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解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合集下载

心脏扑动颤动和传导阻滞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心脏扑动颤动和传导阻滞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 三 预防栓塞并发症 过去有栓塞病史、瓣膜 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左心房 扩大、冠心病等,应用华法林抗凝。
房扑和房颤—病因
• 阵发性: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 持续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 酒精中毒、甲亢、肺栓塞、心衰、 心脏手术
房颤的分类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paroxysmal)(<48h) 2. 持续性(persistent)(>48h) 3. 永久性(permanent) (>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 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心房颤动
•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 简称房颤,是一 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房 颤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7%,并随年龄 增加而增加。
• 病因 可见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 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心脏与肺部疾病 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 血流动力学紊乱。少见孤立行房颤。
1.提早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2.QRS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
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 2.QRS波一般不变形, 3.P’-R>0.12s, 4.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 一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prematur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beats 冲动起源于房 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 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逆行P波 可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秒)、 之中或之后(RP间期<0. 20秒) 。 QRS波 群形态正常。通常无需治疗。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保证操作中的安全 ,拔除交流电源,患者去除假牙; 导电物质不得连接,涂抹均匀,避免局部皮肤灼伤; 掌握好手柄压力(11~14Kg); 保持电极板的清洁、间隔>10cm; 为了能够准确计时,记录应以一个钟表为准; 避开溃烂或伤口部位; 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部位; 误充电须在除颤器上放电,不能空放电,2电极板不能对击; 尽量避免高氧环境; CPR过程中除颤时,应在病人呼气终时放电除颤,以减少跨胸动 电阻抗。
警告所有在场人员离开患者;电击时,严禁 接触患者、病床以及其它连在患者身上的任 何设备,以免出现意外电击)。
12. 立即观察示波心电活动,描记心电图,心脏 听诊,继续进行有效复苏(5个CPR,按30: 2)。
13. 无效时可重复除颤,最大能量为360焦耳。 14. 根据需要选择同步状态时,按下SYNC同步 键,应观察监护器图象,看直流电除颤标志 是否附于R波中,若附于上时,操作按上述 程序。 15. 关电源、用纱布擦净病人皮肤,擦净电极板 ,整理用物。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三、根据脉冲发放与R波关系可分为同步与非同 步
同步电复律 利用特殊的电子装置,自动检索QRS波 群,以病人心电中R波来触发电流脉冲的发放,使放 电发生在R波的下降支或R波开始后30毫秒以内,从而 避免落在易颤期,可用于房颤、房扑、室上性、室性 心动过速。功率可设在50~200焦耳。 非同步电复律 无须用R波来启动,直接充电放电,用 于室颤、室扑。功率可设在200~400焦耳。
8. 将导电糊均匀涂抹于电极板上。
9. 能量选择:按要求确定合适的除颤能量。 成人: 第1次为200J,第2次为300J,第3次为360J。 儿童: 第1次为2J/kg,以后按4J/kg。
10.充电:按下除颤手柄上的充电键,仪器将有一声持续 的蜂鸣音和OK信号指示灯亮起,表示充电完全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图12-3-43 心室颤动
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的病因不明,室速多为短阵发作,可自动 终止或演变为室颤。室速均由短联律间距(0.28秒左右)的室性 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电图也呈尖端扭转型,室率极快。但发 作间歇期除可见联律间距短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心电图基 本正常,无QT延长,亦无异常T或U波。终止发作可选用维拉帕 米、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预防发作推荐ICD植入。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
【心电图表现】
(一)心室扑动
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 2.扑动波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图12-3-
42)。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时困难。
图12-3-42 心室扑动
具体步骤为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B (breathing)建立有效的呼吸包括进行人工呼吸等;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循环,人工心脏按压和心前区叩击等; D(drug):药物治疗,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应用(其他药 物见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E(electrocardiogram):进行心电 监护;F(fibrillation):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术;G(gauge): 对病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H(hypothermia):低温疗法;I (intensivecare):进行重症监护和相应治疗。
(二)心室颤动
1.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 (<0.2mV)。
2.频率达200~500次/分(图12-3-43)。 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原发性室颤不仅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持续单形室速 或短阵多形室速的基础上,还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短阵多形 性室速发作后,如先天性和继发性QT时限延长综合征(见本章第 七节中“长QT综合征”内容),短QT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 “短QT综合征”内容)、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以及Brugada 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Brugada综合征”内容)等。

心电图读图五步法,太实用了!

