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陕北文化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人民几千年来在特殊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深深影响着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食材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面食在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黄河沿岸的陕北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因此小麦制品如面条、馒头等成为当地人最为常见的主食。
陕西面食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特色面点如油泼面、臊子面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在陕北饭桌上,香脆的黄河大米饭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主食。
陕北人民喜欢吃肉类食品,尤其是牛羊肉。
由于陕北地区气候寒冷,畜牧业发展,因此肉类资源丰富。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中的肉类食品丰富多样,如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等。
这些肉类菜品有鲜明的陕北风味,香气扑鼻,口感独特。
同时,辣椒也是陕北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辣椒的特殊香味使得陕北菜肴更加有风味。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注重荤素搭配,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野菜。
陕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有颇具特色的蔬菜和野菜。
当地人民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产品和野菜进行烹饪。
著名的土豆烧牛肉和炒山药是陕北菜肴中的经典菜品,利用当地特产的土豆和山药,搭配牛肉或其他食材,烹饪出的菜品香味扑鼻,口感鲜美。
此外,陕北人民还注重节令饮食,根据各个季节的气温和当地农产品的丰收情况,制定了丰富多样的节令饮食文化。
例如,冬季以羊肉、麦面为主食,夏季以小麦、粉面、绿叶蔬菜为主食,早春时节则以新鲜野菜为主食。
这种配合各个季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并结合传统饮食理念,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需求,又保持了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总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融合了荤素搭配、肉类丰富等特点。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美味与享受,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食客前来一探究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舞蹈、音乐、戏曲、技艺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1. 舞蹈
陕北的舞蹈非常多样,其中以“秧歌”最为著名。
“秧歌”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
体的舞蹈,既可以在春节、元宵节等民间节日中跳,也可以在婚礼、宴会等场合中表演。
“秧歌”分为“狮子秧歌”、“大秧歌”、“小秧歌”等多个种类,每一种秧歌都有着丰
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音乐
陕北的音乐也非常丰富,其中以“陕北大鼓”最为著名。
“陕北大鼓”是一种传统的
民间打击乐器,可以用来伴奏各种舞蹈及小曲。
此外,陕北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音乐,如“陕西梆子”、“锣鼓”等等。
3. 戏曲
陕北的戏曲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以“秦腔”最为著名。
“秦腔”是陕西省主要
剧种之一,以唱腔起助听作用,以表演起传达艺术,有“陕西大戏”之称。
其特点是富有
陕西方言、自然、朴实、富有情感、旋律流畅、动静结合。
4. 技艺
陕北的技艺非常丰富多彩,其中以“院子里、小跑堂”最为著名。
“院子里、小跑堂”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绣花、剪纸、刺绣、编织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包括一些堆绣、绫
罗等技艺。
这些技艺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是陕北的一大特色。
总之,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陕北的文化传统,让这些传统
得以延续下去。
浅谈陕北民俗文化
浅谈陕北的民俗文化摘要:开疆拓土,民族纷争,军垦民耕,生态恶化。
西风漫卷,黄沙蔽日,天昏地暗,掠去长城一线万年青翠。
荒漠化似乎淹没了漫漫历史长河形成的灿烂的陕北文化。
但陕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陕北文化对于具体地、细致地了解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陕北;民俗;文化引言: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
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陕北的民歌、文学、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来研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陕北文化。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
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
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传统民俗、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陕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对当地的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以此展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传统民俗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传统节日、祭祀仪式、民间习俗等。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陕北地区的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春节活动,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辞旧迎新。
在陕北地区的一些乡村,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祭祀仪式,例如祭祀土地神、祭祀祖先等,这些都是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曲艺表演陕北地区的曲艺表演源远流长,代表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表演艺术。
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曲艺形式,如评弹、河床大鼓、挂碁弦子等,这些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些曲艺表演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更是陕北人民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陕北地区的文化立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三、手工艺制作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精湛,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包括了陶瓷、剪纸、刺绣、编织等多个方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
陕北地区的陶瓷制作技艺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特色;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制作更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代表,这些手工艺制作不仅在工艺水平上非常高,更是对陕北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节、举办传统文化表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途径,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最终五篇)第一篇: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陕北文化是陕西文化一个重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历史和地域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独特的发展路径:陕北文化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
