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
小学科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全册课堂作业新设计
小学科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全册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背景和目的本文档旨在设计一套全新的小学科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设计原则- 任务合理:作业内容应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既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独立完成:作业应设计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 综合能力培养:作业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操作、分析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个性化发展:作业设计应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和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三、作业设计方案1.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探究任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实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 实地观察调研设计实地观察调研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相关主题的调研,例如生态环境、动植物的观察等。
学生需要记录观察结果,分析问题,并形成报告或展示形式的作业。
3. 问题解决设计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解决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
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创意作品设计创意作品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创造力,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展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书面报告:学生根据作业要求撰写书面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结果或问题解决过程。
- 口头展示: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作业结果,向全班或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
- 评价表: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打分。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全新的小学科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堂作业设计,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大课堂作业(试题)五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
(满分:100分)班级:姓名:等级: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每题2分,共100分)( )1.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镜子B.月亮C.点燃的蜡烛( )2.我们能看见桌上的苹果是因为()。
A.苹果能发光 B.苹果能反射光 C.人眼能发光(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电的电灯是光源,未通电的电灯不是光源B.夜视仪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用途C.如果没有光,只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4. 夜晚的森林里发出微弱光亮的萤火虫是光源,这种说法()。
A.是对的B.是错的( )5.夜晚的月亮很亮,所以月亮是光源,这种说法()。
A.是对的B.是错的( )6.当三张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入,光()到达最后的纸屏上。
A.能B.不能C.无法确定( )7. 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
A.直线B.曲线C.折线( )8. 下列空管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的一端时,会有光从另一端射出。
( )9. 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这是利用了光()的原理。
A.可以照明B.沿直线传播C.传播速度快( )10. 小明早上醒来,发现屋子里很暗。
当他拉开窗帘时,太阳光从玻璃窗射了进来,这说明()。
A.光能穿过所有物体B.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C.光只能穿过玻璃( )11.激光笔的光穿过烟雾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 ( )。
A.光只有在烟雾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不能穿过烟雾C.在光的传播路径上,烟雾中的一部分固体颗粒物被照亮并反射到我们眼睛里( )12.莹莹和妈妈一起去看皮影戏,表演十发精彩。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皮影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B.皮影戏利用了光能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原理C.皮影戏利用了光能穿过透明物体的原理( )13. 下列光的路线图中,正确的是()。
2、( )14. 彩虹是由()形成的。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 )15. 如图所示,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4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变化:4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实例,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并解释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导入教师行为:1.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图片或视频(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燃烧、食物的腐烂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2.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质变化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识别物质变化教师行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提供的相关资料,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提供一系列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或资料,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标准。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提供的物质变化实例属于哪种类型,并说明理由。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判断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物质变化的分类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本质教师行为:1.选择几个典型的物质变化实例(如水的蒸发、铁生锈、食物烹饪等),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教科版
1 教科版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三年级上册 1.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发现水消失后,变成水节蒸气到空中去了。