心电图读图五步法,太实用了!

心电图读图五步法,太实用了!干货满满,还不收藏?第一步观察P波判断心律P波代表心房除极波一、分析观察P波方向,通过观察P波,可以确认基本心率是窦性还是异位心律。

窦性心律心电图: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波方向的产生原因是心房在除极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动力即心房综合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故电极位于心房右上方的avR导联所记录的P波是倒置,即除极方向指向的导联出现正向波,背向的导联出现负向波)。

若P波avR直立,Ⅰ、Ⅱ、avF倒置,称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自房室交界区。

心房、心室示意图二、分析观察P波时限正常﹤0.12s,形态直立圆凸。

(P波的前一半主要由右心房除极所产生,后一半主要由左心房除极所产生)1、若P波时间超过0.12秒,表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1.1左心房肥大心电图①P波增宽≥0.12s,常出现在Ⅰ、Ⅱ、avL导联②呈双峰P波,且第二峰>第一峰,峰距≥0.04s③PtfV1≤-0.04mm.s三、观察分析P波振幅:正常<0.25mv(肢体导联)1、若P波振幅>0.25mv,表示右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而尖,振幅≥0.25mv,常出现在Ⅰ、Ⅱ、avF导联又称肺型P波,常见肺心病。

四、分析观察P-R间期P-R间期表示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正常成人为0.12-0.20s。

若大于0.20s,表示I度房室传导阻滞(简称ⅠAVB)。

1、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P-R间期>0.20s(或P-R间期>相应心率最高值)。

(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延长,引起心房和心室间传导延缓或阻断,简称AVB。

根据传导阻滞程度可分为Ⅰ、Ⅱ、Ⅲ度,Ⅰ度、Ⅱ度称不完全性阻滞,Ⅲ度称完全性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甚为常见,常见原因有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洋地黄中毒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2、P-R间期<0.12s,可见于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的房室间出现附加通路,使窦房结的激动快速下传激动心室的一部分,并使之预先激动,故名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入门讲解及图谱判读

心电图入门讲解及图谱判读

T波
总结词
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
详细描述
T波是心电图中最后一个出现的波,它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T波的形态和大小可以反映心室肌的电生理状态, 如心肌缺血、心肌肥大等。
U波
总结词
U波代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详细描述
U波是紧随T波之后的微小波,它代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U波的出现可能与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离子 通道的功能有关,其临床意义尚不完全清楚。
心电图入门讲解及图 谱判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心电图基础知识 • 心电图波形解读 • 异常心电图解读 • 常见心电图疾病解读 • 心电图判读技巧与注意事项
CHAPTER 01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记录心脏 电活动变化的图形,反映心脏的 电活动状态。
动态心电图监测
通过长时间连续监测,提高心律失常等疾病 的检出率。
国际标准化
推动心电图判读的国际标准化,提高不同国 家和地区之间的可比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作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 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常用 手段,也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 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心电图的原理
心脏电活动的产生
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肌细胞膜内外离 子分布不均引起的,当心肌细胞受到 刺激时,会产生电兴奋,从而产生电 位变化。
心电图的记录
心电图机通过导联将心脏的电位变化 引导到记录纸上,形成心电图波形。
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
详细描述
P波是心电图中第一个出现的波,它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P波的形态和大 小可以反映心房的电生理状态,如心房肥大或心房肌纤维化等。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200-250
次/分
心室颤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300-600
次/分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分类:根 据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等
不同进行分类
心室扑动和心 室颤动的诊断: 通过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检
查进行诊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心室重构等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患者自我管理和监测的方法
定期监测血压、心 率和心电图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 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并发症及 处理
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心 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颤等。
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脏骤 停或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可 能导致心脏功 能下降,影响
生活质量
血栓形成:可 能导致血栓形 成,增加中风、 心肌梗死等风

心脏骤停:可影响心脏
功能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律失 常,影响心脏
功能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病例分析
钠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钠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β受 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钙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详细讲解