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
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
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
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
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词语和宋元方言,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陕北文化具有多元发展的特性。
陕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广泛交融,互相影响,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的过程。
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
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
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较大。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习俗等方面介绍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文化。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北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千家宴来庆祝元宵节。
在这一天,村民们会互相拜年、祭拜祖先,并准备丰盛的饭菜供客人品尝。
陕北还有独特的赛龙舟活动。
当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来临时,人们会到河边欣赏龙舟比赛,并举行踏青活动。
这些活动凝聚了陕北人的情感,代代相传,成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北木版年画和腰鼓艺术。
陕北木版年画是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美术项目,以其装饰性和艺术性而闻名。
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需要经过多个工序:首先需要用筛子将桑木粉筛成粉末,然后将其与其它颜料混合,制作成丰富多彩的颜料。
接下来,画家会将颜料涂抹在木版上,配合刻画出丰富而独特的形象。
腰鼓艺术是陕北地区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演者通常会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拿腰鼓,在欢快的节奏中跳舞。
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能够展示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还能够传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陕北的习俗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陕北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婚嫁风俗。
在陕北农村地区,举行婚礼时通常都会有门头红的习俗。
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村民会在新娘的家门口悬挂一对鲜红的门柱,表示喜庆和吉祥。
陕北的丧葬仪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人们通常会举行丧事,为逝者送行。
在送葬的过程中,村民们会穿着黑色的衣服,前后排列成行,吹奏乐器,高声疾呼,以表示对逝者的缅怀和祝福。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是中国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陕北的民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比如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在陕北,人们喜欢热闹、喜庆的氛围,因此很多节庆活动都是以喜庆为主题。
比如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都会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先,同时也会在街头巷尾上演各种传统表演,比如舞狮、舞龙、跳秧歌等等。
此外,陕北的手工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说宝鸡的“青铜器”、“瓷器”、延安的“皮影戏”、“剪纸”、武功的“泥塑”等等。
这些手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陕北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体系,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这些都是陕北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陕北秦岭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北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探究的重要内容。
陕北秦岭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因此黄河流域文化对于这个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石器等简单工具,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秦岭地区的文化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二、秦汉文化的传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陕北秦岭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黄金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得这个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纷争得到了缓解,同时秦朝建设的山阳、陕城等重要城市也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汉朝时期更是推动了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秦岭赋”、“陶渊明集”等文化经典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宝库,这也展示了陕北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佛教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陕北秦岭地区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佛教在这个地区得以茁壮成长。
众多的寺庙建立,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演化都得到了不少人们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个文化中心,陕北秦岭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革命文化的发展陕北秦岭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尤其是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的陕北革命烈士,成为了陕北秦岭地区文化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革命时期,陕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文化多样性和它的广泛传播。
五、结语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中心,陕北秦岭地区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
以下文章将介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腰鼓舞。
腰鼓舞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腰鼓舞是一种由男女老少共同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拿着腰鼓,随着节奏摇摆起舞,舞姿矫健、优美,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腰鼓舞的舞蹈动作源于农民劳作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腰鼓舞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除了腰鼓舞,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
