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j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理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比较身高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身高的测量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身高的测量方法以图片或实物展示身高尺,让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工具。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站在身高尺前,脚跟并拢,脚跟、臀部、肩部和头顶紧贴身高尺,读取身高数据。
(2)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身高数据?讲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比较身高的大小提问: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讲解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将两个人的身高数据相减,若结果为正数,则前者比后者高;若结果为负数,则前者比后者矮;若结果为零,则两者身高相等。
3. 实践操作(1)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2)比较身高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和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拓展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身高?学生分享其他比较身高的方法,如目测、比较影子等。
五、作业布置1. 家长协助,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数据。
2.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1.6 比身高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比较身高的大小。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北师大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第二课时)作为四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深入理解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主要涉及比身高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包括: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理解比的概念,学会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高度关系,以及进行身高比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
2. 学会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高度关系。
3. 能够进行简单的身高比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学会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高度关系,并进行身高比的运算。
难点在于理解比的本质,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身高比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铅笔、练习本、身高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邀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来,让他们比一比身高。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比较身高的实际意义,并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我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比的概念,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1.6米,另一个人的身高是1.5米,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人的身高是第二个人的1.6倍。
3. 示例讲解:我通过示例来讲解如何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高度关系。
比如:一个铅笔的高度是2厘米,另一个铅笔的高度是3厘米,我们可以写成2:3的比例。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用比来表示两个物体的高度关系。
比如:一个书本的高度是15厘米,另一个书本的高度是20厘米,让学生写成比例。
5. 身高比运算:我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学会进行身高比的运算。
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1.6米,另一个人的身高是1.5米,我们可以计算他们的身高比为16:15。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的形式:a:b身高比的运算:a:b = a/b七、作业设计(1)一个苹果的高度是10厘米,另一个苹果的高度是12厘米。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比身高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比较符号(>、<、=)来表示物体的高度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2. 运用比较符号表示物体的高度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比较符号表示物体的高度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物体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提问:“你们能找到一些高矮不同的物品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周围有很多高矮不同的物品,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比较它们的高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高度不同的物品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高度。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个物品更高?哪个更矮?”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物体的高度来判断它们的高低关系。
”三、讲解比较符号(10分钟)1. 教师介绍比较符号“>、<、=”,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2. 教师出示两个高度不同的物品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它们的高度关系。
3. 学生练习使用比较符号,教师进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高度不同的物品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它们的高度关系。
2. 学生练习使用比较符号,教师进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物体的高度,以及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它们的高度关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大家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比较它们的高度,并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它们的高度关系。
”2.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高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比较物体高度的方法。
通过讲解比较符号,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符号来表示物体的高度关系。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比身高》(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比身高》(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1. 掌握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 理解比身高的概念。
2. 正确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3.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比身高。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的身高有什么不同。
2. 学生观察并讨论: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同学的身高,并互相交流他们的观察结果。
二、探究(15分钟)1. 讲解概念:介绍比身高的概念,解释比身高是通过测量和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测量自己和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讨论如何进行比较和判断身高的大小关系。
4.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包括测量、记录、比较和判断。
三、巩固(10分钟)1.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比身高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间的比身高竞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判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拓展(5分钟)1. 创设情境: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选择合适的长度的物品等。
2. 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案)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以下数学知识点:•图形比较•数学比较•单位换算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利用图形比较身高大小•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掌握单位换算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图形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在图形和数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需要换算不同的单位导入环节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比身高”,并与学生谈论身高与道德品质的关系2.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身高单位表示的图片,并让学生谈论一下不同的身高单位表示方法讲授主题1.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一组身高图形,让学生以图形比较法比较及排序2.老师给出一个列表,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比较及排序3.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比如将“米”转换成“厘米”等。
练习与训练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练习中既有图形比较,也有数学比较,还有换算练习。
2.老师通过口头问答和写板书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形比较、数学比较以及单位换算,掌握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在选购衣服、选择电器等方面。
3.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其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作业布置1.学生需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学生需要将家庭成员的身高进行比较,并在班级分享比较结果。
1.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比身高》这一章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比的概念,通过比较身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表达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尺、小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小卡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呢?2. 讲解:讲解比的概念,通过身高尺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比较的练习,使用小卡片表示不同同学的身高,进行实际的比较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比的运用: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小明:140cm,小红:120cm,小丽:130cm2. 答案:小明与小红的身高比值为:140/120 = 7/6小明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40/130 = 14/13小红与小丽的身高比值为:120/130 = 12/1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比的方法比较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比的计算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其他量的关系,如体重、年龄等,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入环节在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同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比身高》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比较身高的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这个教学内容的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身高是长度的一种,能够用长度单位来表示和比较身高。