把水滴滴在玻璃片或桌面上,用棉签涂开水滴水慢慢消失反水涂在手背上,等等一会儿水漏慢慢消失2、写一写水和水蒸气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相同点水蒸气液体、看得见 摸得着水分子、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 透明、无味 有重量、占据空间气体、看不见 摸不着活动手册:与课堂作业本内容相同 课堂练习1.(1)C ; (2)A ; (3)C2.(五个全部打√) 科学阅读 1.B 2.A2.水沸腾了给水加热。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示表示水沸腾后的现象其他发现白汽上升后消失在空气中活动手册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记录表时间02468温度计的示数20℃30℃50℃75℃100℃水的变化常态常态温热水中出现小的气泡气泡翻滚破裂2.水沸腾时的观察记录表水沸腾时的温度水沸腾时水中的现象水沸腾时水面的现象水沸腾时水面之上的现象100℃形成大量的汽泡,上升,变大汽泡到水面破裂开来汽泡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2课堂练习1.A; 2、C 3、A 4\C5.(六个全部打√)科学阅读 A C3.水结冰了活动记录温度变化形态变化体积变体其他发现变低液体变成固体变大有固定开关水和冰的区别和相同点水相同点冰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活动手册:与科学作业本内容相同课堂练习1.(1)B;(2)A;(3)A2.B3.B科学阅读B B34.冰融化了活动记录温度变化形态变化体积变体其他发现温度保持不变固态变液态变小冰水手感觉很冷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第活动手册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表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低于0℃、固态0℃、冰水混合高于0℃、液态T第二题与作业本相同课堂练习1.C; 2 B 3. A 4 B 5 B科学阅读A C4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活动记录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记录表1份2份3份4份5份6份7份8份食盐是否溶解是是是是是是否否小苏打是否溶解是是是否否否否否我的发现常温下,食盐易溶解,溶解快,小苏打难溶解,溶解慢。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光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特性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
4.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现象。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地球和宇宙。
2.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3.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宇宙。
(2)新课: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4)总结:梳理讨论成果,总结地球和宇宙的知识。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讨论成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和宇宙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天气与气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候现象。
2.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特点。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新课: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介绍气候类型的特点。
(3)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4)总结:梳理观察结果,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知识。
新教材五年级上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新教材五年级上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新教材五年级上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光》单元参考答案1.有关光的思考活动记录1.略 2. 选项画“√” 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黑暗的房间没有光,我们也就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课堂练习1.B 2.C 3.D 4.D 科学阅读C 2.光是怎样传播的活动记录画图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课堂练习1.B 2.B 3.A 4. 声音传播的特点光传播的特点④⑤⑥①②③⑤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活动记录我发现了什么光照射玻璃光透过玻璃继续传播,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上的细节光照射白纸有一部分光穿过白纸,继续传播,白纸前方物体上的细节较模糊光照射书本光线被书本挡住,不能继续传播,看不到书本前方的物体课堂练习 1.B 2.A 3.A 4.D 5.A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活动记录1.略2.略课堂练习1.B 2.A 3.C 4.B 5.认识棱镜活动记录1.略2.白色或接近白色课堂练习1.D 2.C 3.B 科学阅读B 6.光的反射现象活动记录1.略2.略课堂练习1.A 2.C 3.A 4.C 5.略科学阅读放大,缩小7.制作一个潜望镜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 1.A 2.B 3.B 4.B 5.②①④③⑤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一、填空题 1.反射 2.折射。
红、橙、黄、绿二、选择题 3.C 4.A 5.C 6.C 7.D 8.C 9.A 10.D 11.B 12.C 三、读图题13.萤火虫(√)月亮(×)蜡烛(√)太阳(√)火柴(√)镜子(×)四、连线题14. 光的直射:皮影戏、月食、透过森林的光束、电影院放映机射出的光、汽车射出的光光的折射:插入水中的铅笔、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浅一点光的反射:黑板需要粗糙一点、台灯的灯罩、在灯光下可看到书上的字、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五、探究题15.图略。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15材料的漂浮能力青岛版五四制漂浮能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教案将以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第五单元为基础,设计一堂关于材料的漂浮能力的课程。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加深对材料漂浮能力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材料的漂浮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2. 掌握用水的密度来判断材料是否能够漂浮的方法。
3. 学会观察实物、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材料漂浮能力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青岛版五四制的《科学教材》2. 实验所需材料:水杯、自来水、几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例如纸、塑料、木头、铁块等)3. 实验器材:天平、水桶、滴管、计时器等4. PPT或黑板、彩色粉笔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材料的漂浮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材料会漂浮在水上,而有些材料会沉到水底?”引发学生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材料的密度和漂浮原理,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来判断物体是否会漂浮。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它将能够漂浮在水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它将会沉入水中。
步骤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种材料,并记录下它的名称和外观特征。
2.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水和所选择的材料。
3. 实验步骤:a. 将杯子里的水倒满,并记录杯子中水的体积。
b. 将所选择的材料轻轻放入杯子里,观察它是否浮在水面上。
c. 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材料的浮沉情况和水的体积变化。
4. 实验数据分析: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材料的密度,以及漂浮的原因。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整理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实验数据,并总结漂浮的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材料是否能够漂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8《小水滴的旅行》青岛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8《小水滴的旅行》青岛版【小水滴的旅行】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8引言:本节课将介绍一则关于水循环的故事,通过讲述小水滴的旅行,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的重要性,培养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的重要性;2. 认识水的来源,增强对水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意识;3. 学会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来掌握知识;4. 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水的循环过程,水的来源与分类;2. 教学难点: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来掌握水的循环过程。