剪纸艺术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剪纸艺术是一种利用剪刀在纸张上剪出各种形状图案的艺术,这些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剪纸艺术不仅在装饰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民间节庆和婚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陶艺、纺织等,这些手工艺技艺在陕北地区的农村民间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更是在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丰富的民俗节庆。
每年的春节,陕北地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庙会、表演、游行等民俗活动,其中不乏一些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这些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承载着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人们了解陕北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节庆,也能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介绍:一、梆子梆子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和现代。
梆子以话剧为主要表现方式,结合武打、唱词、舞蹈等形式,常常表演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梆子艺术丰富多样,言辞诙谐幽默,表演形式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陕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秦腔秦腔是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古老戏曲剧种,被誉为陕西戏曲四大名腔之一。
秦腔起源于元代,经过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秦腔以其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音乐悦耳的特点而闻名,常常表演历史剧、古代传说等。
秦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歌唱、对白、动作、舞蹈等,能够全面展现剧情和人物形象。
三、刺绣陕北地区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陕北刺绣以纹样繁复、色彩鲜艳、线条细腻等特点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制作衣服、壁挂、锦盒等。
陕北刺绣有许多代表性的样式,如唐装刺绣、韩服刺绣等,每一种刺绣风格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义。
四、苹果酒陕北地区的苹果酒是当地一种传统的酒类,以其甘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制作苹果酒的过程需要精细的工艺,包括挑选苹果、榨汁、发酵、陈酿等。
陕北的苹果酒多采用传统的手工酿造方式,使得苹果酒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特点,成为当地的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五、绣球舞绣球舞是陕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明、清两代和现代。
绣球舞以其舞姿轻盈、动作流畅、形象悦目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喜爱。
绣球舞常常在节庆活动、婚庆仪式等场合表演,是陕北地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只是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是陕北人民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以保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陕北文化
浅谈陕北文化我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陕北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
陕北黄土高原,通常是指这样一片区域:北到榆林长城,南到渭河北山,西到子午岭,东到黄河,这个区域处在整个黄土高原的中北部。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这里有沟谷交错、塬梁相间的黄土高原,有地势平缓、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
河流沟道密集,梁峁起伏交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的是恢宏、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出深厚的中华文化。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神韵、摄人心魄的宏伟画卷。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它是历史上人类说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点的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陕北文化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可见其历史悠远。
在陕北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黄土地上,先后有商周时的戎狄,秦汉、魏晋时的匈奴,唐宋时的党项羌,对陕北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要介绍的陕北文化,包括陕北民俗、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
1.陕北民俗陕北民俗很多,讲究很多,像过春节闹秧歌,是一年中最热烈奔放的时刻。
秧歌队由大锣、大鼓乐队打头,但绝对少不了唢呐。
咚咚锵锵中,那欢快的《大开门》、《将军令》一吹,引得满街人头攒动,争相看秧歌。
要狮子、舞龙灯、扳水船、跑驴儿,莫不用唢呐助威。
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穿红着绿的秧歌队只有在唢呐声中才能尽兴发挥,把喜庆的激情推向顶峰。
婚俗在陕习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婚姻礼俗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
陕北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
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
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
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
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
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
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
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
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
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
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
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酸曲者,民歌也。
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
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
陕北文化传统
陕北文化传统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里,人们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传统深深地植根于当地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以其朴实、深情的表达方式而闻名,歌词多为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表达,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陕北民歌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也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品以精美细致著称,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陕北刺绣和陕北剪纸。