2. 让学生掌握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等)来测量身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
3. 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的使用。
2. 教学难点:身高的比较和排序。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学材料:身高测量记录表、身高比较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身高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何使用尺子、软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身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的测量活动,并记录测量结果。
4. 讲解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向学生讲解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6. 讲解身高的比较和排序:向学生讲解如何比较和排序身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8. 总结和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用测量工具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使用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身高。
3.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排序的活动。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使用和身高的比较排序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1.6 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6节《比身高》。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学会使用“比”字进行身高比较。
难点:学生能够将身高比较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身高尺、图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身高的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一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身高比较的方法(10分钟)提问:“你们认为怎么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比较身高的方法。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身高尺,利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记录比较结果。
4. 交流讨论(10分钟)5. 练习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身高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的比较1. 方法:用“比”字进行比较2. 运用:实际生活中的身高比较七、作业设计人物1:小明 140cm人物2:小红 135cm人物3:小刚 145cm2. 答案:小明>小红小刚>小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理解身高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课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身高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身高比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物品或人物的其他特征呢?例如:体重、年龄、速度等。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案2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
《比身高》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3
61+1.3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一,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后面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比身高》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身高的概念,能够用标准单位表示身高。
2. 学会比较两个或多个身高的大小,并能够用符号表示。
3. 能够运用身高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学会比较身高的大小。
2. 能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身高的概念,并用标准单位表示。
2. 运用身高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直尺等)。
3. 学生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概念,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身高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身高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用标准单位表示身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不同身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身高的大小。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些身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身高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自己的身高。
2. 学生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方法将自己的身高与其他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身高与其他同学的身高的大小关系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身高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填写身高的大小关系。
2.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3.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身高的大小关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和符号表示。
2.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身高的方法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比身高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入这个概念,并学习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比较身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身高的概念,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且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身高尺和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他们的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讲一个关于身高的故事,比如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在比较身高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通过这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身高是一个什么样的量,是否可以进行比较。
2. 讲解:然后我会拿出身高尺,展示一些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解释身高是一个连续的量,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身高尺,并尝试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较身高1. 观察身高尺,用自己的身高来对应数轴上的点。
2. 选择两个学生,用身高尺来比较他们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3. 尊重他人,不嘲笑或歧视身高较矮的同学。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比较身高1. 小明:140cm2. 小华:145cm答案:小明的身高为140cm,小华的身高为145cm,所以小华比小明高5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应该已经学会了用数学的方式来比较身高,并能够应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身高的相关知识,比如身高的增长规律,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促进身高的增长。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明白,身高只是一个外在的特征,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际情境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比较身高的故事来引入身高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比身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或实物导入,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 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比较身高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新课-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比身高的意义和步骤。
- 通过示例,展示比身高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跟随示例进行练习。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我们要比身高?比身高有什么好处?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进行比身高的活动。
- 每组记录下比身高的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 提问:你们在比身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比身高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比身高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身高的过程。
2. 利用家长资源,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比身高的活动,增加亲子互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和步骤。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活动,评价学生对比身高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比身高》第二课时教案.docx
《比身高》教案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结合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知识目标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法。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情感目标泛应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学具准备教学方法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算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
PPT课件无类比法、自主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试一试在具体情境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一说中,通过问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学生独立做。
题解决强化示?小数加减法2、想一想下面计算错在哪相同数位没对齐。
的运算,提里?并改正。
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高学生的计的后面。
算能力。
整数做被减数是竖式计算未填零占位。
活动二:练一练3、森林医生拓展应用内化新知4、用竖式计算。
5、填零去零。
6、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性质在小数范围在简算中强内仍然适用。
化加法运算7、简算学生独立做,交流算律和减法的规范要求学生计算步骤,不法。
性质。
允许跳步。
简算步骤:去括号交换律结合律(填括号)8、问题解决(1)、学校用200元购买提高问题解学生独立做,交流思考图书,买科技书用去 87 元 5决能力。
过程。
角,买故事书用去32元零 4有困难可以借助图形分,还剩多少元?帮助解决问题。
(2)甲、乙两地相距 220 米,小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当小华走了85.2 米,小红走了 70.5 米时,两人还相距多少米?(3)一瓶油连瓶重 3.4 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还重 1.9 千克。
原来有油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4)小明买了一支钢笔和一回顾反思提升思维本日记本,钢笔的单价是 12.7元,日记本的价钱是 4.5 元。
小明付给营业员 20 元,应找回多少元?(5)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 134.5 千米,剩下的比修好的少 13.6 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6)一根4.8 米的长竹竿垂直插入水池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3 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 1.75 米,池水深多少米?9、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学会了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么?梳理知识,归纳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身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比较分数大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身高”的含义,掌握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比较分数大小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身高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个话题。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分数:2/5和3/5。
