封闭的或基本封闭的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学生并未真正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和坚定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等于把复杂的思想教育工作简单化,严重影响教育工作的实效,我们说人的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源于个人道德上的需要及行为的自觉性,灌输是将一定的内容,不允许教育者的选择和怀疑,通过单向的“我说你服从”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且带有明显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方法对理论性的德育内容是必要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而不能改变和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青少年品德结构的核心部分——道德信念,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有不少德育教育者喜欢给青年学生讲“大道理”,“举大人物”,从而造成学生与所倡导的目标之间产生“大”的差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陈旧,没有在新的形势下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也就相应加剧了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效果。 3.德育教育的内容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中的德育的教育,制定了《德育大纲》,编写了德育教材,各学校也选派了优秀教师担当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但是这些多年一贯制的课程,内容陈旧,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校德育训练的方法也只注意消极防范,把重点过多

地放在矫正错误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以及养成良好的习惯上。教师有教好学生的愿望,努力地去工作,但却往往不知不觉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情操的渗透,重学生的德育课成绩,把教育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甚至只教书不育人,这种状态又怎能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大的震动和影响呢?更何况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只重说教不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又怎能使德育工作得到好效果呢?个别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其结果只能是使学生产生不公正感和怀疑感,最终导致“其言不信”,“其令不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和危机。

4.德育工作忽视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及个体的主体性。处于青年期的个体思维发展逐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喜欢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和追求自我,他们开始厌恶、抵抗童年期那种肤浅的,空洞的认识体系而转向进行思辨性较强的抽象思维以探求真实的,具体的事物本质及本源。人们常说,青年期是一个叛逆期,其实这正是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寻求自我独立,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激进的、不确定的、迷惘的表现。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却不适应他们心理特征或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很多德育教育者不注重青年的心理特征如逻辑思辨,逐本追流的特点,仍然只要学生按某标准去做,而很少解释为什么,即使解释,也难以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将学生看成管教的对象和接收器,面对社会改革前进中出现的新观念、新事物照样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服从”的老教条,特别在传授有关马列主义原理、原则及各种抽象概念时,教育者不是去努力发掘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丰富生动的材料去印证充实,而是照搬照抄,生硬地兜售,通过单纯的灌输进行教育,使德育枯燥无味,从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育者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如在许多学校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旧的德育模式去教育学生,主动要求学生听话,守纪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难以服人,效果不佳。

5.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

调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仅仅把青少年学生当成教育者的教育对象,这显然是我们德育管理上的缺欠。从德育管理上看,德育应当存在三个层次:首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从教育者的高度去教育和影响他们;其次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使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协调;再次,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