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测试题文科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2019高一期末考试试题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铁犁牛耕C. 耜耕D. 耦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

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

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2.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 人口数量较大B.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 地域分布广泛D. 封建土地所有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是小农,故“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故B正确;人口数量并不等于赋税收入,这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小农的地域分布,不是影响赋税收入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很多小农失去土地,不再是封建土地所有者,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封建国家的赋役的主要来源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规定位置。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作答时,将答案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25题,50分)本卷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度的纽带是A.血缘关系B.君臣关系C.信仰关系D.尊卑关系【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根据所学,“宗”的本义是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体现浓厚的血缘亲情,说明宗法制是一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故应选A。

2.“它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xx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大运河B.郑国渠C.都江堰D.赵州桥【答案】C【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水力工程。

解答此题关键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知应是都江堰。

故应选C。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按先后顺序依次是A.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B.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C.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D.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答案】C【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首先是夏商时期的以许愿为依据的世卿世禄制,即世官制;然后是汉时的察举制;再就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故应选C。

4.“独贵龙”运动是近代鄂尔多斯高原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一种形式,从1911年开始,“独贵龙”运动开始进入高潮阶段。

推动“独贵龙”运动进入高潮阶段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考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

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11年”进入高潮阶段,正是辛亥革命时期。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版 新人教版(1)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版 新人教版(1)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文科班)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6小题,计54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唐代徐来军的《调笑令》写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这首《调笑令》描绘的情景反映的生产工具是A. 水排B. 翻车C. 筒车D. 耧车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A.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 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D. 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4.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C. 国家规范民营手工业生产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5.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A. 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 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C. 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D. 清商帮势力强大6. 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面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人教版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高一历史(文)-含答案

人教版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高一历史(文)-含答案

XX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文)座位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A、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C、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C、禁止经商的D、反腐倡廉的政策4.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C、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5.曾经考取了晚清的状元,但却选择了实现救国之路的是A、冯济川B、陈启源C、周学熙D、张謇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行业不包括A、面粉业B、钢铁业C、纺织业D、造纸业7.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8.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A.二十年代末B.三四十年代C.五十年代D.七十年代9.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10.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1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三毛流浪记》1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据唐朝张途记载:“(安徽祁门县)山多而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这反映出当时祁门()A. 以茶为业,获利颇丰B. 经济开放程度颇高C. 铁犁牛耕技术的进步D. 徽商群体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朝”、“业于茶者七八矣。

由是给衣食,供赋役”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相关内容——唐朝农业的发展。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涉及,属于无关项,排除BCD。

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唐朝时期祁门茶业的发展2.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犁牛耕的出现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由“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反映了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B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公田变为私田,而是强调生产力进步,排除A。

战国时期依然是各诸侯国在进行争霸斗争,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

题干没有涉及封建制度的建立,而是强调生产力进步,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分两步走:一是理解题干信息“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二是抓住设问要求根本原因;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在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名列其中。

高一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卷 文-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末考试试卷 文-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

这说明A.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B.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刺激消费,推动生产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3.读下表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A.1个 B.3个 C.2个 D.4个4.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广泛采用奴隶制和差役制,而宋代官营手工业对军匠和民匠原则上实行雇佣制。

由此可见,宋代A.工匠的身份及地位有所变化B.政府传统经济政策发生变化C.手工作坊雇佣关系普遍存在D.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竞争激烈5.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表明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B.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C.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D.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6.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湖南省衡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湖南省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结业(期末)试题(文科实验班,含解析)1.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朝廷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不属于“传统理论”,排除C。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非材料核心意思,排除D。

点睛:玉在中国古代一般被认为是王权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饰品,到明前中期仍然大体如此。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变动,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逐渐走向商品化,部分流入市场供民众选购,等级意味逐渐淡化。

2.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 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B. 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C. 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多去开垦“瘠卤沙冈”,“陡绝之地”的耕地,而不是致力于去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以增加已有耕地的产量。

因此,不存在由于引进新品种而增加土地,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与开垦“边际之地”无关,所以B项错误;大量土地的开垦正是说明人口增加导致粮食不足,体现出人地矛盾的尖锐,所以C项正确;确实会导致水土流失,但是在精耕细作之下,影响不大,所以D项错误。