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比较两个分数大小,以及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 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比高矮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知识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比较符号(>、<、=)。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能够熟练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如何比较身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身高。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如何比较身高。
(2)引导学生发现比较身高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比较符号(>、<、=)。
(3)教师讲解比较符号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4)学生尝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强调比较符号的使用。
4.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较身高的方法及比较符号的使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身高问题,尝试运用比较符号进行解答。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比身高2. 板书内容:(1)比较符号:>、<、=(2)比较方法:观察、分析、解答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比较身高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比身高(2)-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 比身高(2)-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身高”和“与身高相等”的概念;2.能够用比较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大小;3.能够学会用公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2.学会用公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比身高”和“与身高相等”的概念;2.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组同学的身高来引入本课的主题,例如:小明身高130厘米,小红身高135厘米,请问小红比小明高多少?相对于小明,小红的身高与其相等吗?引导学生思考“与身高相等”和“比身高”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讲解(1)比身高教师可以拿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常用的方法:用“比”来表达。
例如:比小明高5厘米、比小红高1厘米等。
(2)与身高相等教师可以拿出同样长度的线段,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说出用“与”来表达两个物体大小相等的方法。
例如:小明和小红的身高相等。
(3)测量长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公分与米的概念,并用米尺、卷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用它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下自己身高的数值。
3.练习针对以上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例如:1.小李的身高是12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30厘米,请问小红比小李高多少?2.请用比较的语言表达以下句子:–红色的线比绿色的线长三倍;–这个篮球比那个篮球重两倍;–小明的体重比小红的体重轻10千克。
3.你的身高是多少米?4.拓展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家和小李家的距离是20米,小明家和小华家的距离是15米,请问小华家和小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用公分、米作单位测量长度,以及如何用比较的语言表达物体的大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2023秋)
首先,同学们在身高测量这一环节中,对于“脚跟对齐”和“直立体位”的概念掌握得还不够准确。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测量时姿势不正确,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误差。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同学们能够准确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身高的基本概念。身高是一个人从脚跟到头顶的直线距离,它是衡量人体纵向发育的重要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小明和小华要比较身高,他们该如何正确地测量和比较呢?这个案例展示了身高比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通过合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量感和估算能力,提高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的理解。
5.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身高》-北师大版(2023秋)
1.教学重点
-理解身高概念及其测量方法,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进行身高比较。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对身高这一概念的延伸应用感兴趣,比如如何根据身高选择合适的衣服、鞋子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拓展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发现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团队意识,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这让我深感欣慰,说明我们在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比身高(第二课时)北师大
比身高(试一试)【教材分析】《比身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探索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小数的位数,探索小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以及通过错误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小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探索小数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设计】一.探索小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索小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开学了,淘气、笑笑、机灵狗称体重,想看一看体重比放假前增加了多少。
1.笑笑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问题:笑笑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找到信息:笑笑上次体重只有29.5千克,这次增加了3.62千克。
列式为29.5+3.62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我们可以把29.5加3.62看成2950个0.01加362个0.01,等于3312个0.01,。
也就是33.12。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小数的加法竖式直接计算出结果:29.5加3.62,同学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小数点都要对齐,也就是说跟整数一样相同数位对齐相加。
百分位上0加2等于2;十分位上5加6等于11,满十向个位进一,十分位上写1;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个位上9加3加1等于1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单元第六课《比身高》。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比身高的概念,学习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比身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身高尺、图片2. 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大家展示一些身高不同的图片,请大家观察并说出他们的身高差异。
2. 讲解比身高的概念:通过身高尺,我会向大家解释比身高的概念,告诉大家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大家出一道例题,请大家思考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并请大家演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请大家分组合作,用身高尺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5. 解决问题:我会给大家出一道实际问题,请大家运用比身高的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比身高的概念2. 比较两个人的身高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题目:比较下列两个人的身高,并记录下来。
a) 张华和和李明的身高比较b) 王气和和小明的身高比较2. 答案:a) 张华比李明高b) 王气和和小明一样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比身高的概念和方法,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同学在比较身高时,还是有点模糊,需要在课后多加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大家可以尝试比较更多人的身高,甚至可以尝试用其他单位来比较身高,如厘米、米等。
这就是我对于《比身高》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身高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身高》教案
拓展应用
内化新知
回顾反思
提升思维
4、用竖式计算。
5、填零去零。
6、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7、简算
规范要求学生计算步骤,不允许跳步。
简算步骤:
去括号
交换律
结合律(填括号)
8、问题解决
(1)、学校用200元购买图书,买科技书用去87元5角,买故事书用去32元零4分,还剩多少元?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算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
学生独立做,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做,交流思考过程。
有困难可以借助图形帮助解决问题。
在简算中强化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梳理知识,归纳方法。
板书设计
比身高
29.5—3.62=25.88千克38—2.65=35.35千克10.5—8.79=1.71千克
答:笑笑体重是25.88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答:淘气上次体重35.35千克。答:增加了1.71千克。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无
教学方法
类比法、自主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活动一:试一试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说一说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示?
2、想一想下面计算错在哪里?并改正。
活动二:练一练
3、森林医生
学生独立做。
相同数位没对齐。
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
整数做被减数是竖式计算未填零占位。
(5)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4.5千米,剩下的比修好的少13.6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6)一根4.8米的长竹竿垂直插入水池中,竹竿的入泥部分是0.3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75米,池水深多少米?
9、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学会了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
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么?
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性质在小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甲、乙两地相距220米,小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当小华走了85.2米,小红走了70.5米时,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一瓶油连瓶重3.4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还重1.9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4)小明买了一支钢笔和一本日记本,钢笔的单价是12.7元,日记本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给营业员20元,应找回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