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详细讲解

2020/8/1
20
2020/8/1
21
心房扑动
2020/8/1
22
心房颤动
▪ 心电图特征 1.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间隔不匀的f 波,频率350-600次/分。 2. R-R间期 绝对不规则。 3. QRS波 正常,可伴差异性传导
2020/8/1
23
心房颤动
2020/8/1
2020/8/1
37
莫氏Ⅱ型
1. P-R间期固定不变 2. P波与QRS波呈比例脱落,形成 5:4; 4:3;3:2;
2:1等比例的房室传导阻滞 3. 阻滞发生在希氏束
2020/8/1
38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 P波与QRS无关(心房,心室各自激动) 2. P-P间期<R-R间期(心房率>心室率) 3. 心室率慢40-60次/分或30-40次/分 4. QRS可正常或宽大畸形。起搏点位于希氏束分叉
SN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AV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2020/8/1
15
发生折返的条件: ▪ 存在折返环(2条径路) ▪ 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 ▪ 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先前阻滞
的通道再次激动
2020/8/1
16
室上性心动过速
1. 心律规整 2. 频率160-250次/分 3. 突发突止 4. QRS从波正常或增宽 5. 逆P易融到QRS波之中
24
心房颤动
2020/8/1
25
▪ 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
1. 逆行P波 2. 频率40-60次/分 3. QRS波正常 4. 多见于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情况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心电图讲课PPT课件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 不同,PR间期>0.12秒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房性搏动, 频率100-250次/分
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 波(F波),频率250-3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合理用药建议与注意事项
个性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使用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导致心 律失常。
定期监测心电图
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心电 图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情况。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和改善
室内传导阻滞
QRS波群时限延长,形态异常
03
预激综合征
PR间期缩短,QRS波起始部分顿挫(delta波),ST-T波继发性改变
04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表 现与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表现
病理性Q波
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 异常Q波(宽度≥0.04s ,深度≥1/4R)或QS波

ST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 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
心脏电生理与心电图关系
心脏电生理活动是心电图产生的基础 ,心电图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客观记 录。
心脏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 束、右束支、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 等。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向量概念
01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形成的心电向量是心电图产生的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纤维性颤动)【病因】(一)发病原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及理化因素等均可导致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常是这些患者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

但也可见于心脏病并不很严重、或原来并无明显心脏病,甚至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依据者,突然发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导致心脏停搏者。

常见的病因如下:1.冠心病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不稳定型心绞痛、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的再灌注时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前无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如在心室颤动前曾有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分别为2.7%和2.8%。

原发性心室颤动71%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在起病后的第1个小时内发病率最高,在随后的数小时内迅速下降。

未发现原发性心室颤动发生在梗死48h后。

继发性心室颤动41%于心肌梗死发病2周后发生。

原发性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

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或再次心肌梗死,均会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率。

原发性心室颤动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存活率为57%,继发性心室颤动存活率仅为18%。

2.由其他心律失常转化为心室颤动(1)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长Q-T间期综合征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

(3)Q-T间期正常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极短联律间期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4)也见于病理性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5)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时:若旁路不应期270ms,则快速的心房激动可经旁路1∶1下传,导致心室颤动发生。

(6)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3.其他心脏病(1)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它们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

其猝死病例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别为56%、19%;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为5.4%,均发生于扩张性心肌病。