三、教具准备1. 五年级科学教材;2. 图片、卡片、幻灯片等教具;3. 实验器材:喷壶、玻璃烧杯、盆、温度计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大自然中各种水的形态和场景,引发学生对水的好奇和思考:“大自然中的水从哪里来?又去哪里了呢?”2. 学习(探究与实践):◆小组合作活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通过实地观察,描述小水滴的源头和旅行路线。
提示问题:小水滴源头是什么?它从哪里开始旅行?经过了哪些地方?最后又回到了哪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升华和凝结实验,观察水分子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只玻璃烧杯,加入适量的水,在水的表面放一个散热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观察水的表面现象,记录水温的变化。
◆基础知识梳理: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的讨论,总结水的循环过程。
3. 拓展(知识运用):◆小组合作调查活动:请同学们分组到周边环境中进行水资源的调查,例如:水龙头、河流、湖泊等地点。
通过调查,了解水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并记录下来。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现实案例,让学生讨论与总结:水资源的浪费问题,造成了什么后果?我们应该如何节约水资源?提示问题:你身边是否存在对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你能想到哪些节约水资源的办法?◆课堂游戏:设置一个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水的循环过程,并通过游戏体验来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3.4 机械摆钟》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五年级上册
《机械摆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械摆钟的工作原理,掌握摆钟的调整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制作简易机械摆钟模型:学生需要使用提供的材料(如细绳、小球、支架等)制作一个简易的机械摆钟模型。
要求模型能够随着摆动而摆动,并能够保持一定的摆动频率。
2. 调整摆钟:学生需要使用自己制作的摆钟模型,通过调整摆绳的长度,使摆钟能够准确地显示时间。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摆动的数据,如摆动的周期、幅度等。
3. 讨论与分享:学生需要分享自己在制作和调整摆钟过程中的体验和发现,讨论影响摆钟准确度的因素,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家长不参与制作和调整过程。
2. 实事求是:在记录数据和分享体验时,学生应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隐瞒。
3. 安全第一:在制作和调整过程中,学生应确保安全,避免受伤。
4. 提交作业:学生需将制作的摆钟模型和分享的体验记录提交。
四、作业评价1. 准确性:评价学生制作的摆钟模型是否能准确显示时间,调整方法是否正确。
2.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制作和调整过程中的创新性,是否提出了新的想法和方法。
3. 观察能力:评价学生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是否能观察到微小的变化。
4. 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合作能力,是否能积极参与并主动分享。
五、作业反馈在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所有提交的作业进行反馈,包括对作业质量的总体评价以及个别建议。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以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此外,教师还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问题的回答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机械摆钟的理解程度,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机械摆钟的工作原理,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作业设计
(1)绽放的烟花 (2)耀眼的玻璃墙 (3)发光的发光鱼 (4)明亮的月光
(5)发光的灯泡 (6)不通电的灯泡 (7)燃烧的火把
2
(8)发光的金子
以上属于光源的是(
3.完成作业时间:10 分钟
4
第 4 课时作业:(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完成作业时间及安排) 1.作业内容 (1)趣味小实验:准备两个透明的杯子,准备两个相同的硬币,一个放 在杯子里面,一个放在杯子下面压着,从杯子上方约 45 度往下看,往两 个杯子里面倒水,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2.设计意图 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对光的传播特点的认知推测产生该现象的 原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完成作业时间:10 分钟
7
第 5 课时作业:(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完成作业时间及安排) 1.作业内容
在夏天看到洒水车洒水时,水雾的周围会有彩虹产生,这种现象我们
称之为(
),此时水雾起到的作用是(
),这说明
光是由( )、( )、( )、( )、( )、( )、( )
多种颜色组成的。
5
2.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 3.完成作业时间:5 分钟 第 6 课时作业:(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完成作业时间及安排) 1.作业内容
(1)说一说照明灯为什么要装灯罩
(2)间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2.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 3.完成作业时间:5 分钟
6
第 7 课时作业:(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完成作业时间及安排) 1.作业内容
请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象版)第3.4课我是小小安全员(教学设计)
- 安全标志的含义理解:学生可能对一些特定安全标志的含义不够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 安全设备的操作技巧:学生可能对如何正确使用安全设备感到困惑,需要通过模拟和实践来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安全意识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需要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安全行为习惯。
2. 技能提升:学生将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提高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应对安全问题。
3. 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将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深刻理解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安全的选择。
4.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能够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察身边的公共场所的安全标志,以及参与安全设备的操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安全标志的识别:学生需要能够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如禁止通行、禁止吸烟、紧急出口等。
- 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学生需要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安全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等。
- 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解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认识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如禁止通行、禁止吸烟、紧急出口等,以及掌握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安全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等。
3. 设计一个安全标语,表达出对本节课所学的安全知识的重视和提醒。
《3.4机械摆钟》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五年级上册
《机械摆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机械摆钟的基本原理,掌握摆钟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摆钟制作。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机械摆钟》的课程内容,了解摆钟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包括摆锤、齿轮、支架等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理论学习:课堂上,教师将详细讲解摆钟的工作原理,包括摆锤的周期性运动、齿轮的传动作用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3. 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组装简易的摆钟模型。