广西宾阳县高一历史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广西宾阳县高一历史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 文(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2017年春学期7月期考高一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劳动力在田里,故排除A;单凭一个场景不能说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C选项与D选项相悖,因为C选项中土地公有制在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出现,比如说在唐代,东汉末年都出现了一些田庄,在田庄里都是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田庄里的人有对农业生产的责任也有保护农庄的义务,东汉田庄经济发展的会比较充分一些,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汉代的田庄2. 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

据此无法推论的是省份时代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汉(公元前206~公元221年)18 19 4 5 1 1 1 4 1 1 1隋(598~618年)9 4 3 1 1 1 2 4 2A. 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B. 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C. 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D. 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时期黄河治理的次数明显超过南方长江流域,说明当时北方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隋唐时期黄河治理的次数相对汉朝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但是南方治理的次数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水利事业关系农业发展,故BC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

A项据材料无法推论,故答案选A,符合题目要求。

3.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文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B.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C.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D.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3.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4.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

高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测试题 文科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下册测试题  文科试题(含答案)

平昌县 中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2次月考 高一历史(文科)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刘闯 审题人:刘颖) 第Ⅰ卷 选择题(60 分)(每题2分,共60 分) 、“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石器 B 、铜器 C 、铁器 D 、牛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牛耕的推广 B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 .铁器时代的到来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含义是: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原创)我国建国初,指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结为“一化三改”,这“一 ) 农业化 B 工业化 C 信息化 D 社会化 、(原创)过渡时期,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对象不包括 .农业 B.手工业 C.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 、下列探索时期我党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实践证明不正确的是:( ) 中共八大的路线政策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8、1983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的棉布生产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②中国当时已经全面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③中国已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9、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

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10、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人教新目标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适用文科、未分科的学生)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

这反映了A.铁犁牛耕的产生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自然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化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

”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A.行政机构管理 B.军政事务管理 C.商业贸易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8.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试题说明】:班级姓名座号1、答卷前,考生先把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填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上。

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红笔。

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工整,考试完毕,只须交回答题卡。

4、本试卷分A B 两卷(理科学生只做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文科学生A卷和B卷都要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提示: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这次新的挑战,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真对待,尽吾志而无悔。

A卷第Ⅰ部分(选择题,共30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1.B 诗中反映的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经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不可能促进商品流通,故③不正确。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B 商殃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3.C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人教版新版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人教版新版

2019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文)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 狂热的图腾崇拜 B. 农业为立国之本 C. 迷信落后的思想 D. 对商业的不重视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 )A .脆弱性B .落后性C .封闭性D .稳定性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B. 均田制C. 租佃制 D 雇募制4.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户”是指 ( )A. 手工作坊主B. 雇佣工人C. 地主D. 佃农5.图1——3分别是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平面图,从城市布局上可看出其功能呈现出 的变化是 ( )A .城市商业的发展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对外开放的扩大D .经济重心的南移6.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情景应出现在 ( )A .天津地区B .上海地区C .苏杭地区D .广东地区7.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 .新大陆的发现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 .蒸汽时代到来8.“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这里的“竞争技巧”主要指 ( )A. 积极开展黑奴贸易B. 造船技术和航运业C.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D. 进行“海盗式劫掠”9.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人教版新版(1)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人教版新版(1)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日益萧条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C.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D.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4.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5.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6.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版_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新版_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历史试卷(文科)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的一首民谣,表达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杰出贡献在于( )A. 棉纺织业B. 丝纺织业C. 麻纺织业D. 毛纺织业3、高一学生李亮在《梦粱录》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请你判断一下该书作者最有可能生活在(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宋朝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5、《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这表明宋代()A. 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 国家赋税收入大增D. 广泛引种经济作物6、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②传播天主教③掠夺金银财富④推动商品输出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7、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因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材料中说的国家是()A. 西班牙B. 葡萄牙C. 英国D. 荷兰8、关于下面经济结构图的叙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B.图二这种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图三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文(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文(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一、单选题:共25题1.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而提出的,根据一年中季节及气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能体现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