陕北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瑰宝。
而陕北剪纸则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除了以上提到的文化传统,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舞蹈、民俗活动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陕北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陕北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它将继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滋养,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陕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延安、榆林、宝鸡等地。
陕北地区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渊源。
在古代,陕北地区曾是中原文化和西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丰富的历史遗产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遗产是其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延安、华山、咸阳、靖边和宝鸡等地的文化古迹。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点,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迹,如枣园会议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在古代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写诗作画。
咸阳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靖边是古代的军事重镇,在唐宋时期曾是边塞文化的中心。
宝鸡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如法门寺、太白山、千佛洞等。
二、著名的民间艺术陕北地区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柳枝戏、秦腔、皮影、泥人张等。
柳枝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最早源于明代,因其唱腔婉转悠扬、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形式独具特色而备受青睐。
秦腔是陕北地区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编剧,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用牛皮制作的剪纸形成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的影子戏,非常受人们欢迎。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制作技法、寓意深刻的寓言和神话故事而著称。
三、特有的民俗文化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陕北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吃驴肉、踩高跷、舞蹈耍枪等。
吃驴肉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中药材配以驴肉制成,营养丰富、口味独特。
踩高跷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舞蹈耍枪是一种集舞蹈、武术和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多元的宗教文化陕北地区有众多的宗教遗迹和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佛教在陕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佛教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区。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的音乐文化非常独特。
这里有着悠久的汉族民歌传统,尤其以边塞曲艺和秦腔而闻名。
边塞曲艺是陕北地区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演唱和伴奏上都有独特之处。
演唱时,歌手以高亢的喉音和富有感情的唱腔,表达音乐中的欢乐、忧愁和豪情。
伴奏方面,则以“豆”、“走”、“把”等打击乐器为主,使得音乐节奏独特而有力。
秦腔是中国北方戏曲中的一种,陕北地区是秦腔的发源地之一。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而闻名,被誉为“魔琴百戏”。
陕北的舞蹈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陕北民间舞蹈以“秧歌”最为著名。
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
陕北的秧歌舞蹈形式多样,有男女同台的舞蹈,也有男女分开的舞蹈,以及集体舞蹈和独舞等。
这些舞蹈动作优美、灵动,富有民族风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手工艺方面,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陕北的刺绣技艺精湛,尤以华县刺绣最为著名。
华县刺绣以其细腻、繁重的刺绣线迷人,被誉为“活的画”。
华县刺绣以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图案而受到广泛关注,被列为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示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弘扬陕北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瑰宝延续下去。
陕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陕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陕北,嘿,提起这个地方,大家是不是都会想到黄土高坡和那一阵阵的骡子叫声?是的,陕北,那个地方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一股子让人上瘾的文化气息。
这里的文化可不只是普通的民俗传说,它简直是一股源远流长的力量,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暖和力量。
陕北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活法,真心不怕吃苦,一股子硬气,简直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的活广告。
那可是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好传统,历经风风雨雨,始终没散,挺得住,站得稳。
你看他们的窑洞,真是堪称陕北的“住房文化”代表,里面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住个地方那么简单,里面有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记得第一次进窑洞,那感觉特别神奇,外面寒风刺骨,结果一进去就跟进了温暖的“人间天堂”,不愧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
你说这些传统不神奇吗?再说说陕北的歌谣,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亮点。
陕北的民歌可以说是口口相传,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不光是旋律动听,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那股人情味,特别让人感动。
每当有人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歌唱,那歌声就像是穿越时空的风,带着远古的气息,仿佛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一种不言而喻的情感。
要说到陕北的民歌,那绝对少不了“信天游”。
信天游的歌唱得可真不简单,词句简练,内容直白,但其中那种粗犷豪放的情感,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地方的歌能比的,这样的歌,唱得多了,心里都能有一种“啊,这才是生活” 的感觉,直戳人心。
陕北的文化不仅仅是这些,咱们还得提提陕北的传统手工艺。
嘿,你可知道他们那种“剪纸”的艺术吗?在陕北,剪纸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家里,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陕北人喜欢剪个大福字,或者剪个“福禄寿喜”,放在门口,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万事如意。
你要是去看一看那些剪纸,保证让你眼花缭乱,精细得很,真是匠心独运,哪怕是一张小小的纸,也能剪出大大的天地。
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陕北人那种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心灵的细腻。