心电图操作课件PPT课件

心电图操作课件PPT课件
11121314151617室速转变为室颤箭头所示18如处理不及时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19若处理不及时会很快变为心室颤动202122180min多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可发生在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之间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预激综合征低钾血症慢阻肺低氧血症等亦可无任何原因持续时间长可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晕厥甚至心衰休克心率多在180220次min节律规则脉搏细速血压可下降突发突止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终止23180min刺激迷走神经
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预激综合征、低钾血症、慢 阻肺、低氧血症等,亦可无任何原因
心悸或胸内强烈心跳感,可伴多尿、出汗、呼吸困难 持续时间长可导致严重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晕厥,
甚至心衰、休克 心率多在180-220次/min,节律规则,脉搏细速,血
压可下降 突发突止,刺激迷走神经多可终止
9
心电图基本知识
➢ 心电图纸上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04s,纵格 为0.1mV;
➢ 心率:窦性心律,正常为60-100bpm,在一定 范围内低于或高于正常频率的,都属正常范围的 心律;
➢ 心律:健康人大多数为正常窦性心律,偶有早搏 也非异常;
➢ P波:肢导联中除aVR倒置外,余均直立或低平 ,在胸导联V1-6基本直立;
亚急性期:AMI发生后数天至数周,ST段回至基线,T 波转变为双向或倒置
陈旧期:AMI发生3-6个月后,可有Q波或Q波消失, ST段回到基线,T波直立、双向或倒置
34
心肌梗死
定位及受累冠脉
35
墓碑型ST段抬高
前壁心肌梗死多见 前降支近段多呈完全性闭塞或严重狭窄 多伴有多支冠脉病变 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死亡率高
临床特征
临床上最危重的心律失常 有晕厥、阿-斯综合征表现 如处理不及时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要点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要点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ST段与T波无法识

2、心室扑动时心电图呈正弦波形,
其波幅大而规则;
3、心室颤动时心电图呈蠕动波,
其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室扑与室颤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二)临床表现 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呼吸骤停表现为
Adsms-Stokes综合征,甚至死亡。 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心律失常之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三)治疗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尽早进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电复律是处理 包括室扑、室颤在内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 常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同时可经静脉应 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预防复发);
对易发生室颤的高危患者,可置入埋藏式心 脏自动电复律除颤器(ICD)
C: 直流电复律
A: 加快心率的药物
D: 射频导管消融
B: 临时起搏器置入
E: 刺激迷走神经
C: 永久起搏器置入
14、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低于50次/分,常采用的措施是
D: 外科手术
()
E: 心脏移植
A: 不需特殊治疗
10、房颤最常见于下面哪种心血管疾病( )
B: 口服麻黄碱
理论考试培训
9、4岁男性患者,因“黑矇3个月”入院,无明显诱 因发作性黑矇,与体位无关,无视物旋转,无晕厥。
1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期首选( )
来院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2次,分, A: 腺苷快速静注
患者既往未用过任何减慢心率的药物,那么患者目前 B: 毛花苷C静推
最有效地治疗措施为( )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心电图名词解释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

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电图ppt课件完整版
心房颤动
心房活动呈现快速、无序的颤 动波,心房率通常在350-600
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室性搏动,心室率通常 在100-250次/分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时心室活动呈现相对规律的扑动波,心室颤动时心室活动 呈现极不规则的颤动波,两者均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
关注患者病史和症状
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 果,综合判断和处理心律失常。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分享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多练多看多思考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 理解和分析心电图。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察,培养对心电图的 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同时不断思考和总结 经验教训。
学会与患者沟通
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利用辅助工具
使用心电图测量尺、计算器等辅助工具,提 高测量和计算的准确性。
复杂心律失常识别和处理策略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和特点
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临 床意义。
掌握心律失常的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P波、QRS波群、R-R间期 等关键信息,识别心律失常的类型。
学习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
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增大 ,心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同时,低钾 血症还可导致心肌细胞传导性升高和 自律性降低,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临 床上常见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心律失常 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等。
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高钙血症时,细胞 内Ca2+浓度升高,可导致心肌细胞 收缩力增强和传导性降低;低钙血症 时,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可导致 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和传导性升高。 这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 and fibrillation,简称室扑和室颤)是最严重致命性心律失常。

两种情况下心脏实际上丧失射血功能,体内血液循环中断。

各种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晚期都可出现心室扑动和颤动。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包括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心音和大血管搏动消失,血压无法测出。

2.心电图特征: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时QRS波群与T波难以辨认。

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率在150~300次/分(通常在200次以上),有时难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

心室颤动波幅细小(小于O.2 mv),频率极不规则,颤动发作前常有短暂的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程序和处方】1.立即捶击心前区复律。

