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指水中动物和天上飞禽的活动,向人们报告着某个季节的来临。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八年级 上册 语文花开 导学案 第四单元 答案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 qǐ
yün
zhuì
xiüng
xuàn
shuüi
üi
yín
5.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 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6.A
7.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 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 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 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 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14.内容上:两篇文章都引用了《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情节。写法 上:都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解释“克隆”的含义。
15.无性繁殖 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16.指换了“细胞核”。
动词
名词
17.不能把分号换成句号。因为克隆技术的四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四个 阶段,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过程。如果把分号换成句号,就表明四 个阶段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互无联系的单项技术了。
第20课
2.
落日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
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日落时的幻觉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3.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6.C(A项“敢”应为“赶”,“具”应为“俱”;B项“蓝”应为“斓”; D项“励”应为“厉”,故选C)
7.B(提示:反问句语气强烈,且B项比D项语气更简短、更有力,根据语 境,应选B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
(2分)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参考答案:小题1:物候(现象)。
(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
(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小题1:A×B×C√D√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
桃
花: 暗 示
拟 人
布谷鸟: 唱 歌
品味:第一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苏醒: 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 用词典雅,富于形象性。 融化、次第: 翩然: 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 孕育: 典雅形象。 簌簌: 纷纷落下,形象典雅。 销声匿迹: 消失了叫声,藏起了形迹。简炼典雅。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用词典雅,给人美感。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第二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引号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活的仪器” 是指“活的生物”。去掉之后,就违背了事实。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 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回顾举例:
(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 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 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 态万状,惟妙惟肖。” (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 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 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 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
古今 差异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
(1)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描写、拟人的写法,加强了说明文 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文章语言科学、准确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知识延伸:
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来分析这首诗吗?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最新整理)
16 课大自然的语言(13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9、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
(2分)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的科学。
(1分)11、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分)12、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_(答不超过12个字)。
(1分)1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14、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3分)9、“传语”“暗示”;“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讲述物候现象的文章。
物候指的是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文章通过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在阐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文章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密的论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
3.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约十天,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种比较突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气温、光照、水分和其他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有主次之分,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物候现象的发生。
5.大连的纬度比北京南约1°,但是连翘和XXX的盛开却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同样的,济南的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而烟台要到立夏。
尽管两地纬度相近,但烟台靠海,春天到来的时间也更晚。
这些例子更具体、更真实地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第一段文字用生动的比喻形容了杏花和桃花的开放,以及布谷鸟的歌唱,表达了大自然和劳动人民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2.第二段文字通过对英国南部物候的记录进行比较,展示了古今物候现象的差异。
语言准确,用数字具体地说明了春天提前了XXX,更加科学和客观。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张坊中学古兆军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
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
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
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
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
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
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
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
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
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
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
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
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
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简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以清新的笔法,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科学──物候学。
“物候学”对许多青少年读者来说,该是陌生而神秘的;要用很短小的篇幅讲清这门科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它言简意赅地、饶有趣味地把物候学介绍给青少年读者,使他们不但对这门新兴科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使之在学习语言方面受到启示,吸取营养。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语文教材,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这篇文章,是要向读者介绍有关物候学的知识。
如果简单地用“物候学知识”一类的标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会有生疏深奥的感觉,不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改写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既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颖别致。
它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只不过是流传于街巷市井中的一句俗话而已,事实上只有人才有语言。
而标题中却让“语言”出自“大自然”之“口”,真是与众不同,引人寻味了。
这个标题,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读者们无疑是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的。
(二)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自然。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文章开头,就把“冬去春来”“入夏趋秋”的四季变化和花木虫鸟的百态千姿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从这些“周而复始”的变化中,这些百态千姿的差异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原来他们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看成了大自然的“语言”──这就是“物候”;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这就是物候学。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
3、说说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 列数字、 引用、
4、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典雅,试举一些例子作 具体说明。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世界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本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③燕子翩然归来。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植物叶子簌簌地落下来。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⑦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 载途的冬天。 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二月雪乡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代三月的长城
农 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农 谚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明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顺序
(1)全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研究对象——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 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逻辑顺序)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顺序能否调 整? 四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安排:纬度差 异影响最大,其他三个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主——次的逻辑顺序)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能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次第开放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次第开放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 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5)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 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古今的差异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内容。
.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2、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3、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 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 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对初中语文《大自然的 语言》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实用)
——- ——-
竺可桢
一、快速朗读课文,请思考: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叫物候学? 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 素有哪些? ⑶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现实 意义?
请回答:
1、说说文中说明的对象是什 么?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现象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 产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有哪些?Βιβλιοθήκη 纬度主经度
高下
古今
次
3、研究物候对农业有什么现实 意义吗?
⑴、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⑵、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 种子的日期. ⑶、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⑷、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⑸、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请你读一读?
衰( Shuāi )草连天 —鬓( bin )毛 o o 连翘( qiá )——翘 ( qià )尾巴 差( chā )异 ——差(chāi )遣 —— 差(chà )劲——参差( cī ) n 观(guān )测——道观 ( guà ) ng 播种( zhǒng ) ——耕种 ( zhò ) 落(luò)叶——丢三落( là )四 o 落( là )枕
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请你以“我觉得______好, 好在_________”的句 式简单赏析。(可从句子和语言 等方面来谈)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古 代 农 谚 选 粹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三、探究课文
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采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小组讨论,然后 举手回答) 结构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一、课文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
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
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
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时学习重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 课文的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1~3)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 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4~5)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4)_销__声__匿__迹_: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 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风雪载途: 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 (6)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7)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课文的内容: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重点字词
1.字音字形 孕.育( yùn) piān( 翩 )然 销声 nì( 匿 )迹 簌.簌( sù ) 农 yàn( 谚 ) 风雪载.途( zài )
2.词语积累 (1)__萌__发____:种子或孢子发芽。 (2)__翩__然____: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词语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 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 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 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次第开放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的 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立春过后 再过两个月 不久 夏季 秋天 寒冬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 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由主到次)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写夏: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准备迎接,簌簌
“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 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6~10)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想说明什么? “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 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不可删除。 “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描述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品味,并谈谈你的理解。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 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 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
冬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说明文中穿插描述语言的好处:使文 章生动形象,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 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注意标点符号。
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主要 空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次要 时间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 夏天就到了。
“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 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 “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 狂雪大,寒气逼人。
秋叶簌簌
北 雁 南 飞
描述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夏
炎热 孕育果实
秋
竺可桢 浙江上虞
人,气象学家、地理 学家。他在气象学、 气候学、地理学、自 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 诣都很高,而物候学 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 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 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 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的。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 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 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 者的好奇心和阅雪露芒惊 冬秋夏春 寒寒暑清
四 节
又霜相谷 气
寒降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