在组装过程中,学生需注意摆钟各部分的连接顺序和稳定性,确保摆钟能够正常运转。
4.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仔细观察摆钟的运行过程,并记录下摆锤的摆动周期、摆动的规律等,为后续的讨论和总结提供依据。
5. 作品制作:在掌握摆钟的基本原理和组装方法后,学生需独立完成一个简易的机械摆钟作品,包括选择材料、设计制作方案、动手制作等环节。
三、作业要求1. 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认真记录疑问和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2.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理解并掌握摆钟的工作原理。
3.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进行摆钟模型组装时,需按照教师提供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组装过程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4. 观察与记录要求:学生在观察摆钟运行过程中,需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摆锤的摆动周期、摆动的规律等数据,为后续的讨论和总结提供有力支持。
5. 作品制作要求:学生需在家长的陪伴和指导下完成作品制作,作品需符合安全、稳定、美观等要求,能够正常运转并展示机械摆钟的基本原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观察记录和作品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操作规范性、作品质量等方面。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其在下一次作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一课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一、填空题
1、植物的一生是从 (
)开始的。
2、农民伯伯选择在春天播种是因为(
)。
3、在做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中,我们要保证至少( )个条件不变。
二、实验题。
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 6 粒、不漏水的盒子 2 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
实验的方法:
(1)让一组种子
,保持
,叫
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
持干燥,叫
组。
(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
(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
,一个
。
(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五年级科2学作业 2
第六课 做一个生态瓶
一、判断题
1、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
2、几十只昆虫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3、非生物在生态系统里不起任何作用。
()
二、看图连线。(制作生态瓶步骤)
、
、
第七课 改变生态瓶
一、判断题。
1、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变,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生物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
2、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
生物。
3、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海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
4、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1)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讲解: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课堂实践: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4)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课堂实践: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测试题: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
2.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科学知识资料、教学案例等。
六、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上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
一、教案: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激光笔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路径。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三、巩固知识(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光的传播特点。
2. 观察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下节课分享。
二、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扬声器、音叉、尺子、瓶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扬声器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音叉、尺子、瓶子等物体的振动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
阳光课堂课时优化作业五年级上册科学
阳光课堂课时优化作业五年级上册科学一、课时内容阳光课堂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包括了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生物内容涉及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物理内容包括了光、声、电和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化学部分则涉及了物质的分类、分子和原子结构等基础概念。
每个学科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和优化,确保了内容的质量和适宜性。
二、教学目标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自然界及其相关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 对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有初步认识,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及其现象;2.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 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初步使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时安排针对五年级科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合理调整的。
通常安排为每周两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约为45分钟。
在课时安排上,会合理安排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学科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科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时间。
四、课堂教学方式在五年级科学课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实验、讨论、观察、分析等。
在讲授环节,老师会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科学知识;在实验环节,学生将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讨论和观察环节,学生将有机会主动发言,提出问题和思考。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促进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五、课后辅导在五年级科学课程中,课后辅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老师会留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巩固和复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会定期进行课后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还会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六、教学效果通过对阳光课堂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观察和评估,可以发现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2.地表雕刻师(教学设计含练习)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再次,在案例分析部分,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但感觉学生参与度不够高。