2.非同步电复律:能量选择200~300 J。

3.初次或再次除颤无效则采取心肺复苏术。

4.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静脉推注胺碘酮(可达龙)或利多卡因等药。

【警示】1.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的终末事件,因此通常发生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期,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及原发性心肌病。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最常由室性心动过速引发,R on T被认为是心室扑动和心窒颤动发作先兆,但也有作者认为一部分长配对间期的室性早搏、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室传导阻滞和室性逸搏心律也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发生前常见的心律失常,偶可由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

2.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急诊处理是体外非同步电复律。

能量选择一般采用200~300 J,也可高达400 J;另一方面,维持酸碱平衡,纠正代谢紊乱是成功复律重要的、常常是必需的辅助措施。

对碳酸氢钠、钙制剂并不主张常规使用。

静脉内推注利多卡因、溴苄胺、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和胺碘酮也常是成功复律有用的辅助治疗。

心腔内注射主张不用或少用。

3.电击除颤是否成功取决于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持续的时间。

当心室颤动波仍较大时成功率高。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流在不同时刻、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

根据心电图的形态特点,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心脏疾病的症状。

心电图的标准测量时间为10秒钟,可以检测到以下6个方面的信息:心率、心律、电轴、波形、增强和阻滞。

心率:一个正常心音周期的时间,一般为0.8秒到1.2秒。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

心律:心脏跳动的规律性。

正常心律是指心脏所有区域的跳动频率相等,节律准确,无央振。

电轴:反映心脏电流在空间上的传播路径。

正常情况下,心脏电轴介于-30度至+90度之间,以0度为轴,垂直于身体前后平面。

波形:包括R波、S波、Q波、T波等标志特征。

增强:指心脏一个区域的电流强度增大,对应的心电图特点为电压过高。

阻滞:St-T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缺氧。

心电图的治疗方法:对于没有心脏疾病的人,心电图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

但如果发现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体检等综合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同。

比如,对于心房颤动,可以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消融术、药物治疗等方法;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也需要根据原因和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注意事项:1.检查前禁食及限制饮水,以免影响心电图的结果。

2.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放松身体,避免摆动,以免影响心电图波形。

3.患者需保持电极的清洁干净,以免影响心电图记录的质量。

4.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出现记录异常的情况,因此最好在月经期间避免进行心电图检查。

5.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注意身体的暴露程度,以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

心电图异常什么意思心电图异常是指在心脏电活动的记录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的电信号,这些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的表现。

心电图异常可能由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也可能是由其他系统的问题引起。

心室扑动演示课件

心室扑动演示课件
血液检测
检测心肌酶、电解质等指标,有助 于了解心脏受损程度和病因。
03
治疗策略及措施
紧急处理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04
心室扑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 常,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首要任务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 征,包括呼吸、循环和意识。
立即给予心肺复苏(CPR), 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 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识别
01
02
03
突发意识丧失
心室扑动常导致患者突然 失去意识,无法对外界刺 激作出反应。
抽搐或痉挛
心室扑动时,心脏无法正 常泵血,导致全身缺血缺 氧,引发抽搐或痉挛。
呼吸停止
心室扑动时,心脏功能严 重受损,呼吸可能突然停 止。
心电图特征分析
心室颤动波形
心室扑动时,心电图上表 现为极不规律的颤动波, 波形振幅和频率极不稳定 。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给予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必要的
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调整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室扑动的关 键,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 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药 物剂量和种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果。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医生的建议进行,同时需要密切监测 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患者血液电解质水平, 特别是钾、镁等离子浓度,以维
持心脏电生理稳定。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及并发症情况,及 时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 以控制心室率、减少心律失常发
作。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处理
血压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或休克等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情况。