话说回来,陕北的这些手工艺,真是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敬意呢?说起陕北的传统,还得提一下他们的节庆文化。
读陕北文化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一、引言陕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近年来,我有幸深入陕北,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我领略了陕北文化的丰富内涵,体验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豪爽,感悟到了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对陕北文化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二、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1. 民间艺术陕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泥塑、皮影戏等。
其中,剪纸是陕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刀法、丰富的图案和寓意深远的象征意义,成为了陕北文化的一张名片。
剪纸作品既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也有生活琐事的描绘,展现了陕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 民间音乐陕北民间音乐以陕北民歌为主,旋律高亢激昂,歌词朴实无华,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陕北民歌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和抗争。
其中,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典型代表,被誉为“陕北之魂”。
3. 民间舞蹈陕北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有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秦腔等。
这些舞蹈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安塞腰鼓以其磅礴的气势、激昂的节奏和粗犷的动作,成为了陕北民间艺术的瑰宝。
4. 民间饮食陕北民间饮食以面食为主,如油泼面、荞麦面、玉米面等。
这些面食制作简单,口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此外,陕北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油茶、凉粉、羊肉泡馍等,让人回味无穷。
三、陕北人民的热情豪爽在陕北,我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豪爽。
他们待人真诚、善良,乐于助人。
在日常生活中,陕北人民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通过歌声、舞蹈和饮酒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喜悦和悲伤。
这种豪爽的性格,使得陕北文化独具魅力。
四、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1. 历史底蕴陕北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陕北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从秦汉时期的长城、明代的九边重镇,到近代的革命圣地延安,陕北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2. 哲学思想陕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说陕北文化
陕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早在3万多年前,这里就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孕育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和文化现象。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
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
黄河由府谷县北折向南流,萦回曲折,在东部形成与山西省的天然分界。
境内有无定河、洛河、延河、秀延河、大理河等诸多水系,有桥山、子午岭、雕阴等诸大山脉。
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
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
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陕北:陕西北部也。
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镶嵌着延安和榆林两颗耀眼的明珠。
用美国记者斯诺的话来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的确,正是陕北的贫瘠和落后,才孕育出陕北人吃苦耐劳的人文品格,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
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黄帝陵、万里长城、黄土地,在这里神奇地融为一体。
历史上,陕北文化有过几次辉煌。
第一次是轩辕黄帝时期。
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第二次是战国后期至秦朝初期。
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了长城,修筑了直道,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
第三次是东汉时期。
目前在陕北境内出土的大量的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砖,表明陕北的文化和经济在汉代曾经拥有一个发展高峰期。
第四次是明朝末年。
陕北人十有八九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写下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陕北文化显示的巨大力量。
第五次当属20世纪。
20世纪,现代文明、古老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西方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
外国文人、中国文人中的优秀分子以及陕北土生土长的文人汇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撞击、嬗变,为陕北的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世纪,陕北文化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1872年冬,比利时天主教士叶茂枝到靖边县宁条梁大沟湾传教。
1900年8月7日,靖边民众与教会爪牙发生冲突,成为民众武力反教斗争的直接导火线。
直至1946年三边解放,人民政府废止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三边教区土地。
正是由于外国传教士的宗教信仰和陕北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才发生了长达47年的三边教案。
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陕北人的文化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涌现出了杜斌丞、李子洲、魏野畴、刘含初、呼延震东等一大批优秀人物。
他们纷纷回到陕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35年10月19日,是个不平常的日子。
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踏上这片土地,便给陕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此,陕北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延安时代。
延安时代,一批批文人通过重重封锁线奔赴延安,“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便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心里写照。
文人们来到延安,自由地学习,自由地工作,自由地思想。
这里的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窑洞是冬暖夏凉的,人是纯朴、亲密无间的,相对于国统区来说,犹如天堂一般。
延安成了文学艺术的乐园。
各种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了。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可以说,伟人毛泽东因了汲取了陕北文化的丰富营养,才变得更加伟大。
《毛选》四卷共159篇,在陕北写成的就有112篇,其中93篇是在延安写成的。
延安时代,清凉山成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
中国的最强音就是从这里传往全国的四面八方,从而唤醒了千百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毅曾作诗赞道: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