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地表雕刻师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的改变,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思维,理解侵蚀和沉积的作用,以及地表雕刻师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角色,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的地表形态,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表雕刻师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雕刻师的重要性和意义。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地表雕刻师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地表雕刻师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地表形态。例如,流水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峡谷、河流等地形,风力侵蚀作用可以形成沙丘、戈壁等地形,冰川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冰川谷、冰斗等地形。
例题2: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案:侵蚀作用是指地表雕刻师对地表进行破坏和侵蚀的过程,如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等。沉积作用是指地表雕刻师将侵蚀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表形态,如河流沉积、风力沉积、冰川沉积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第二单元《光》单元练习答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第二单元《光》单元练习答案1.填空题1.像点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我知道像电灯这样的物体还有激光笔、萤火虫、手电筒等。
2.阳光下,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背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光,我知道生活中应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额镜、镜子、后视镜。
2.选择题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B)。
A.物体影子长,太阳在空中的位置高B.物体影子长,太阳在空中的位置低C.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空中的位置无关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长的时候是(A),最短的时候是(B)。
A.早晨和傍晚B.正午3.阳光是以(A)的形式传播的。
A.直线B.折线4.深色物体反光能力与吸热能力分别为(B)。
A.反光能力强,吸热能力弱B.反光能力弱,吸热能力强C.反光能力弱,吸热能力弱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C)原理制成的。
A.直射B.折射C.反射6.强光与弱光携带的热量相比较,(B)。
A.两者一样多B.强光携带的热量多C. 弱光携带的热量多7.下列3种纸按反光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依次是(C).A.白色、红色、黑色B.红色、白色、黑色C.黑色、红色、白色8.奥运会圣火种是利用(A)聚光取得的。
A.凹面镜B.凸透镜9.同一种红色纸袋,在阳光下按(C)得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A.和地面垂直B.和地面水平C.和太阳光垂直10.阳光下,(A)的物体吸热最快。
A.黑色B.白色C.粉色3.判断题√√×√×××√√√4简答题你知道光有那些特性吗?答:我知道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会折射、反射,反射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光能传播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堂作业第一课种子的发芽实验(一)一、填空题1、植物的一生是从 ( )开始的。
2、农民伯伯选择在春天播种是因为()。
3、在做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中,我们要保证至少()个条件不变。
二、实验题。
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保持,叫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组。
(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
(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一个。
(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第二课种子的发芽实验(二)一、填空题: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等。
二、选择题: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B、二个C、三个2、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三、判断题:绿豆发芽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就行。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选择题。
1、把两组绿豆芽放在同一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
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
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A、光 B、温度 C、水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3、绿豆芽的根会朝着()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 没有水第四课蚯蚓的选择一、选择题。
(1)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由此可推测它适应()。
A、黑暗的环境B、干燥的环境(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
A、相同的需求B、不同的需求(3)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的。
A、灰色B、绿色C、黄色D、褐色(4)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它就会死亡。
这说明生物()。
A、能影响环境B、能改变环境C、依赖环境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草、田鼠、老鹰等构成了田野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写出这条食物链:。
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2.判断题。
(1)小明写了一条食物链:鹰麻雀小麦。
()(2)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4)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5)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就像一张“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一、判断题1、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2、几十只昆虫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3、非生物在生态系统里不起任何作用。
()二、看图连线。
(制作生态瓶步骤)、、第七课改变生态瓶一、判断题。
1、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变,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生物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2、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对动物生存有利。
()3、如果在生态瓶里增加很多动物,就会导致生态瓶内生物的数量不平衡、生态瓶制作不成功的后果。
()二、实践题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一、填空题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2、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生物。
3、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海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4、自然界的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二、判断题1、自然界鸟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我们捕杀一些是没有关系的。
()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及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3、老鼠是有害的,因此我们最好把老鼠消灭光。