心电图知识

心电图知识
T低平或倒置,见于心肌缺血、低钾;T高耸见于高血钾。 有T波改变无临床表现诊断“T波异常改变”
QT间期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校正Q-T间期(QTc)= QT /RR1/2 临床意义: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
U波
心室除极后电位,心室后继电位,机理不清 异常U波为心室复极异常 正常人可无U波,如有应较低小,一般 V3-V4导联较明显,
注:前两者有时难于区别,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
短阵房速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在阵发性房心性动过速期间,起搏脉冲发自于心房 内,而不是窦房结。异位P波一般在每次QRS波之前出现,但可能与T波融 合而测不出。P-R间期通常缩短,但很难测出。QRS波时间通常正常,但合 并差异性传导可延长。当P波与T波相融合时,很难与交界性心动过速相区 别,这时则可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早搏/心律
起搏点在房室结,下传心室同时逆传心房,P波在II、III、avF 导联常倒置, P波可出现在 QRS波之前、之中、之后(如下 图),QRS波与窦性心律时相似。结性心律的频率通常在4060bpm。
A 交界性心律 B 交界性心律
交界性心律
C 交界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PVC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2)QRS时间≥ 0.12s (3)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代偿间歇完全
A 二联律 B 三联律
室早二联律、三联律
多源室性早搏
阵发性心动过速
是一种阵发性、快速的异位心律失常, 根据异位冲动起源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 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
V1、V2导联不应有Q(q)波(可呈QS);avR、Ⅲ、avL导联可有Q波 或q波;Ⅰ、Ⅱ、avF、V4-V6导联不应有Q波(可有q波) V1至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R/S由小变大,V3R/S=1 Q波小于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室扑和室颤

室扑和室颤

心室扑动百科名片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分别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而室扑则为室颤的前奏简介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

心电图可有特征性改变:心室扑动时心电图QRS波群和T波难以辨认,代之以较为规则、振幅高大的波群,每分钟150~250次。

心室颤动时心电图可有波形低小不整齐,每分钟200~500次。

心室扑动从血液动力学来看,它和心室停搏没有明显差别。

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阿—斯氏综合征的过程中、严重低血钾与高血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手术、低温麻醉、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肾上腺素、锑剂等药物中毒、严重缺氧、电击以及溺水等,这些可称为原发性心室扑动和颤动,及时积极的抢救可能恢复。

在各种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吸呼衰竭、低血压等临终前发生者,称为继发性心室扑动和纤颤,多不易复苏。

心室扑动及颤动的发生机理是:可能由于心室异位起搏点发放激动加速,(如发生于心室肌易激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各部分心肌传导速度和复极不均匀,故其不应期长短不等,因而激动可从不应期较短的心肌折返到不应期较长的心肌,在心室肌内出现快速而零乱的多发性局部折返现象所致。

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突然意外地发生于无循环衰竭基础的原发性室颤,可呈短阵或持久发作,给药及时且治疗恰当的,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室颤的发生机理大多为心室内多个折返中心形成不协调的冲动,经大小、方向不一的传导途径到达心室各部,形成折返的基础为心肌细胞复极速度与不应期长短的不一致性明显加重,而心肌缺血、心肌坏死、严重心动过缓或中枢交感神经兴奋为常见诱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11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心电图
张 海 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0.4;R54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5)02-0024-02 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脏病导致的死亡50%以上死于院外,其中至少有80%的院外猝死是由室颤引起的,男性多于女性,超过45岁者猝死率明显增加,多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部分室颤患者经全面检查后未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称为特发性室颤。

1 心室扑动1.1 概述 心室扑动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室颤之间的心律紊乱,为极快而规则的心室收缩,心电图表现为连续而匀齐的、形态规则、振幅相等的心室波动,在心电图上无法分辨QRS 波群及ST 段和T 波(图1)。

每个扑动波由圆钝的上升段和下降段组成,形态似正弦波,形态和幅度基本相似,频率约为180250次/分(bpm )。

心室扑动常常是一个短时间的过渡阶段,极少数可发作终止而恢复原来的自身心律,大部
分迅速蜕变为室颤。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①QRS 波与ST —
T 波不能区分,代之以规则的、振幅相等的连续正弦
波;②频率约为150250bpm 。

1.3 鉴别诊断
1.3.1 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预激的鉴别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上速)伴预激与室速的鉴别有时很困难,因为两者心室激动的初始向量与正常不同。

室上速伴预激时,P 波/QRS 波的比例是1∶1,如果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房室分离(特别是心房率低于心室率)、室上性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是室速的有力证据。

必要时需与以往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室上速伴预激时,其窦性心律心电图往往也表现出预激综合征的特征。

1.3.2 与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也表现为宽QRS 波心动过速,其发作常呈阵发性,发作时其QRS 波群与非心动过速时的QRS 波群相似。