2.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分析图片信息可见,此古墓出土的瓷器有粉彩和珐琅彩,属于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代表性成就,由此推断此墓葬应不早于清代,故选D。

A、B、C三个时期的制瓷技术成就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材料中的表格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中出现了“工人占人口比例的30%”的信息,这说明生产领域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据此推断此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选D。

其他时期均与表格中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B、C。

4.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扩X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X与争夺。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科班)-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科班)-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16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年级历史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该诗句不能反映()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农民自由迁徙择业C.小农经济的保守性D.农民生活的自给自足2、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就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3、《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闭关锁国D.自由放任5、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某某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某某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某某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6、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

这一事件是()A.达·伽玛船队抵达印度海岸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7、《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昌县 中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2次月考 高一历史(文科)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刘闯 审题人:刘颖) 第Ⅰ卷 选择题(60 分)(每题2分,共60 分) 、“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石器 B 、铜器 C 、铁器 D 、牛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牛耕的推广 B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 .铁器时代的到来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含义是: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原创)我国建国初,指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总结为“一化三改”,这“一 ) 农业化 B 工业化 C 信息化 D 社会化 、(原创)过渡时期,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对象不包括 .农业 B.手工业 C.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 、下列探索时期我党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实践证明不正确的是:( ) 中共八大的路线政策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8、1983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的棉布生产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②中国当时已经全面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③中国已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9、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

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10、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C.农村D.城市1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开放区④内地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13、对外开放后,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A.汕尾B.厦门C.深圳D.汕头14、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15.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6.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有的是()A.见面握手,互称“同志” B.自由恋爱C.男多留长辫,女多缠足 D.举行西式婚礼17、(原创)南京国民政府在()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重庆18、(原创)中国第一部荣获国际荣誉的影片是:()A.《鱼光曲》B.《风云儿女》 C.《定军山》D.《红高粱》19、(原创)新航路开辟开辟期间,()的航行,证明了地圆说。

A.迪亚士B.达伽马 C.麦哲伦D.哥伦布20、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顺序是:()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21、(原创)现在准备拍一部有关“三角贸易”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

他们的船只满载的物品应该是( )A、枪支、弹药、B、黑人C、印第安人D、黄金、白银、工业原料22、(原创)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前先后侵略我国,曾入侵我国台湾,被郑成功赶出的台湾的是()A、西班牙B、葡萄牙C、日本D、荷兰23、(原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C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体系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2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电气化生产模式在全世界得以实现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扩展25、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纽约股市暴跌B.市场和消费的矛盾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世界市场的形成26. (原创)这是一位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词“...I pledge(保证) you,I pledge myself to a new deal(协议) for the American people.”该总统可能是()A.华盛顿B.罗斯福C.里根D.克林顿27、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征是: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②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③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④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8.创造了美国经济扩张的奇迹,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政府是()A.罗斯福政府B.里根政府C.克林顿政府D.布什政府29. (原创)二战后,建立了混合市场经济的国家是()A.日本B.法国C.联邦德国D.英国30.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A.刺激社会消费B.缓和社会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D.美化政府形象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题7分,32题7分,33题14分,34题10分,共40分)31、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30周年。

(7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会后,在农村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什么?(3分)(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列出最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名称。

(2分)(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1分)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1分)3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请回答:(9分)(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1分)(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1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2分)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1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33.(原创)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阅读一下材料,回答问题。

(14分)(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诗人杜牧的诗句,从中可了解到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是什么?(1分)(2)蒸汽火车是哪个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这一时期的起止时间以及标志?(3分)(3)汽车、飞机是哪个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的科技发展除了交通方面,还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4)结合以上问题回答:上述两个时期科学技术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8分)34、简答题。

(10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作用以及积极影响。

附加题:1.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2.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3.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与第二次统一,两者时间相距A.500年B.501年C.809年D.810年4.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是指A.河南开封B.宋钦宗年号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5.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写道:“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

文中的“今上”和“历”是指A.汉高祖、《授时历》 B. 汉文帝、《大衍历》C.汉武帝、《太初历》 D. 汉光武帝、《十二气历》33、(1)(2)(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