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1.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

——支架式教学概念: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在本案例中,玛莉的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心中建构“动物”的概念。

1)预热:他们到动物园的相应展馆去实地观察动物的习性、生态,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这实质上是将学生引入到了特定的问题情境,即“动物”概念框架的某一个节点。

2)探索:a.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这是玛莉老师为学生确立的目标。

b.在各小组完成分配的任务后,玛莉对如何到图书馆和Internet上搜集素材适时给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对所搜集的各种素材重要性大小的分析比较也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这是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诱导。

3)独立探索: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这是学生在针对自己的任务而做出的独立的探索和思考。

4)协作学习:然后玛莉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学生共享集体思维的过程,能更好的促进自己任务的完成,从而最终达到对“动物”概念框架的建成。

5)效果评价: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演示到“袋鼠”这一动物时,玛莉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有袋动物?除了袋鼠有无其它的有袋动物?”有些学生举出“袋熊”和“卷尾袋鼠”。玛莉又问这三种有袋动物有何异同点?并让学生们围绕这些异同点展开讨论,从而在相关背景下,锻炼与发展了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这种讨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验,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后面异同点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动物,同时加深对“动物”概念框架的印象。

2.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

——抛锚式教学概念:教学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在真实事件中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在本案例中,该试验的目的是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且所收集资料均为真实的,同时教学内容也在师生的交互中不断落实。

1)创设情境: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该软件的内容是从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到的,因此基本上是与现实情况相符合的,同时这也为下面的几个环节做了一定的铺垫。

2)确定问题: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这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而提出的,也就相当于一个“锚”,可以引导学生的讨论,从而进行剖析。

3)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他们自己了解的,而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的。

4)协作学习: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①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②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做出特别的解释。这是学生在经过讨论和协商才确定的,是大家共同的意思。

5)效果评价: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效果的反映,不需要进行独立的评价。

教学设计

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随机进入教学

1)呈现基本情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方面的知识,并简要的介绍一下,以吸引学生对此的兴趣。

2)随机进入学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奥运会的来源已经澳大利亚历届表现之类的。然后教师选择从其它角度来轻微剖析介绍一下奥运会的情况,来增加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同时有助于他们接下来的自主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稍加引导,对于学生没进行深入研究的,教师可以对此进行指引,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究。

4)小组协作学习: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在班级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再由其他同学进行修正、补充。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5)学习效果评价:在分享完之后,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评价,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对他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