心动过速发作时,QRS 波群匀齐,P 波/QRS 波群呈1∶1的关系,且RP ′>P ′R 。

室速发作时,QRS 波群可有轻度不齐,且房室激动常呈分离状态,即心室率快于心房率。

如果出现室上性夺获或室性融合波,则更支持室速的诊断。

2 心室颤动2.1 概述 心室颤动是更快速的、连续的、不规则但振幅较小的、不同步的心室收缩,其频率约为250~500bpm ,在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与T 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与心室扑动相比,颤动波振幅和形态变化较大。

在心室颤动刚开始时,颤动波振幅较大,大于0.5mV ,称之为
“粗大型心室颤动”
(图2);随着心室肌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尤其是颤动波的幅度降低,颤动波振幅小于
0.5mV ,称为“细小型心室颤动”
(图3)。

鉴别粗颤和细颤很有意义,
粗颤的患者很容易除颤成功。

2.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主要为:①QRS 波与T 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f 波;②f 波的频率约为250500bpm 。

2.3 警惕室颤发作的先兆心电图表现2.
3.1 心率变化 一般指由慢变快,特别是在猝死发生前1个小时出现静息情况下心率由慢变快。

2.3.2 复杂性室性早搏 在猝死前1小时复杂室性早搏的频率和数目增加,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每分钟≥5个,或出现多形性、成对或成串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R 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 波上(R -on -T )。

2.3.3 室性心动过速 部分室速患者可以最终演变为室颤,如室速的频率超过180bpm ,R -on -T 诱发的室速,多形性室速,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2.3.4 ST 段抬高和Q T 间期延长 ST 段抬高和(或)Q T 间期延长患者是室颤的高危人群。

如Brugada 综合征
患者的心电图V 1呈右束支阻滞图形,V 13导联ST 段呈马鞍形或弓背形持续抬高;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阻断,ST 段明显抬高、出现ST 段或T 波电交替后易诱发室颤;先天性Q T 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最终死于室颤。

3 结语
室颤发作时心室失去有效收缩,患者很快出现脑缺氧、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死亡,室颤持续4~6分钟,
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8分钟内若缺乏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复苏和长时间存活几乎不可能。

因此,认清室扑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时做出诊断和电复律治疗,是所有医护人员必备的常识。

收稿日期:2004-02-06睡眠呼吸障碍与内科疾病
第4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神经系统疾病
刘彩燕,徐雁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
中图分类号:R56;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5)02-0025-0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 )是一种在每晚7小时睡眠中,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大于30次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 ,即平均每小时的睡眠呼吸暂停次数+低通气次数)超过5次的睡眠障碍[1],发病率约为2%5%[2]。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睡眠呼吸暂停的表现主要是呼吸系统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的紊乱,但是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发病机制与神经系统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最常见,约占该病的80%,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仍然存在,但是口鼻无气流通过,多由于咽喉部的局部阻塞造成,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中枢性因素的参与,中枢支配咽喉部肌肉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2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发作时胸腹壁呼吸运动同时停止,口鼻无气流通过,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呼吸中枢本身的驱动性低下;②呼吸中枢对各种呼吸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③上呼吸道阻塞的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呼
吸中枢抑制[3,4]。

2 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的神经科疾病2.1 神经系统先天畸形 既可引起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也可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前者是由于影响到呼吸中枢及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枢所致,比较常见,如脊髓脊膜膨出、脑积水、脊髓延髓空洞症、Arnold -Chiari 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猝死[5];后者则与颅面部局部畸形有关,有学者报道3例先天畸形智障患者,由于分别存在小下颌、软腭低张肥大和舌骨后置等颅面部畸形,而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6]。

2.2 脑血管病 双侧大脑半球卒中造成假性球麻痹的患者,易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脑干的血管病变,由于呼吸与咽喉部肌肉的调节中心受损,易造成中枢性的睡眠呼吸暂停。

Mohsenin [7]等研究10例先前无睡眠和呼吸障碍的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在脑卒中后1年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发现有非常高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主要为阻塞性,推测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障碍引起咽喉部肌肉功能失调、张力低下或肌肉僵硬所致。

脑卒中患者慢波睡眠的减少,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