()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5、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第一课光和影一、填空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上的物体叫()。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
3、离光源越近影子(),离光源越远影子会()。
二、判断1、所有的光源都是发光发热的。
()2、在灯光下,同一物体在不同的侧面的影子是相同的。
()3、影子的产生必须有光源和遮挡物两个条件。
()4、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
()三、选择1、下面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1)日光灯(2)蜡烛(3)太阳(4)月亮2、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杯子,产生的影子会()(1)形状相同(2)形状不同(3)方位相同3、在日光灯下,用手做出各种姿态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灯不动,手逐渐向墙靠拢,影子会()(1)变大(2)变小(3)不变4、下面属于冷光源的是()(1)太阳(2)月亮(3)萤火虫(4)蜡烛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一、填空1、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相同()不同。
2、在同一时刻,将不同的物体放在一个地方,其影子的()相同()不同。
二、判断1、影子的方向始终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
()2、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三、选择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1)长——短——长(2)短——长——短(3)短——长——长(4)长——长——短2、阳光下,某一物体的影子由长变短的时间应是()(1)早晨(2)上午(3)下午3、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
A 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 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一、填空1、光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2、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
3、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千米。
二、选择(1)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一侧。
A.对光 B.背光(2)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第四课光的反射一、填空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
也叫()。
发射光也是()传播的。
2、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千米。
二、选择(1)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
A. 美观B. 有利于光的反射(2)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
当光线较强时,瞳孔就会();当光线较弱时,瞳孔就会()。
A.放大B.缩小(3)科学家是利用了()原理测出了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
A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光的直射(4)潜望镜上的两块镜片都是()A凸透镜 B 平面镜 C凹透镜第五课光与热一、填空1、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汇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气。
2、人们发现利用()镜和()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
二、判断1、不能用放大镜或望远镜直接看太阳。
()2、照射到物体上的光,其强弱和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3、用一面镜子将阳光投射到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比用两面镜子将光投射到同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更亮。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三、选择1、奥运圣火的火种就是用()取得的。
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面镜2、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再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
用一面镜子比用多面镜子投射时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要()。
A、高B、低3、太阳灶就是利用()能把光线会聚起来产生高温的原理制造的。
A、凹面镜B、凸透镜4、下图中,()是凸透镜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的示意图。
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填空1、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约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约摄氏()度。
2、地球得到太阳的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分之一,却能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
二、判断题。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在阳光照射下,白色的物体吸热最快。
()(3)夏天,为了少吸收阳光的热量,人们应穿深色的衣服()三、选择题。
(1)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本领就越()A、强B、弱(2)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的物体。
A、白色B、红色C、黑色(3)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A、和地面垂直B、和地面水平C、和太阳光垂直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一、判断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二、选择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转化成(),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的设备。
A、热能B、光能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连线题山地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平原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二、选择题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A.山地B.平原C.丘陵D.高原E.盆地第二课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填空题1、地震和火山是()引起的。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
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3、地球内部运动使()发生不断的变化。
4、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二、选择题1、许多科学家认为,大陆板块之间的()会形成断裂谷。
A、相互碰撞B、相互拉张C、相互制约2、()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
A、岩石的风化B、火山与地震C、河流的沉积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填空题1、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较风化。
2、()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二、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化现象的是()。
A、汶川地震B、岩石变成泥沙C、河流中卵石不断地向下流滚动2、如果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就可以判断这是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三、判断题。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3)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短期内不起作用。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一、填空题1、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其次是(),接着是比沙还小的(),最小的土壤微粒是()。
这些统称为()2、土壤是()、()、()、()、()和()等物质的混合。
3、腐殖质是()的黑色物质,盐分是(),它们都是()的营养元素。
二、选择题1、在做沉积实验时,我发现()A、重的颗粒先沉积 B、轻的颗粒先沉积2、土壤中颗粒最大的()A、沙砾 B、粉沙 C、黏土3、土壤中的水分是一种()。
A、纯净水 B、溶液 C、蒸馏水三把晒干、碾碎的土壤倒入水中,搅拌静置后,会看到沉积物分层的现象。
请将沙砾、沙、粉沙和黏土分别填入下图中相应的方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